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故事里的事:基于北京影像的集体记忆与视听表达研究
1
作者 曹颋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115,共7页
北京,以其独特的“都”与“城”身份,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发展、城市变迁和人文转型,为影像创作提供了诸多富有现实性、特色性和文化性的素材。而这些素材的多元组接与故事呈现,也向人们展示出这些发生在北京的故事所映射的人、景、物,... 北京,以其独特的“都”与“城”身份,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发展、城市变迁和人文转型,为影像创作提供了诸多富有现实性、特色性和文化性的素材。而这些素材的多元组接与故事呈现,也向人们展示出这些发生在北京的故事所映射的人、景、物,形塑北京文化记忆和城市想象的双重属性。集体记忆是文化记忆研究的重要环节,对于城市认知而言,借助影像,可以思量自身与城市、他者与城市、自身与他者之间的联系。北京是一座连接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都城,更是传承和创新“京味儿”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影像 “京味儿” 集体记忆 视听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食”与“影视”的盛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策略 被引量:4
2
作者 谭志勇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期78-80,共3页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今年继《故宫100》和《春晚》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原创大片,它不仅是一类美食纪录片,更多层次上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传播和认同。其叙事策略上的成功,具有归纳、总结分析、比较到指导实践运用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纪录片 叙事文本 视听表达 文化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画中物质媒介虚拟平面性与平面结构的稳定性探究
3
作者 马彩霞 罗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78-82,共5页
在当前以电影的视听语言分析动画视听表达的主流研究方法中,电影学的内容经常在实际上并不足以有效支撑动画的理论与实践。因为电影理论与动画文本的不适应性,完全应用电影学框架必将导致许多的动画特异性问题被避而不谈,又或难以解释... 在当前以电影的视听语言分析动画视听表达的主流研究方法中,电影学的内容经常在实际上并不足以有效支撑动画的理论与实践。因为电影理论与动画文本的不适应性,完全应用电影学框架必将导致许多的动画特异性问题被避而不谈,又或难以解释。这对动画研究较为不利,需要寻找另外的、一个完全为动画量身打造的,完备的视听语言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听语言 物质媒介 理论与实践 动画研究 视听表达 动画中 电影学 有效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神榜:杨戬》:民间美术元素赋能动画影像的审美新篇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希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83-87,共5页
2016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小门神》正式拉开了追光动画电影的创作历程,纵观其出品的电影作品,从艺术形态、文化符号到故事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支撑其创作的命脉根基。2022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在继承以往影视听表达经... 2016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小门神》正式拉开了追光动画电影的创作历程,纵观其出品的电影作品,从艺术形态、文化符号到故事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支撑其创作的命脉根基。2022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在继承以往影视听表达经验的前提下,通过保留“东方朋克”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美术元素 动画影像 动画电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电影作品 视听表达 杨戬 文化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里的北京--20世纪90年代电影的“京味”审美机制
5
作者 刘祎 胡洪春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9-52,共4页
一、“京味”电影的发展历程电影诞生于城市,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特有的视听表达方式和合理想象,对城市形象进行复制、想象乃至重塑;另一方面,一座城市的特有气质,也成为电影的一种艺术要素,并反过来影响电影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作为中国... 一、“京味”电影的发展历程电影诞生于城市,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特有的视听表达方式和合理想象,对城市形象进行复制、想象乃至重塑;另一方面,一座城市的特有气质,也成为电影的一种艺术要素,并反过来影响电影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作为中国电影的诞生之地之一,北京这座城市的形象,也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日渐清晰,并在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中得到了丰富多彩的刻画和表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依托最初的“京味”文学,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和人文气质的“京味”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想象 视听表达 审美机制 城市形象 地域文化 人文气质 京味 艺术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