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15
1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6 位作者 王立全 莫宣学 赵志丹 周长勇 廖忠礼 董国臣 袁四化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35-1536,I0001,I0002,1537-1550,共18页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编制了第一张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图,初步厘定了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和时空框架,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浆作用性质。将冈底斯...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编制了第一张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图,初步厘定了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和时空框架,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浆作用性质。将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了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构造和地层研究的新资料,提出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活动可用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建议将传统的"拉萨地块"解体为以古—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组成为特色的真正意义上的"拉萨地块"(可能包括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及其南北两侧通过岛弧增生拼贴形成的以新元古代地壳物质为特色的南冈底斯岛弧带和北冈底斯岛弧带。提出二叠纪时期冈底斯带可能为一个在古特提斯洋盆中呈条块状"漂浮"的冈瓦纳碎片。新发现和厘定的由狮泉河-拉果错-永珠-纳木错-嘉黎混杂岩带所代表的弧后洋盆的消减和闭合可能在中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岩浆成因中并未起到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剪刀式俯冲模式 向西扩展的碰撞作用 岛弧型岩浆作用 中生代岩浆岩 西藏冈底斯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石炭纪陆缘裂陷作用:火山岩和地层学证据 被引量:41
2
作者 耿全如 王立全 +5 位作者 潘桂棠 金振民 朱弟成 廖忠礼 李光明 李奋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59-1276,共18页
冈底斯作为重要的中、新生代岛弧岩浆岩带,历来是青藏高原最热门的地质研究领域,但是对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仍缺乏研究。本文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冈底斯带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学和岩石地... 冈底斯作为重要的中、新生代岛弧岩浆岩带,历来是青藏高原最热门的地质研究领域,但是对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仍缺乏研究。本文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冈底斯带石炭纪火山-沉积岩系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测量了重点剖面,对火山岩进行了常量、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研究表明,石炭系与下伏泥盆系或前寒武系之间普遍存在不整合或岩性、沉积相的突变面,代表重要的构造转换面。石炭纪的沉积环境大致有两次滨海-深海或深水斜坡-滨海沉积演化旋回,深海-深水斜坡沉积或冰海相含砾板岩与两次火山活动伴生。石炭纪火山岩主要为安山玄武岩和英安岩、流纹岩类,略具双峰式火山岩特点。安山玄武岩类的成分与典型MORB和岛弧玄武岩相比,具有MgO含量低,TiO2、Al2O3、P2O5含量高等特点,稀土和微量元素为LREE和LILE富集型分配模式,与大陆拉斑玄武岩相似。石炭纪酸性火山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陆内流纹岩相似。岩石地球化学示踪和地层学研究表明,冈底斯带石炭纪为伸展背景下的冈瓦纳陆缘裂陷环境。火山岩的源区地幔具有典型的Dupal异常,发生过复杂的混合作用,涉及到原始地幔、富集地幔EMII和地壳成分等,说明发生过冈瓦纳古陆壳俯冲、再循环进入古老地幔等过程。玄武岩类成分的某些特殊性,可能与源区混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冈底斯带 石炭纪 火山岩地球化学 地层学 陆缘裂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122
3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6 位作者 王立全 莫宣学 赵志丹 周长勇 廖忠礼 董国臣 袁四化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8-468,共11页
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及其年代学,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期关注程度较低的侏罗纪花岗岩类岩浆作用的性质。目前在冈底斯弧背断... 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及其年代学,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期关注程度较低的侏罗纪花岗岩类岩浆作用的性质。目前在冈底斯弧背断隆带未发现侏罗纪火山岩;在冈底斯东部地区,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几乎同时发生于南冈底斯(叶巴组火山岩和乌郁、尼木花岗岩类)、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宁中、金达、布久花岗岩类)和北冈底斯(聂荣花岗岩类),中晚侏罗世接奴群和拉贡塘组火山岩断续分布于北冈底斯,晚侏罗世岩浆活动零星分布于沙莫勒-麦拉-洛巴堆-米拉山断裂以北。将冈底斯侏罗纪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古地磁重建资料和其他新发现,认为冈底斯带侏罗纪这种岩浆活动的特点可用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剪刀式俯冲模式 向西扩展的碰撞作用 岛弧型岩浆作用 侏罗纪岩浆岩 西藏冈底斯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岛弧造山作用:火山岩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56
4
作者 王立全 潘桂棠 +3 位作者 朱弟成 周长勇 袁四化 张万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09-1534,共26页
系统地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岩相学,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构造环境、源区性质,并与喜马拉雅带二叠纪火山岩进行了对比研究。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近东西向集中分布在冈底斯构造带... 系统地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岩相学,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构造环境、源区性质,并与喜马拉雅带二叠纪火山岩进行了对比研究。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近东西向集中分布在冈底斯构造带的中北部,空间上从东至西火山活动的强度和规模渐次减小,时间上从早至晚火山活动的强度和规模总体由弱到强。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构造环境,从早到晚岛弧造山作用经历了初始岛弧→早期岛弧→成熟岛弧的发展演变过程,火山岩浆来源于富集型地幔的部分熔融物质,原始岩浆在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有俯冲洋壳、随带的深海沉积物和再循环进入地慢的地壳物质组分的强烈混染,明显不同于受地壳物质组分强烈混染的喜马拉雅带二叠纪陆缘裂陷型火山岩。综合分析冈底斯带及其邻区近年来的最新调查与研究成果,从北向南拟建了石炭纪—二叠纪冈底斯岛弧→雅鲁藏布江弧后裂谷盆地→喜马拉雅陆缘裂陷盆地的弧盆系时空结构演化模式,探讨了冈瓦纳大陆北缘石炭纪—二叠纪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造山作用与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演化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机制,讨论了冈底斯带松多乡榴辉岩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冈底斯带 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 岛弧造山作用 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铜多金属成矿带基于MRAS资源评价系统的成矿预测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光明 佘宏全 +2 位作者 张丽 刘波 董英君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5-654,共10页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是我国西部的重点成矿区带之一,特提斯演化与碰撞造山多阶段的构造演化和中生代以来广泛而强烈的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在冈底斯成矿带形成了以岩浆作用为主的铜铁多金属矿床系列与矿床组合,主要的矿床类型有斑岩型铜钼...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是我国西部的重点成矿区带之一,特提斯演化与碰撞造山多阶段的构造演化和中生代以来广泛而强烈的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在冈底斯成矿带形成了以岩浆作用为主的铜铁多金属矿床系列与矿床组合,主要的矿床类型有斑岩型铜钼矿、矽卡岩型铜铁多金属矿和热液型铅锌银矿。作者在区域地质条件、成矿规律与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斑岩型铜钼矿、矽卡岩型铜铁金属矿以及热液型铅锌银矿床的区域预测模型变量与与预测变量通过预测成果检验调整后各的权重,并利用MRAS资源评价系统对冈底斯成矿带进行了成矿预测,新圈出了一些重要的找矿远景区,如夏马日-弄如日铜金矿找矿远景区、则学-纳如松多铅锌银找矿远景区等,指出冈底斯成矿带的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床还具有进一步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冈底斯成矿 矿床类型MRAS系统 成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甲玛、驱龙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姚晓峰 唐菊兴 +1 位作者 丁帅 唐晓倩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071-1072,共2页
近几年来,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发现了驱龙、甲玛、厅宫、冲江等大型规模以上矿床,其区域性大规模成矿作用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甲玛、驱龙矿区在空间上相距15 km左右,是冈底斯成矿带中段的重要矿集区,其位... 近几年来,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发现了驱龙、甲玛、厅宫、冲江等大型规模以上矿床,其区域性大规模成矿作用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甲玛、驱龙矿区在空间上相距15 km左右,是冈底斯成矿带中段的重要矿集区,其位于冈底斯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陆缘岩浆弧中段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玛 西藏冈底斯成矿 驱龙 二长花岗斑岩 矿床 矿藏 甲玛矿区 花岗闪长斑岩 中新世 第三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Ⅰ号矿体的硫、铅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被引量:25
7
作者 郎兴海 唐菊兴 +5 位作者 李志军 黄勇 丁枫 王成辉 张丽 周云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9-470,共12页
西藏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是近年来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内发现的一处超大型铜金矿集区,其形成于与新特提斯洋向北的洋内俯冲作用有关的岛弧环境,成矿时代为中侏罗世。该矿集区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的中段南缘,其南侧紧邻日喀则弧前盆... 西藏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是近年来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内发现的一处超大型铜金矿集区,其形成于与新特提斯洋向北的洋内俯冲作用有关的岛弧环境,成矿时代为中侏罗世。该矿集区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的中段南缘,其南侧紧邻日喀则弧前盆地,目前探明Ⅰ(原命名为雄村铜矿床)、Ⅱ、Ⅲ号铜金矿体规模达大型-超大型,同时还存在多个矿化异常带。本文以雄村Ⅰ号矿体为研究对象,对雄村Ⅰ号矿体含矿斑岩、赋矿凝灰岩和主要硫化物的硫、铅同位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含矿斑岩、赋矿凝灰岩和主要硫化物具有较为一致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CDT变化范围为-3.5‰~2.7‰,平均-1.07‰,十分接近于零,塔式分布效应显著,硫可能主要来自地幔;②含矿斑岩、赋矿凝灰岩和主要硫化物具有相对一致的铅同位素组成,均以放射性成因铅含量低为特征,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变化范围分别为18.369~18.752、15.473~15.589和38.389~39.1531,位于地幔与造山带铅演化线之间,并且相对靠近地幔铅演化线,显示出铅主要来源于地幔,可能有少量地壳物质的混染。通过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碰撞造山环境和岛弧环境(以雄村Ⅰ号矿体为代表)斑岩型铜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对比,认为两者的成矿物质来源是相似的,碰撞造山环境的地壳物质混染较强烈,而岛弧环境的地壳物质混染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铅同位素 雄村 斑岩铜矿床 西藏冈底斯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夏垅隐爆角砾岩型铅锌银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 被引量:3
8
作者 徐玉涛 杨竹森 +3 位作者 刘英超 龚雪婧 赵晓燕 费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8-631,共14页
夏垅铅锌银矿床位于冈底斯斑岩铜钼成矿带的西端,产于花岗岩基中,属于隐爆角砾岩型矿床。本文对其流体包裹体及H-O-S-Pb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成矿流体物理性质具有从中高温(240~340℃)、低盐度(2.2%~3.8%NaCl eqv)向低温(160~180℃)... 夏垅铅锌银矿床位于冈底斯斑岩铜钼成矿带的西端,产于花岗岩基中,属于隐爆角砾岩型矿床。本文对其流体包裹体及H-O-S-Pb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成矿流体物理性质具有从中高温(240~340℃)、低盐度(2.2%~3.8%NaCl eqv)向低温(160~180℃)、低盐度(0.8%~1.7%NaCl eqv)演化的特征。矿石中石英的δD值为-156‰^-145‰,δ18 O值为-0.4‰~7.1‰,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换算的δ18 OH2O值为-16.7‰^-3.0‰,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金属硫化物的δ34 S值变化范围较小,在-3.0‰^+5.9‰之间,按照同位素平衡系数外推法获得总硫同位素组成δ34SΣ为+9.80‰和+13.13‰,表明硫主要来源于岩浆岩,并反映成矿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H2S去气作用。方铅矿的206 Pb/204 Pb=18.627~18.758、207 Pb/204Pb=15.598~15.682和208 Pb/204 Pb=38.637~39.298,黄铁矿的206 Pb/204 Pb=18.639~18.678、207 Pb/204 Pb=15.587~15.691和208Pb/204Pb=38.649~38.703,显示部分矿石铅富集放射性成因铅,反映铅的多来源性,即来源于上地幔铅与上地壳铅的混合。反映与夏垅铅锌银矿床成矿相关的岩浆来自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地幔物质的补给,在岩浆上侵就位过程中又与上地壳中的岩浆房发生了岩浆混合。这也表明该地区可能存在有古老地壳,显示了区域上的独特性,为南拉萨地体区域找矿提供特有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 成矿物质来源 同位素 夏垅铅锌银矿床 西藏冈底斯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东段叶巴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构造意义
9
作者 曾忠诚 刘德民 +1 位作者 泽仁扎西 尼玛次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5-445,共11页
西藏冈底斯东段叶巴组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火山岩为一套岩性连续分布的钙碱性火山岩,其中基性火山岩主要来源于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流体的交代作用,中酸性火山岩则主要来源于地壳的部分熔融。叶巴组火山岩形成... 西藏冈底斯东段叶巴组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火山岩为一套岩性连续分布的钙碱性火山岩,其中基性火山岩主要来源于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流体的交代作用,中酸性火山岩则主要来源于地壳的部分熔融。叶巴组火山岩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其动力来源应为新特提斯洋向北的俯冲消减。叶巴组发育的岛弧地区是形成具重要经济价值的VMS矿床的最佳地域。叶巴组火山岩的研究对早、中侏罗世的生物事件、气候变化以及海退或海侵事件也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冈底斯带 叶巴组火山岩 地球化学特征 大地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年总目录
10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特提斯域 储层特征 储集层特征 西藏冈底斯带 陈洪德 成岩作用 地质作用 层序地层格架 沉积环境 地质环境 油气聚集 川西坳陷 岩相古地理 须家河组 广元煤系 白云岩 碳酸盐岩 下白垩统 郑荣 油层组 砂层组 地质 目录 检索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床地质》2005年总目次
11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7-702,共6页
关键词 毛景文 西藏冈底斯成矿 地质意义 东昆仑地区 矿床地质特征 地球动力学背景 德全 李进文 矿床地质 李振清 成友 冈底斯斑岩铜矿 杨富 铅锌矿床 有色金属矿床 金锑矿床 柴北缘地区 成矿时代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