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碳排放约束议题的商业模式内要素演变与支撑框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玮玮 郑文清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0-64,共5页
商业模式作为新的分析单元,提供一条理解、分析、沟通、创新企业选择的有力途径,逐渐被认为是商业系统传递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力量。融合碳排放约束机制的商业模式不仅可以获得正常的经济收益,还可以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益如改... 商业模式作为新的分析单元,提供一条理解、分析、沟通、创新企业选择的有力途径,逐渐被认为是商业系统传递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力量。融合碳排放约束机制的商业模式不仅可以获得正常的经济收益,还可以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益如改善生产率、提高效率、降低浪费、减少资金要求;同时这也意味着从一般环境项目的被动监控,到更加主动积极的商业意识和商业远见。因此从碳排管理角度审视商业模式的要素演变和支撑框架厘清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思路和方法体系,以最终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要素之间包容性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约束 商业模式 要素演变 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地区水文要素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严登明 翁白莎 +3 位作者 李思诺 吕睿喆 曹引 梅超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3,共6页
以皖北地区及其周边的16个气象站点1957-2013年的降水、气温、蒸发数据和6个水文站点1960-2006年的径流数据为基础资料,对该地区水文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趋势性方面看,皖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均没有明显的增加和减少趋势,而... 以皖北地区及其周边的16个气象站点1957-2013年的降水、气温、蒸发数据和6个水文站点1960-2006年的径流数据为基础资料,对该地区水文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趋势性方面看,皖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均没有明显的增加和减少趋势,而气温和蒸发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气温呈现出较为明显增加趋势,而蒸发量下降明显。从突变性方面看,皖北地区年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均无明显突变,而气温则在1993年突变性地上升。从周期性方面看,皖北地区年降水量存在2-3a和5-6a的震荡周期;年均气温存在4-5a的震荡周期;年蒸发量存在5-6a的震荡周期;年径流量存在5~6a的震荡周期和16a左右的震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要素演变 皖北地区 降水 气温 蒸发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要素驱动下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分期与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蒲向军 刘秋鸣 谢波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1-87,共7页
我国的城乡关系演变具有独特的历史阶段性,作为驱动城乡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城乡要素经历了从限制流动、单向流动再到双向自由流动的演变过程,驱动着城乡关系从二元发展走向协调一体化发展。文章从政策、劳动力、... 我国的城乡关系演变具有独特的历史阶段性,作为驱动城乡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城乡要素经历了从限制流动、单向流动再到双向自由流动的演变过程,驱动着城乡关系从二元发展走向协调一体化发展。文章从政策、劳动力、资金、生态环境与技术5类城乡要素出发,分析其流动和配置及对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运用历史分期的研究方法,结合城乡要素的演变将我国城乡关系发展历程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与10个亚阶段,进而对要素驱动下我国新时代城乡关系全面融合发展的方向与策略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城乡关系 城乡要素演变 历史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临安府地区农业地理的演变与空间分异
4
作者 马勇 张勃林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6-156,共11页
清代是临安府地区农业史上的变革时期,人口数量、土地垦殖、水利设施、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都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变化。临安府地区农业空间分异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空间差异所致,其中临安府江内地区以不断拓荒、精耕细作... 清代是临安府地区农业史上的变革时期,人口数量、土地垦殖、水利设施、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都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变化。临安府地区农业空间分异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空间差异所致,其中临安府江内地区以不断拓荒、精耕细作的汉地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导;临安府江外地区以世居民族的梯田稻作模式为代表,更注重人地关系的协调。江内平坝众多与江外崇山峻岭的自然地理形态以及不同的人文环境,造成了该地区农业主要构成要素的沿江南北空间差异分布和内部山坝结构差异,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安府地区 农业地理要素演变 空间分异 成因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华北飑线的阵风锋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郑丽娜 刁秀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4-182,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和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3年8月4日晚上华北一次飑线的阵风锋引发的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与前倾槽的配置构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地面中尺度高...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和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3年8月4日晚上华北一次飑线的阵风锋引发的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与前倾槽的配置构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地面中尺度高压外流冷空气与环境风场形成的中尺度辐合线,使得对流活动加剧,促使新的雷暴生成或加强。飑线成熟阶段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并向右向发展。阵风锋首先产生于飑线的强雷暴群前,并随着飑线的增强而增强;阵风锋的维持主要依靠风暴持续的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减弱后阵风锋会随之减弱。飑线及阵风锋过境时均伴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在系统发展强盛时,阵风锋过境气象要素的变化幅度大于飑线的变化,其余时段则偏弱。飑线减弱以后,阵风锋还会维持一段时间,这需要加强系统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阵风锋 中尺度辐合线 气象要素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