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文凝边:一种促进边疆治理的人文空间规划手段 被引量:2
1
作者 徐玉倩(文/图) 王树声(文/图) +1 位作者 李小龙(文/图) 薛靖裕(文/图)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以文凝边"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都十分重视边疆的人居环境建设。古人所谓"治国必治边",边疆治理历来为"国之重事",有"先圣制法,亦务实边,盖以安中国也"、边疆治理"... 1.何谓"以文凝边"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都十分重视边疆的人居环境建设。古人所谓"治国必治边",边疆治理历来为"国之重事",有"先圣制法,亦务实边,盖以安中国也"、边疆治理"在德不在险"之说。因此,古人在重视边疆军事防御的同时,尤为强调以人文空间建设"聚民心""固安全",形成了独特的"以文凝边"的规划传统。从历史文献来看,"边"即"边陲","凝"即"凝聚","以文凝边"重在将人文空间建设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向心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与之词义相近,亦有"文化戍边""以文安边"等古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空间 规划手段 人居环境建设 军事防御 边疆治理 文化戍边 历史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规划探讨 被引量:7
2
作者 肖胜和 孙治 包亚芳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8-201,共4页
以浙江省临安市南天目山为例,总结出山地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规划方法:通过转变资源利用方向,以扭转资源劣势;通过借用旅游区区外景观资源,丰富可利用的景观资源;与区外旅游区的联动开发,以增强旅游吸引力;通过观赏场景转换,以提升普通... 以浙江省临安市南天目山为例,总结出山地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规划方法:通过转变资源利用方向,以扭转资源劣势;通过借用旅游区区外景观资源,丰富可利用的景观资源;与区外旅游区的联动开发,以增强旅游吸引力;通过观赏场景转换,以提升普通景观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将旅游区小的特色加以扩展与强化,以突显易被认知的特征;将某些旅游设施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增强特色;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将大地景观化平常为独特等。这些手段可改善和促成旅游资源非优区向旅游开发优区转变,从而使这类区域变得较有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非优区 山地 旅游规划 规划手段 景观生态学 天目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型水乡绿道的规划理念及策略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5,共5页
作为具有多目标导向和多功能复合的水乡绿脉网络体系,城市绿道的历史文化功能逐步受到重视。温瑞塘河(瓯海大道—南白象)沿线绿道规划设计提出历史文化型水乡绿道的多元规划理念,从建(构)筑物、场地、植被、交通和水系五个方面深入贯彻... 作为具有多目标导向和多功能复合的水乡绿脉网络体系,城市绿道的历史文化功能逐步受到重视。温瑞塘河(瓯海大道—南白象)沿线绿道规划设计提出历史文化型水乡绿道的多元规划理念,从建(构)筑物、场地、植被、交通和水系五个方面深入贯彻文化规划手段,将延续历史文脉、改善和修复城市生态效应、融合并展示水乡河居风貌、强调人性化休憩与服务等原则落实到后续的实施建设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 水乡绿道 规划手段 温瑞塘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规划语境下的城市空间的公平正义 被引量:4
4
作者 贺慧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共3页
随着空间转向与城市发展的深入,马克思主义如何面对当代新变革,保持理论话语和实践力度,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本期笔谈旨在以跨学科视角,从建筑规划学、都市社会学、政治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空间、城市与马克思主义”议题展... 随着空间转向与城市发展的深入,马克思主义如何面对当代新变革,保持理论话语和实践力度,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本期笔谈旨在以跨学科视角,从建筑规划学、都市社会学、政治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空间、城市与马克思主义”议题展开实质性谈论。贺慧从建筑规划出发,提出空间正义的健康城市规划问题;吕德文阐述了乡村的都市化与都市的田园化两者的内涵与关系;闫帅认为,基于空间正义的城市治理需要把政府的权力角色带回研究的中心;陈忠从城市文明出发,阐述了城市空间文化特征;董慧则讨论了公共空间之于空间正义的重要意义;刘怀玉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阐述了列斐伏尔以“三元空间辩证法”为基础的核心思想,并对当代城市规划的资本逻辑进行了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规划 城市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环境 哲学领域 物质空间 思维碰撞 规划手段 新农村规划 景观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住宅层数要从城市的全局出发——关于建设高层住宅问题与张开济同志商榷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晟 《城市规划》 1988年第3期25-28,39,共5页
本文根据北京30余年来住宅层数和密度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土地利用、适用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北京解决住房问题应遵循“提高密度、改善环境”的原则,走“发展以高层为主综合运用低、多层大进深住宅及各种规划手段的路子”。
关键词 高层住宅 改善环境 居住密度 适用性 住宅层数 土地利用 规划手段 住房问题 公共绿地 实际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