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后方”戏曲景观:抗战时期西安社会变革与剧坛文艺生态(1931—1945)
1
作者 李有军 张雯 《艺术百家》 2025年第4期64-75,共12页
抗战时期,西安作为“大后方”,戏曲班社林立。随着沦陷区人口流入西安,外来避难的评剧、豫剧、蒲剧班社与西安本土的秦腔班社进行艺术交流与竞演,形成了战时特殊背景下西安剧坛的“另类繁荣”。国民政府推进“陪都西京”建设,一定程度... 抗战时期,西安作为“大后方”,戏曲班社林立。随着沦陷区人口流入西安,外来避难的评剧、豫剧、蒲剧班社与西安本土的秦腔班社进行艺术交流与竞演,形成了战时特殊背景下西安剧坛的“另类繁荣”。国民政府推进“陪都西京”建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包括戏曲在内的西安文化教育发展。西安当局通过设立戏曲审查机构、创立行业协会,有效加强了对戏曲班社的组织管理。自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西安城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屡遭日军轰炸,当地戏曲班社因此出现分化。部分演艺团体被迫辗转迁徙,以易俗社、三意社为代表的戏班选择坚守演出阵地。这种坚守远非“职业操守”所能涵盖,它是艺人群体用戏曲鼓舞民众的重要体现,还是战时中国西北地区文化生态的重要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安剧坛 人口内迁 “陪都西京” 改良与竞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