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岩移观测技术的矿山安全监测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张阳 肖鹏 +4 位作者 周维瑞 贠文凯 张智博 徐悦 张晓丽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3期26-29,共4页
以保障矿山安全作业为目的,研究基于岩移观测技术的矿山安全监测与应用方法。该方法以某矿山作为研究区,以无人机、激光扫描仪等设备为基础搭建矿山点云图像采集平台后,布设研究区岩移监测线后,利用无人机采集矿山岩移监测区激光点云图... 以保障矿山安全作业为目的,研究基于岩移观测技术的矿山安全监测与应用方法。该方法以某矿山作为研究区,以无人机、激光扫描仪等设备为基础搭建矿山点云图像采集平台后,布设研究区岩移监测线后,利用无人机采集矿山岩移监测区激光点云图像,以该图像为基础,利用基于影像匹配的DOM图像生成方法获得矿山岩移监测区的DOM图像,该图像内包含矿山岩移监测点坐标,通过对比分析即可实现矿山安全监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采集矿山岩移监测区激光点云图像,并生成其DOM图像,可有效检测矿山岩移,具备较为显著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移观测技术 安全监测 无人机 DOM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移观测技术的矿山安全监测研究与应用
2
作者 焦晓林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4期45-47,共3页
为降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塌陷风险,提出基于岩移观测技术的矿山安全监测研究与应用方法。该方法利用RTK技术采集矿山塌陷区监测点载波相位安全监测数据后,以该监测数据为基础,对载波相位数据进行空间直角坐标系和大地坐标系转换... 为降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塌陷风险,提出基于岩移观测技术的矿山安全监测研究与应用方法。该方法利用RTK技术采集矿山塌陷区监测点载波相位安全监测数据后,以该监测数据为基础,对载波相位数据进行空间直角坐标系和大地坐标系转换,再将转换后的载波相位数据输入到矿山岩移监测模型内,利用该模型获得矿山塌陷区监测点欧拉移动角和移动矢量,继而获得矿山塌陷区监测点岩移数值,将该数值与基准点进行对比分析,即可实现矿山安全监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采集矿山塌陷区监测点载波相位能力较好,可有效获得矿山塌陷区监测点岩移平均值,且结果较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移观测技术 RTK 矿山安全监测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建筑物变形观测技术研究
3
作者 郑佳煌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第15期64-66,共3页
为促进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并保证建筑物的安全,论文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建筑物变形观测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案例分析,阐述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建筑物变形观测的测点、方法,如竖向位移观测和建筑物倾斜监测等,得出结论:周边建筑物竖向... 为促进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并保证建筑物的安全,论文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建筑物变形观测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案例分析,阐述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建筑物变形观测的测点、方法,如竖向位移观测和建筑物倾斜监测等,得出结论:周边建筑物竖向位移监测出现不规则变化,靠近基坑一侧的监测点明显沉降,而随着锚杆施工完成,建筑物沉降情况得到遏制,在达到一定值后趋于平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支护结构 周边建筑物 变形观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视地球,新一代对地观测技术
4
《红外》 CAS 2024年第6期F0004-F0004,共1页
随着理念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对地球系统的观测正从看清地球的样貌深入拓展到探测地球圈层的内在。“透视地球”基于多种对地观测手段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地球空间物理要素、内部结构及其演变过程进行精细、综合探测,而获... 随着理念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对地球系统的观测正从看清地球的样貌深入拓展到探测地球圈层的内在。“透视地球”基于多种对地观测手段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地球空间物理要素、内部结构及其演变过程进行精细、综合探测,而获取地球各圈层更“精确”、更“深层”的信息,成为新一代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积极探索和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地观测技术 地球空间 大气圈 地球圈层 物理要素 综合探测 生物圈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降观测技术在装配式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杨青松 《北方建筑》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为实现对建筑施工中沉降的高精度观测,引进沉降观测技术,以某装配式建筑为例,对高层建筑在施工中的沉降观测方法展开设计。建立装配式高层建筑施工观测中的GPS控制网;结合施工现场具体需求,应至少设置4个水准基点,水准基点的布置采用闭... 为实现对建筑施工中沉降的高精度观测,引进沉降观测技术,以某装配式建筑为例,对高层建筑在施工中的沉降观测方法展开设计。建立装配式高层建筑施工观测中的GPS控制网;结合施工现场具体需求,应至少设置4个水准基点,水准基点的布置采用闭合环状方式设计;观测点点位需要拟建在建筑物上,例如建筑物的四角;设计建筑施工中观测精度与周期,按照规范进行观测成果数据的处理,并通过对建筑沉降量的计算,完成观测方法的研究。设计实例应用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本文设计的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对建筑沉降的观测,还可以将观测结果偏差控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从而提高观测结果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观测技术 GPS控制网 应用 施工 高层建筑 装配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6
作者 张敏 《新疆有色金属》 2024年第1期106-107,共2页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探究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应用要点,为提升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 高层建筑 沉降观测技术 应用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接触式观测技术的FRP/ECC复合材料反复受拉本构关系模型 被引量:8
7
作者 朱忠锋 王文炜 +2 位作者 郑宇宙 田俊 谈笑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6-45,55,共11页
考虑不同种类的纤维复合材料(FRP)格栅、格栅层数及加卸载循环方式,采用非接触式观测技术(DIC)和传统应变片测量方法,对 FRP 格栅与 ECC 复合材料试件进行了单轴反复拉伸试验,研究复合材料的轴向抗拉力学性能,验证 DIC 非接触式观测技... 考虑不同种类的纤维复合材料(FRP)格栅、格栅层数及加卸载循环方式,采用非接触式观测技术(DIC)和传统应变片测量方法,对 FRP 格栅与 ECC 复合材料试件进行了单轴反复拉伸试验,研究复合材料的轴向抗拉力学性能,验证 DIC 非接触式观测技术的有效性。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 FRP/ECC复合材料反复受拉本构关系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玄武岩(BFRP)格栅/ECC 能充分地发挥纤维格栅的材料性能和 ECC 基体的高延伸性和多点开裂特性,显著提高 ECC 基体的极限抗拉强度。不同循环加载方式对 FRP/ECC 复合材料试件的加卸载路径有显著影响,但对其极限应力/应变的影响较小。BFRP/ECC 复合材料的变形恢复能力要优于 CFRP/ECC 复合材料的变形恢复能力。DIC 非接触式观测技术能有效地捕捉到试件的开裂,观测裂缝的萌生、发展过程,获得破坏形态,获得应力-应变全曲线。计算结果表明,建议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以有效地预测 FRP/ECC 复合材料的反复受拉本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P 格栅 ECC DIC 非接触式观测技术 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循环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观测技术 被引量:5
8
作者 梁捷 《声学技术》 CSCD 2012年第1期61-63,共3页
通过海流测量技术的沿革等示例,浅谈了水声技术与海洋观测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表明了海洋观测技术在海洋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并概括归纳了它的技术特点。强调了传感器技术、观测平台技术和通讯技术在海洋观测技术中的作用。阐述... 通过海流测量技术的沿革等示例,浅谈了水声技术与海洋观测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表明了海洋观测技术在海洋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并概括归纳了它的技术特点。强调了传感器技术、观测平台技术和通讯技术在海洋观测技术中的作用。阐述了目前在海洋科学方面和海洋管理方面,海洋观测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海洋观测技术向自动、实时、同步、长期连续观测和多平台集成、多尺度、高分辨率观测方向发展。形成从空间到海床,从沿岸到大洋的立体的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声技术 海洋观测技术 观测平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在防灾救灾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林宗坚 邓冰 《航天器工程》 2008年第4期14-16,共3页
充分利用各种对地观测技术,从信息化的角度支持防灾救灾行动,已被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从灾前、灾期、灾后的全过程系统地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卫星对地观测技术的防灾救灾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从防灾预... 充分利用各种对地观测技术,从信息化的角度支持防灾救灾行动,已被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从灾前、灾期、灾后的全过程系统地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卫星对地观测技术的防灾救灾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从防灾预案、灾期救援和灾后重建三个方面研究了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在防灾救灾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地观测技术 卫星 防灾救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迎接地震观测技术的新变革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加新 王海云 +1 位作者 慈宁宁 潘红芹 《地震学刊》 CSCD 2000年第4期16-25,共10页
回顾了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简要总结了随着这几个阶段的技术进步南京基准地震台观测技术的重要变革 ,并从记录地震事件数量、大地震速报作用和推动某些研究的深入等方面评估了由于这些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地震台效能的提... 回顾了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简要总结了随着这几个阶段的技术进步南京基准地震台观测技术的重要变革 ,并从记录地震事件数量、大地震速报作用和推动某些研究的深入等方面评估了由于这些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地震台效能的提高。对目前地震观测技术从模拟观测向数字观测的转折时期 ,地震台如何尽快过渡 ,充分发挥效能提出了初步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地震台 模拟观测 数字观测 地震观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蔺爱军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1-134,共4页
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实践,分析了现场执行Q/CR 9230—2016《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过程中,在变形观测标志及其埋设、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观测路线等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 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实践,分析了现场执行Q/CR 9230—2016《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过程中,在变形观测标志及其埋设、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观测路线等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为避免教条地执行规程给工程带来不利影响起到指导作用,为我国高速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沉降变形 观测技术 规程修订 观测标志 观测方法 测量精度 观测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要点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博文 胡慧 《门窗》 2019年第2期39-40,共2页
社会建设发展,相应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向往更好的生活,对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人口激增的情况下,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建造建筑,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社会建设发展,相应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向往更好的生活,对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人口激增的情况下,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建造建筑,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高层建筑也随之产生。近些年来,高层建筑不断增多,施工质量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保证高层建筑施工质量,需保证高层建筑稳定性,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本文在阐述高层建筑施工沉降变形现象的诱发因素的基础上,就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要点展开了更深层次的剖析,以期为高层建筑安全施工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建筑施工 观测技术 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坡面水土流失时空分异规律及观测技术研究进展
13
作者 许文盛 谷金钰 +3 位作者 孙宝洋 张志华 张文杰 李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85,共9页
全坡面是介于传统坡面和流域尺度之间,进行水土流失多尺度观测与转换的基本单元。在分析水土流失基本单元的基础上,界定了全坡面的范围,确定全坡面是位于分水岭之间从坡顶到坡脚表现为单一坡面的独立集水单元。坡长、坡度、坡位和土地... 全坡面是介于传统坡面和流域尺度之间,进行水土流失多尺度观测与转换的基本单元。在分析水土流失基本单元的基础上,界定了全坡面的范围,确定全坡面是位于分水岭之间从坡顶到坡脚表现为单一坡面的独立集水单元。坡长、坡度、坡位和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等空间异质性是区别于传统研究坡面,影响全坡面水土流失空间分异规律的关键因素。径流、泥沙、碳、氮、磷等水土流失通量物质,是全坡面侵蚀规律研究的关键要素。全坡面关键要素迁移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目前的观测技术难以对各要素进行高效的识别、提取与定量分析,亟需建立全坡面观测技术体系。通过对全坡面水土流失时空分异规律及观测技术的研究,可为构建水土流失多尺度嵌套观测体系,模拟预测不同尺度下侵蚀产流产沙过程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水土关键要素 时空变化 观测技术 全坡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研究尺度下森林蒸腾观测技术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毛沂新 《辽宁林业科技》 2015年第4期49-52,共4页
文章回顾了森林生态水文研究中森林蒸腾观测技术与方法的发展历程。从不同的研究尺度,介绍了各技术的基本原理与适用范围,并对其优势与不足做较为详细的分析。旨在为各地区进一步研究森林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影响以及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 文章回顾了森林生态水文研究中森林蒸腾观测技术与方法的发展历程。从不同的研究尺度,介绍了各技术的基本原理与适用范围,并对其优势与不足做较为详细的分析。旨在为各地区进一步研究森林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影响以及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全面翔实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循环 蒸腾 观测技术 森林水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在江苏的应用与推广
15
作者 杨军 陈书清 《地震学刊》 CSCD 2000年第4期1-11,共11页
对江苏近 70年的地震观测历程和技术进步作了简要回顾 ;总结了数字化地震台网建设的经验和体会 ;展望了在江苏特定的地理条件下 ,即在第四系覆盖厚、海域地震多而布网均困难的情况下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 观测技术 数字化 地震台网 地震 江苏 第四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测技术及其发展:大学网站使用性测试
16
作者 杜奕才 《现代情报》 2004年第8期220-223,共4页
文章指出观测是使用性测试的基石 ,阐述了观测技术的要素及其关系 ,介绍了直接和遥控观测两种方法。重点对遥控观测的两种新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提供了观测的评估原则和量化评估方法。
关键词 使用性测试 观测 遥控观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移动平台观测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7
作者 王鑫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年第5期141-142,145,共3页
对海洋环境移动平台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是保障此类观测技术在我国国内的应用能发挥出预期效用的关键。文章将首先针对这一技术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之上研究海洋环境移动平台的主要构成,最后一部分则对这一技... 对海洋环境移动平台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是保障此类观测技术在我国国内的应用能发挥出预期效用的关键。文章将首先针对这一技术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之上研究海洋环境移动平台的主要构成,最后一部分则对这一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移动平台观测技术 发展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技术及其应用
18
作者 贾秀丽 林新红 《河南建材》 2017年第5期122-123,共2页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沉降观测技术在施工中应用的重要性,要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和建筑整体结构特征,合理应用沉降观测技术,最大化提高建筑基础的承载力,从而满足现代民众对于高质量建筑的需求,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沉降观测技术在施工中应用的重要性,要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和建筑整体结构特征,合理应用沉降观测技术,最大化提高建筑基础的承载力,从而满足现代民众对于高质量建筑的需求,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文章将进一步对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技术及其应用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为同行施工企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沉降观测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基处理及观测技术
19
作者 杨丽梅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8年第4期84-84,86,共2页
对国道施工软基处理以及观测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 分别从软基处理与观测技术以及软基处理的各种方法与施工过程中的改进措施进行分析, 希望分析研究能够给同类工程提供-些参考.
关键词 国道工程 软基处理 观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先进的限地观测技术卫星
20
作者 王存恩 《卫星应用》 2000年第4期26-31,共6页
概述了日本先进的陆地观测技术卫星(ALOS)全貌,重点介绍了星载遥感器、有效载荷部分的主要特点以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日本 ALOS 地球资源卫星 对地观测 陆地观测技术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