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梅雨锋强降水与低空急流日变化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
20
1
作者
周静
郑永骏
+1 位作者
苗春生
罗亚丽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0-761,共12页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6月江淮流域的5次强降水过程和西南低空急流的日变化特征。发现强降水的日变化与西南低空急流的日变化一致:02—08时增强,14时减弱。这主要是由于夜间边界层内的...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6月江淮流域的5次强降水过程和西南低空急流的日变化特征。发现强降水的日变化与西南低空急流的日变化一致:02—08时增强,14时减弱。这主要是由于夜间边界层内的惯性振荡,导致西南低空急流增强从而使得梅雨锋水汽通量辐合增强,降水增强;而白天由于边界层混合摩擦力增大,致使西南低空急流减弱或消失,降水减弱。WRF数值模拟试验不仅重现了观测的日变化特征,而且证实了江淮暴雨和西南低空急流的日变化主要是由非地转风的日变化造成:白天边界层混合强,风为次地转;而夜间边界层混合消失,气压梯度力和科氏力平衡的惯性振荡使得风为超地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西南低空急流
日变化特征
非地转风
太阳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北冷涡过程对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
44
2
作者
王丽娟
何金海
+2 位作者
司东
温敏
钟珊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9-97,共9页
利用1954—2003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东北冷涡影响江淮梅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东北冷涡出现以后,随着它的东移南压与西伸的副热带高压之间相互作用,使我国江淮地区南侧对流层中上层的气压梯度力...
利用1954—2003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东北冷涡影响江淮梅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东北冷涡出现以后,随着它的东移南压与西伸的副热带高压之间相互作用,使我国江淮地区南侧对流层中上层的气压梯度力加强,气压梯度力做功使得动能增大,随后动能向下输送,导致江淮以南地区的西南低空急流形成;低空急流引导的北上暖湿气流与东北冷涡引导的南下干冷空气相互作用,有利于梅雨锋的形成和维持,激发江淮地区低层对流不稳定增加,上升运动出现,从而导致江淮梅雨期降水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江淮梅雨
西南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国春季冷锋后的高架雷暴特征分析
被引量:
50
3
作者
盛杰
毛冬艳
+2 位作者
沈新勇
蓝渝
何立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58-1065,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对流天气综合监测等资料,对2010-2012年我国春季冷锋后的高架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强对流天气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一次典型个例给出影响高架雷暴的主要天气系统,再结合雷暴物理条件的统计特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对流天气综合监测等资料,对2010-2012年我国春季冷锋后的高架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强对流天气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一次典型个例给出影响高架雷暴的主要天气系统,再结合雷暴物理条件的统计特征探讨高架雷暴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此类高架雷暴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具有一定的日变化,常伴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影响高架雷暴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高低空急流、低层切变线以及500 hPa西风槽等。预报着眼点主要为850和700 hPa大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700与500 hPa的温差达16℃以上,有一定的热力不稳定;700 hPa上建立一支低空西南急流,配合500 hPa西风槽以及低层的切变线,这些因素为雷暴触发及发展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冷锋
高架雷暴
低空
西南
急流
触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20年超强梅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
85
4
作者
刘芸芸
丁一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93-1404,共12页
2020年梅雨呈现出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雨区范围广、累计雨量大、强降水过程多的特点,是一次典型的超强梅雨。分析发现,梅雨期东亚季风区多个关键大气环流系统的平均位置相对稳定,且表现出显著的准双周振荡特征。梅雨的开始和结...
2020年梅雨呈现出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雨区范围广、累计雨量大、强降水过程多的特点,是一次典型的超强梅雨。分析发现,梅雨期东亚季风区多个关键大气环流系统的平均位置相对稳定,且表现出显著的准双周振荡特征。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主雨带的北抬和停滞、强降水过程的发生维持都与准双周振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梅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经历了6次北抬和南撤的周期性振荡,同时高、低层季风环流系统则表现出5次显著增强的过程,尤其是低空西南急流的不断加强,南风大值中心反复建立和位置的相对稳定,使得源自热带的水汽输送一次次加强,水汽辐合与上升运动反复发展,从而导致梅雨在江淮流域长时间持续,暴雨过程频频发生。另外,梅雨期欧亚中高纬环流表现为“两脊一槽”型,中高纬阻塞高压活动频繁,东亚沿岸低槽活跃,经西北路径和(或)东北路径的冷空气不断南下,与低层一次次加强的西南暖湿水汽在江淮区域频繁交汇,这是造成今年梅雨异常偏强的另一重要因素。通过对历史上梅雨的时空分布、雨涝特征及致灾程度等方面的比较可知,2020年的超强梅雨的异常程度总体弱于1954年,而强于1998年和1991年。得益于现今气候预测准确率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明显提高,今年由此次超强梅雨而造成的江淮流域洪涝灾害影响及死亡失踪人数等均较之前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梅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准双周振荡
东亚高空西风
急流
低空
西南
急流
阻塞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相似环流背景下粤西沿海暖区降水迥异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
2
5
作者
陈芳丽
姜帅
+3 位作者
张东
刘显通
雷卫延
曾丹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7-1269,共13页
在相似的大气环流背景条件下,2020年6月2日和3日广东粤西沿海的降水特征出现了较大差异,其机理机制值得深入探究。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风廓线雷达产品和实况观测数据等,对比分析了这两日粤西沿海大气环流和物理量场的差异,并讨论了低...
在相似的大气环流背景条件下,2020年6月2日和3日广东粤西沿海的降水特征出现了较大差异,其机理机制值得深入探究。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风廓线雷达产品和实况观测数据等,对比分析了这两日粤西沿海大气环流和物理量场的差异,并讨论了低空急流对该区域暖区降水的触发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当低空西南急流轴位于桂东,南海西北部边界层偏南急流在夜间加强,其前侧到达粤西沿海且长时间维持时,边界层偏南急流前侧风速辐合和粤西沿海地形对偏南向气流的阻挡作用造成的动力辐合抬升有利于该地区对流触发,同时冷池的存在和维持有利于粤西沿海暖区暴雨的发展和维持。当低空急流显著加强且东扩北收,边界层急流转为西南向并伸展至珠江三角洲北部时,不利于粤西沿海对流触发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
西南
急流
边界层偏南
急流
暖区暴雨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1年6月13—14日荆州市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
1
6
作者
文海松
杨辉
赵卓勋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2期210-211,共2页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和物理量场资料,从环流背景、中尺度特征分析、卫星云图雷达、物理量诊断等方面,对2011年6月13—14日荆州市出现的一次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和物理量场资料,从环流背景、中尺度特征分析、卫星云图雷达、物理量诊断等方面,对2011年6月13—14日荆州市出现的一次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通过这次分析发现,持续性强降雨期间荆州市上空呈现深厚湿层、低空急流维持、低空切变稳定少动的特征,为以后预报以持续性强降雨过程为主的天气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层切变线
低空
西南
急流
暴雨
过程分析
湖北荆州
2011年6月13—14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7年6月21日暴雨过程回顾与分析
7
作者
刘强
《南方农业》
2018年第24期152-153,共2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自动站资料、雷达拼图等资料,对2017年6月21日鹰潭市暴雨过程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月21日暴雨过程是由500 hPa南支槽引导、低层切变线、低涡以及西南急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是造成此...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自动站资料、雷达拼图等资料,对2017年6月21日鹰潭市暴雨过程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月21日暴雨过程是由500 hPa南支槽引导、低层切变线、低涡以及西南急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是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6月21日暴雨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弱回波暴雨个例,当回波强度不强时,回波带稳定,维持时间长,35 dBZ的回波也会产生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
西南
急流
弱回波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梅雨锋强降水与低空急流日变化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
20
1
作者
周静
郑永骏
苗春生
罗亚丽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0-761,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437104)
国家973项目(2012CB417202)
+1 种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406008)
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1540409921)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6月江淮流域的5次强降水过程和西南低空急流的日变化特征。发现强降水的日变化与西南低空急流的日变化一致:02—08时增强,14时减弱。这主要是由于夜间边界层内的惯性振荡,导致西南低空急流增强从而使得梅雨锋水汽通量辐合增强,降水增强;而白天由于边界层混合摩擦力增大,致使西南低空急流减弱或消失,降水减弱。WRF数值模拟试验不仅重现了观测的日变化特征,而且证实了江淮暴雨和西南低空急流的日变化主要是由非地转风的日变化造成:白天边界层混合强,风为次地转;而夜间边界层混合消失,气压梯度力和科氏力平衡的惯性振荡使得风为超地转。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西南低空急流
日变化特征
非地转风
太阳加热
Keywords
Meiyu front heavy rainfall
southwesterly LLJ
characteristics of diurnal Variations
ageostrophic winds
solar heating
分类号
P458.12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北冷涡过程对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
44
2
作者
王丽娟
何金海
司东
温敏
钟珊珊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出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9-97,共9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0906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3018)
+1 种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4CB418303)
2006年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E30000008098006)
文摘
利用1954—2003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东北冷涡影响江淮梅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东北冷涡出现以后,随着它的东移南压与西伸的副热带高压之间相互作用,使我国江淮地区南侧对流层中上层的气压梯度力加强,气压梯度力做功使得动能增大,随后动能向下输送,导致江淮以南地区的西南低空急流形成;低空急流引导的北上暖湿气流与东北冷涡引导的南下干冷空气相互作用,有利于梅雨锋的形成和维持,激发江淮地区低层对流不稳定增加,上升运动出现,从而导致江淮梅雨期降水活跃。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江淮梅雨
西南低空急流
Keywords
northeast cold vortex
meiyu
southwest low level jet
分类号
P426.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春季冷锋后的高架雷暴特征分析
被引量:
50
3
作者
盛杰
毛冬艳
沈新勇
蓝渝
何立富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气象中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58-1065,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4CB441402和2013CB4301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5058)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406002和GYHY201206008)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对流天气综合监测等资料,对2010-2012年我国春季冷锋后的高架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强对流天气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一次典型个例给出影响高架雷暴的主要天气系统,再结合雷暴物理条件的统计特征探讨高架雷暴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此类高架雷暴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具有一定的日变化,常伴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影响高架雷暴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高低空急流、低层切变线以及500 hPa西风槽等。预报着眼点主要为850和700 hPa大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700与500 hPa的温差达16℃以上,有一定的热力不稳定;700 hPa上建立一支低空西南急流,配合500 hPa西风槽以及低层的切变线,这些因素为雷暴触发及发展提供条件。
关键词
春季冷锋
高架雷暴
低空
西南
急流
触发机制
Keywords
spring cold front
elevated thunderstorm
low-level southwesterly jet
trggering mechanism
分类号
P44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20年超强梅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
85
4
作者
刘芸芸
丁一汇
机构
国家气候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93-1404,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505806)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208)
+2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1003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90471)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20-164)共同资助.
文摘
2020年梅雨呈现出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雨区范围广、累计雨量大、强降水过程多的特点,是一次典型的超强梅雨。分析发现,梅雨期东亚季风区多个关键大气环流系统的平均位置相对稳定,且表现出显著的准双周振荡特征。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主雨带的北抬和停滞、强降水过程的发生维持都与准双周振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梅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经历了6次北抬和南撤的周期性振荡,同时高、低层季风环流系统则表现出5次显著增强的过程,尤其是低空西南急流的不断加强,南风大值中心反复建立和位置的相对稳定,使得源自热带的水汽输送一次次加强,水汽辐合与上升运动反复发展,从而导致梅雨在江淮流域长时间持续,暴雨过程频频发生。另外,梅雨期欧亚中高纬环流表现为“两脊一槽”型,中高纬阻塞高压活动频繁,东亚沿岸低槽活跃,经西北路径和(或)东北路径的冷空气不断南下,与低层一次次加强的西南暖湿水汽在江淮区域频繁交汇,这是造成今年梅雨异常偏强的另一重要因素。通过对历史上梅雨的时空分布、雨涝特征及致灾程度等方面的比较可知,2020年的超强梅雨的异常程度总体弱于1954年,而强于1998年和1991年。得益于现今气候预测准确率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明显提高,今年由此次超强梅雨而造成的江淮流域洪涝灾害影响及死亡失踪人数等均较之前明显降低。
关键词
超强梅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准双周振荡
东亚高空西风
急流
低空
西南
急流
阻塞高压
Keywords
extreme Meiyu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
East Asian upper-level westerly jet stream
low-level southwesterly jet
blocking high
分类号
P46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相似环流背景下粤西沿海暖区降水迥异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
2
5
作者
陈芳丽
姜帅
张东
刘显通
雷卫延
曾丹丹
机构
广东省惠州市气象局
广东省惠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广东省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广东省河源市气象局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7-1269,共13页
基金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0B1111200001)
广东省气象局重点项目(GRMC2020Z02)
+1 种基金
广东省气象局面上项目(GRMC2021M23)
广东省惠州市科技研发计划项目(2021WC010307)共同资助。
文摘
在相似的大气环流背景条件下,2020年6月2日和3日广东粤西沿海的降水特征出现了较大差异,其机理机制值得深入探究。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风廓线雷达产品和实况观测数据等,对比分析了这两日粤西沿海大气环流和物理量场的差异,并讨论了低空急流对该区域暖区降水的触发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当低空西南急流轴位于桂东,南海西北部边界层偏南急流在夜间加强,其前侧到达粤西沿海且长时间维持时,边界层偏南急流前侧风速辐合和粤西沿海地形对偏南向气流的阻挡作用造成的动力辐合抬升有利于该地区对流触发,同时冷池的存在和维持有利于粤西沿海暖区暴雨的发展和维持。当低空急流显著加强且东扩北收,边界层急流转为西南向并伸展至珠江三角洲北部时,不利于粤西沿海对流触发和发展。
关键词
低空
西南
急流
边界层偏南
急流
暖区暴雨
广东
Keywords
low-level southwest jet
boundary layer southerly jet
warm sector rainstorm
Guangdong Province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1年6月13—14日荆州市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
1
6
作者
文海松
杨辉
赵卓勋
机构
湖北省荆州市气象局
鄂州市气象局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2期210-211,共2页
文摘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和物理量场资料,从环流背景、中尺度特征分析、卫星云图雷达、物理量诊断等方面,对2011年6月13—14日荆州市出现的一次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通过这次分析发现,持续性强降雨期间荆州市上空呈现深厚湿层、低空急流维持、低空切变稳定少动的特征,为以后预报以持续性强降雨过程为主的天气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中低层切变线
低空
西南
急流
暴雨
过程分析
湖北荆州
2011年6月13—14日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7年6月21日暴雨过程回顾与分析
7
作者
刘强
机构
鹰潭市气象局
出处
《南方农业》
2018年第24期152-153,共2页
文摘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自动站资料、雷达拼图等资料,对2017年6月21日鹰潭市暴雨过程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月21日暴雨过程是由500 hPa南支槽引导、低层切变线、低涡以及西南急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是造成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6月21日暴雨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弱回波暴雨个例,当回波强度不强时,回波带稳定,维持时间长,35 dBZ的回波也会产生暴雨。
关键词
低空
西南
急流
弱回波
暴雨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梅雨锋强降水与低空急流日变化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
周静
郑永骏
苗春生
罗亚丽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东北冷涡过程对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影响机制
王丽娟
何金海
司东
温敏
钟珊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
4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我国春季冷锋后的高架雷暴特征分析
盛杰
毛冬艳
沈新勇
蓝渝
何立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
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2020年超强梅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刘芸芸
丁一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
8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相似环流背景下粤西沿海暖区降水迥异的对比分析
陈芳丽
姜帅
张东
刘显通
雷卫延
曾丹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2011年6月13—14日荆州市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文海松
杨辉
赵卓勋
《现代农业科技》
201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2017年6月21日暴雨过程回顾与分析
刘强
《南方农业》
201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