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是否改善了企业要素资源错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秉镰 范馨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144,共19页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矫正企业要素资源错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2010—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对企业要素资源错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矫正企业要素资源错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2010—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对企业要素资源错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能够有效改善要素资源错配,使企业要素扭曲程度明显改善约3.25百分点;(2)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和降低交易成本改善企业要素资源错配;(3)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对副省级城市和高市场化地区要素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更强,且能够明显改善非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要素资源错配。本文为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供了有益思路,也为协调好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要素资源错配 知识产权保护 制度环境 交易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素资源错配、所有制结构与技术创新 被引量:9
2
作者 吕承超 王志阁 王媛媛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4-52,共9页
作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基础,要素资源对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利用2012—201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要素资源错配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 作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基础,要素资源对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利用2012—201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分析要素资源错配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循环累积效应;资本错配对医药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分别有负向影响和正向影响,且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劳动力错配对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投入或技术创新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对某些行业和地区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有显著的所有制差异;控制变量中,资本密集度有利于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有形资产率则对技术创新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资源错配 所有制结构 技术创新 系统G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素资源错配、供给效率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被引量:17
3
作者 杨新铭 刘洪愧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0-50,共11页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但由于各类市场分割而导致的要素资源错配现象仍在各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并束缚了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持续改进,成为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破除市场分割,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但由于各类市场分割而导致的要素资源错配现象仍在各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并束缚了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持续改进,成为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破除市场分割,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要素资源错配源自政府干预和市场失灵双重因素,前者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起条块分割、制度分割、信贷配给、产权分割等制度性错配,后者虽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也会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完善而不断降低。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有效市场,通过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制度建设,使得要素资源的错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要强化有为政府,通过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改革,最大程度弥补市场失灵引起的要素资源错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资源错配 供给效率 统一大市场 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资源要素错配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被引量:41
4
作者 郭海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6,共15页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引擎。本文选取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体系,多维度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引擎。本文选取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体系,多维度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既可以直接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也可以通过带动绿色技术进步而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还可以通过降低土地资源错配、资本资源错配、劳动力资源错配程度而间接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异质性明显,东部地区、南方、粮食主产区的数字乡村建设的正向推动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资源要素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资源要素错配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小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1-96,共6页
选取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从资源要素错配视角出发,实证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缓解土地资源错配与... 选取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从资源要素错配视角出发,实证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缓解土地资源错配与劳动力资源错配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亦会通过加剧资本错配抑制农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具体呈现出“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的特征。由收敛模型检验结果可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收敛性客观存在,而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促进其区域收敛的“加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资源要素 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要素配置与共同富裕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春华 王乾坤 侯冠宇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5-10,共6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文章以我国30个省份为样本,构建了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配置在其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已成为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文章以我国30个省份为样本,构建了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配置在其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已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降低劳动要素的错配程度来推动共同富裕,但其改进资本要素配置的效果不明显;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在资源要素配置不足的情况下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更显著,且在北方地区的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共同富裕 资源要素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流转的生态效应:生态福利还是生态负担
7
作者 李成 洪浩 钟昌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2,共13页
农地流转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究竟为农业生态效率带来了“生态福利”,还是造成了“生态负担”,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研究依据要素资源错配理论框架,构建了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效率... 农地流转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究竟为农业生态效率带来了“生态福利”,还是造成了“生态负担”,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研究依据要素资源错配理论框架,构建了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的“技术-资本-劳动”理论模型;其次,基于碳源和碳汇双重角度,使用2005—2022年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引入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省域农业生态效率;最后,采用非线性调节效应模型、多维固定空间杜宾模型等多种方法,探究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具体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忽视农业碳汇效应是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被低估的重要因素。虽然含碳汇效应和无碳汇效应的农业生态效率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前者整体高于后者,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均值被低估约0.202。②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倒“U”形非线性特征。这意味着农地流转前期表现为“生态福利”效应,后期表现为“生态负担”效应,验证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正确性,该研究结论在考虑潜在内生性问题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③农地流转通过改变技术、资本和劳动的资源错配程度,进而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显著的倒“U”形非线性影响。④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会随着农业生产优势、金融排斥水平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的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应采取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因地制宜引导农地流转生态化发展等方式,推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农业生态效率 要素资源错配 土地规模经营 倒“U”形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