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方令孺对西方诗歌艺术形式的接受 |
张文
郝涂根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2
|
西方现代派诗歌的中国美学溯源:钱兆明《中国美术与现代主义:庞德、摩尔、史蒂文斯研究》评介 |
王婉宁
魏琳
|
《海外英语》
|
2024 |
0 |
|
3
|
在融合中铸造东方的现代诗魂——对当代中国新诗潮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之间关系的一个考察 |
李黎
|
《当代作家评论》
|
1987 |
1
|
|
4
|
现代主义诗歌:中国对西方的精神接受 |
罗振亚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5
|
中西现代诗歌关系新论——以张枣对史蒂文斯的译写为中心 |
王东东
|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6
|
从意象生成的过程来看中西方意象观的不同 |
李兵
|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0 |
0 |
|
7
|
“朦胧诗”论争——“中国式”现代主义诗歌的艰难叙述 |
余旸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09 |
6
|
|
8
|
诗学:中国与西方 |
吕进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9
|
古典诗歌欣赏三题 |
宇禾青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10
|
现代诗歌的时空结构——现代诗艺管窥之一 |
周晓风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11
|
诗的N度空间——看台湾诗人罗门诗歌的双重吸收 |
侯洪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12
|
回顾与展望:百年新诗访谈 |
吴思敬
张健
|
《长江学术》
|
2018 |
3
|
|
13
|
“雅”“俗”碰撞,重现艺术之光——评《民歌与新诗》 |
于秀慧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4
|
一曲叩问与寻找的悲歌——读邹联安的抒情长诗《逃亡者》 |
吴广平
|
《艺海》
|
2010 |
0 |
|
15
|
开放与传统——中国新诗谈 |
吕进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4
|
|
16
|
当代新诗中的“镜子”母题与语言本体观念转换 |
李海鹏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7
|
卞之琳与后期象征主义 |
李怡
|
《外国语文》
|
1994 |
3
|
|
18
|
浅谈朱光潜《诗论》中的诗学观 |
魏朝金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2 |
0 |
|
19
|
何必自轻自践?——“非传统”异议 |
尹在勤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20
|
诗:一个尚未解开的“情结” |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