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从西水坡宗教遗存论到上古时代的天文与人文 被引量:6
1
作者 冯时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2,共2页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出自《周易》的《文言》传。我们知道,“见龙在田”实为《乾》卦的九二爻辞,意即龙星经过一年的回天运行,位于龙角的角宿又于黄昏之后重新从东方的地平线升起,这个天象,古人便名云“见龙在田”,民俗则谓之...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出自《周易》的《文言》传。我们知道,“见龙在田”实为《乾》卦的九二爻辞,意即龙星经过一年的回天运行,位于龙角的角宿又于黄昏之后重新从东方的地平线升起,这个天象,古人便名云“见龙在田”,民俗则谓之日“龙抬头”。“龙抬头”作为《乾》卦的六龙之一①,与其他五条描述龙星的爻辞一样,都是记述古人观象授时的标准天象,所不同的是,“见龙在田”的天象作为龙星回天运行的一个新周期的开始而与“天下文明”相为因果,明确体现了古人将天文视为文明之源的独特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天文 人文 宗教 水坡 《周易》 观象授时 龙抬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庙文化八角星纹的风格演变和内涵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霞 《中国美术》 2021年第5期83-87,共5页
八角星纹是中国史前遗址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图像。经考证,以距今约7800年湖南高庙遗址白陶残片表面的八角星纹年代最早。大约从距今7000年开始,在洞庭湖区域水稻农业发达的背景下,八角星纹图像逐步传播至长江、黄河下游及辽河流域,发挥了... 八角星纹是中国史前遗址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图像。经考证,以距今约7800年湖南高庙遗址白陶残片表面的八角星纹年代最早。大约从距今7000年开始,在洞庭湖区域水稻农业发达的背景下,八角星纹图像逐步传播至长江、黄河下游及辽河流域,发挥了较强的文化引领作用。本文通过对比高庙文化早、晚两个阶段出土的器物上八角星纹的形式,分析其演变过程,以及其与凤鸟纹、扭结纹等同构复合图式的形式,并结合“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成像理念,提出八角星纹是中国人神秘而原始的天极观念的活化石,体现了“农事立国”、一切从天文历法出发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星纹 观象授时 高庙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文古今 反本开新——张汝舟古代天文历法体系的特色 被引量:5
3
作者 马明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68-74,共7页
张汝舟先生系统梳理了从观象授时到四分历产生的全过程,建立简明实用的星历观,还原四分历的算法,首创史学研究中"三证合一"的系统方法.他的理论解决了汉以前天文历法中的诸多疑难问题,成功运用于西周纪年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 张汝舟先生系统梳理了从观象授时到四分历产生的全过程,建立简明实用的星历观,还原四分历的算法,首创史学研究中"三证合一"的系统方法.他的理论解决了汉以前天文历法中的诸多疑难问题,成功运用于西周纪年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整套理论建立距今已有六十余年,置于今天蓬勃兴起的天文学史研究中,依然是独树一帜的.文章从张汝舟先生厘清"岁星纪年""三正论"的迷雾,阐明"中流伏内"是古人定量描述星位的方法,观象授时几部要籍的比照释读,揭开"三统历"的真相,发明四分历的修正算法等几个方面具体阐释汝舟先生对古代天文历法、古史年代学研究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汝舟 观象授时 三正论 中流伏内 四分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