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历史的真实写照(下)──关于东嘎·洛桑赤列《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一书的评述 被引量:3
1
作者 肖干田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13-19,共7页
关键词 西藏政教史 民族融和 祖国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民族政教史》略议
2
作者 王鹏 谢千河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0-106,共7页
法尊所撰写的《西藏民族政教史》是我国第一本以严谨的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完成的西藏历史教材,对藏汉文化交流、沟通藏汉关系以及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当时藏汉交流热潮的大背景下,该书成为了汉族人民了解西藏历史的一个重要途... 法尊所撰写的《西藏民族政教史》是我国第一本以严谨的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完成的西藏历史教材,对藏汉文化交流、沟通藏汉关系以及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当时藏汉交流热潮的大背景下,该书成为了汉族人民了解西藏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该书作为教材行文浅显,论据严谨,结构清晰,对大量的历史事实从学术的角度进行了考证,符合汉文阅读习惯。该书与同时代藏族学者根敦群培所撰的藏史《白史》一起,从不同角度以严谨的学术风格向人们呈现出西藏的历史,开启了现代藏学研究的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民族 法尊 西藏 《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止贡噶举派在西藏的兴起及发展 被引量:5
3
作者 房建昌 《西藏研究》 1988年第2期63-70,55,共9页
在西藏政教史中,噶举派的分支十分繁多,藏学界对此有两支四大八小两派三巴之说。噶举派的教派之分并非教义之分,而是教主之分。一个教主由转世或世袭构成,人易而头衔不易,教主以寺院为中心,以为号召。正因为如此,噶举派才支系繁多,但也... 在西藏政教史中,噶举派的分支十分繁多,藏学界对此有两支四大八小两派三巴之说。噶举派的教派之分并非教义之分,而是教主之分。一个教主由转世或世袭构成,人易而头衔不易,教主以寺院为中心,以为号召。正因为如此,噶举派才支系繁多,但也有因教主的衰败而支系湮没的现象。所以,延至今日,噶举派仅存四支,即:噶玛派(据领导地位)、主巴派(在不丹及拉达克势力最盛)、达垅派(不绝如缕)、止贡派(趋于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噶举派 西藏政教史 达克 西部 古格 木竹 支系 寺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措顿珠教授
4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89-89,共1页
关键词 西藏政教史 西藏自治区 格萨尔王传 布达拉宫 罗布林卡 西南民族研究 《格萨尔》 中专学校 英雄 国民党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成公主入藏 被引量:4
5
作者 何耀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0-59,共10页
论文成公主入藏何耀华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实现唐、蕃和亲,在中国封建社会“和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之地位。”和亲”一词,早见于《周礼》、《礼记》、《左传》等先秦之古籍,但其意义与西汉以后的不同。如《周礼》曰:“五... 论文成公主入藏何耀华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实现唐、蕃和亲,在中国封建社会“和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之地位。”和亲”一词,早见于《周礼》、《礼记》、《左传》等先秦之古籍,但其意义与西汉以后的不同。如《周礼》曰:“五家相受相和亲”[1],意为五家相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 《资治通鉴》 吐蕃王朝 吐谷浑 《册府元龟》 吐蕃传 《旧唐书》 西藏政教史 《新唐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赞干布的生年和享年
6
作者 许广智 《思想战线》 1983年第3期57-58,共2页
松赞干布是藏族吐蕃王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赞普。他不仅在藏族历史上开拓疆域,统一西藏地方各部落,建立一个强大的吐蕃王朝,还从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等改革,发展了西藏的地方经济,创造了灿烂的藏族文化。同时,他也为加强藏、汉民族的团结... 松赞干布是藏族吐蕃王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赞普。他不仅在藏族历史上开拓疆域,统一西藏地方各部落,建立一个强大的吐蕃王朝,还从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等改革,发展了西藏的地方经济,创造了灿烂的藏族文化。同时,他也为加强藏、汉民族的团结,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及内地和西藏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松赞干布生年和享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赞干布 生年 西藏政教史 地方经济 吐蕃 文化交流 藏族文化 中国历 文成公主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札什仑布寺原堪厅组织的形成与演变
7
作者 次仁央宗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4-105,共12页
关键词 五世达赖喇嘛 班禅喇嘛 西藏政教史 地方 十世班禅 日喀则 五世班禅 地方贵族 九世班禅 格鲁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