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西方后现代主义和通俗文学 |
黄禄善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4
|
|
2
|
无主题变奏: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
高飞乐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
1997 |
1
|
|
3
|
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读昆丁《低俗小说》的“戏仿”文化 |
耿殿磊
许凌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4
|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诗学 |
曾艳兵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
|
|
5
|
类后现代主义或当代中国的文化逻辑 |
刘象愚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3
|
|
6
|
二十一世纪门槛前的思考——论后现代主义与后新时期文学 |
曾艳兵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1
|
|
7
|
后现代主义东方化背景及其过程 |
曾艳兵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8
|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策略研究 |
曾耀农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9
|
“后新时期”概念讨论与“后现代”话语生产 |
陈伟军
|
《求是学刊》
CSSCI
|
1998 |
2
|
|
10
|
中国第三代诗歌后现代倾向的观察 |
孙基林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6
|
|
11
|
东方后现代景观一瞥 |
曾艳兵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2
|
|
12
|
后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 |
李斌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1
|
|
13
|
后现代思潮对中国文艺的影响与作用 |
封蕴绮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14
|
什么是审美文化? |
聂振斌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5
|
|
15
|
休闲体育:人性的回归 |
王丽岩
|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
2004 |
21
|
|
16
|
论后朦胧诗的审美意识 |
罗晓非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
|
|
17
|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文学版本的互文性分析 |
张玉鹏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8
|
多元文化冲突下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播——评《音乐文化》 |
侯璐璐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9
|
从“大音希声”到《4分33秒》──关于“无声之乐”及其存在方式的美学思考 |
冯长春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7
|
|
20
|
两极交流的叙述形式——苏童《米》的“中间小说”特性 |
钟本康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