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伏电站建设对西北荒漠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雅婧 王丹阳 +5 位作者 常旭 安景源 牧仁 李新乐 徐涛 杨波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7,共9页
近年来,我国西北荒漠区建立了大量的光伏电站,这些光伏电站的建立对西北荒漠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笔者从光伏电站的建立对水文调控、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得出以下结论:光伏电站... 近年来,我国西北荒漠区建立了大量的光伏电站,这些光伏电站的建立对西北荒漠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笔者从光伏电站的建立对水文调控、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得出以下结论:光伏电站建设期机械碾压和填挖方会造成土壤板结和土壤肥力下降,加剧光伏电站内风沙活动和水土流失;光伏电站运营期光伏阵列的防风固沙和遮阴保湿作用能够促进光伏电站内植被恢复。不同的立地类型和气候环境都会导致光伏电站对其所处环境的土壤、植被、小气候以及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深入研究西北生态脆弱区光伏电站及其环境的互馈机制对于降低因光伏电站的建立造成的其所处区域的不良影响以及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光伏电站 水土流失 植被恢复 西北荒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荒漠区日光温室肉丝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立宏 李虎成 +2 位作者 常鑫 杨积强 王智琛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7期192-195,共4页
古浪县荒漠区依托当地土地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光热充足等特点,发展日光温室丝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采用温室穴盘基质育苗、起垄膜下滴管、重施农家肥、增施生物菌肥,进行肉丝瓜秋延后茬和冬春茬种植等高效栽培措施,两茬亩产量... 古浪县荒漠区依托当地土地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光热充足等特点,发展日光温室丝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采用温室穴盘基质育苗、起垄膜下滴管、重施农家肥、增施生物菌肥,进行肉丝瓜秋延后茬和冬春茬种植等高效栽培措施,两茬亩产量在10000 kg以上,在南方肉丝瓜淡季供应上市,纯收益达5.9万元/亩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肉丝瓜 栽培技术 西北荒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评价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梁锐 成辉 +1 位作者 张群 刘加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136,共5页
以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地区适应性。结合西北荒漠化乡村建筑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提出评价目标,通过专家咨询、实地调研、技术信息分析等方法,提出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材料资源、居住质量... 以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地区适应性。结合西北荒漠化乡村建筑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提出评价目标,通过专家咨询、实地调研、技术信息分析等方法,提出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材料资源、居住质量、环境负荷和社会效应等7条评价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西北荒漠化乡村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绿色建筑 西北荒漠 绿色建筑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荒漠区孑遗植物裸果木居群的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周禧琳 柴学平 +2 位作者 梁继业 杨赵平 文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4-121,共8页
采集孑遗植物裸果木的主要分布区16个居群的土壤,分析土壤主要化学指标的特性、不同居群间化学指标的差异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探讨土壤主成分和不同居群的土壤肥力。结果表明:不同区域间裸果木居群的土壤化学指标变异特征不同,以... 采集孑遗植物裸果木的主要分布区16个居群的土壤,分析土壤主要化学指标的特性、不同居群间化学指标的差异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探讨土壤主成分和不同居群的土壤肥力。结果表明:不同区域间裸果木居群的土壤化学指标变异特征不同,以含水量的变异最大,全磷含量变异最小;不同区域间裸果木居群的化学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裸果木居群土壤化学指标在垂直空间上分布差异不显著;土壤含水量与速效钾和全氮、全钾成极显著正相关,而与p H成极显著负相关;从土壤综合肥力看,新疆裸果木居群土壤综合肥力普遍高于甘肃;不同层次土壤的肥力水平上,表层土壤最高,20~40 cm范围内较低;经纬度、海拔以及降水量相关指标对裸果木居群土壤主要化学指标的影响不大,相比之下温度的相关指标则与土壤中一些化学指标显示出了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荒漠 裸果木居群 土壤化学指标 土壤综合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荒漠区植物特有属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赵一之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17,共4页
确认了中国西北荒漠区有 4个植物特有属———连蕊芥属、四合木属、百花蒿属、河西菊属 ,阿拉善是其分布中心。
关键词 中国 西北荒漠 植物 特有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西北荒漠区戈壁非耕地日光温室促成栽培的葡萄品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惠萍 李金云 王建民 《中国果树》 2016年第1期25-27,共3页
2012年引进5个葡萄品种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洞镇戈壁滩非耕地半地下式日光温室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优无核’‘郑州早红’和‘无核寒香蜜’3个品种适宜该地区日光温室促成栽培,其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盛果期每温室(400 m^2)年产值... 2012年引进5个葡萄品种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洞镇戈壁滩非耕地半地下式日光温室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优无核’‘郑州早红’和‘无核寒香蜜’3个品种适宜该地区日光温室促成栽培,其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盛果期每温室(400 m^2)年产值2.7万~3.1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品种 西北荒漠 非耕地 日光温室 促成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北荒漠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群落研究
7
作者 刘志威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22期304-305,共2页
针对荒漠区干扰对于啮齿动物群落的影响机制问题,从我国西北荒漠干旱区啮齿动物群落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不同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的生物量稳定性分析以及种群变动的周期性分析,就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 啮齿动物 群落稳定性 西北荒漠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下光伏对西北荒漠生态因子与植被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乔圣超 喻朝庆 +2 位作者 黄逍 刘昌义 赵子健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0-1529,共10页
我国的"碳中和"战略将推动西北荒漠区太阳能资源的大规模利用。光伏基地的下垫面结构变化对荒漠土地植物生长的生态要素将产生什么影响,目前尚缺乏系统性认识。本文以腾格里沙漠南沿宁夏中卫市的光伏产业园区为例,通过分析卫... 我国的"碳中和"战略将推动西北荒漠区太阳能资源的大规模利用。光伏基地的下垫面结构变化对荒漠土地植物生长的生态要素将产生什么影响,目前尚缺乏系统性认识。本文以腾格里沙漠南沿宁夏中卫市的光伏产业园区为例,通过分析卫星遥感植被指数和已有文献资料发现:2011-2021年间园区内有植被覆盖的像素单元从近乎为0增长至约33%,光伏阵列的建设改变下垫面的能量、温湿度和风场等生态因子是促使植被由无到有发育的决定因素。在满足2060年我国约4.0~4.3万亿kWh光伏发电需求的前提下,最可能情境的光伏建设用地需求为2.4~4.0万km^(2),可促进约1.6~2.6万km^(2)荒漠土地的植被发育。这虽不足以根本改变西北荒漠区的生态格局,但继续深入研究光伏基地中生态因素的变化和效应,对认识西北荒漠区植被发育机制、生态阈值和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西北荒漠 集中式光伏基地 植被发育 生态因子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荒漠地区造林的优势树种
9
作者 杨晓兵 《甘肃林业》 2001年第4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西北荒漠 造林 树种 胡扬 沙枣 樟子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荒漠区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分析 被引量:82
10
作者 党荣理 潘晓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4-32,共9页
西北干旱荒漠区分布有种子植物 82科、484属、1 70 4种 ,优势现象明显 ,优势科 1 1个 ,它们是菊科、豆科、禾本科、藜科、十字花科、蓼科、莎草科、毛茛科、蔷薇科、唇形科和百合科 ;表征科 8个 ,它们是香蒲科、麻黄科、柽柳科、蒺藜科... 西北干旱荒漠区分布有种子植物 82科、484属、1 70 4种 ,优势现象明显 ,优势科 1 1个 ,它们是菊科、豆科、禾本科、藜科、十字花科、蓼科、莎草科、毛茛科、蔷薇科、唇形科和百合科 ;表征科 8个 ,它们是香蒲科、麻黄科、柽柳科、蒺藜科、胡颓子科、藜科、眼子菜科和蓼科。地理成分多样 ,其中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 ,共 3 7科 ,占总科数的 45 .1 2 % ,其次为温带成分 (包括热带至温带、亚热带至温带、温带、温带至寒带 ) ,共有 3 1科 ,占总科数的 3 7.80 % ,热带成分、热带至亚热带成分较少 ,共 1 4科 ,占总科数的 1 7.0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科 区系 西北干旱荒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安全保障技术 被引量:22
11
作者 赵廷宁 张玉秀 +4 位作者 曹兵 肖辉杰 张成梁 赵淑银 郭小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共5页
"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安全保障技术"项目(2017YFC0504400)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贯彻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及国家"十三五规... "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安全保障技术"项目(2017YFC0504400)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贯彻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及国家"十三五规划"—煤炭清洁高效工程等关于矿区生态修复的各项国家相关政策,加强项目实施与创新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密切结合。项目从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工程示范等多个层面出发,明确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退化机制,研发水土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沙尘防控、植被恢复关键技术,并进行煤炭基地生态恢复工程示范,旨在为西北干旱荒漠区煤炭基地生态恢复与生态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荒漠 煤炭基地 植被恢复 沙尘防控 迹地新土体构建 水资源保护 示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分析 被引量:41
12
作者 党荣理 潘晓玲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9-526,共8页
西北干旱荒漠区内中国特有属贫乏 ,仅有 6属 ,只占中国特有属的 2 .3 3 %,均属于新特有成分 ;中国特有种 1 0 9种 ,隶属于 49属、1 8科 ,既有新特有种 ,也有一些古老孑遗种 ;地理分布区类型 ,以古地中海属和温带属占绝对优势 ,均有 1 8... 西北干旱荒漠区内中国特有属贫乏 ,仅有 6属 ,只占中国特有属的 2 .3 3 %,均属于新特有成分 ;中国特有种 1 0 9种 ,隶属于 49属、1 8科 ,既有新特有种 ,也有一些古老孑遗种 ;地理分布区类型 ,以古地中海属和温带属占绝对优势 ,均有 1 8属 ,占总属数的 3 6 .73 %;西北干旱荒漠区各地的中国特有种分别为 :塔里木盆地 3 8种 ,准噶尔盆地 3 2种 ,河西走廊 44种 ,阿拉善高原 42种 ,柴达木盆地 1 7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有现象 西北干旱荒漠 植物区系 中国特有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属的区系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党荣理 潘晓玲 顾雪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1-128,共8页
为了分析西北干旱荒漠区种子植物属的组成及其区系特点 ,探讨其起源与演化 ,作者根据多年的调查结果并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研究表明 :西北干旱荒漠区分布有种子植物 4 84属 ,其区系特征为单种属、寡种属多 ,优势现象明显 ;植物区系具有... 为了分析西北干旱荒漠区种子植物属的组成及其区系特点 ,探讨其起源与演化 ,作者根据多年的调查结果并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研究表明 :西北干旱荒漠区分布有种子植物 4 84属 ,其区系特征为单种属、寡种属多 ,优势现象明显 ;植物区系具有强烈的旱生性和古老性 ;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 ,包含 1 4个分布区类型和 1 4个变型 ,地中海区 -西亚 -中亚分布、北温带分布、旧世界分布、中亚分布类型占据前四位 ,分别占总属的 2 2 .33%、1 7.98%、1 0 .6 9%、7.36 % ;特有成分比较低 ,中国特有成分仅 6属 ,只占总属数的 1 .5 7% ;起源古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区系分析 西北干旱荒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晓英 禹熙 +1 位作者 王方 梁添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6-223,232,共9页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法进行退耕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并通过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2021—2025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在2004—2019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提高,新一轮退耕提升幅度是前一轮的两倍。(2)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和人均林业产值增加,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3)退耕工程的实施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呈良性发展趋势。退耕所涉农户再退耕意愿的提升巩固了退耕成果,使其具有长效性。(4) 2021—2025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预测值均呈上升趋势,且经济效益指数>政策响应指数>生态效益指数>社会效益指数。依据预测结果,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在新一轮退耕工程的实施中应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补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政策响应间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综合效益 权重确定 比重法 预测模型 西北干旱荒漠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荒漠区边界范围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祖力卡尔·海力力 赵廷宁 姜群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35-1643,共9页
选取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1980—1995年和2010—2019年两段时间的逐日地面气象要素和逐月降水量等要素确定西北干旱荒漠区理论范围,基于该区域逐月降水量估算多年平均降水量,通... 选取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1980—1995年和2010—2019年两段时间的逐日地面气象要素和逐月降水量等要素确定西北干旱荒漠区理论范围,基于该区域逐月降水量估算多年平均降水量,通过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获得湿润指数空间分布;最后将多年平均降水量与湿润指数进行叠加分析,识别西北干旱荒漠区的边界。结果表明:形成了南起昆仑山脉,北至阿尔泰山脉,西至贺兰山的西北干旱荒漠区范围,但天山北麓、乌鲁木齐绿洲、伊犁河谷和塔城部分地区除外;通过对研究区2个时间段数据的对比,明确了西北干旱荒漠区范围变化是由于降水量及潜在蒸散量低的地区明显减少和湿润指数高的地区明显增多导致的,发现干旱区分界线明显北移,半干旱区面积明显增大;区划结果与山系相结合将西北干旱荒漠区范围划分到区县级,为西北干旱荒漠区的资源开采利用、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MAN-MONTEITH公式 边界识别 变化分析 西北干旱荒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荒漠区排矸平台不同配置与保育模式重建植被生态能值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姚丽霞 王进鑫 +3 位作者 党倩楠 吕国利 张玉玉 张瑞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729-8742,共14页
通过多维度探索排矸平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初期植物群落稳定性、系统自组织能力、环境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构建费省效宏的西北干旱荒漠区排矸平台植被配置与保育模式提供技术支撑。以排矸场平台区4种植被配置与保育模式(乔灌草(M1... 通过多维度探索排矸平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初期植物群落稳定性、系统自组织能力、环境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构建费省效宏的西北干旱荒漠区排矸平台植被配置与保育模式提供技术支撑。以排矸场平台区4种植被配置与保育模式(乔灌草(M1)、灌草(M2)、观赏型灌草(M3)和灌木林(M4))为研究对象,以人工播种(柠条、沙蒿、苜蓿)后未采取任何保育措施的近自然恢复模式(CK)为对照,利用普通生态学方法分析不同植被配置与保育模式的群落组成、物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分析恢复初期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利用能值法分析各配置与保育模式的系统环境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4种植物配置与保育模式植物种类组成均增加,表现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其中,M3>M1>M2>M4>CK;(2)购买能值在能值投入结构中占主导地位,4种模式的可更新资源利用程度均低于CK(99.86%);M1的不可更新资源利用率最高,为29.52%;(3)不同植被配置与保育模式能值指标相比,M1的净能值产出率(EYR)和能值自给率(ESR)高于其他模式,在生产效率方面具有最大优势,独自发展能力较强。M3的能值投资率(EIR)和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EISD)高于其他模式,环境负载率(ELR)低于其他模式,表明M3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低,产生的压力较小,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4)从群落特征结构、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产生的依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考虑,M3为最优模式;从对生产效率、独自发展能力方面考虑,M1为最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配置与保育模式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能力 西北干旱荒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牧草生物量的遥感估算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杰 张强 +1 位作者 何金梅 孙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94-2301,共8页
应用2005年5-10月份EOS/MODIS资料,采用光能利用率算法,估算了中国西北荒漠绿洲区域NPP,并结合地上生物量观测资料,建立了基于NPP的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同时分析了生物量和NPP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5年牧草生长期内NPP的变... 应用2005年5-10月份EOS/MODIS资料,采用光能利用率算法,估算了中国西北荒漠绿洲区域NPP,并结合地上生物量观测资料,建立了基于NPP的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同时分析了生物量和NPP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5年牧草生长期内NPP的变化基本是6、7月份最大,其它月份较小,5-6月份是牧草叶面积变化比较大的时期,也是NPP变化比较显著的时期;生物量模型估算得到的44个样本的生物量误差基本都小于20%,说明模型能够反映牧草的实际生长状况;不同荒漠牧草对光的利用能力和对CO2同化能力有很大差异,骆驼刺、红砂、黑果枸杞是荒漠牧草生物量较大的牧草类型;牧草类型、牧草盖度以及平均高度是造成不同牧草产量相差较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荒漠牧草 地上生物量 NPP 遥感估算 牧草类型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牧草净生产力的遥感估算及其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杰 张强 +1 位作者 郭铌 孙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324-2330,共7页
应用2005年5~10月份EOS/MODIS资料,采用光能利用率估算方法,对中国西北荒漠绿洲区甘肃省安西县荒漠草原区的月净第一生产力、年净第一生产力进行估算,并结合地面观测,分析了不同牧草类型NPP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应用2005年5~10月份EOS/MODIS资料,采用光能利用率估算方法,对中国西北荒漠绿洲区甘肃省安西县荒漠草原区的月净第一生产力、年净第一生产力进行估算,并结合地面观测,分析了不同牧草类型NPP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西县荒漠草原区2005年牧草生长期内NPP的变化基本是6、7月份最大,其它月份较小,5~6月份是牧草叶面积变化比较大的时期,也是NPP变化比较显著的时期;荒漠牧草对光的利用能力和对CO2同化能力有很大差异,白刺、红砂、黑果枸杞是荒漠草场净生产力相对比较大的牧草类型;荒漠牧草区年净第一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差异,禁牧区牧草的年NPP相对非禁牧区的NPP较大,这一结论与地面观测结果相一致,NPP估算值平均误差为1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荒漠牧草 NPP 遥感估算 牧草类型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荒漠露天矿区生态受损及砾幕层重构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俊杰 白中科 杨博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2-152,共11页
露天矿开采过程中的岩土剥离、土地压占导致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及地下水系被破坏和景观格局的改变,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西北荒漠矿区作为我国未来煤炭资源战略的重要接替区,若无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对策,将会严重威胁到我国国土生态... 露天矿开采过程中的岩土剥离、土地压占导致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及地下水系被破坏和景观格局的改变,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西北荒漠矿区作为我国未来煤炭资源战略的重要接替区,若无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对策,将会严重威胁到我国国土生态安全。选取西北荒漠区7座典型露天煤矿,采用实地调研与实证研究法、遥感影像法、比较研究法等,从地貌重塑、砾幕层重构、荒漠植被重建3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新疆7座露天煤矿均有不同程度的土地扰动情况,白石湖矿区土地压占情况最严重,达到1190.3 hm^(2);五彩湾矿区土地占用面积最大,为2251.0 hm^(2);将军戈壁土地挖损面积最严重,达到1007.3 hm^(2);大南湖矿区裸地面积最多,达到20164.2 hm^(2);伊犁露天煤矿周边植被较多,达到343.3 hm^(2);西黑山矿区周边交通用地最多,达到194.3 hm^(2)。(2)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五彩湾露天矿区进行砾幕层研究,其砾幕层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60.12%下降到2010年的31.28%,再上升至2017年的42.75%。(3)五彩湾矿区生物量为12.53 g/(m^(2)·a),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2193,景观优势度为1.7807,景观均匀度为0.1097,其生态承载能力较弱,生态体系阻抗干扰能力较差,且区域的生态完整性较低。(4)五彩湾矿区植被覆盖率在2000年至2005年呈现上升趋势,2005年达7.72%,2005年至2015年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降至3.89%。总的来说,西北荒漠露天矿区生态受损程度较为严重,应以砾幕层重构为主,采取人工支持引导的方式,提高自然生态修复的速率与效果,使受损生境通过自身主动反馈,走向自发恢复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荒漠 露天煤矿 生态重建 砾幕层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现状、趋势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0
作者 郭文超 张祥林 +5 位作者 吴卫 张伟 付开赟 吐尔逊·阿合买提 丁新华 依米提·热苏力 《生物安全学报》 2017年第1期1-11,共11页
新疆属于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绿洲是其农林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由于特殊的地理生态和区位优势,新疆成为我国遭受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研究表明,近66年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多达95种。近些年,生物入侵呈... 新疆属于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绿洲是其农林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由于特殊的地理生态和区位优势,新疆成为我国遭受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研究表明,近66年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多达95种。近些年,生物入侵呈现间隔期越来越短、突发性疫情频率越来越高的特点;特别是自1990年以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呈暴发式增长态势,这一时期传入该地区的农林外来入侵生物有75种,占农林外来入侵生物总量的78.95%,新入侵生物种类年平均2.88种。农林外来生物入侵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新疆农业和林业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新疆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地理生态特点和区位优势进行分析,结合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发生现状、趋势及其研究进展,提出新疆乃至我国西北荒漠绿洲生态区未来农林外来生物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目标,以期为有效遏制农林外来生物入侵和危害,以及保障新疆乃至全国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提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西北荒漠绿洲 一带一路 外来入侵生物 潜在风险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