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西方净土信仰资料与净土图像研究史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惠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19,共8页
佛教兴起数百年之后,才在公元一二世纪产生 了西方净土信仰。但在印度、中亚,我们几乎没有发现有关西方净土信仰的文献资料和实物 资料。在中国,西方净土经典早在二世纪时就有汉译本,而明确的西方净土信仰开始于4世 纪,从5世纪... 佛教兴起数百年之后,才在公元一二世纪产生 了西方净土信仰。但在印度、中亚,我们几乎没有发现有关西方净土信仰的文献资料和实物 资料。在中国,西方净土经典早在二世纪时就有汉译本,而明确的西方净土信仰开始于4世 纪,从5世纪起普遍流行于僧俗间,西方净土信仰成为中国佛教的主要特色之一。敦煌的西方净土图像晚于中原,但在唐宋时期却成为绘制最多的一种图像,敦煌有关西方净 土的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净土信仰的具体形态。本文比较全 面地介绍了敦煌西方净土信仰的基本资料和研究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佛教 西方净土信仰 西方净土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信仰的转型及无量寿尊像造作的特点与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治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102,210,共7页
南北朝时,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成为盘旋上升的双螺旋结构,但初期弥勒信仰仍是主轴。北朝昙鸾首创"二道二力"说,以称名念佛为重,提倡乘佛愿力的"易行道",西方净土信仰才日渐兴盛。本文在梳理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信仰... 南北朝时,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成为盘旋上升的双螺旋结构,但初期弥勒信仰仍是主轴。北朝昙鸾首创"二道二力"说,以称名念佛为重,提倡乘佛愿力的"易行道",西方净土信仰才日渐兴盛。本文在梳理南北朝时期西方净土信仰修持方法变化的基础上,缕析此期无量寿"尊像"造作的特点与规律,阐释图像表现经典的传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西方净土信仰 修持方法转型 无量寿尊像 图像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飞来峰阿弥陀佛像龛艺术及其信仰辨析
3
作者 常青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8,212,共12页
杭州飞来峰的吴越、北宋、元朝的几幅阿弥陀佛石刻像代表了对佛教西方净土的信仰。通过做功德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很多佛教徒的修行目的。这种信仰使信徒们通过遵循佛教教义来潜心修行和做功德,包括制作佛教造像。在飞来峰,雕刻与西... 杭州飞来峰的吴越、北宋、元朝的几幅阿弥陀佛石刻像代表了对佛教西方净土的信仰。通过做功德而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很多佛教徒的修行目的。这种信仰使信徒们通过遵循佛教教义来潜心修行和做功德,包括制作佛教造像。在飞来峰,雕刻与西方净土相关图像的原始目的主要反映在相关造像铭文题记中。这些造像的历史与宗教背景是基于对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崇拜,是信徒为自己及他人造功德和实践修行之必须。佛教经典可以帮助信徒确定造像题材,并为当时的艺术家提供相关图像的一些基本信息。飞来峰吴越宋元阿弥陀佛像展示了10至14世纪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其中不乏对前朝艺术风格的继承。到了元朝,为了皇室和蒙古王国的利益,扩展了造像创作的目的,佛教造像更加紧密地服务于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飞来峰 阿弥陀佛造像 佛教石刻艺术 吴越 宋元 西方净土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藏传佛教艺术中的救度主题(一)--八菩萨再考
4
作者 廖旸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9,共16页
现存图像实例与历史文献记载凸显出吐蕃时代佛教美术中一佛八菩萨题材的重要性。榆林窟第25窟凿绘于蕃治敦煌时期,后壁该题材壁画具明确尊号榜题,从而成为理解藏东类似题材摩崖石刻的一把钥匙。而石刻铭文的研究进展也为再探第25窟壁画... 现存图像实例与历史文献记载凸显出吐蕃时代佛教美术中一佛八菩萨题材的重要性。榆林窟第25窟凿绘于蕃治敦煌时期,后壁该题材壁画具明确尊号榜题,从而成为理解藏东类似题材摩崖石刻的一把钥匙。而石刻铭文的研究进展也为再探第25窟壁画提供了新的视角:着眼宗教语境,八菩萨不宜简单援引《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而泛泛带过,其承载的宗教意蕴可从铭文所示《普贤行愿赞》着眼,进而连结到华严与西方净土信仰,并可探讨其涉及的宗教仪式、担负的宗教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菩萨 赤松德赞 《普贤行愿赞》 华严信仰 西方净土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