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永文 王玉德 +1 位作者 李善平 张林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20,共6页
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为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的西端,由于以往研究程度低而认识较为模糊。通过1∶25万区调系统研究表明,混杂岩带组成复杂,由基底岩块、海滩砂岩、辉长(辉绿)岩墙群、蛇绿岩、硅质岩、灰岩(海山)、复理石和磨拉石组成... 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为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的西端,由于以往研究程度低而认识较为模糊。通过1∶25万区调系统研究表明,混杂岩带组成复杂,由基底岩块、海滩砂岩、辉长(辉绿)岩墙群、蛇绿岩、硅质岩、灰岩(海山)、复理石和磨拉石组成。蛇绿岩环境分析表明,部分为洋中脊环境,大部分为洋岛环境。明确了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由一系列向南俯冲的逆冲断层分隔的岩块组成。初步总结了西金乌兰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金乌构造混杂岩 特征 西金乌一金沙江缝合 青海 可可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带中基底变质岩的特征和意义
2
作者 王永文 李善平 王发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0-44,共5页
在可可西里的西金乌兰湖一带首次发现了基底变质岩。岩石组合以石英质变质岩石组成。原岩为沉积建造。出露仅限于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带内。根据区域对比,认为是羌塘陆块的结晶基底。说明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带是羌塘陆块上裂解形成的。
关键词 变质岩 基底 西金乌构造混杂 羌塘陆块 青海 可可西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可西里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朱迎堂 郭通珍 +7 位作者 彭伟 杨延兴 陈海清 史连昌 王永文 保光普 陈建 韩海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3-548,共6页
在西金乌兰构造带发现新元古代和泥盆纪地层。在巴颜喀拉山群中采获早三叠世和晚三叠世诺利期双壳化石,查明了测区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最高层位为诺利期陆棚—海陆交互相沉积。在移山湖及明镜湖一带发现大量泥盆纪基性岩墙群,获得了345.6... 在西金乌兰构造带发现新元古代和泥盆纪地层。在巴颜喀拉山群中采获早三叠世和晚三叠世诺利期双壳化石,查明了测区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最高层位为诺利期陆棚—海陆交互相沉积。在移山湖及明镜湖一带发现大量泥盆纪基性岩墙群,获得了345.69Ma±0.91Ma的角闪石Ar-Ar法同位素年龄值。在湖东梁、太阳湖等地新发现钙碱性流纹岩、流纹英安岩及次火山岩,获得2.2Ma锆石U-Pb年龄和6.63Ma±0.07Ma透长石Ar-Ar年龄,为测区最新一期火山活动。在西金乌兰湖及蛇形沟等地发现倾向向南的构造面;根据三叠纪前陆盆地、火山岩浆弧及蛇绿岩等空间配置,结合深部地球物理特征,提出西金乌兰构造混杂岩带构造极性向南俯冲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界 巴颜喀拉山群 诺利期 喜马拉雅期火山岩 西金乌兰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中生代海相盆地演化与后期改造及油气赋存 被引量:26
4
作者 刘池洋 郑孟林 +3 位作者 杨兴科 何碧竹 任战利 郭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59-3281,共23页
发育在羌塘地块之上的羌塘中生代海相盆地,总体具中间地块盆地特征。盆地可划分为北羌塘坳陷、西部隆起、中部低隆起带、南羌塘坳陷和东北斜坡五个一级构造单元。盆地经历了三叠纪和侏罗纪—早白垩世初两大海相沉积期和其间晚三叠世晚... 发育在羌塘地块之上的羌塘中生代海相盆地,总体具中间地块盆地特征。盆地可划分为北羌塘坳陷、西部隆起、中部低隆起带、南羌塘坳陷和东北斜坡五个一级构造单元。盆地经历了三叠纪和侏罗纪—早白垩世初两大海相沉积期和其间晚三叠世晚期构造环境(体制)转换期三大演化阶段。三叠纪盆地演化受羌塘地块北缘拉竹龙-西金乌兰陆间洋开、合的控制,以碎屑岩、碳酸盐岩及膏盐岩和含煤碎屑岩建造为特征,盆地基底表现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晚三叠世晚期,随着拉竹龙-西金乌兰洋的闭合和羌塘地块与可可西里地块的进一步汇聚,盆地整体隆升,沉积间断,形成岩溶风化壳,遂发生区域裂陷、火山活动和班公湖-丁青陆间洋裂谷新生。侏罗纪羌塘盆地再复沉降和沉积,与南邻班公湖-丁青陆间裂谷的发生发展同步,海相沉积由南向北扩展;形成了北西西向展布的多个沉积-沉降中心,以碎屑岩、碳酸盐岩和膏泥岩建造为主要特征,整体表现为西南部和东北部相对较高,南羌塘东部、北羌塘中西部沉降幅度较大的构造格局。白垩纪早期,冈底斯(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汇聚,其间的班公湖-丁青陆间洋消亡,羌塘大型海相盆地沉积历史结束,遂进入了遭受后期改造和多个小型盆地陆相沉积时期。经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盆地反转和新生代进一步改造,使中生代羌塘盆地及其南北缘缝合带的原始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并使盆地西北部较大范围不复存在。羌塘盆地的叠合演化和改造,在中生界海相地层中发育了多套烃源岩,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基础,构成了多层系聚集、多类型成藏的油气赋存-成藏条件。多处不同形式的油气显示和大型古油藏的发现,展示和证实了盆地所发生的油气成生、成藏过程。后期改造是影响羌塘盆地油气成藏及分布、资源规模和远景评价以及勘探成效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叠合演化 拉竹龙-西金乌兰构造带 班公湖-丁青构造 后期改造 油气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