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樱桃园覆盖秸秆对土壤肥力与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郑明强 《农技服务》 2019年第8期22-23,共2页
为探讨不同秸秆覆盖对樱桃园土壤理化性质及地温的影响,进行了果园地面水稻秸秆、玉米秸秆覆盖试验,以不覆盖作对照,对比各处理果园土壤温度、养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温度、提高了土壤酸碱度值,减轻了土壤酸... 为探讨不同秸秆覆盖对樱桃园土壤理化性质及地温的影响,进行了果园地面水稻秸秆、玉米秸秆覆盖试验,以不覆盖作对照,对比各处理果园土壤温度、养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温度、提高了土壤酸碱度值,减轻了土壤酸化,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水稻秸秆覆盖优于玉米秸秆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园 秸秆覆盖 土壤温度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膜下覆盖秸秆不同播深栽培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牛小宁 柴忠良 《青海农林科技》 2015年第3期72-73,共2页
通过马铃薯膜下覆盖秸秆不同播深栽培试验,分析总结出了膜下覆盖秸秆种植马铃薯采用适宜的播种深度能有效增强覆膜的保墒保温效果,马铃薯苗齐苗壮,防止了后期块茎青头及不规则等现象,还解决了覆膜种植马铃薯因无法中耕培土而造成的产量... 通过马铃薯膜下覆盖秸秆不同播深栽培试验,分析总结出了膜下覆盖秸秆种植马铃薯采用适宜的播种深度能有效增强覆膜的保墒保温效果,马铃薯苗齐苗壮,防止了后期块茎青头及不规则等现象,还解决了覆膜种植马铃薯因无法中耕培土而造成的产量损失等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膜下 覆盖秸秆 不同播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田覆盖秸秆既节水又保土
3
作者 徐淑贞 韩建会 《河北农业科技》 1989年第12期8-8,共1页
1987年至1988年,我们作了用玉米秸秆覆盖麦田对节水保土的效应试验。该试验着重探索了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规律,覆盖对节水保土和不同土层土壤水分以及对小麦根系发育的影响,为冬小麦的节水栽培提供了依据。一。
关键词 麦田 秸秆覆盖 节水 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与紫云英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甘薯植株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李绍兴 宋稳锋 +4 位作者 周玉玲 宋李霞 任可 马群 王龙昌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70,共15页
针对西南旱作农业区水土流失、耕地质量低下等问题,亟须探索农业可持续耕作措施,缓解养分限制。以西南地区“蚕豆/玉米/甘薯”旱三熟套作模式中的甘薯田为研究对象,作物前茬秸秆作为覆盖还田材料,设置4个处理:无覆盖(CK)、秸秆覆盖(S)... 针对西南旱作农业区水土流失、耕地质量低下等问题,亟须探索农业可持续耕作措施,缓解养分限制。以西南地区“蚕豆/玉米/甘薯”旱三熟套作模式中的甘薯田为研究对象,作物前茬秸秆作为覆盖还田材料,设置4个处理:无覆盖(CK)、秸秆覆盖(S)、秸秆+紫云英覆盖(S+M)、紫云英覆盖(M),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甘薯植株碳、氮、磷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内稳性指数的研究,揭示秸秆和紫云英覆盖对土壤养分限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秸秆与紫云英覆盖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从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变化发现覆盖处理能有效缓解当地土壤养分限制。2)秸秆与紫云英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含量,不同生育时期微生物化学计量比有所差异,生育前期波动较大,中后期相对稳定。内稳性特征方面,除CK处理外,微生物与土壤化学计量比之间呈现出严格的内稳性特征。3)秸秆与紫云英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甘薯各器官氮含量,其中以秸秆与紫云英协同覆盖处理效果最佳。甘薯产量表现为S+M>S>M>CK。化学计量比方面,S+M处理有利于延长甘薯生长时间,有效缓解养分限制状况。甘薯植株各器官化学计量比在整个生育期内均表现为严格的稳态。综上所述,在西南旱作农业区通过进行秸秆与紫云英覆盖,可以提升甘薯产量,调节土壤养分限制,土壤与微生物化学计量比均保持严格的内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紫云英覆盖 甘薯 化学计量特征 内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园秸秆腐解特点及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酶活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曹红妹 胡桂萍 +7 位作者 熊江花 蔡翔 万雅静 马静 王丰 王亚威 叶川 杨柳青 《土壤与作物》 2025年第1期44-52,共9页
探究梨园秸秆覆盖对秸秆腐解率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影响,为促进秸秆还田的实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采用尼龙网袋法开展梨园秸秆腐解特征调查,同时采集翠冠梨园4种秸秆覆盖量下的不同时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样品,研究了... 探究梨园秸秆覆盖对秸秆腐解率及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影响,为促进秸秆还田的实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采用尼龙网袋法开展梨园秸秆腐解特征调查,同时采集翠冠梨园4种秸秆覆盖量下的不同时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样品,研究了脲酶、蔗糖酶、中性蛋白酶和脱氢酶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相同的间隔时间内,梨园前期秸秆腐解量大、腐解速率快,后期秸秆腐解量逐渐减少、腐解速率逐渐减慢,梨园秸秆腐解百分率在180 d时达64.8%,腐解速率在90 d时达到1.62 g·(g·a)^(-1)。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酶活性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但与对照CK相比,7.50×10^(3)、15.0×10^(3)和22.5×10^(3) kg·hm^(-2)这3种秸秆覆盖量下梨园10~40 cm夏秋季土壤脲酶、蔗糖酶,0~20 cm夏秋季土壤中性蛋白酶及0~60 cm夏秋季土壤脱氢酶活性均提高,并且4种土壤酶活力最大值均出现在15.0×10^(3) kg·hm^(-2)模式下的0~20 cm土壤,分别为夏季10~20 cm土壤脲酶含量为373 U·g^(−1)、夏季10~20 cm土壤蔗糖酶含量为20.3 U·g^(−1)、秋季0~10 cm土壤中性蛋白酶含量为0.76 U·g^(−1)、夏季0~10 cm土壤脱氢酶含量为39.3 U·g^(−1)。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梨园秸秆腐解与土壤酶活性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其中秸秆腐解百分率分别与中性蛋白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分别呈显著正、负相关关系。综合分析以15.0×10^(3) kg·hm^(-2)的秸秆覆盖量对梨园土壤酶活性的提升作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覆盖 腐解程度 土壤酶活性 梨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及秸秆覆盖对夏玉米土壤呼吸及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笑培 常晓 +2 位作者 杨慎骄 王和洲 周新国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充分发挥秸秆覆盖与适宜灌溉对作物增产及土壤固碳减排的各自优势及二者协同效应,建立减排增产节水的高效农田管理模式。【方法】以豫东地区夏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覆盖方式(秸秆覆盖(S)和无覆盖(N))和灌水控制下限(田间持水率(... 【目的】充分发挥秸秆覆盖与适宜灌溉对作物增产及土壤固碳减排的各自优势及二者协同效应,建立减排增产节水的高效农田管理模式。【方法】以豫东地区夏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覆盖方式(秸秆覆盖(S)和无覆盖(N))和灌水控制下限(田间持水率(FC)的50%(W1)、60%(W2)、70%(W3)、80%(W4))两因素试验,系统研究水分及秸秆覆盖对土壤碳排放总量、土壤微生物异氧呼吸碳释放量和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固碳量影响。【结果】秸秆覆盖和灌水增加了土壤呼吸、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固碳量和土壤微生物异氧呼吸碳释放量,其中SW4处理均最高,与SW3、NW4处理差异不显著。SW3处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和碳排放效率均最高,分别较其他处理高3.99%~245.74%和2.35%~138.80%。与SW4处理相比,SW3处理在节约灌水的前提下,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提高2.99%,碳排放效率提高2.35%。【结论】综合考虑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排放效率,SW3处理(灌水控制下限为70%FC+秸秆覆盖)可以作为节水、减排、增产的农田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土壤水分 夏玉米 土壤呼吸 碳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亏灌溉和秸秆覆盖对苦荞生物学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艳兰 胡丽琴 +6 位作者 王素华 张腊梅 杨学乐 张璐 何录秋 汤睿 李基光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23,共6页
为探讨调亏灌溉和秸秆覆盖对苦荞生物学特性和水分调亏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秸秆覆盖(裸地S_(1)、秸秆覆盖S_(2))和灌溉方式(常规灌溉M_(1)、轻度调亏灌溉M_(2)、重度调亏灌溉M3)组合共6个处理,比较各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农艺性状、产量... 为探讨调亏灌溉和秸秆覆盖对苦荞生物学特性和水分调亏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秸秆覆盖(裸地S_(1)、秸秆覆盖S_(2))和灌溉方式(常规灌溉M_(1)、轻度调亏灌溉M_(2)、重度调亏灌溉M3)组合共6个处理,比较各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农艺性状、产量和水分调亏利用效率等差异。结果表明:与裸地处理相比,秸秆覆盖处理的产量和水分调亏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3.5%和32.9%。与全灌处理相比,轻度调亏灌溉处理的产量、水分调亏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5.3%和52.8%。调亏灌溉和秸秆覆盖互作后,M_(2)S_(2)处理下产量和水分调亏利用效率最高。M_(2)S_(2)的产量、水分调亏利用效率较M_(1)S_(1)分别增加16.1%,95.7%,主要是因为M_(2)S_(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单株分枝数、生物量及结实率较M_(1)S_(1)分别显著增加13.0%,12.1%,12.5%和8.3%。综上所述,轻度调亏灌溉和秸秆覆盖能显著提高苦荞产量和水分调亏利用效率,可为苦荞的节水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秸秆覆盖 调亏灌溉 生物学特性 产量 水分调亏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陇中春小麦的产量效应模拟
8
作者 董莉霞 李广 +1 位作者 燕振刚 刘强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3,共6页
为量化分析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旱地春小麦的产量效应和协同作用,在APSIM模型中,设置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2因素5个变化梯度,组合交叉设计25个处理,利用模型模拟25个处理的春小麦产量;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开展小麦大田试... 为量化分析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旱地春小麦的产量效应和协同作用,在APSIM模型中,设置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2因素5个变化梯度,组合交叉设计25个处理,利用模型模拟25个处理的春小麦产量;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开展小麦大田试验,得到早播(ESW)、正常播(NSW)、晚播(LSW)春小麦产量的实测值,利用APSIM模型模拟2016—2018年春小麦的产量,将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对模型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进行分析;对春小麦产量与秸秆覆盖量、施氮量的耦合关系进行二次多项回归和通径分析,利用Matlab计算春小麦的最大产量及对应的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均位于15%置信带内,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值为4.64%~12.22%,表明该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的增长对春小麦的产量效应为正效应,相应关系表现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关系;ESW、NSW和LSW模拟情景下,春小麦最大产量分别为3548.64、3149.59、2507.58 kg/hm^(2);E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7062.04、194.91 kg/hm^(2);N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8211.31、218.81 kg/hm^(2);L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6215.15、162.01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APSIM模型 秸秆覆盖 施氮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9
作者 吕付泽 杨雅丽 +5 位作者 鲍雪莲 郑甜甜 霍海南 解宏图 何红波 张旭东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140-153,共14页
免耕秸秆覆盖的耕作模式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提高土壤综合生态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核心措施之一。为探究免耕结合不同秸秆覆盖量下土壤酶活性变化及调控机制,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保... 免耕秸秆覆盖的耕作模式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提高土壤综合生态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核心措施之一。为探究免耕结合不同秸秆覆盖量下土壤酶活性变化及调控机制,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进行田间试验,以传统耕作(翻耕+无秸秆覆盖,CT)为对照,研究免耕结合无(免耕+无秸秆覆盖,NT0)、低量(免耕+1/3秸秆覆盖,NT1/3)、中量(免耕+2/3秸秆覆盖,NT2/3)、高量(免耕+全量秸秆覆盖,NT3/3)秸秆覆盖处理下不同土层(0~5、5~10、10~20 cm)的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有机碳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免耕结合秸秆覆盖主要影响了表层0~5 cm土壤酶活性。与CT相比,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显著影响纤维二糖酶(CB)、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免耕结合低量(NT1/3)和高量(NT3/3)秸秆覆盖处理下的CB活性显著高于CT处理1.24倍和1.53倍。所有免耕处理下NAG活性显著高于CT处理78.1%~124.4%,且NAG活性有随不同秸秆覆盖量由低到高呈上升趋势(NT1/3NT2/3>NT3/3)。免耕结合秸秆覆盖对5~10 cm和10~20 cm土壤酶活性影响很小。研究还发现,土壤酶活性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pH以及含水量等理化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显著影响。与CT相比,NT3/3能够使0~5 cm土层中总体酶活性、SOC含量和微生物熵分别提高了60.5%、35.6%和21.6%。土壤总体酶活性与SOC和微生物熵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微生物酶活性的增加更有利于SOC积累。免耕结合高量秸秆覆盖(NT3/3)处理下微生物可利用性碳源更充足,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进而促进SOC固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对黄土旱塬土壤磷素组分的影响
10
作者 李千雪 李春越 +5 位作者 张文婷 窦祥祥 薛英龙 寇钊阳 王益 党廷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8-377,共10页
为探究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对黄土旱塬土壤磷素组分及碱性磷酸酶pho D基因的影响,本研究以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境内的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为研究平台,设置无秸秆覆盖(CK)、每年7、8、9月高量秸秆覆盖(St_(90))、全生育... 为探究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对黄土旱塬土壤磷素组分及碱性磷酸酶pho D基因的影响,本研究以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境内的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为研究平台,设置无秸秆覆盖(CK)、每年7、8、9月高量秸秆覆盖(St_(90))、全生育期低量秸秆覆盖(S_(45))、全生育期高量秸秆覆盖(S_(90))4个处理,探讨不同秸秆覆盖模式下0~20 cm表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磷素、有机磷组分、无机磷组分、碱性磷酸酶pho D基因拷贝数量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相同覆盖时间下,全磷(TP)、速效磷(AP)、无机磷、Ca_(2)-P、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均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Ca_(10)-P是主要的无机磷组分,占比66.03%~72.34%,MLOP是主要的有机磷组分,占比70.70%~78.23%;秸秆覆盖使无机磷中的有效磷源Ca_(2)-P在无机磷中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其他组分占比以及有机磷各组分占比并无显著变化。播种前后的短期覆盖相比于全年长期覆盖更有利于微生物的代谢,从而加快土壤有机磷的合成。不同秸秆覆盖处理土壤无机磷含量为985.33~1043.33 mg·kg^(-1),显著大于有机磷。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全碳(TC)、有机碳(SOC)、含水率(SWC)与MLOP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高稳性有机磷(HSOP)呈正相关关系,Ca_(2)-P与SWC、SOC、pH、TP呈正相关关系,Ca_(10)-P与pH、NH_(4)^(+)-N呈正相关关系。秸秆覆盖可以提高碱性磷酸酶pho D基因拷贝数,但全生育期覆盖与高量秸秆覆盖的叠加作用,对碱性磷酸酶pho D基因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可显著改变有机磷各组分含量,全生育期高量秸秆覆盖显著增加无机磷有效组分Ca_(2)-P含量,土壤有机磷与无机磷组分含量变化受土壤TC和pH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农田生态系统 秸秆覆盖 磷素组分 磷酸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玉米生理生长特性及产量对不同秸秆覆盖与施肥量的响应
11
作者 刘继龙 陈俊丰 +2 位作者 曹晓强 李济桢 吴耀宇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632,共6页
为揭示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对东北黑土区玉米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机制,设置3种秸秆覆盖量(0.5,1.0和1.5倍)和3种施肥量(80%,100%和120%)的交互试验和常规施肥无覆盖对照处理CK共10种处理,研究分析不同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下玉米叶片净光合... 为揭示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对东北黑土区玉米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机制,设置3种秸秆覆盖量(0.5,1.0和1.5倍)和3种施肥量(80%,100%和120%)的交互试验和常规施肥无覆盖对照处理CK共10种处理,研究分析不同秸秆覆盖量与施肥量下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和叶绿素SPAD等光合特性指标及株高、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等生长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各处理生长指标与光合特性参数和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综合指数法优选出效果最优的秸秆覆盖与施肥模式.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施肥均能提高叶片Pn,Gs和叶绿素SPAD,降低Ci,玉米功能叶片Pn和Gs均随生育时期先增加后减少,而Ci随生育时期先增加后降低;叶绿素整体变化趋势与Pn一致;各处理玉米产量随秸秆覆盖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除80%施肥量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玉米产量较CK处理增加8.9%~21.7%;秸秆覆盖量为8000 kg/hm^(2),施肥量为336 kg/hm^(2)时对研究区域内玉米生长生理及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秸秆覆盖 施肥量 生长生理特性 综合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小麦轮作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12
作者 王明 逄蕾 +9 位作者 马明生 郑浩飞 杨楠 苟磊刚 胡南南 肖歆玥 王小燕 邵泽和 杨岩斌 杨锦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304,共13页
【目的】通过研究陇中旱地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探索适于陇中地区的覆盖模式,为减少化肥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2022—202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开展... 【目的】通过研究陇中旱地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探索适于陇中地区的覆盖模式,为减少化肥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2022—202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制度为马铃薯-小麦轮作。设无覆盖对照(CK)、地膜覆盖(PM)、秸秆碎秆覆盖还田(SR)、秸秆带状覆盖还田(SM)4个处理,采集两年成熟期马铃薯和小麦的植株和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与CK相比,PM、SR和SM 3种覆盖措施提高了马铃薯和小麦植株氮、磷、钾积累量,以PM处理效果最佳,马铃薯植株中氮、磷、钾积累量增幅分别为41.44%、71.99%、49.78%,小麦植株中增幅分别为38.37%、59.70%、64.59%。SR和SM处理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SR处理的提升效果大于SM处理,该处理下马铃薯季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9.31%、14.99%、25.92%,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1.97%和15.72%。在小麦季,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1.36%和21.16%,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2.03%和14.29%,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9.46%和30.67%。CK处理两年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均为氮、磷大量盈余,钾素亏缺。与CK相比,PM处理N、P盈余量分别显著降低了37.38%和27.30%,钾亏缺量增加了60.73%,氮、磷、钾实际平衡率分别为48.0%、106.3%、-94.1%;SR处理氮、磷盈余量分别增加了89.97%和43.75%,钾亏缺量减少了88.18%,实际平衡率分别为159.5%、241.3%、-7.2%;SM处理氮、磷、钾盈余量分别增长了99.19%、46.27%、120.12%,实际平衡率分别为180.6%、255.7%、16.0%。【结论】陇中旱地农田现有施肥量和管理措施下,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均表现为氮磷盈余、钾亏缺。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作物养分积累量和粗蛋白产量,降低氮磷盈余量,但加剧钾素亏缺。秸秆碎秆覆盖还田和秸秆带状覆盖还田增加作物养分吸收量和粗蛋白产量的效果虽低于地膜覆盖,并加剧了土壤氮磷盈余量,但缓解了钾素的亏缺量。因此,陇中旱地农田长期采用秸秆覆盖措施时应考虑降低氮、磷肥的施用量,采用地膜覆盖措施时应注意提高钾肥的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小麦轮作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还田 作物养分积累 土壤养分表观平衡 养分实际平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垄作种植对马铃薯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胡亮亮 崔循臻 +5 位作者 马菊花 杨永 董海霞 陈志丕 刘晓峰 黄彩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1,70,共8页
【目的】研究秸秆带状覆盖垄作种植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合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的高产覆盖栽培模式。【方法】设5个处理,分别为高垄秸秆带状覆盖(SHH)、低垄秸秆带状覆盖(SLH)、平作秸秆带状覆盖(... 【目的】研究秸秆带状覆盖垄作种植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的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合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的高产覆盖栽培模式。【方法】设5个处理,分别为高垄秸秆带状覆盖(SHH)、低垄秸秆带状覆盖(SLH)、平作秸秆带状覆盖(PH)、地膜覆盖(HM),以传统露地平作为对照(CK)。【结果】覆盖能显著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秸秆带状覆盖垄作种植能提高马铃薯生育后期0~18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平均较CK提高9.1%,SHH、SLH分别较CK提高11.7%、10.3%,降低苗期-块茎形成期阶段耗水量、日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平均较CK分别降低5.89%、5.95%和5.29%,增加中后期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期阶段耗水量、日耗水强度、耗水模系数,平均较CK分别增加2.93%、2.92%和3.73%。秸秆带状覆盖垄作薯块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大薯率、商品薯率较CK分别提高40.03%、41.15%、53.22%、23.77%(P<0.05),且薯块产量、WUE均表现为SHH>SLH>PH。马铃薯薯块产量与耗水量、耗水强度、耗水模系数相关性除播种-苗期、苗期-块茎形成期显著负相关关系外,其他时期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秸秆带状覆盖高垄(SHH)处理能够改善土壤水环境,调整马铃薯耗水结构,平衡马铃薯关键生长期供需水矛盾,从而达到增产提效目的,可作为西北雨养农业区马铃薯高产栽培的推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垄作 土壤耗水特性 马铃薯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维进 席国成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79-81,共3页
向日葵生长期田间用秸秆(麦草)覆盖具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培肥土壤和提高产量的效果。以覆盖5250kg/ha的效果最好,与不覆盖相比0—20cm土层平均水分含量增加30.3%,0—1... 向日葵生长期田间用秸秆(麦草)覆盖具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培肥土壤和提高产量的效果。以覆盖5250kg/ha的效果最好,与不覆盖相比0—20cm土层平均水分含量增加30.3%,0—10cm土层土壤容重减小0.04g/cm3。土壤有机质增加0.07%,含油率相对提高2.7%;增产1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覆盖秸秆 蓄水 培肥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秸秆粉碎覆盖微垄沟播栽培肥料效应试验
15
作者 何晓燕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3期23-26,共4页
会宁县作为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典型代表区域,冬小麦全生育期降雨量、施肥水平、施肥时期、施肥种类等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有很大影响。为了探索旱地冬小麦秸秆粉碎覆盖微垄沟播栽培的肥料效应,筛选出适宜会宁地区的冬小麦施肥水平,... 会宁县作为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典型代表区域,冬小麦全生育期降雨量、施肥水平、施肥时期、施肥种类等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有很大影响。为了探索旱地冬小麦秸秆粉碎覆盖微垄沟播栽培的肥料效应,筛选出适宜会宁地区的冬小麦施肥水平,在2022—2023年度进行了旱地冬小麦秸秆粉碎覆盖微垄沟播栽培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粉碎覆盖微垄沟播和露地条播2种栽培模式对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各栽培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秸秆粉碎覆盖微垄沟播栽培模式下,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对照增产10.66%~83.95%;露地条播栽培模式下,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对照增产10.22%~84.84%。降雨量较少的年份,覆盖秸秆处理能够起到保温保墒和抑制水分蒸发作用;但在降雨量偏少的干旱年份,覆盖秸秆处理冬春季土壤表面温度较高,积雪融化和土壤解冻较快,不利于保温保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粉碎覆盖微垄沟播栽培 肥料效应 性状 产量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冬小麦秸秆覆盖试验初报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俊伟 《甘肃农业科技》 2004年第4期25-27,共3页
20 0 2 - 2 0 0 3年度在静宁县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的冬小麦秸秆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时期覆盖不同量的麦草均具有保墒、增温的作用 ,其中以土壤封冻前覆盖麦草 4 5 0 0 kg/ hm2的处理 ,可使越冬期、返青期耕层土壤水分含量较对照... 20 0 2 - 2 0 0 3年度在静宁县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的冬小麦秸秆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时期覆盖不同量的麦草均具有保墒、增温的作用 ,其中以土壤封冻前覆盖麦草 4 5 0 0 kg/ hm2的处理 ,可使越冬期、返青期耕层土壤水分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 71.0、16 .5 g/ kg。可使小麦增产 2 3.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宁 干旱半干旱地区 冬小麦 覆盖秸秆 试验 初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4
17
作者 严奉君 孙永健 +5 位作者 马均 徐徽 李玥 杨志远 蒋明金 吕腾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35,共13页
【目的】在我国稻-麦、稻-油等多熟制区域,富含氮素的小麦、油菜等水稻前茬作物秸秆被大量弃置、焚烧,造成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与此同时,稻季氮肥投入量却在逐年增加,因此在水稻生产中研究秸秆覆盖与氮肥配合施用的理论与技术,对实现秸... 【目的】在我国稻-麦、稻-油等多熟制区域,富含氮素的小麦、油菜等水稻前茬作物秸秆被大量弃置、焚烧,造成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与此同时,稻季氮肥投入量却在逐年增加,因此在水稻生产中研究秸秆覆盖与氮肥配合施用的理论与技术,对实现秸秆还田与减少氮肥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油菜、小麦2种秸秆覆盖方式下,3种不同的氮肥运筹方式对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其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及产量间的关系,以期寻求最佳的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搭配模式。【方法】本试验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小麦秸秆覆盖(S1)、油菜秸秆覆盖(S2)和无秸秆覆盖(S0);副区为氮肥运筹模式,在135 kg/hm2总施氮量条件下,设置基肥∶蘖肥∶穗肥为5∶3∶2(N1);基肥∶蘖肥∶穗肥为3∶3∶4(N2);基肥∶蘖肥∶穗肥为3∶1∶6(N3)3种氮肥运筹模式,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研究各处理杂交稻在移栽后20 d、移栽后30 d、齐穗期和成熟期根系生长及形态、各生育期的干物质与氮素积累,水稻茎鞘的干物质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以及各时期氮素积累及利用效率,同时对各生育时期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及产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覆盖均可有效促进杂交稻各生育时期的根系生长、改善根系形态、增加各时期的干物质与氮素积累,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及稻米产量。在不同种类秸秆覆盖下,基肥∶蘖肥∶穗肥(倒4叶龄期施入)为3∶3∶4(N2)时,可及时地对杂交水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根系生长进行调控,有效促进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率,提高水稻主要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及氮肥利用效率,显著增加稻谷产量,为本试验中最优的氮肥管理模式;而氮肥后移比例过高(基肥∶分蘖肥∶穗肥运筹比例为3∶1∶6),会限制齐穗期根系的生长,导致稻谷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秸秆覆盖与氮肥运筹下主要生育时期根干重、根体积、总根长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r=0.38*0.78**),尤其以齐穗期的根体积与总根长、根干重与氮素累积、产量及氮素回收利用率的相关性最好。【结论】小麦秸秆、油菜秸秆覆盖能够有效促进杂交稻根系的生长,增加干物质与氮素积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且小麦秸秆覆盖效果更显著。秸秆覆盖条件下,氮肥运筹以基肥∶蘖肥∶穗肥为3∶3∶4时的水稻根系生长旺盛,物质生产能力强,氮肥利用效率最高。因此,小麦秸秆覆盖与基肥∶蘖肥∶穗肥以3∶3∶4的比例配合的水稻的产量最高,为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还田 水稻 根系 氮素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8
18
作者 武际 郭熙盛 +3 位作者 鲁剑巍 王允青 许征宇 张晓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7-594,共8页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方法,于2008~2010连续3年研究了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覆盖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0—5 cm)容重,提高了0—5 cm和5—1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同时连续秸秆覆盖还...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方法,于2008~2010连续3年研究了水旱轮作制下连续秸秆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覆盖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0—5 cm)容重,提高了0—5 cm和5—1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同时连续秸秆覆盖还田还可以显著提高0—25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秸秆覆盖对表层(0—5 cm)土壤养分状况的效应更明显。秸秆连续覆盖5季后,0—5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增幅(7.64%~15.33%)>速效磷(7.52%~10.03%)>碱解氮(7.30%~8.74%)>有机质(6.08%~7.53%)。秸秆覆盖还田后,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其中旱季作物(小麦、油菜)的增产效应要高于水季作物(水稻),并且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和用量的增加,作物的增产幅度也随之提高,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水稻的有效穗数以及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秸秆覆盖 土壤理化性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返青前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 被引量:40
19
作者 刘炜 高亚军 +2 位作者 杨君林 杨学云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7-201,共5页
设置田间试验,研究旱地麦田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采用微型温度纪录仪连续24 h观测,获得了小麦返青前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温度的系统数据。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使麦田冬前(11月21日-12月20日)和越冬前期(12月21日-1月20日)的昼夜... 设置田间试验,研究旱地麦田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采用微型温度纪录仪连续24 h观测,获得了小麦返青前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温度的系统数据。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使麦田冬前(11月21日-12月20日)和越冬前期(12月21日-1月20日)的昼夜平均温度显著升高;冬前和越冬前期,秸秆覆盖土壤10 cm温度在13∶00-17∶00之间低于无覆盖,其余时间高于无覆盖土壤,越冬后期,秸秆覆盖土壤10 cm温度在12∶00-23∶00之间低于无覆盖,其余时间则高于无覆盖;覆盖土壤20 cm温度在24 h内则始终高于无覆盖土壤(冬前和越冬前期);8∶00-10∶00覆盖与无覆盖温差最大。土壤20 cm昼夜平均温度均显著高于10 cm土壤;秸秆覆盖条件下20 cm与10 cm温差昼夜平均值在冬前显著低于无覆盖,在越冬期则稍高于无覆盖;秸秆覆盖显著降低土壤温度的变幅,土壤的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也显著低于无覆盖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秸秆覆盖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旱作农区不同量秸秆覆盖综合效应研究进展 Ⅰ.不同量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59
20
作者 蔡太义 贾志宽 +5 位作者 黄耀威 黄会娟 杨宝平 张睿 韩清芳 聂俊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68,74,共7页
随着节水农业和土壤碳循环理论的发展和成熟,不同量秸秆覆盖研究作为当代保护性农业的新颖课题之一,备受广泛关注。为了深刻理解不同量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本文综述了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养分、酶、土壤碳库、生... 随着节水农业和土壤碳循环理论的发展和成熟,不同量秸秆覆盖研究作为当代保护性农业的新颖课题之一,备受广泛关注。为了深刻理解不同量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本文综述了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养分、酶、土壤碳库、生物结构和农田杂草病虫及小气候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区 秸秆覆盖 生态效应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