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语言方式看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追求——以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永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民族文学的基本价值潜藏于民族文学主体追求之中,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学语言方式是理解民族文学主体追求的基本路径。在这里,必须认真对待汉语与少数民族母语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必须看到少数民族作家在汉语写作中强化民族意识,... 民族文学的基本价值潜藏于民族文学主体追求之中,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学语言方式是理解民族文学主体追求的基本路径。在这里,必须认真对待汉语与少数民族母语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必须看到少数民族作家在汉语写作中强化民族意识,寻找与汉语世界进行文化交往的方式和意义。民族作家通过汉语写作重建民族文学,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利,最终形成有意味的少数民族文学语言方式,使民族身份意识和文化认同变成具体文学现实,必然最大限度提升少数民族文学品位,丰富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这个多彩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文学主体 话语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与后现代文化的相容性
2
作者 张永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117,共5页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与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同时也存在巨大的相容性,体现在:后现代形成的多元文化观念拓展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空间;后现代增强了文化资本也增大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写作动力;后现代改变了文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与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同时也存在巨大的相容性,体现在:后现代形成的多元文化观念拓展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空间;后现代增强了文化资本也增大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写作动力;后现代改变了文学传播方式,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带来了创作新环境。看到这种相容性带来的机遇,可以更好地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实现合而不同、多元共通的文化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文化 少数民族文学 西南边疆 相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文体形态的发展辨析
3
作者 周均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5-136,共2页
西南边疆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繁衍生息在广袤山区和坝子的众多少数民族,大多拥有自己神奇瑰丽的民族民间口传文学。随着社会发展和民族变迁,曾在某一时期表现得多样性的文学样式,如今已几乎演化成了各民族的精... 西南边疆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繁衍生息在广袤山区和坝子的众多少数民族,大多拥有自己神奇瑰丽的民族民间口传文学。随着社会发展和民族变迁,曾在某一时期表现得多样性的文学样式,如今已几乎演化成了各民族的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 西南边疆 文体形态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口传文学 民族变迁 社会发展 文学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自觉、少数民族文学与当代中国观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大先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4,共11页
近现代中国由王朝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边疆的自觉,边民的发现、想象和书写,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观念基础。国际地理和国内空间的再认识与复杂化,意味着中国对于外部与内部、世界与自我的认知变化。在国内外多重因素所导致的... 近现代中国由王朝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边疆的自觉,边民的发现、想象和书写,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观念基础。国际地理和国内空间的再认识与复杂化,意味着中国对于外部与内部、世界与自我的认知变化。在国内外多重因素所导致的主动与被动的迁徙与流动中,地理、政治、社会与价值观念得以重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权国家。包容不同类型的文化于国家一体的内部,兼顾共同性与特殊性,促成了新中国多民族共同主体的再造。这个主体再造的过程,决定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特色国家意志体现与文化表达的当代属性。少数民族文学从属于社会主义文化新体系与格局的建构,成为总体性中华民族审美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进而形成了集体主义的美学风格。在经由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后学”思潮的洗礼之后,如今需要重申社会主义早期文化实践的遗产,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 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文学 主体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时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认同与文学表达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永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7-132,共6页
在全球化时代的趋同倾向中,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认同问题变得重要而复杂,充满了多重矛盾。在西南边疆,它体现为民族意识的削弱和民族身份意识实际上的加强;民族作家归家的强烈愿望与家园的遥不可及;对他者文化的对抗与对他者文化的依赖... 在全球化时代的趋同倾向中,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认同问题变得重要而复杂,充满了多重矛盾。在西南边疆,它体现为民族意识的削弱和民族身份意识实际上的加强;民族作家归家的强烈愿望与家园的遥不可及;对他者文化的对抗与对他者文化的依赖紧密交织,等等。从文学表达角度看,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作家在现代性进程中民族身份处于不自觉状态,其文学创作却体现出强烈的理性追求;后现代思潮影响下民族身份意识觉醒,其文学创作则开始带上某些非理性色彩。在这背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发展包含了值得关注的多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 文化认同 文学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跨境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的边疆治理辅助价值探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晓通 冯强 李开文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25,31,共6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西南跨境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的边疆治理辅助价值进行探析。主要结论:西南跨境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经历了漫长的与时俱进、融合创新的发展过程,对边疆治理的辅助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跨境少数民族...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西南跨境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的边疆治理辅助价值进行探析。主要结论:西南跨境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经历了漫长的与时俱进、融合创新的发展过程,对边疆治理的辅助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跨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促进边疆民族对外经济交往渠道更好的形成与拓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教育的广泛开展;促进边疆各民族的协作互信。跨境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边疆治理辅助价值的发挥需要重视在与外界的联系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和适应能力。在未来发展中,西南跨境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应以具体的运动项目建设为基础实现活态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管理 体育文化 西南跨境少数民族 传统节日体育 边疆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儒家文化认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朱汉民 郎玉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4,共8页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用"华夷一家""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取代传统"华夷之辨""以夷制夷"的治边思想,在西南边疆深入经营治理。面对中央王朝自上而下的治理和教化,西南边疆主动自下而...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用"华夷一家""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取代传统"华夷之辨""以夷制夷"的治边思想,在西南边疆深入经营治理。面对中央王朝自上而下的治理和教化,西南边疆主动自下而上地回应与向化,并在与中央王朝的博弈与互动中形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的认同。研究旨在接续我国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镜鉴和学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南边疆 少数民族 儒家文化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吕俊彪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22,共5页
西南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为重要的聚居区域之一,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亦有较为明显的差距。20世纪90年代以来,急剧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西南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为重要的聚居区域之一,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亦有较为明显的差距。20世纪90年代以来,急剧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发展主义思潮建构了人类文明的虚幻现实,这种思潮把城市描绘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惟一归宿,从而不仅为国际资本攫取经济欠发达地区最强壮的劳动力和最具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提供了现实的借口,更使当地人陷入到一种"无家可归"的后现代主义式的精神状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民族经济发展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联系网络与经济差距的空间相关分析——以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罗婧 庄紫珵 张先德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0-87,共8页
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存在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差异,且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从交通联系网络的空间结构入手分析不同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差距是探究其成因的有益路径。基于此,文章运用地处西南边疆的广西、云南两省(区)公路和... 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存在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差异,且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从交通联系网络的空间结构入手分析不同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发展差距是探究其成因的有益路径。基于此,文章运用地处西南边疆的广西、云南两省(区)公路和铁路客运O-D联系数据,根据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划分出零散、稀疏及密集三种类型聚居区,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交通联系网络与经济差距的空间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基于公路和铁路客运形成的交通联系网络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不利于不同类型少数民族聚居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联系网络 经济差距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期党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分类指导政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晓琼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20,共6页
新中国成立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从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然而历史的脱胎差异在相当长时间内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边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使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呈现出多样性和特殊性。为此党... 新中国成立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从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然而历史的脱胎差异在相当长时间内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边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使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呈现出多样性和特殊性。为此党中央根据西南边疆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国家政权面临的历史任务,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制定了分类指导的政策。地方各级政府在指导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与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与艰辛的探索,其理论成果与经验教训,在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 少数民族 分类指导 探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妇女与环境互动研究——基于滇西北泸水、福贡两县的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智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84-88,共5页
基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情境,通过考察中缅边境以傈僳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妇女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以及她们面对气候变化及其灾害的具体应对状况,进而认为妇女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必须放在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语境中阐释,环境治理中应为少... 基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情境,通过考察中缅边境以傈僳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妇女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以及她们面对气候变化及其灾害的具体应对状况,进而认为妇女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必须放在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语境中阐释,环境治理中应为少数民族妇女提供发挥能动性的平台,而她们在边疆地区生态安全的建设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 少数民族妇女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与认同问题研究述评与讨论
12
作者 荀利波 关云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25-27,53,共4页
全球化带来全世界发生变化的同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交往与联系得到加强,使得社会开放程度、文明程度、文化发展程度不断深化,学术界不仅注意到了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也在分析全球化对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大批宏观和微... 全球化带来全世界发生变化的同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交往与联系得到加强,使得社会开放程度、文明程度、文化发展程度不断深化,学术界不仅注意到了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也在分析全球化对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大批宏观和微观的研究成果,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审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以"地方性"意识反观民族及其文化,会发现在对全球化时代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怎么影响、民族文化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怎么变化、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变迁与认同及文化建设等问题还存在较大的阐释空间需要我们关注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文化变迁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与性: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妇女的商品化问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晓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1-156,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造成了少数民族妇女的贫困化趋势。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化导致了妇女身体的商品化倾向并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一些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妇女为了生存被迫从事卖淫,从而助长了地下性产业的繁荣。性的商品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造成了少数民族妇女的贫困化趋势。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化导致了妇女身体的商品化倾向并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一些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妇女为了生存被迫从事卖淫,从而助长了地下性产业的繁荣。性的商品化发展也致使拐卖妇女越境卖淫的犯罪活动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泛滥开来,并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 少数民族妇女 商品化 卖淫 社会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的文学精神认同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容丰 孙纪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167,共13页
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家族文学表现出对崇雅精神、诗史精神和事功精神这三种文学精神的普遍认同。认同现象根植于儒家文化的丰润土壤,在这一文化背景的浸染下,文教政策、科举制度、家族传统、家风家脉等因素共同彰显出"土壤结构"... 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家族文学表现出对崇雅精神、诗史精神和事功精神这三种文学精神的普遍认同。认同现象根植于儒家文化的丰润土壤,在这一文化背景的浸染下,文教政策、科举制度、家族传统、家风家脉等因素共同彰显出"土壤结构"的浑厚力量。同时儒家文化与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家族文学的互动与互构,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成为文学话语的外在支撑。文学精神认同与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家族文学话语的建构存在着促进与反哺的双向互动关系,且文学精神认同也贯穿于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家族文学话语建构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共同构成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家族文学发展演进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 家族文学 文学精神认同 互动互构 文学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玲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1-63,共3页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精英,将在未来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中起着较大作用,因此,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直接关乎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涉及国家安全稳定的国家战略问题。研...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精英,将在未来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中起着较大作用,因此,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直接关乎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涉及国家安全稳定的国家战略问题。研究该问题既是多元化时代建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发展带来强化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的时代呼唤,更是大学生群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 少数民族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与践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边地少数民族与中国现代文学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兴滔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9-144,共6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西南边地是多民族共存的区域。尽管中国现代史上的西南边地少数民族没有获得足够重视,但在文学上,西南边地少数民族并没被遗忘:一方面,西南边地少数民族文学已纳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视野;另一方面,西南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西南边地是多民族共存的区域。尽管中国现代史上的西南边地少数民族没有获得足够重视,但在文学上,西南边地少数民族并没被遗忘:一方面,西南边地少数民族文学已纳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视野;另一方面,西南边地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也以自我表述的姿态为本土、本族发声。无论是作为被表述的客体还是作为自我表述的主体,西南边地少数民族始终秉持"身为中华民族一员"的理念、以不同方式为建构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现代文学而努力。因此,不应忽视西南边地少数民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位置,而应意识到西南边地少数民族与现代文学的紧密关联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地 少数民族 中国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17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少数民族研究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 研究基地 人文社会科学 西南地区 教育部 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专家学者简介
18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少数民族研究 专家学者 西南边疆 云南大学 博士研究生 简介 艺术人类学 指导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可喜收获——评《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学》
19
作者 符雪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9-129,共1页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 民间文学 《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学 文学研究 书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刑法的发展(上)
20
作者 韩敏霞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07年第2期31-50,共20页
唐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制度已完成了从秦汉时期羁縻制的理念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化。在推行经制州县的同时,羁縻州县制也在西南广泛推行,成为这一时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特色。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基于其自身尚有少数民族血... 唐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制度已完成了从秦汉时期羁縻制的理念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化。在推行经制州县的同时,羁縻州县制也在西南广泛推行,成为这一时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特色。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基于其自身尚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原因,认为“夷狄亦人耳,……不必猜忌异类。益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一改以往“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偏见,以较为宽容与公平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收到了“中华既安,四夷自服”的统治效果。羁縻府州主要为控制边疆少数民族而设,任命当地部落的首领为羁縻机构的都督、刺史等官吏,并允许世袭,其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其义务主要是奉命出征协助唐朝作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唐宋时期 刑法 地方行政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边疆少数民族 实践形态 理念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