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响应曲面方法的分区仿真试验模型及其最优观测设计 被引量:2
1
作者 段晓东 张洪 +1 位作者 韩志涛 朱伟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8-121,共4页
基于SungH.Park的一维分段模型的思想,作者通过引入T函数,在多维仿真设计空间中给出了一个新的分区试验模型,并证明了新模型在分区处连续等情况下的模型参数性质,同时基于响应曲面方法中的最优设计理论,在计算机辅助设... 基于SungH.Park的一维分段模型的思想,作者通过引入T函数,在多维仿真设计空间中给出了一个新的分区试验模型,并证明了新模型在分区处连续等情况下的模型参数性质,同时基于响应曲面方法中的最优设计理论,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构造基础上,给出了新仿真试验模型的饱和最优观测设计,从而使分区试验可用较少的观测点建立起高效的仿真模型,为进一步的工艺优化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曲面方法 最优观测设计 分区试验模型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飞机观测及其观测设计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晨稀 倪允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78-1084,共7页
介绍了美国NOAA和我国台湾地区开展的热带气旋(TC)飞机观测状况,重点介绍了用于TC飞机观测设计的相关技术。利用飞机获取观测资料是近年来观测TC的又一重要手段。美国在1982年就已开展了TC飞机观测试验,并从1997年开始业务化,我国台湾... 介绍了美国NOAA和我国台湾地区开展的热带气旋(TC)飞机观测状况,重点介绍了用于TC飞机观测设计的相关技术。利用飞机获取观测资料是近年来观测TC的又一重要手段。美国在1982年就已开展了TC飞机观测试验,并从1997年开始业务化,我国台湾地区从2003年开始也开展了TC飞机观测的DOTSTAR计划。TC飞机观测获得的大量的直接观测资料极大地促进了TC业务预报与研究。目前应用于TC飞机观测设计的技术主要有深层平均风变化(DLM)技术、集合变换卡尔曼滤波(ETKF)技术、奇异向量(SV)技术和伴随敏感引导向量(ADSSV)技术等4种,DOTSTAR从2005年起应用这4种技术进行观测设计,美国NOAA则用DLM技术确定影响TC的敏感区域,飞机同时在TC四周和敏感区域飞行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飞机观测 观测设计 敏感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河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原型观测设计
3
作者 邱镇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3期18-21,共4页
大河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是广东省同类坝型最高的一座,介绍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坝体变形、面板内钢筋应力、渗流、温度等观测设计,并分析了施工期的观测资料。
关键词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原型观测 观测设计 成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超大遥感影像的障碍物自动定位与变观设计研究
4
作者 罗兵 王一雯 +2 位作者 付一生 王昀 肖云飞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4-796,共13页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利用图像分割模型进行障碍物识别是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变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大多数勘探工区覆盖范围大且呈不规则状,用于观测系统设计的遥感影像通常很大且携带了大量的无效数据。基于深度学习的障碍物识别方...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利用图像分割模型进行障碍物识别是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变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大多数勘探工区覆盖范围大且呈不规则状,用于观测系统设计的遥感影像通常很大且携带了大量的无效数据。基于深度学习的障碍物识别方法聚焦于提高识别精度,而缺少识别前的遥感影像预处理和识别后的障碍物边界矢量化处理,使得相关的方法难以实用化。为此,提出了“遥感影像的预处理-障碍物自动识别-后处理-避障变观”的“四步走”遥感影像处理方法,以实现面向超大遥感影像的障碍物自动定位与变观设计。首先,提出一种遥感影像预处理方法,自适应拟合有效数据区域的最小外切矩形,完成最优遥感瓦片切分;其次,提出改进的UMiT-Net(Softmax)网络模型,同时提取多种类型障碍物;然后,设计一组障碍物边界矢量化方法,通过边界提取、拼接、扩边、坐标转换等处理得到投影坐标;最后,使用避障算法移动炮点和检波点,确定炮检点的新坐标,完成变观设计。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剔除试验工区遥感影像中50.4%的无效瓦片数据,计算效率提升102%。障碍物识别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完整性,使用矢量化后的边界坐标能够快速完成避障变观设计,“端到端”式的操作高效易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系统变观设计 超大遥感影像 瓦片切分 障碍物自动识别 边界矢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快速成像的观测系统评价方法及应用
5
作者 王昀 孙敏傲 +5 位作者 陈浩 王雅如 肖云飞 向晨 严泽宇 刘文龙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7-481,共15页
利用传统的基于偏移成像技术的地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方式得到的成像结果比较准确,对靶区的分析也较为直观,但传统的偏移方法需要进行大量的波场模拟,因而需要高性能的计算设备以及大量的时间,因此必须要考虑地震采集观测系统方案设... 利用传统的基于偏移成像技术的地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方式得到的成像结果比较准确,对靶区的分析也较为直观,但传统的偏移方法需要进行大量的波场模拟,因而需要高性能的计算设备以及大量的时间,因此必须要考虑地震采集观测系统方案设计阶段的时效性。为了给复杂地区采集观测系统方案设计提供更精确、更快捷的论证手段,开展了基于快速偏移成像的地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评价技术研究,本文主要论述作者关于观测系统的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快速偏移成像的观测系统评价方法,采用的快速偏移成像方法的主要步骤为点扩散函数计算和高维空间褶积,利用给定模型和观测系统高效获取Hessian近似算子,再和模型反射率(高波数信息)进行高维空间卷积,最终实现对地下目标体的高效成像。对比分析了不同覆盖次数、不同面元尺寸、不同横纵比和不同炮道密度对成像效果的影响。该方法在西南高陡构造、西北缝洞体、南海复杂断块工区观测系统评价的应用中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域偏移成像 观测系统设计 快速偏移成像 正演模拟 点扩散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照明、面向勘探目标的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 被引量:31
6
作者 朱金平 董良国 程玖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9-348,500+323,共10页
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的常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方法难以适应复杂构造区。本文利用地震照明技术,参考前人对二维问题的研究成果,发展了面向勘探目标成像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利用三维单程傅里叶有限差分波... 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的常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方法难以适应复杂构造区。本文利用地震照明技术,参考前人对二维问题的研究成果,发展了面向勘探目标成像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利用三维单程傅里叶有限差分波场传播算子将勘探目的层的平面源延拓到地表,通过分析从目的层延拓到地表的地震照明能量分布,确定面向勘探目标的最佳激发范围。利用该方法可明显提高照明阴影区的照明强度,进而改善地下阴影区的成像质量。基于三维SEG-EAGE盐丘模型的地震照明与偏移成像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面向勘探目标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与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照明 观测系统设计 三维地震勘探 最佳激发范围 SEG-EAGE盐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49
7
作者 尹成 吕公河 +2 位作者 田继东 尚应军 徐锦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498,509,共5页
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及其属性分析研究是地震数据采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中炮检距分布的合理性又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现有的地震数据采集软件也未提供一个定量分析评判的标准。为此本文从炮检距分布合理性的定量化判断... 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及其属性分析研究是地震数据采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中炮检距分布的合理性又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现有的地震数据采集软件也未提供一个定量分析评判的标准。为此本文从炮检距分布合理性的定量化判断及其观测系统参数的最优化设计出发,提出了采用面元内相邻炮检距的变化率大小来判断炮检距分布的均匀性,利用炮检距变化率的方差最小化作为观测系统参数优化选择的目标函数,这在一定程度和部分环节上为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观测系统 炮检距 优化设计 三维观测系统 最优化设计 属性分析 地震数据采集 观测系统设计 数据采集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11
8
作者 马义忠 魏伟 +2 位作者 孙伟佳 蒋涛 符力耘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5期498-504,共7页
南阳凹陷主要勘探目的层埋藏较深,断裂发育、构造破碎,现有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不能满足油气勘探需求。为此,针对南阳凹陷的地震地质条件,结合地震波动方程模拟、照明分析以及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分析等技术,在兼顾各项采集设计要求... 南阳凹陷主要勘探目的层埋藏较深,断裂发育、构造破碎,现有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不能满足油气勘探需求。为此,针对南阳凹陷的地震地质条件,结合地震波动方程模拟、照明分析以及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分析等技术,在兼顾各项采集设计要求与工作效率的条件下,重新设计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上述观测方法获得的地震资料质量较原资料有明显的改善。新采集的资料剖面断裂系统成像清晰,目的层及其以上各反射层特征清楚,分辨率和信噪比均有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集 观测系统设计 速度模型 采集脚印 南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建民 刘洋 魏修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9-494,共6页
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取决于地面炮数、井下可利用检波器数目、井源距、检波点深度、炮点分布和检波点分布等方面,设计合理的观测系统能够改善井孔附近地层的三维成像效果。通常可以通过覆盖次数和井源距等面元属性参数来衡量三维VSP观... 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取决于地面炮数、井下可利用检波器数目、井源距、检波点深度、炮点分布和检波点分布等方面,设计合理的观测系统能够改善井孔附近地层的三维成像效果。通常可以通过覆盖次数和井源距等面元属性参数来衡量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的合理性。本文研究了井源距和检波点深度、炮点和检波点的分布对纵波和转换波的观测范围、覆盖次数的影响,通过计算与分析,得出以下认识:①检波点深度越小、井源距越大,则观测面积越大;②PS波观测面积小于PP波观测面积;③在检波器个数和炮点分布固定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检波点间距有利于覆盖次数均匀;④在炮点呈环形分布或束状分布且炮点间距与炮线间距相当时覆盖次数较为均匀,PP波、PS波覆盖次数的均匀程度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VSP 观测系统设计 纵波 转换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动理论的地震观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佩 陈生昌 +1 位作者 常鉴 徐国庆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3-208,共6页
基于波动方程的照明分析可以直观地反映在确定的地震观测系统下地下介质中地震波能量的分布,但是难以深入分析弱照明区域的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复杂构造地区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利用波动方程照明技术定量评价... 基于波动方程的照明分析可以直观地反映在确定的地震观测系统下地下介质中地震波能量的分布,但是难以深入分析弱照明区域的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复杂构造地区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利用波动方程照明技术定量评价不同观测系统在目标层的照明能量分布;通过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分析目标层位弱照明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模拟数据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优选最有利于成像处理的观测参数.将该方法应用于ZB地区逆掩推覆构造模型,结果表明,在该地区8km的排列长度最有利于提高信噪比;在地面30.0~30.5km进行炮点加密,并采用6km的排列长度进行接收,可以明显改善弱照明区域的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观测系统设计 波动方程 照明 叠前深度偏移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31
11
作者 崔庆辉 尚新民 +2 位作者 滕厚华 关键 芮拥军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2,59,共12页
经过常规三维地震采集和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后,我国东部产油区油气勘探正在向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方式过渡。基于前期丰富的地震和地质资料,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成熟勘探区的高密度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技术。首先将已有高密度采集数据的退... 经过常规三维地震采集和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后,我国东部产油区油气勘探正在向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方式过渡。基于前期丰富的地震和地质资料,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成熟勘探区的高密度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技术。首先将已有高密度采集数据的退化处理结果用于炮道密度的论证,以实现经济成本和勘探效果的平衡,并用于指导本地区新一轮高密度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然后对面元边长、最大炮检距、接收线距等主要的观测系统参数,充分利用已有的地震、地质资料,基于目的层地震地质参数模型进行观测系统参数宏观论证;再建立目标地质模型,通过波动方程正演进行观测系统参数精细论证;最后将该技术应用于胜利油田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采集结果表明地震剖面信噪比和分辨能力明显改善,断裂系统刻画清晰,成像精度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 观测系统设计 退化处理 炮道密度 参数论证 目的层 地质目标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pschitz广义非线性系统观测器设计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艳红 李春文 +2 位作者 王玉振 吴热冰 楚冰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5-209,共5页
研究一类广义非线性系统的观测器设计问题.首先讨论了半正定Lyapunov函数下指数1广义非线性系统稳定及渐近稳定性,然后对一类由线性和Lipschitz非线性项组成的广义非线性系统,给出了渐近稳定观测器存在的条件,并把观测器反馈增益矩阵... 研究一类广义非线性系统的观测器设计问题.首先讨论了半正定Lyapunov函数下指数1广义非线性系统稳定及渐近稳定性,然后对一类由线性和Lipschitz非线性项组成的广义非线性系统,给出了渐近稳定观测器存在的条件,并把观测器反馈增益矩阵的设计归结为广义线性系统容许控制以及奇异值计算问题,证明了若容许广义线性系统矩阵的最小奇异值大于系统的Lipschitz常数,容许控制器增益矩阵就是待求的观测器反馈增益矩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非线性系统 观测设计 渐近稳定 奇异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厂油田高密度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碗学俭 吴树奎 +1 位作者 杨素玉 邓会平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6期598-603,608,共7页
马厂油田的地下地质构造复杂,以往采集的地震资料无法满足当前勘探开发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研究。基于马厂构造的地质构造特点,对观测系统的各类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小道距、小炮点... 马厂油田的地下地质构造复杂,以往采集的地震资料无法满足当前勘探开发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研究。基于马厂构造的地质构造特点,对观测系统的各类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小道距、小炮点距、小接收线距和小激发线距的观测系统,并根据目标区实际地质构造特点,采用可变面元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高密度观测系统的特点是物理点密度较大,覆盖次数高,炮检距分布均匀。正演模拟和实际应用表明,采用高密度三维采集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较老资料有显著提高,特别是中、深层资料的信噪比得到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观测系统设计 高密度 采集参数 信噪比 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104嵌入式模块技术研究及在地学观测仪器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滕云田 张炼 +2 位作者 王彦 刘晓芹 马延妮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1-427,共7页
简单讨论了当前地学观测仪器设计中普遍使用的各种微处理器,并详细介绍了嵌入式PC104模块的特点和功能,揭示了该模块在观测仪器设计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优点.通过对PC104模块各应用技术的具体研究,实现了PC104模块在磁通门磁力仪、地... 简单讨论了当前地学观测仪器设计中普遍使用的各种微处理器,并详细介绍了嵌入式PC104模块的特点和功能,揭示了该模块在观测仪器设计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优点.通过对PC104模块各应用技术的具体研究,实现了PC104模块在磁通门磁力仪、地震数据采集器、GPS定位导航设备的实际应用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观测仪器 微处理器 PC104模块 观测仪器设计 地震数据采集 GPS 磁通门磁力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井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5
15
作者 崔炯成 刘洋 +2 位作者 赵伟 魏修成 江南森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3期302-309,共8页
三维VSP资料具有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特点,十分有利于井旁构造成像和油藏描述。由于海上三维VSP勘探大都在斜井中进行。因此,针对斜井的观测系统设计是否合理至关重要。在斜井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①炮点分布... 三维VSP资料具有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特点,十分有利于井旁构造成像和油藏描述。由于海上三维VSP勘探大都在斜井中进行。因此,针对斜井的观测系统设计是否合理至关重要。在斜井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①炮点分布中心位置的确定;②炮点缺失对覆盖范围和覆盖次数的影响;③多井炮点和多井检波点的布置等。通过模拟计算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些有益的认识。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某实际斜井的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井 三维VSP 观测系统设计 覆盖次数 覆盖面积 井源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方位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初探 被引量:23
16
作者 唐云 李显贵 +1 位作者 邱华 刘胜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2期233-236,共4页
在地震勘探中 ,利用成本相对低的多方位P波勘探比利用成本较高的多波多分量勘探进行裂缝检测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对JM和FG工区多方位角三维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研究 。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地震资料 裂缝检测 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多方位角 三维地震 JM工区 FG工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航摄影像的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被引量:3
17
作者 柴华彬 刘瑞斌 张育民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1-294,共4页
航摄影像分辨率比较高、所含信息量大,能够较好地反映矿区的地形、地物和地貌.在设计鹤壁八矿31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时,应用该矿区航摄影像对31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辅助设计和观测点的布设.研究表明,应用航摄影像辅助地表移... 航摄影像分辨率比较高、所含信息量大,能够较好地反映矿区的地形、地物和地貌.在设计鹤壁八矿31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时,应用该矿区航摄影像对31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辅助设计和观测点的布设.研究表明,应用航摄影像辅助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不仅可以减少实地踏勘的工作量,而且也提高观测站的设计和观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移动 观测设计 航摄影像 岩层移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足叠前偏移要求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8
18
作者 秦广胜 蔡其新 刘学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25-29,共5页
常规3D观测系统设计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其主要目的是得到规则采样的叠加数据体,能够用叠后偏移进行成像。与叠后偏移使用规则的叠加数据体不同,叠前偏移使用相对不规则的炮检对数据。3D观测系统不规则的空间采样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偏... 常规3D观测系统设计基于水平层状介质假设,其主要目的是得到规则采样的叠加数据体,能够用叠后偏移进行成像。与叠后偏移使用规则的叠加数据体不同,叠前偏移使用相对不规则的炮检对数据。3D观测系统不规则的空间采样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偏移噪声,从而部分降低叠前偏移的效果。从叠前偏移的需要出发进行观测系统设计,这对于充分发挥叠前偏移技术优势、提高地震成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从叠前偏移成像要求出发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根据采样均匀和面元属性一致性原则设计观测系统模板,获得良好的空间采样,并利用聚焦束、叠前偏移响应、正演模型和波场照明等技术对观测系统逐步优化,得到符合叠前偏移成像要求并能解决地质问题的观测系统。该技术在东濮凹陷QK工区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观测系统设计 叠前偏移 聚焦束 叠前偏移响应 波场照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安城区特殊观测系统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光大 郭东启 +1 位作者 李忠惠 周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7-380,共4页
吉林探区是一个勘探程度很高的地区,但在一些城区还存在许多地震空白区,采用三维线束状特殊观测系统可以较好地解决复杂地表条件下的地震采集工作。本文阐述了过乾安城区的特殊观测系统设计及其效果。由于城区内炮点缺失,必然造成小炮... 吉林探区是一个勘探程度很高的地区,但在一些城区还存在许多地震空白区,采用三维线束状特殊观测系统可以较好地解决复杂地表条件下的地震采集工作。本文阐述了过乾安城区的特殊观测系统设计及其效果。由于城区内炮点缺失,必然造成小炮检距缺失,浅层资料不完整,采用正常观测系统难以达到采集目标。通过在城区加密接收线,可以有效弥补由于城区炮点缺失造成的小炮检距缺失,保证浅层资料的完整,同时可以有效增加覆盖次数,压制城区内的环境噪声;由于城区内小药量激发造成的深层反射能量较弱,因此采用在城外加密炮点,可以有效增加深层反射能量。该方法有利于城内、城外地震资料的衔接,有利于资料处理,便于野外施工,采用这种特殊观测系统可以取得较好的地震采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观测系统 覆盖次数 面元 炮检距 障碍物 观测系统设计 城区 应用 复杂地表条件 地震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非线性系统故障诊断观测器设计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蓉 刘胜 张玉芳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62-1466,共5页
大多故障诊断算法集中在线性系统方面,在非线性方面只考虑故障对状态起线性影响的那些系统.本文根据系统的非线性本质特性,提出了基于模型的一类非线性系统故障诊断观测器设计方法.应用系统的(B;K;á)实现精确分解后的系统模型,对... 大多故障诊断算法集中在线性系统方面,在非线性方面只考虑故障对状态起线性影响的那些系统.本文根据系统的非线性本质特性,提出了基于模型的一类非线性系统故障诊断观测器设计方法.应用系统的(B;K;á)实现精确分解后的系统模型,对它们的状态故障起非线性的影响.采用干扰解耦技术,获得的残差对未知扰动有很好的鲁棒性.在Lyapunov意义下,验证了算法的稳定性.仿真验证表明,所提算法具有快速收敛性,对一类非线性系统诊断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非线性系统 观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