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量:223
1
作者 刘永江 张兴洲 +8 位作者 金巍 迟效国 王成文 马志红 韩国卿 温泉波 赵英利 王文弟 赵喜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3-951,共9页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蒙地块南缘发育了晚古生代具有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的盖层建造。晚古生代早期佳—蒙地块南缘为活动陆缘,在~320Ma向北的俯冲过程中古亚洲洋板块发生断离,形成火山弧,同时导致其北侧"贺根山"弧后洋的拉开,持续的向北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并于~280Ma贺根山洋已经完全闭合。佳—蒙地块南缘开始由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环境转化,最后在晚二叠世末期古亚洲洋完全闭合转入内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古亚洲洋 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佳—蒙地块 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林西上二叠统林西组碎屑锆石LA-ICP-MS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健 张德军 +4 位作者 郑月娟 陈树旺 张海华 苏飞 黄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90-1103,共14页
为厘清内蒙古林西县会长地一带出露的一套生物化石匮乏的砂砾岩组合的地质时代、地层归属及其碎屑物质来源,进而探讨西拉木伦河缝合带的形成演化,对研究区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结果主要分布在6个年龄区... 为厘清内蒙古林西县会长地一带出露的一套生物化石匮乏的砂砾岩组合的地质时代、地层归属及其碎屑物质来源,进而探讨西拉木伦河缝合带的形成演化,对研究区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测试结果主要分布在6个年龄区间:(285±4)^(246±4)Ma(峰值为264 Ma)、(317±5)^(293±4)Ma(峰值为310Ma)、(610±10)^(344±6)Ma(主峰值为423Ma)、(992±14)^(907±13)Ma、(1467±18)^(1424±22)Ma、(1948±14)^(1768±16)Ma,另具3颗年龄分别为(1171±17)、(1238±17)和(2443±31)Ma的锆石。锆石CL图像与Th/U值共同指示绝大多数锆石为岩浆结晶锆石。264Ma的峰值年龄限定了地层的沉积下限为晚二叠世,应属林西组;沉积物源区示踪显示砂岩沉积时具佳蒙板块(北方地块群)与华北板块两个物源区,指示佳蒙板块(北方地块群)与华北板块于晚二叠世时已拼合,拼合位置为西拉木伦河一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西组 岩屑砂岩 碎屑锆石 同位素年代学 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物理剖面揭示大兴安岭域壳幔结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鹿琪 张宫博 +3 位作者 刘财 杨宝俊 田有 韩江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401-4416,共16页
大兴安岭域,包括大兴安岭及其两侧盆地,穿过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和辽源地体.本文在东北地区已有的近东西向的全球地学断面(GGT)资料基础上,在大兴安岭两侧补充了2条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剖面,组构了综合地球物理栅状图;又结... 大兴安岭域,包括大兴安岭及其两侧盆地,穿过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和辽源地体.本文在东北地区已有的近东西向的全球地学断面(GGT)资料基础上,在大兴安岭两侧补充了2条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剖面,组构了综合地球物理栅状图;又结合区域内其他7条经综合解译的地球物理剖面,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壳幔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得到如下初步结果:(1)研究区莫霍界面以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为分界,西部和东部深度有明显差异;以索伦山—西拉木伦河缝合带为界的南北岩石圈-软流圈界面(LAB)深度、软流圈有明显差异.呈现出地壳东西分带、岩石圈地幔南北分块的特征.(2)额尔古纳—兴安微板块具有较稳定的岩石圈地幔组构,与南部的中朝板块的岩石圈地幔具有较大差别;额尔古纳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岩石圈特征更为接近.(3)获得古缝合带位置线索.林西以南的翁牛特下方存在明显的LAB南北向抬升,这是古亚洲洋闭合在岩石圈尺度上留下的遗迹;索伦山缝合带东延至西拉木伦河,是古亚洲洋闭合的场所.(4)大兴安岭域跨过两条板块缝合带,该区域北部与中部岩石圈组构特征相近,但它们的岩石圈地幔基底并不相同,这是在塔源—喜桂图缝合带于早古生代的拼合之后由数亿年的长期壳幔物质横向均衡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域 壳幔结构 地球物理剖面 地球物理栅状图 山-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中二叠统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孙跃武 丁海生 +3 位作者 刘欢 张德军 公繁浩 郑月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8-1283,共16页
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广兴源乡于家北沟组模式剖面植物化石和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结合动物化石的分析,确认于家北沟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以Gigantonoclea hallei Asama、Fascipteris sine... 通过对内蒙古赤峰市广兴源乡于家北沟组模式剖面植物化石和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结合动物化石的分析,确认于家北沟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于家北沟组植物化石以Gigantonoclea hallei Asama、Fascipteris sinensis Stockm.et Math.、Pecopteris taiyuanensis Halle、Pterophyllum daihoense Kaw.等众多华夏植物群典型分子为特征,属于典型的华夏植物群。目前,在中二叠世植物群中,从未发现有华夏和安加拉两大植物群的混生现象,这一事实进一步表明,中二叠世横亘于华北板块和佳蒙地块之间的古亚洲洋尚未闭合,在植物地理分布上起着重要的阻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世 华夏植物群 西拉木-延吉缝合 华北板块 佳蒙地块 古亚洲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纪松辽盆地:从火山裂谷到陆内拗陷的动力学环境 被引量:65
5
作者 王璞珺 赵然磊 +3 位作者 蒙启安 瞿雪姣 朱德丰 高有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9-117,共19页
基于科探井等新成果,从全球构造-盆地分类和松辽盆地成因类型综述入手,通过区域构造背景和盆地构造-充填特征分析,研究松辽盆地类型、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松辽盆地位于蒙古—华北板块东北部边缘带,其北部通过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与... 基于科探井等新成果,从全球构造-盆地分类和松辽盆地成因类型综述入手,通过区域构造背景和盆地构造-充填特征分析,研究松辽盆地类型、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松辽盆地位于蒙古—华北板块东北部边缘带,其北部通过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与西伯利亚板块相连,东部通过锡霍特—阿林构造带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其形成演化受这两个活动陆缘带的影响。营城组和嫩江组顶部的2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把松辽盆地分成3个构造层:断陷层(火石岭组—营城组)、拗陷层(登娄库组—嫩江组)和反转层(四方台组—依安组)。前者属火山裂谷盆地,后两者为陆内拗陷盆地。断陷期150~110 Ma,在北部与东部两个活动陆缘带共同作用下,板块重组导致区域性伸展和大规模裂陷,形成同裂谷期火山-沉积序列。后裂谷期110~79.1 Ma沉积,是火山期后热沉降与区域走滑拉分沉降叠加的结果,其沉降速率高沉积厚度大,因此形成大规模烃源岩沉积。挤压反转期79.1~40 Ma,表现为沉积沉降中心向西北迁移和盆地逐渐萎缩消亡,是白垩纪中期至中始新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边缘近于正向俯冲、区域挤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松辽盆地 火山裂谷陆内拗陷 华北西伯利亚太平洋板块 西拉木—蒙古—鄂霍茨克—锡霍特—阿林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