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庐枞盆地西湾铅锌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及成矿启示 被引量:3
1
作者 胡生平 韩善楚 +5 位作者 张洪求 张勇 潘家永 钟福军 卢建研 李惟鑫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97,共15页
黄铁矿作为铅锌矿床中最常见的金属硫化物之一,是铅锌矿床形成过程中的贯通性矿物,其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可探究成矿作用过程,进而探讨矿床成因。庐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其北缘新发现了可达大型规模... 黄铁矿作为铅锌矿床中最常见的金属硫化物之一,是铅锌矿床形成过程中的贯通性矿物,其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可探究成矿作用过程,进而探讨矿床成因。庐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其北缘新发现了可达大型规模的西湾铅锌矿床。虽然前人对西湾铅锌矿床已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但对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黄铁矿化学组成及其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研究首次利用偏反光显微镜与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对该矿床多类黄铁矿开展研究,揭示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和替换机制,进一步探讨矿床成因。结果显示,根据晶体形态及矿物组合特征将黄铁矿分为成矿前与成矿期两期。成矿前黄铁矿主要呈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粒径为10~50μm,可见多个细小颗粒组成粒状集合体,其特征元素主要为Cu、Ag、As、Pb、Sb;而成矿期黄铁矿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大于200μm,通常和方铅矿、闪锌矿组合,呈脉状的形式产出于灰岩裂隙中,其特征元素主要为Mn、Co、Ni、Zn、Cs、Cd、In、Sn。黄铁矿中微量元素替代机制主要为单元素和多元素耦合替代,其中单元素替代机制主要有Co^(2+)↔Fe^(2+)、Ni^(2+)↔Fe^(2+)、Pb^(2+)↔Fe^(2+),多元素耦合替代机制主要有As^(3+)+Ag+↔2Fe^(2+)、(Tl++Cu++Ag+)+(Sb^(3+),As^(3+))↔3Fe^(2+),此外,还有部分Pb、Zn、As以方铅矿、闪锌矿和砷黄铁矿等微小包裹体的形式存在于黄铁矿晶体中。黄铁矿中Co、Ni、As、Cu、Mn、Ge、Ag等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与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类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西湾铅锌矿床属于远源矽卡岩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湾铅锌矿床 黄铁矿 微量元素组成 元素替代机制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西湾铅锌矿床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组成及成矿流体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兰秉玉 袁峰 +4 位作者 邓宇峰 程培生 李晓晖 张建明 李壮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2-210,共19页
安徽西湾铅锌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北部,是近年来在该地区发现的首个赋存于三叠系周冲村组碳酸盐地层中的大型隐伏铅锌矿床,目前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演化及矿床成因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该地区铅锌矿床成矿理论与地质勘探。... 安徽西湾铅锌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北部,是近年来在该地区发现的首个赋存于三叠系周冲村组碳酸盐地层中的大型隐伏铅锌矿床,目前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演化及矿床成因研究较为薄弱,制约了该地区铅锌矿床成矿理论与地质勘探。文章根据矿床地质特征,结合镜下鉴定,认为矿床中硫化物主要形成于石英碳酸盐硫化物阶段及碳酸盐硫化物阶段。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和包裹体测温数据显示,石英碳酸盐硫化物阶段闪锌矿Fe、Mn含量相对较高,Ga、Ge、Cd含量相对较低,该阶段闪锌矿的均一温度为207~236℃,流体盐度w(NaCleq)范围为7.45%~11.81%;碳酸盐硫化物阶段的闪锌矿相对贫Fe和Mn,Cd、Ga和Ge含量相对较高,其闪锌矿均一温度为164~189℃,流体盐度w(NaCleq)为0.88%~5.56%。此外,西湾矿床西南部的样品以石英碳酸盐硫化物阶段的闪锌矿为主,而东北部的样品以碳酸盐硫化物阶段为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果表明矿床成矿温度从西南(183~240℃)向东北方向呈降低趋势(160~209℃),说明成矿流体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西湾矿床闪锌矿Zn/Cd比值(平均146)与矽卡岩矿床Zn/Cd值(104~214)相符,远低于火山沉积型矿床闪锌矿Zn/Cd值(417~531)及沉积岩容矿的矿床闪锌矿Cd/Zn值(250~330),且石英碳酸盐硫化物阶段闪锌矿In/Ge变化范围大(0.01~571)、Cd/Fe小于1,w(Mn)为(105~3201)×10-6的特征也与远源矽卡岩型矿床闪锌矿特征相符。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文章认为西湾铅锌矿床应属于远源矽卡岩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LA-ICP-MS 远源矽卡岩矿床 西湾铅锌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