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考虑P-△效应的桥梁结构震后概率残余位移分析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余波
刘迪
杨绿峰
-
机构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出处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4-161,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68003)
人社部留学人员择优资助项目([2012]258号)
+1 种基金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2GXNSFEA053002)
主席基金项目(2010GXNSFD169008)
-
文摘
残余位移是评价桥梁结构震后可修复性和可用性的重要指标,而P-△效应对桥梁结构的残余位移影响显著。综合考虑P-△效应和地震动随机特性的影响,通过大量的非弹性动力时程分析,定量地分析桥梁结构震后残余位移的概率统计特征和经验预测方程。首先根据动力平衡原理,建立考虑P-△效应的桥梁结构非弹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的运动控制微分方程,然后结合所筛选的69条强震记录,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定量地分析P-△效应、屈服后刚度比、规一化屈服强度和自振周期等因素对震后残余位移的概率统计特征的影响,进而对残余位移与峰值位移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讨论,并建立残余位移与峰值位移之间的经验预测方程。分析结果表明:P-△效应、屈服后刚度比和规一化屈服强度对残余位移的均值影响较大,而对残余位移的变异性影响相对较小;桥梁结构的震后残余位移可以描述为对数正态分布或威布尔分布随机变量;残余位移与峰值位移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二者比值的均值(变异系数)随着自振周期和稳定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减小)。
-
关键词
残余位移
峰值位移
P-Δ效应
屈服后刚度比
规一化屈服强度
-
Keywords
residual displacement
peak displacement
P-Δ effect
post-yield stiffness ratio
normalized yield strength
-
分类号
TU311.4
[建筑科学—结构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