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诠释学对解读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启示——以儒学传统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高春花 张一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47,共5页
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成就并使后代适应社会的既定存在形态。采用何种方法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以西方诠释学的相关理论为方法论平台,以儒家文化为经典关照,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既要尊重文本从而接近原典精神,又... 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成就并使后代适应社会的既定存在形态。采用何种方法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以西方诠释学的相关理论为方法论平台,以儒家文化为经典关照,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既要尊重文本从而接近原典精神,又要结合时代需求进行意义生成。这是西方诠释学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诠释学 传统文化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的新诠释学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锺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8-187,共10页
西方诠释学是一个以德国诠释学传统为主体的大理论系列。纵观这一大系统的发展,自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转向以来,有一个总的趋势即越益主观化。因而,一个关于诠释学或曰阐释学的新思路的提出,就十分需要并极为重要。西方诠释学是以阅读活动... 西方诠释学是一个以德国诠释学传统为主体的大理论系列。纵观这一大系统的发展,自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转向以来,有一个总的趋势即越益主观化。因而,一个关于诠释学或曰阐释学的新思路的提出,就十分需要并极为重要。西方诠释学是以阅读活动或阅读行为为其研究对象的;作为中国20世纪新时期文学史革新的方法论的诠释理论,则是立足于文学史研究之上的,因而是一种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的新诠释学。要而言之,其内容除了历史真实的两重性存在原理、逼近原生状态的认知目标以及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这三项外,还有与解释的循环密切关联的整体性原则、从民族文化—心理动态的建构过程上来把握文学史的进程以及从世代传播与社会性整合上着眼的"读解"概念。新诠释学具有一系列西方诠释学所不具备的概念与命题,并能够解决西方诠释学中存在的许多难题与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诠释学 诠释学 整体性原则 民族文化-心理动态建构 读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嘉学派经学诠释学方法的体认与价值重估——以现代西方诠释学方法论为参照
3
作者 卿磊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9-202,共4页
以现代西方诠释学理论为参照,乾嘉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光耀殿军,它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创立了一整套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文字训诂方法,通过对古语的科学训释拉近经学原典与诠释主体之间的距离。但是囿于经学时代的历史观念,乾嘉... 以现代西方诠释学理论为参照,乾嘉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光耀殿军,它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创立了一整套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文字训诂方法,通过对古语的科学训释拉近经学原典与诠释主体之间的距离。但是囿于经学时代的历史观念,乾嘉学派因坚持"道理"亘古不易的教义独断论而导致其经学诠释仍然难以避免主观与武断。在清代中期汉宋学术之争渐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这种主观与武断的痼疾不仅未能得到根治,反而在学派的门户争论当中被坚持了下来,最终制约了乾嘉学派经学诠释学的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学派 经学诠释学 西方诠释学 价值重估 中国传统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诠释学与中国 被引量:20
4
作者 洪汉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2,共5页
应从如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即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能力 ,来理解诠释学。西方诠释学在其历史发展中有三次重大的转向 :第一次转向是从特殊诠释学到普遍诠释学的转向 ;第二次转向是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 ;第三次转向是从... 应从如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即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能力 ,来理解诠释学。西方诠释学在其历史发展中有三次重大的转向 :第一次转向是从特殊诠释学到普遍诠释学的转向 ;第二次转向是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 ;第三次转向是从单纯作为本体论哲学的诠释学到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的转向。诠释学在当代 ,已从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诠释学在中国从四个领域拉开了中国化的研究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西方诠释学 三大转向 中国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阐释、公共阐释与中国阐释学的创造性建构 被引量:3
5
作者 傅永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64,共17页
张江所致力建构的"中国阐释学"在时间上晚于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诠释学建构,但在理论建构的系统性、理论的说服力以及自我证成能力诸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张江的中国阐释学建构重回文本诠释学,从强制阐释到公共阐释再到中国阐释... 张江所致力建构的"中国阐释学"在时间上晚于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诠释学建构,但在理论建构的系统性、理论的说服力以及自我证成能力诸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张江的中国阐释学建构重回文本诠释学,从强制阐释到公共阐释再到中国阐释学的系统建构,分别讨论了中国语境下阐释学的命名、阐释的公共性与有效性、阐释的边界约束以及以阐释的客观性在有限性与无限性张力之间的正态分布等问题,并提出了"阐释π"这个原创性概念。张江将阐释视为人的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不仅强调阐释的认知功能——对客观性的文本意义的揭示,而且更加突出阐释的实践功效。他的中国阐释学建基在中国思想与文化传统之上,兼具哲学的认知理论和阐释的社会理论二个面向,实为理论创造性建构之可效仿之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诠释学 中国阐释学 强制阐释 公共阐释 张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