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沙群岛西南海区泥火山的地球物理特征 被引量:18
1
作者 阎贫 王彦林 +2 位作者 郑红波 邹大鹏 陈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2-148,共7页
多道反射地震和CHIRP浅地层剖面显示在南海东沙群岛西南陆坡和白云凹陷东部陆坡之间的深水(600~1000m)陆坡上矗立着一系列高出周围海底50~100m的丘形地质体,其内部地层发生褶皱,反射波呈现杂乱和空白,海底声波屏蔽严重。浅地层... 多道反射地震和CHIRP浅地层剖面显示在南海东沙群岛西南陆坡和白云凹陷东部陆坡之间的深水(600~1000m)陆坡上矗立着一系列高出周围海底50~100m的丘形地质体,其内部地层发生褶皱,反射波呈现杂乱和空白,海底声波屏蔽严重。浅地层剖面还显示丘状构造带有气体羽状构造,从海底进入水体高达50m。海底沉积取样分析表明,这些海丘区的表层分布着生物成因的致密碳酸盐结核。可以推断东沙西南的丘形地质体就是泥火山带,并且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水合物潜在区。东沙西南海区泥火山表现出构造挤压和带状分布的特点,不同于南海北部神狐和九龙甲烷礁已发现水合物区的非泥火山,也不同于全球其他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的泥火山特征,其构造成因和水合物潜力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群岛西南陆坡 CHIRP浅地层剖面 泥火山 碳酸盐结核 水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营养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宁加佳 杜飞雁 +3 位作者 王雪辉 王亮根 谷阳光 李亚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8-475,共8页
为了解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13年9月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了24种底层鱼类的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值),并计算了基于δ^(13)C—δ^(15)N量化的6个营养结构的群落范围指标。结果显... 为了解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13年9月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了24种底层鱼类的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值),并计算了基于δ^(13)C—δ^(15)N量化的6个营养结构的群落范围指标。结果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的δ^(13)C值在–20.4‰—–17.0‰之间,均值为(–19.1±0.8)‰;δ^(15)N值的范围为7.9‰—12.2‰,均值为(9.7±1.0)‰。鱼类的营养位置在3.06—4.33之间,平均值为3.58±0.29,表明均以肉食性为主。根据群落范围指标结果分析,鱼类群落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CR和NR)分别为3.4和4.3,表明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底层鱼类的初始食源较为单一,营养层次较少;总面积(TA)和到重心的平均距离(CD)分别为5.8和1.0,意味着鱼类食物网营养级多样性的总程度和平均程度均较低;平均最近相邻距离(NND)及最近相邻距离的标准偏差(SDNND)分别为0.37和0.43,说明研究海域底层鱼类食物网的营养冗余程度较高,不同种类之间的营养生态位幅宽较小,重叠程度较高。此外,浅海长尾鲨(Alopias pelagicus)和狐形长尾鲨(Alopias vulpinus)在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对该海域渔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应禁止捕捞这些种类,而对一些冗余种类,如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条尾鲱鲤(Upeneus bensasi)和带鱼(Trichiurus haumela)等,可以适度捕捞,以维持底层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完整性,在渔业资源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 营养结构 碳和氮稳定同位素 群落范围指标 底层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良明 李渊 +5 位作者 张静 宋普庆 张然 张立 姚壮 林龙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65,共8页
南沙群岛是南海中最靠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岛;南沙群岛海区南起3°57′N,北至11°55′N,西起103°30′E,东至117°50′E,由众多礁、滩、岛屿等组成,为典型的热带海域。为进一步研究该海域,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 南沙群岛是南海中最靠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岛;南沙群岛海区南起3°57′N,北至11°55′N,西起103°30′E,东至117°50′E,由众多礁、滩、岛屿等组成,为典型的热带海域。为进一步研究该海域,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在2012—2013年在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共开展了春秋2个航次的调查;根据该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调查共获得鱼类357种,隶属于27目108科219属,其中暖水性鱼类327种,暖温性鱼类30种。优势种鱼类(IRI>500)有菲律宾尖牙鲈(Synagrops philippinensis)、土佐副眶棘鲈(Parascolopsis tosensis)、锯棘尖牙鲈(Synagrops serratospinosus)等5种,多为中小型鱼类,且季节间变化较大。分析多样性指数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的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较大(3.05~4.20),两季间变化最为明显;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春秋两季间变动范围较小(2.31~2.69);Pielou均匀度指数(J’)季节间基本保持一致(0.69~0.70);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显示,秋季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要低于春季,而且两个季节的鱼类群落结构都偏离平衡状态;同时分析数量生物量曲线显示,春秋两季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均在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之上,表明群落主要以生长较快,个体较小的r选择物种为主,群落受到的干扰程度较高,稳定性较差。鱼类的洄游、不同适温性鱼类的迁入迁出以及繁殖群体的补充、个体生长、捕捞等都是影响群落稳定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 鱼类 相对重要性指数 更替指数 迁移指数 数量生物量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刺鲳资源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梓荣 陈作志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1,共5页
根据2003年对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渔业资源春秋两季调查的最新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刺鲳Psenopsis anomala(Temminck et Schlegel)的资源状况。结果表明:刺鲳的渔获率、资源密度和资源量分别为0.97kg/h、10.73kg/km^2和928.69 t;... 根据2003年对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渔业资源春秋两季调查的最新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刺鲳Psenopsis anomala(Temminck et Schlegel)的资源状况。结果表明:刺鲳的渔获率、资源密度和资源量分别为0.97kg/h、10.73kg/km^2和928.69 t;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高于春季;其密集分布于水深为81~90m(春季)和91~100 m(秋季)处;春季其平均体重、平均体长和优势体长组均大于秋季,其现存资源量为原始资源量的55.85%。针对该海域刺鲳鱼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作者提出了一些合理保护和利用该资源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鲳 资源现状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西南部和北部湾口海域鲨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然 林龙山 +3 位作者 李渊 宋普庆 陈永俊 张静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7,共11页
依据2012~2013年在南沙群岛西南部和北部湾口海域进行的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中鲨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兼捕到鲨鱼16种,分别隶属于5目10科。其中,2012年秋季航次出现鲨鱼6种,北部湾口海域以阴影绒毛鲨(Ce... 依据2012~2013年在南沙群岛西南部和北部湾口海域进行的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中鲨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兼捕到鲨鱼16种,分别隶属于5目10科。其中,2012年秋季航次出现鲨鱼6种,北部湾口海域以阴影绒毛鲨(Cephaloscyllium isabellum)和网纹绒毛鲨(C.fasciatum)为优势种,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以阴影绒毛鲨和短吻角鲨(Squalus brevirostris)为优势种;2013年春季航次出现鲨鱼13种,北部湾口海域以阴影绒毛鲨为绝对优势种,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以哈氏原鲨(Proseyllium habereri)和阴影绒毛鲨为优势种。鲨鱼的尾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N)范围为1~27 ind·h^(-1),重量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W)范围为0.19~5.85 kg·h^(-1),在整个调查海域范围内,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为鲨鱼主要分布。本文调查分析结果可为掌握南海鲨鱼的种类组成和地理分布现状以及估算鲨鱼资源量提供基础资料,也可为制定鲨鱼养护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鲨鱼 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 北部湾口海域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深水金线鱼的资源现状 被引量:7
6
作者 黄梓荣 陈作志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35-38,共4页
根据2003年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春秋两次调查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深水金线鱼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深水金线鱼分布广泛,平均渔获率为9.9 kg·h-1,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高于春季,密集分布于71~80 m水深.其群体组成也... 根据2003年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春秋两次调查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深水金线鱼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深水金线鱼分布广泛,平均渔获率为9.9 kg·h-1,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高于春季,密集分布于71~80 m水深.其群体组成也有季节差异,春季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大于秋季,优势体长组春季为131~140 mm,秋季为121~130 mm,渔获优势年龄组为Ⅰ~Ⅱ龄鱼.目前其资源密度及资源量分别为129.41 kg*km-2和9 484.21 t,资源量是原始资源量的46%,该资源已明显衰退.同时文中还讨论了合理利用该资源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金线鱼 资源现状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金线鱼资源与管理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梓荣 《南方水产》 2005年第4期18-23,共6页
根据2003年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春秋2季调查的资料,结合1990~1993年的历史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金线鱼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渔获率有季节变动,秋季(1.13kg·h-1)高于春季(1.07kg·h-1),群体主要分布于91~100m水深。其... 根据2003年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春秋2季调查的资料,结合1990~1993年的历史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金线鱼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渔获率有季节变动,秋季(1.13kg·h-1)高于春季(1.07kg·h-1),群体主要分布于91~100m水深。其群体组成也有季节差异,秋季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大于春季,春季优势体长范围为151~190mm,秋季优势体长范围为141~220mm。该鱼种资源已明显衰退,平均渔获率由3.32kg·h-1减为1.10kg·h-1,资源密度由43.37kg·km-2减为14.37kg·km-2,资源量由3178.60t减为1053.15t,现存资源量只有原始资源量的33.24%。并提出合理利用该鱼种资源的管理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鱼 资源现状 管理措施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条尾鲱鲤资源状况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黄梓荣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3-278,共6页
根据2003年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春秋两季调查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条尾鲱鲤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1.76kg/h)高于春季(0.08kg/h),春季密集分布于91~100m水深,秋季密集分布于71~80m水深.其群体组... 根据2003年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春秋两季调查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条尾鲱鲤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1.76kg/h)高于春季(0.08kg/h),春季密集分布于91~100m水深,秋季密集分布于71~80m水深.其群体组成也有季节差异,春季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大于秋季,春季优势体长组为101~110mm,秋季优势体长组为91~100mm,渔获中不足1龄鱼占多数,其资源密度及现存资源量分别为12.02kg/km^2 和880.82t,现存资源量只有原始资源量的54.92%,该鱼种资源已接近衰退状态.文中并讨论合理利用该资源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渔业 条尾鲱鲤 资源现状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沙群岛西南海区海底地震测线OBS2015-1揭示的深部地壳结构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亚清 阎贫 +1 位作者 王彦林 钟广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92,共10页
为深入理解南海北部多道地震测线D80显示的深反射信息,沿此测线布置OBS(15台)地震测线(OBS2015-1),测线长300km,方向NNW—SSE,从水深800m陆坡延伸至3760m深海平原。文章利用Obstool软件进行预处理(位置校正和时间校正等)、震相识别,利用... 为深入理解南海北部多道地震测线D80显示的深反射信息,沿此测线布置OBS(15台)地震测线(OBS2015-1),测线长300km,方向NNW—SSE,从水深800m陆坡延伸至3760m深海平原。文章利用Obstool软件进行预处理(位置校正和时间校正等)、震相识别,利用FAST tomography软件进行速度层析成像。速度结果表明,新生代沉积层速度1.6~3.5km·s-1,厚度约2km;中生界速度3.5~5.5km·s-1,平均厚度约3km。在洋陆过渡带处,沉积基底受新生代岩浆活动影响,有较大起伏。在上陆坡处,上地壳存在向上凸起约5km的高速异常,在多道地震剖面中表现为杂乱反射的背斜构造,上覆晚新生代地层也同步形变,推测可能是新生代晚期岩浆侵入造成。地壳厚度由陆坡的23~20km减薄至洋盆的8km。地壳下部存在7.0~7.6km·s-1的高速层,高速层由陆坡的5km左右逐渐递减至海盆的2km左右,因上陆坡和洋陆过渡带晚新生代岩浆活动活跃,作者认为地壳下部高速层是由海底扩张停止后岩浆侵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群岛西南海区 海底地震仪(OBS) 速度层析成像 高速层 岩浆侵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地理意义与政治属性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绍峰 袁家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3-400,共8页
历史上承载琉球王国的琉球群岛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琉球群岛"这一传统称谓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对琉球群岛的地缘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学术界,特别是以区域研究为特色的地理学界,对有关琉球群岛基础研究积... 历史上承载琉球王国的琉球群岛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琉球群岛"这一传统称谓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对琉球群岛的地缘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学术界,特别是以区域研究为特色的地理学界,对有关琉球群岛基础研究积累部分缺失,导致中国对于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认识模糊混乱。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区域地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和虚拟地球空间定位与GIS技术,从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历史演变分析入手,对"西南群岛"、"萨南群岛"、"冲绳群岛"等相关称谓的地理学意义及其政治属性进行了考证。研究发现,近代日本吞并琉球群岛后,采用偷梁换柱的办法在岛屿命名上"去琉球化",推广使用"西南群岛"、"萨南群岛"、"冲绳群岛"等相关称谓,企图消除"琉球群岛"的政治属性,肢解琉球群岛,抹煞琉球群岛传统历史,在琉球群岛法律地位认识的问题上制造混乱,诱导国际社会承认日本对琉球群岛的"主权"。正确认识琉球群岛地理单元的特殊性,坚持使用"琉球群岛"这一传统称谓,对于中国维护钓鱼岛主权和东海海洋权益以及今后涉及琉球问题的对外交涉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琉球群岛 西南群岛 萨南群岛 冲绳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