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S-SVM的精确星光折射导航观测模型 被引量:2
1
作者 颜旭 王鼎杰 +2 位作者 张洪波 杨行 包为民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8,共9页
星光折射自主导航系统的精度受到星光折射观测模型的限制。针对星光折射计算简化与大气参数随高度变化对星光折射观测模型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精确星光折射导航观测模型建立方法。首先通过光线追迹高精度... 星光折射自主导航系统的精度受到星光折射观测模型的限制。针对星光折射计算简化与大气参数随高度变化对星光折射观测模型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精确星光折射导航观测模型建立方法。首先通过光线追迹高精度模拟星光折射的过程,未对折射角计算进行简化,考虑大气参数随高度的变化,得到折射真高度与折射角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然后利用LS-SVM机器学习算法精确拟合折射真高度与折射角的关系,建立关于折射视高度的高精度星光折射导航观测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精确星光折射导航观测模型精度较高,平均绝对误差为0.986 m。将该观测模型应用到星光导航系统中,导航精度较高,定位误差平均为130.7 m,平均速度误差为0.1479 m/s,证明了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对于星光折射自主导航的高精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光折射导航 观测模型 光线追迹 LS-SVM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波束干涉测量差分相时延观测模型研究及验证 被引量:8
2
作者 陈少伍 董光亮 +3 位作者 李海涛 刘庆会 陈冠磊 郑鑫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8-794,共7页
针对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地面高精度引导需求,对同波束干涉测量差分相延观测模型进行分析验证。根据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几何时延观测量同一波前的定义,推导出同波束差分时延观测量的观测模型。并提出一种精确的同波束干涉测量差分相时延闭合... 针对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地面高精度引导需求,对同波束干涉测量差分相延观测模型进行分析验证。根据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几何时延观测量同一波前的定义,推导出同波束差分时延观测量的观测模型。并提出一种精确的同波束干涉测量差分相时延闭合算法,同时结合SELENE任务实测的数据计算差分相时延闭合值,用于对观测模型进行验证。实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精确算法显著地消除同一波前差分相时延闭合值中的趋势项,差分相时延闭合值的精度在0.5ps~1ps范围内,验证了观测模型的正确性。该研究对于后续的月球交会对接地面高精度测定轨任务分析设计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同波束干涉测量 观测模型 差分相时延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观测模型交互多模型粒子滤波的红外机动目标跟踪 被引量:11
3
作者 万九卿 梁旭 马志峰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2-608,共7页
针对红外目标跟踪问题,提出一种混合观测模型以描述目标像素灰度的渐变以及目标的突然消失或复现,采用在线EM算法对观测模型参数进行更新;将自适应观测模型与交互多模型粒子滤波相结合用于目标跟踪;基于概率排斥原则改进了似然函数,将... 针对红外目标跟踪问题,提出一种混合观测模型以描述目标像素灰度的渐变以及目标的突然消失或复现,采用在线EM算法对观测模型参数进行更新;将自适应观测模型与交互多模型粒子滤波相结合用于目标跟踪;基于概率排斥原则改进了似然函数,将上述算法推广到多目标跟踪领域.单目标和多目标跟踪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观测模型 交互多模型 粒子滤波 目标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欧拉角观测模型的航天器姿态确定方法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力军 张士峰 +1 位作者 杨华波 钱山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88,共5页
针对基于乘性误差四元数的EKF姿态确定技术,系统研究了姿态敏感器常用的欧拉角观测模型,从两个方面证明了目前许多文献中所构造的欧拉角误差相对于误差四元数矢部的测量灵敏度矩阵存在缺陷,从理论上剖析了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推导了正确... 针对基于乘性误差四元数的EKF姿态确定技术,系统研究了姿态敏感器常用的欧拉角观测模型,从两个方面证明了目前许多文献中所构造的欧拉角误差相对于误差四元数矢部的测量灵敏度矩阵存在缺陷,从理论上剖析了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推导了正确的测量灵敏度矩阵形式,数值仿真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姿态确定 欧拉角观测模型 乘性误差四元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度计和磁强计的随钻姿态测量观测模型 被引量:7
5
作者 苏毅 刘阳 +1 位作者 李晓琨 齐昕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23,26,共5页
水平定向钻进中钻具姿态的实时测量是实现导向的关键因素。推导了钻具姿态角的测量方法,给出了姿态转换矩阵的解算公式。针对姿态测量的非线性问题和已有算法的不足,建立了姿态测量系统的线性观测方程,该观测方程利用加速度计和磁强计... 水平定向钻进中钻具姿态的实时测量是实现导向的关键因素。推导了钻具姿态角的测量方法,给出了姿态转换矩阵的解算公式。针对姿态测量的非线性问题和已有算法的不足,建立了姿态测量系统的线性观测方程,该观测方程利用加速度计和磁强计分别测得的地球重力场分量和地磁场分量来构造新的观测向量,并以姿态四元数的误差向量作为观测模型的输入。给出了线性观测模型的求解方法,最小二乘递推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收敛速度快,能够得到钻具准确的姿态信息,即使起始姿态的估计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很大,该算法仍能很好地收敛到真实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钻进 姿态测量 四元数 线性观测模型 最小二乘递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面向二维观测模型的压缩感知重构算法 被引量:4
6
作者 田文飚 芮国胜 +1 位作者 张海波 王林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72-1077,共6页
针对目前二维信号压缩感知重构时,常采用的一维化手段效率低、重构性能有待提高等缺陷,基于二维观测模型,提出一种新的压缩感知重构方法,并证明了其有效性。算法通过两个独立感知矩阵对二维信号的行列同时进行压缩感知,并考察信号的整... 针对目前二维信号压缩感知重构时,常采用的一维化手段效率低、重构性能有待提高等缺陷,基于二维观测模型,提出一种新的压缩感知重构方法,并证明了其有效性。算法通过两个独立感知矩阵对二维信号的行列同时进行压缩感知,并考察信号的整体重构,缓解了传统算法引入的重构人为效应以及问题规模扩张带来的重构压力。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新算法成功重构概率、重构信噪比等性能优于现有典型二维信号重构方法,且其运算复杂度较之一维化方法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感知 二维观测模型 重构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星光大气折射观测模型 被引量:9
7
作者 胡静 杨博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2-277,共6页
建立精确的观测模型是星光折射间接敏感地平导航法应用的基础和关键。由于大气参数变化的不确定性,国内外现用的星光折射观测模型有一定局限性,使得利用星光折射导航的定位精度大打折扣。根据大气密度随高度、纬度、季节等的变化规律,... 建立精确的观测模型是星光折射间接敏感地平导航法应用的基础和关键。由于大气参数变化的不确定性,国内外现用的星光折射观测模型有一定局限性,使得利用星光折射导航的定位精度大打折扣。根据大气密度随高度、纬度、季节等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大气折射原理、平流层大气数据、大气模型的深入研究,建立了连续高度的大气密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改进了现有固定高度单一密度的观测模型,建立了一种自适应连续高度(20~50km)的星光折射观测模型,从整体上提高了自主导航精度及可靠性。同时分析各种摄动对系统状态模型的影响,建立带摄动的系统方程,利用Unscented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并对仿真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导航 折射 大气密度 观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确星光大气折射导航观测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胡静 杨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73-777,共5页
高精度星光折射间接敏感地平的自主导航方法,目前被国内外广泛关注,由于大气参数变化的不确定性,国内外现用星光折射模型有一定局限性,使得利用星光折射导航定位精度大打折扣。根据大气密度随高度、纬度、季节等变化规律,有效改进... 高精度星光折射间接敏感地平的自主导航方法,目前被国内外广泛关注,由于大气参数变化的不确定性,国内外现用星光折射模型有一定局限性,使得利用星光折射导航定位精度大打折扣。根据大气密度随高度、纬度、季节等变化规律,有效改进现有固定高度(25km)的观测模型,可从整体上提高自主导航精度及可靠性。并通过对大气折射原理、平流层大气数据、大气模型以及影响星光折射观测模型的诸多因素的深入研究,建立了自适应连续高度(20-50km)的星光折射观测模型,同时建立带摄动的系统方程,利用Unscented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研究,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导航 折射 观测模型 轨道摄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观测模型下蒸发波导时空态势压缩感知 被引量:3
9
作者 田文飚 芮国胜 +2 位作者 王绍班 张嵩 王林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7-212,共6页
为减小蒸发波导时空态势感知过程中采集存储的数据量和计算量,将现有一维压缩感知观测模型推广,得到三维观测模型,并改进得到三维观测下的盲稀疏回溯重构算法.通过一个等效三维感知矩阵对时间维和空间二维进行同时观测,并考察其整体重构... 为减小蒸发波导时空态势感知过程中采集存储的数据量和计算量,将现有一维压缩感知观测模型推广,得到三维观测模型,并改进得到三维观测下的盲稀疏回溯重构算法.通过一个等效三维感知矩阵对时间维和空间二维进行同时观测,并考察其整体重构.新方法维护了蒸发波导参数内在的相关性,缓解了单独按时间维或空间维感知引入的重构人为效应.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在相同压缩比下,时空三维感知结果最接近真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感知 三维观测模型 自适应重构 重构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速度观测模型的可重构机械臂补偿控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英 朱明超 李元春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91-897,共7页
针对可重构机械臂动力学中存在的模型参数摄动和外界扰动,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速度观测模型的模糊RBF神经网络补偿控制算法.利用Lyapunov函数给出了网络的权值、隶属度函数中心和宽度倒数的在线更新律,并证明了所提出的观测模型及其补偿... 针对可重构机械臂动力学中存在的模型参数摄动和外界扰动,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速度观测模型的模糊RBF神经网络补偿控制算法.利用Lyapunov函数给出了网络的权值、隶属度函数中心和宽度倒数的在线更新律,并证明了所提出的观测模型及其补偿控制算法的最终一致有界性.最后以RRP(revolute-revolute-prismatic)构形的可重构机械臂为例,通过仿真研究了算法对轨迹跟踪问题的有效性,同时与基于速度观测模型的RBF神经网络补偿控制进行了仿真对比及分析,给出了神经网络和模糊神经网络在可重构机械臂轨迹控制应用中各自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观测模型 模糊神经网络 RBF神经网络 补偿控制 可重构机械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线测量光学导航系统观测模型选取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建国 崔祜涛 田阳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23,共8页
在基于视线矢量观测的自主光学导航系统中,观测模型的非线性是影响导航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定量计算观测模型的非线性强度,研究了视线测量光学导航系统测量模型的选取问题。文章基于透射投影模型的共线性方程,给出了两种视线矢量... 在基于视线矢量观测的自主光学导航系统中,观测模型的非线性是影响导航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定量计算观测模型的非线性强度,研究了视线测量光学导航系统测量模型的选取问题。文章基于透射投影模型的共线性方程,给出了两种视线矢量观测模型的导航测量方程及测量噪声统计特性。在扩展卡尔曼滤波框架内深入分析了观测模型非线性对导航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微分几何非线性曲率测量理论,定量比较了两种观测模型的非线性强度。最后以基于视线矢量观测的姿态确定系统为例,仿真验证了非线性曲率测量与导航性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基于单位矢量观测模型的光学导航系统具有更高的估计精度和更快的收敛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导航 观测模型 曲率测量 非线性强度 深空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自动识别系统观测模型及检测概率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果林 邹光南 +2 位作者 王艳峰 石云 尤启迪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6-142,共7页
针对卫星自动识别系统(AIS)天线的覆盖面积大、包含多个自组织区可能导致接收信号碰撞的特点,分析了星载AIS接收信号重叠碰撞的机制,对卫星AIS观测模型进行了等效蜂窝模型的建模,将AIS信号到达卫星接收机的过程等效为泊松随机过程,在此... 针对卫星自动识别系统(AIS)天线的覆盖面积大、包含多个自组织区可能导致接收信号碰撞的特点,分析了星载AIS接收信号重叠碰撞的机制,对卫星AIS观测模型进行了等效蜂窝模型的建模,将AIS信号到达卫星接收机的过程等效为泊松随机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卫星AIS对船舶的检测概率,并对影响检测概率的各个因素进行了仿真分析,根据仿真结果提出了两种提高船舶检测概率的方法,对优化AIS的设计、分析系统对船舶的检测概率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自动识别系统 自组织时分多址 自组织区 观测模型 信号碰撞 检测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论框架中的VLBI观测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春好 黄天衣 许邦信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94-200,共7页
本文以太阳系质心参考系为基础推导了VLBI时延和引力延迟的后牛顿表达式;讨论了各天体对VLBI时延的影响量级及其作用范围;并根据地心参考系与太阳系质心参考系的坐标转换关系,给出了地心参考系中的VLBI观测模型.建议采用本文给出的(25)... 本文以太阳系质心参考系为基础推导了VLBI时延和引力延迟的后牛顿表达式;讨论了各天体对VLBI时延的影响量级及其作用范围;并根据地心参考系与太阳系质心参考系的坐标转换关系,给出了地心参考系中的VLBI观测模型.建议采用本文给出的(25)式和(16)式作为VLBI时延和引力延迟改正的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模型 相对论效应 VLB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观测模型量化VOCs对深圳市城区臭氧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明棣 云龙 +7 位作者 李成柳 郭键锋 古添发 魏启兵 李文淑 陈玉茹 许均政 李光程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99-2608,共10页
为了解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深圳市城区臭氧(O_(3))生成的影响,探究O_(3)污染的防控策略,基于莲花站在线观测数据对2018年秋季O_(3)污染过程中VOCs对O_(3)生成影响进行量化研究.在分析O_(3)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基于观测的模型分析了O_(3)... 为了解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深圳市城区臭氧(O_(3))生成的影响,探究O_(3)污染的防控策略,基于莲花站在线观测数据对2018年秋季O_(3)污染过程中VOCs对O_(3)生成影响进行量化研究.在分析O_(3)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基于观测的模型分析了O_(3)原位生成特征,识别了影响O_(3)生成的关键VOCs组分,并量化了其对O_(3)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深圳市城区秋季O_(3)污染过程具有高温低湿的特征,主导风向主要为持续偏北风影响型、海陆风影响型和无明显主风型,其中海陆风影响型和无明显主风型受传输影响导致φ(O_(3))在傍晚后呈居高不下的特征.②不同主导风向类型下,深圳市城区O_(3)化学生成的建模结果具有一致性.污染日O_(3)最大小时净生成速率平均值为12.85×10^(-9) h^(-1),HO_(2)·+NO和RO_(2)·+NO两种途径对O_(3)生成的贡献率分别为57.9%~60.2%和39.8%~42.1%.③深圳市城区O_(3)生成受VOCs控制,其中植物源ISO(异戊二烯)和人为源VOCs组分中的XYM(间对-二甲苯)、TOL(甲苯等其他芳香烃)、HC8(高碳数烷烃)、OLT(直链烯烃)是影响O_(3)生成的五大关键组分.④φ(ISO)和φ(AHC)(AHC为人为源VOCs)单独下降20%,φ(O_(3))小时峰值分别下降6.2%和28.0%,其中AHC组分中以φ(XYM)降低带来的φ(O_(3))下降效果最显著,降幅为10.1%.研究显示:人为源VOCs组分体积分数的下降对降低φ(O_(3))有显著效果,建议以二甲苯类物种来源为重要管控对象,特别是机动车排放与溶剂使用源;同时,建议加强醛酮类VOCs的监测与研究,为O_(3)的污染治理及污染源的精细化管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观测模型(OBM)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O_(3))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阶变增益滑模的感应电机电压模型磁链观测器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天擎 王勃 +1 位作者 于泳 徐殿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90-4500,I0027,共12页
针对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驱动系统,基于二阶滑模的电压模型磁链观测器可以有效提升传统开环电压模型观测器的转速估计鲁棒性。然而,现有二阶滑模电压模型观测器仍然存在以下2个问题:1)滑模观测器常数增益与可变稳定性条件间的不匹配问... 针对无速度传感器感应电机驱动系统,基于二阶滑模的电压模型磁链观测器可以有效提升传统开环电压模型观测器的转速估计鲁棒性。然而,现有二阶滑模电压模型观测器仍然存在以下2个问题:1)滑模观测器常数增益与可变稳定性条件间的不匹配问题;2)由于存在直流偏置,需要采用非理想积分器来估计转子磁链。针对这2个问题,该文提出相应解决方案:1)改进二阶滑模观测器结构,并根据稳定性条件设计可变增益,以同时实现宽调速范围内的观测器稳定性与抖振抑制;2)根据滑模观测器的输出,设计一种带直流偏置补偿的积分器,以提升磁链估计精确度。最后,在3.7 kW的感应电机实验装置上进行对比实验,证明所提方法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电机 无速度传感器控制 电压模型观测 滑模观测 直流偏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混合模型转子磁链观测器的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磊磊 靳雪妍 +3 位作者 朱虹 李琰琰 王帅 金楠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8-187,共10页
针对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由于估计转子磁链不准确导致控制精度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混合模型转子磁链观测器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常规的异步电机磁链观测方法,并借助异步电机的复矢量模型和特征函数详细分析了常规Gopinat... 针对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由于估计转子磁链不准确导致控制精度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混合模型转子磁链观测器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常规的异步电机磁链观测方法,并借助异步电机的复矢量模型和特征函数详细分析了常规Gopinath型转子磁链观测器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为了解决常规磁链观测器存在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特征函数设计方法,进而得到了一种改进的混合模型转子磁链观测器。再次,基于特征函数和频率响应函数,进一步对比研究了常规Gopinath型转子磁链观测器和所提改进的混合模型转子磁链观测器的参数灵敏性。最后,利用所提混合模型转子磁链观测器的磁链观测结果和锁相环,实现了异步电机的无速度传感器控制。基于StarSim和YXSPACE-SP2000平台的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混合模型转子磁链观测器的参数鲁棒性,同时也验证了所提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步电机 混合模型磁链观测 特征函数 参数灵敏性 无速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卫星载荷海洋耀斑观测几何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代海山 汪少林 +3 位作者 姜通 杨勇 何军 赵其昌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2018年第3期85-93,共9页
为研究遥感卫星观测海洋耀斑时耀斑观测角度及耀斑长度的变化规律,为遥感载荷视场设计提供基础参考数据,文章在假设海洋表面完全反射的基础上,建立了卫星载荷海洋耀斑观测的完全几何模型,确定了卫星观测海洋耀斑的镜面反射极限位置,并... 为研究遥感卫星观测海洋耀斑时耀斑观测角度及耀斑长度的变化规律,为遥感载荷视场设计提供基础参考数据,文章在假设海洋表面完全反射的基础上,建立了卫星载荷海洋耀斑观测的完全几何模型,确定了卫星观测海洋耀斑的镜面反射极限位置,并建立方程组求取耀斑观测边缘视场指向角,以此获取耀斑观测角和耀斑长度。结合轨道仿真软件(Satellite Tools Kit,STK),以夏至日和冬至日的太阳同步轨道为算例,完成边缘视场耀斑观测指向角、耀斑观测角、耀斑长度的计算。结果表明,耀斑观测参数呈现明显的轨道周期特性,两个耀斑观测边缘指向角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范围不同;耀斑观测角呈类正弦变化,最大约为0.43°;耀斑长度夏至日时在0~29.2km范围内变化,冬至日时在0~29.7km范围内变化。通过STK软件生成的耀斑观测指向角与文章模型生成的耀斑观测边缘视场指向角进行对比验证,表明耀斑观测几何模型正确、合理,可为卫星遥感载荷的海洋耀斑观测或规避提供理论依据和边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载荷视场设计 海洋耀斑 观测几何模型 仿真分析 “高分五号”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Phong模型的天基光学观测GEO目标姿态估计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汪夏 张雅声 +3 位作者 徐灿 李鹏 张峰 周童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针对于缺少基于天基光学观测的空间目标姿态估计的问题,提出将无味卡尔曼滤波应用于基于天基光学观测的地球同步轨道目标姿态估计中.以光学横截面积代替星等作为观测量,提高观测方程的线性化水平,实现观测方程的简化;同时建立基于改进Ph... 针对于缺少基于天基光学观测的空间目标姿态估计的问题,提出将无味卡尔曼滤波应用于基于天基光学观测的地球同步轨道目标姿态估计中.以光学横截面积代替星等作为观测量,提高观测方程的线性化水平,实现观测方程的简化;同时建立基于改进Phong模型的光学横截面积观测模型,在提高观测方程描述能力的同时,以角度作为模型的输入,极大地简化了计算,增强了实时性.最后,以贴敷聚酰亚胺薄膜及朗伯体材质的长方体为例,对比分析了姿态估计情况,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对正六棱柱、正八棱柱进行了姿态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基观测 光学观测模型 无味卡尔曼滤波 姿态估计 改进Phong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滑模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预测控制 被引量:88
19
作者 林茂 李颖晖 +2 位作者 吴辰 袁国强 李辰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6-163,共8页
针对一种三电平驱动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了一种无速度传感器有限集预测控制策略。首先,针对三电平逆变器驱动电路,采用有限集预测控制策略将其开关控制矢量看成一个有限集,在此有限集中搜索使目标函数最优的开关矢量,目标函数... 针对一种三电平驱动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了一种无速度传感器有限集预测控制策略。首先,针对三电平逆变器驱动电路,采用有限集预测控制策略将其开关控制矢量看成一个有限集,在此有限集中搜索使目标函数最优的开关矢量,目标函数选择为输出误差电流,保证了电机定子电流波形的质量。其次,基于滑模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MRAS)方法,利用电机本体的参考模型与电流模型的输出误差构造滑模面,设计了电机速度观测器,以改善位置和速度估计精度并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并分析证明其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预测控制器较传统PID控制器能够提高定子电流波形质量,同时观测器能够较精确地估计永磁同步电机转子位置和速度,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实现了对永磁同步电机的无传感器预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三电平逆变器 预测控制 滑模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滑模模型参考自适应观测器的无速度传感器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转矩控制 被引量:63
20
作者 滕青芳 柏建勇 +1 位作者 朱建国 郭有光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0-161,共12页
针对三相永磁同步电机(PMSM)驱动系统,基于滑模变结构模型参考自适应(MRAS)技术,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无速度传感器模型预测转矩控制(MPTC)策略.采用滑模变结构模型参考自适应方法构造电机转速观测器,以改善速度估计精度并提高系统鲁棒性;... 针对三相永磁同步电机(PMSM)驱动系统,基于滑模变结构模型参考自适应(MRAS)技术,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无速度传感器模型预测转矩控制(MPTC)策略.采用滑模变结构模型参考自适应方法构造电机转速观测器,以改善速度估计精度并提高系统鲁棒性;利用模型预测转矩控制策略,以达到减小转矩和磁链纹波并提高系统控制性能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就滑模MRAS观测器与MRAS观测器比较而言,基于前者的PMSM无速度传感器MPTC系统比基于后者的PMSM无速度传感器MPTC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更好的动态性能;就MPTC与直接转矩控制(DTC)和磁场定向控制(FOC)比较而言,采用前者策略的无速度传感器电机驱动系统能够降低逆变器开关频率、减少相电流总谐波失真(THD),从而提高系统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预测转矩控制 永磁同步电机 无速度传感器 滑模变结构模型参考自适应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