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作创新对流通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基于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中介效应
1
作者 吴晓明 石磊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43,共4页
本文基于2000-2022年我国A股流通企业面板数据,以合作创新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为理论基础,实证分析合作创新对流通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果,并检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合作创新对流通企业新质生产力存在正向影... 本文基于2000-2022年我国A股流通企业面板数据,以合作创新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为理论基础,实证分析合作创新对流通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果,并检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合作创新对流通企业新质生产力存在正向影响效应,并且统计意义显著。第二,利用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作为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代理变量,发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在合作创新对流通企业新质生产力影响路径中存在中介效应。为更进一步推动流通企业新质生产力建设,本文从扶持流通企业创新、加快劳动力培训和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合作创新 流通企业 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创新要素配置优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正 郭珩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立足“双碳”目标,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中介效应方法及面板门槛模型,探析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可显著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这种驱动效应具有... 立足“双碳”目标,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中介效应方法及面板门槛模型,探析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可显著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且这种驱动效应具有空间异质性与时间异质性;在作用路径上,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可通过低碳产出、低碳政策、绿色消费三条路径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配置优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基于低碳产出与绿色消费的双重门槛效应。低碳产出与绿色消费可正向调节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且调节作用渐次增强。对此,应培育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新业态、形塑制造业低碳绿色发展新路径、构筑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创新要素配置优化 中介效应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数字要素集聚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庭东 尹丽丽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24,共13页
选用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且转型效应在实践应用层面与底层技... 选用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且转型效应在实践应用层面与底层技术层面存在结构化差异,实践应用层面是数字要素在政策驱动下实现转型的关键。异质性分析发现:试点政策对国有企业、科技企业、中小规模企业以及低市场化城市和大规模城市企业的转型效应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数字化资本要素集聚、数字技能熟练劳动力要素集聚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发挥数字化转型效应,而底层关键数字技术的创新驱动作用尚未凸显。研究结论不仅为渐进有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经验证据,更为政府将城市禀赋资源导向底层数字技术创新,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转型从以应用为主到以创新为主提供了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政策 数字化 数字要素集聚 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理论: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
4
作者 安虎森 荆克迪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187,共9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区域经济思想,是以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力布局弊端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生产力均衡布局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先后提出了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生产力非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区域经济思想,是以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力布局弊端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生产力均衡布局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先后提出了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生产力非均衡布局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平衡充分发展理论等充满时代性特征的创新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区域经济学的中国特色,就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区域平衡充分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以区际分工为基础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国土空间优化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 平衡充分发展 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国土空间优化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
5
作者 王一晨 田文阳 梁皓宇 《村委主任》 2025年第6期184-186,共3页
数字技术已深入我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建设农业强国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分析数字技术在技术驱动和要素优化配置两个维度的赋能机理,阐述数字技术与农村产业融合、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农村人才三个方面的现实困境,并对如何更好推进数... 数字技术已深入我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建设农业强国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分析数字技术在技术驱动和要素优化配置两个维度的赋能机理,阐述数字技术与农村产业融合、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农村人才三个方面的现实困境,并对如何更好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实践路径,激活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动力,凝心聚力绘就美丽和谐乡村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技术 技术驱动 要素优化配置 农村产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素相对价格扭曲程度及其区域差异收敛性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武林 李顺辉 李婷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5-83,共9页
中国要素市场的资本和劳动力相对价格扭曲问题仍然突出,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对要素相对价格扭曲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观察和把握要素市场发展动态,还能够为理解、指导新时代背景下的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中国要素市场的资本和劳动力相对价格扭曲问题仍然突出,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对要素相对价格扭曲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观察和把握要素市场发展动态,还能够为理解、指导新时代背景下的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基于1999-2017年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在测度分析要素相对价格扭曲程度及其变动趋势基础上量化分析要素相对价格扭曲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结果表明:近20年中国的要素相对价格扭曲严重,资本比劳动力存在更严重的价格低估,但整体而言有收敛改善趋势,尤其2009年以前趋势明显,此后相对保持稳态水平;全国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要素相对价格扭曲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σ收敛则只存在于全国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相对价格 资本 劳动力 扭曲程度 区域差异 收敛性 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 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机理、挑战与路径 被引量:4
7
作者 刘飞 邢誉丹 王欣亮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115,共9页
基于我国现存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以数字化为切入点,从政府、企业和公众不同的数字化赋能主体入手,对区域协调发展进行要素基础—产业支撑—创新潜力三维分解,厘清数字化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机理。继而归纳数字化驱动区域协调发展... 基于我国现存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以数字化为切入点,从政府、企业和公众不同的数字化赋能主体入手,对区域协调发展进行要素基础—产业支撑—创新潜力三维分解,厘清数字化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机理。继而归纳数字化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挑战,据此提出:应通过冲破公共数据共享藩篱、提升政府数字整体治理能力,加速产业数字化改造、促进与传统企业深度融合,加强公众数字素养培育、弥合数字应用技能鸿沟,进而优化要素配置、调整产业布局、加速创新收敛,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区域协调发展 要素优化配置 产业布局优化 区域创新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双元创新的视角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广婷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130,共11页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变革,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和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外生冲击对于上市企业双元创新的...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变革,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和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外生冲击对于上市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并深入剖析其内在机制路径与外在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双元创新的效应具有非对称性,即其显著驱动了企业突破式创新,但对于渐进式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一方面,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冲击主要通过强化企业所受行业知识扩散水平、优化企业创新要素配置效率两条内在传导路径驱动企业突破式创新;另一方面,行业集中程度与供应链交互水平作为外部优化条件,可以赋能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式创新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数字化 突破式创新 渐进式创新 知识扩散 创新要素配置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与机制 被引量:57
9
作者 孙志远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40,共13页
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深刻改变城市与农村生产及生活方式,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22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及西藏地区)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门限效应模型,实证检验... 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深刻改变城市与农村生产及生活方式,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22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及西藏地区)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门限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产业结构升级、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资源要素配置优化在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促进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产业结构升级、资源要素配置优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对这种非线性影响具有强化作用。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具有地区异质性,从线性影响看,在东部地区最强,在中部地区其次,在西部地区最弱;从非线性影响看,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单一门限效应,在中部地区存在双重门限效应。为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应积极推动生产要素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为城乡高质量融合提供动力;畅通资源要素流动渠道,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助力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培育数字新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质生产力 产业结构升级 资源要素配置优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高质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为本”的村庄规划理念探索及其实践——以北京市大兴区朱脑村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悦忻 高阳 +1 位作者 刘路路 杨志臣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27,68,共11页
研究目的:以参与式调研为“协调器”和“衔接点”,通过对村民需求要素进行平面扩展、立体综合和空间归纳,结合上位管控限制,实现规划“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间的融合,构建“以人为本”村庄规划框架。研究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朱脑村... 研究目的:以参与式调研为“协调器”和“衔接点”,通过对村民需求要素进行平面扩展、立体综合和空间归纳,结合上位管控限制,实现规划“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间的融合,构建“以人为本”村庄规划框架。研究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朱脑村为例,结合规划指标管控,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文化保护4个维度进行参与式需求调研,运用5级李克特量表打分,并结合ArcGIS可视化分析形成朱脑村“以人为本”村庄规划成果。研究结果:规划后,朱脑村满足城镇集建类村庄发展方向,村民满意度平均值从3.02增至3.81,增幅为26.16%,单项增幅均在10%以上。研究结论:“以人为本”的村庄规划在上位管控下基本满足村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北京典型城郊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以人为本” 案例分析 要素优化配置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智能化能促进碳排放绩效的提升吗?——基于中国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0
11
作者 谭玉松 董直庆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28,共9页
碳排放绩效提升是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新一轮智能技术革命出发,利用中国城市层面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工业智能化发展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及可能的传导路径。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有助于碳排放绩效的提升;产业结构升级... 碳排放绩效提升是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新一轮智能技术革命出发,利用中国城市层面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工业智能化发展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及可能的传导路径。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有助于碳排放绩效的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与要素优化配置是工业智能化提升碳排放绩效的有效路径;城市规模与资源依赖属性成为工业智能化作用存在差异的重要成因,适度的城市规模与非资源依赖型城市工业智能化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外部环境是影响工业智能化作用效果的关键,其中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增强了中国工业智能化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而市场化环境却表现出显著负向作用,暗示了环境规制在降低污染排放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智能化 碳排放绩效 产业结构升级 要素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交通运输视角下枢纽经济的演化机理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国政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7-42,共6页
枢纽经济是以交通枢纽为引擎衍生出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其本质是通过优化资源要素的时空配置重塑产业体系。在界定枢纽经济概念的基础上,从解读综合交通运输与枢纽经济的互馈关系入手,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枢纽经济的演进... 枢纽经济是以交通枢纽为引擎衍生出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其本质是通过优化资源要素的时空配置重塑产业体系。在界定枢纽经济概念的基础上,从解读综合交通运输与枢纽经济的互馈关系入手,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枢纽经济的演进过程和成长机理。结果表明:枢纽经济的总体进程由起步、成长、强化、成熟4个阶段构成,内部动力和外部刺激共同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同时需要在新发展格局视野下从综合交通宏观规划、枢纽平台运行、枢纽城市建设等层面推动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运输 枢纽经济 要素优化配置 演化机理 循环累积效应 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逻辑机理与政策选择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威 杨弘业 《农村金融研究》 2019年第2期14-18,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当前正受到金融资源错配、信用风险溢价和贷款利率上行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论文指出,为解决民营经济发展所遇到的现实困境,金融可以通过优化市场要素配置、拓宽...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当前正受到金融资源错配、信用风险溢价和贷款利率上行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论文指出,为解决民营经济发展所遇到的现实困境,金融可以通过优化市场要素配置、拓宽融资渠道、服务跨境融资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可具体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消除市场分割和所有制障碍;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经济 金融支持 优化要素配置 融资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双重价值链地位攀升作用机制研究
14
作者 陀才进 孙慧 +1 位作者 聂蕊 杨巨星 《经济经纬》 2025年第5期101-117,共17页
基于201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结合内嵌中国省份的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各省份双重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打破“低端锁定”和“高端封锁”的双重困境,实现中国各省份双重... 基于2010—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结合内嵌中国省份的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各省份双重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打破“低端锁定”和“高端封锁”的双重困境,实现中国各省份双重价值链地位攀升;机制检验表明,中间品创新效应、要素配置优化效应、超大规模市场效应是推动中国双重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双重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重要动力,在东部地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新质生产力对双重价值链地位攀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能有效促进各省份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耦合协调与良性互动,有助于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研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价值链地位攀升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国内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 要素配置优化 超大规模市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