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摄食小球藻Chlorellasp.的碳同化与碳排放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庆霞 周林滨 +2 位作者 毋赟 杨玉敏 张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6768-6777,共10页
浮游动物在食物链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将摄入的浮游植物转化为不同形态的碳,在海洋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14C标记示踪方法,定量分析海洋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摄入碳的碳同化与碳排放。喂... 浮游动物在食物链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将摄入的浮游植物转化为不同形态的碳,在海洋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14C标记示踪方法,定量分析海洋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摄入碳的碳同化与碳排放。喂食不同密度小球藻Chlorella sp.(1×10~5个/m L、5×10~5个/m L、1×10~6个/m L)后,褶皱臂尾轮虫对小球藻碳的同化率(AE)为34%—51%,呈现随饵料密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未被轮虫同化的碳,主要以溶解有机碳(DOC)的形态排放到水体中,DOC占碳排放的比例为37%—51%,随着饵料密度增加而增加;二氧化碳(CO2)的比例为15%—40%,随着饵料密度增加而减小;颗粒有机碳(POC)占碳排放的比例较少,为23%—34%,随着饵料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分析褶皱臂尾轮虫排放DOC的粒径组成,发现低分子量有机碳(LMW,<3 k Da)的量大于胶体有机碳(COC,3 k Da—0.22μm)的量,COC占DOC比例为33%—43%;LMW占DOC比例为57%—67%。本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可把相当部分食物中的碳转化为DOC,排放到水体中为细菌所利用,在海洋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轮虫 碳同化率 碳排放 胶体有机碳 ^14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溴联苯醚通过溶酶体-内源性和外源性凋亡通路诱导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细胞凋亡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钊宁 曹赛 +4 位作者 刘倩 崔馨逸 周斌 王悠 周仲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8-536,共9页
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对四溴联苯醚(BDE-47)胁迫的响应.从转录组水平分析差异基因和富集通路,并对关键基因蛋白进行验证,以期揭示胁迫-响应的机制与途径.结果表明:(1)经0.08mg/L BDE-47胁迫24h的处理... 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对四溴联苯醚(BDE-47)胁迫的响应.从转录组水平分析差异基因和富集通路,并对关键基因蛋白进行验证,以期揭示胁迫-响应的机制与途径.结果表明:(1)经0.08mg/L BDE-47胁迫24h的处理组中出现582个差异基因;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核糖体、凋亡等信号通路;其中抑制凋亡的核糖体、雌激素信号通路的差异基因显著下调,与凋亡相关的MAPK信号通路、凋亡通路的差异基因显著上调,表明BDE-47诱导轮虫凋亡.(2)褶皱臂尾轮虫溶酶体膜通透性升高,溶酶体内的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表达量上升(P<0.05),表明溶酶体受损.促/抗凋亡因子比值Bax/Bcl-2升高(P<0.05)、Caspase家族被激活;在加入Cathepsin L抑制剂后,Bax/Bcl-2以及Caspase家族活性受到显著抑制.此外,轮虫体内活性氧(ROS)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基因表达出现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溴联苯醚(BDE-47) 褶皱轮虫 转录组学 凋亡 溶酶体损伤 新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草剂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摄食和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谢志浩 屠燕萍 +1 位作者 俞泓伶 郑琴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9-304,共6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除草剂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摄食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的24hLC50为9.17mg/L,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浓度下褶皱臂尾轮虫对小球藻...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除草剂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摄食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的24hLC50为9.17mg/L,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浓度下褶皱臂尾轮虫对小球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随百草枯浓度的增加先下降后升高。百草枯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动态影响显著,使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繁殖前期和繁殖后期延长,繁殖期和平均寿命缩短,产卵量和繁殖率降低。轮虫的净生殖率和世代时间均低于对照,不同百草枯浓度下轮虫能够维持一定的种群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褶皱轮虫 摄食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OFMüller)人工半海水的培养及利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海明 卢以群 唐吉余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5年第1期56-62,共7页
本文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人工半海水中主要生态因子与褶皱臂尾轮虫繁殖、生长的关系,得出了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态因子最佳水平组合,并初步摸索出培养大个体轮虫的外界条件,在自然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的繁殖生长周期为9d;它们的... 本文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人工半海水中主要生态因子与褶皱臂尾轮虫繁殖、生长的关系,得出了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态因子最佳水平组合,并初步摸索出培养大个体轮虫的外界条件,在自然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的繁殖生长周期为9d;它们的种群生长曲线呈逻辑斯谛曲线。通过生化分析,褶皱臂轮虫体内Vc含量为45.1μg/g湿重。作为河蟹苗期二、三期幼体的饵料,可使河蟹幼体顺利地变态,且有较高的变态率,是河蟹苗期二、三期幼体理想的适口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轮虫 培养 种群动态 河蟹 饵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饲料研究的概况 被引量:6
5
作者 袁成玉 吴春平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0-32,共3页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饲料研究的概况袁成玉吴春平(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116023)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以下简称轮虫)饲料的研究已有30多...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饲料研究的概况袁成玉吴春平(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116023)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以下简称轮虫)饲料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至今,国内外仍有许多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轮虫 轮虫培养 饲料营养 活饵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在饥饿过程中的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鑫 郭恩棉 +1 位作者 张永平 朱丽岩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23-127,共5页
比较研究了在饵料充足与缺乏时雌性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系统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饵料充足时,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系统细胞界限清楚,细胞丰满。无饵料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系统细胞变小,细胞界限模糊,但肠的结构没有明显变... 比较研究了在饵料充足与缺乏时雌性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系统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饵料充足时,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系统细胞界限清楚,细胞丰满。无饵料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系统细胞变小,细胞界限模糊,但肠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褶皱臂尾轮虫饥饿与否,将影响其消化系统的结构机能、活动能力,并严重影响它的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轮虫 消化系统 饥饿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O.F.Müller)土池大面积培养技术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建钢 夏连军 陆建学 《现代渔业信息》 2003年第12期31-33,共3页
本文就褶皱臂尾轮虫在土池大面积培养的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温度、良好的水质条件下,通过接种在室外24000m^3水体土池中褶皱臂尾轮虫密度可达到20~35只/ml,日平均采收374.6~692.5×10~8只,为育苗生产提供了充足的饵... 本文就褶皱臂尾轮虫在土池大面积培养的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温度、良好的水质条件下,通过接种在室外24000m^3水体土池中褶皱臂尾轮虫密度可达到20~35只/ml,日平均采收374.6~692.5×10~8只,为育苗生产提供了充足的饵料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轮虫 水池 培养技术 温度 水质 接种 育苗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人工海水条件下,利用面包酵母培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廖永岩 赵丽梅 《福建水产》 2000年第2期1-8,共8页
在充气、以面包酵母为饵料、盐度为20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海水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海水中,用速溶海水晶配制成的海水和自然海水稀释的海水培养褶皱臂轮虫的效果明显地优于粗盐配制的;用速溶海水晶配制成的海水培养... 在充气、以面包酵母为饵料、盐度为20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海水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海水中,用速溶海水晶配制成的海水和自然海水稀释的海水培养褶皱臂轮虫的效果明显地优于粗盐配制的;用速溶海水晶配制成的海水培养褶皱臂尾轮虫时,最大密度能达1710个/ml。不同营养强化剂中,绿色巴夫藻、扁藻以及胶囊肝油+蛋黄的效果较好。添加剂4ppm氯霉素时,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轮虫 水培 人工海水 海水晶 绿色巴夫藻 利用 面包酵母 培养 效果 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室内高密度培养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曾国权 《河北渔业》 1998年第1期13-14,共2页
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属轮虫纲(Rotatoria)、单巢目(Monogononta)、游泳亚目(Ploima)、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它营养丰富,大小适口(100~300μm),是鱼类、虾蟹人工育苗中优良的动物性饵料,在育苗生产中需求量很大。由于浙南... 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属轮虫纲(Rotatoria)、单巢目(Monogononta)、游泳亚目(Ploima)、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它营养丰富,大小适口(100~300μm),是鱼类、虾蟹人工育苗中优良的动物性饵料,在育苗生产中需求量很大。由于浙南地区的轮虫天然资源不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特别是在河蟹人工育苗期间,外界气温低,在室外大面积培养轮虫繁殖速度慢、密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轮虫 轮虫 高密度 室内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研究
10
作者 郭恩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9879-9880,9887,共3页
[目的]应用组织切片方法来研究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方法]运用连续石蜡切片及HE染色技术,用光学显微镜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管管壁结构比较简单,... [目的]应用组织切片方法来研究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方法]运用连续石蜡切片及HE染色技术,用光学显微镜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褶皱臂尾轮虫消化管管壁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结缔组织纤维膜或浆膜,上皮的游离端往往着生有长而密集的纤毛。除了在口沟部位有类似于骨骼肌的肌肉分布以外,其他各段都没有肌肉层,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结论]石蜡切片技术可作为判断轮虫生理生长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轮虫 消化系统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水溶性成分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生殖、发育及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嘉仪 沙婧婧 +3 位作者 张晖 周斌 刘春辰 王悠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9-167,共9页
溢油污染对近岸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危害极大。本研究以石油水溶性成分(water-accommodated fraction,WAF)为目标,研究其对海洋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生殖、发育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以期为阐明或评估海洋溢油... 溢油污染对近岸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危害极大。本研究以石油水溶性成分(water-accommodated fraction,WAF)为目标,研究其对海洋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生殖、发育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以期为阐明或评估海洋溢油污染的潜在威胁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WAF抑制褶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不断增强,呈现显著剂量-毒性效应的正相关,其48、72和96 h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5.42、4.81和4.39 mg·L^-1。(2)WAF能显著影响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缩短轮虫的平均寿命和生殖周期,使得进入生殖期的时间滞后,个体发育延迟;基于生命表的研究发现,其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0)和生命期望(E0)显著降低,世代周期(T)延长,其中rm、λ和R 0变化较其他指标明显,可作为灵敏指示褶皱臂尾轮虫响应WAF胁迫的指示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水溶性成分 褶皱轮虫 生长抑制 生殖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溴联苯醚(BDE-209)胁迫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摄食与选食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红梅 唐学玺 +1 位作者 房宽 王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8-446,共9页
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十溴联苯醚(BDE-209)的急性毒性胁迫对褶皱臂尾轮虫(Branchionus plicatilis)运动行为与摄食行为的影响,探讨可用以表征胁迫-响应的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1)BDE-209胁迫24h显著性增加了褶皱臂尾轮虫的运动抑制率,由... 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十溴联苯醚(BDE-209)的急性毒性胁迫对褶皱臂尾轮虫(Branchionus plicatilis)运动行为与摄食行为的影响,探讨可用以表征胁迫-响应的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1)BDE-209胁迫24h显著性增加了褶皱臂尾轮虫的运动抑制率,由此得到24h半数有效抑制浓度(24h-EC_(50))为9.084mg/L,但未达到半数致死作用;(2)当分别以四种海洋微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和小新月菱形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为单一饵料来源时,褶皱臂尾轮虫对四种饵料单胞藻的滤水率(F)和摄食率(G)均随着胁迫时间和胁迫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说明BDE-209胁迫能显著抑制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作用。(3)将其中三种微藻等生物量混合投喂时,褶皱臂尾轮虫对三种微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与单一饵料投喂条件相比均发生变化,且对各种微藻的选食率(Sr)和摄食总生物量均随着胁迫时间和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选择性指数(Si)发生变化,对小球藻的摄食选择性最高。滤水率的变化较其它指标更敏感,可用以指示浮游动物在个体水平上响应外源环境变化的标志物。结果表明,BDE-209胁迫能有效改变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与选食行为,且其最适宜的饵料是小球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E-209 褶皱轮虫 饵料微藻 急性毒性 摄食 选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蟹土池生态育苗敞池培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邵力 肖佳华 +2 位作者 宋小平 闵元棋 杨家新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198-202,共5页
土池生态育苗是目前江苏沿海河蟹育苗的主导模式。通过敞水池塘开放式培养天然饵料(微藻-轮虫)达到生产河蟹苗种的目的。敞池培养海水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即在生物饵料培育过程中,通过添加培育天然饵料微藻和补充外源... 土池生态育苗是目前江苏沿海河蟹育苗的主导模式。通过敞水池塘开放式培养天然饵料(微藻-轮虫)达到生产河蟹苗种的目的。敞池培养海水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即在生物饵料培育过程中,通过添加培育天然饵料微藻和补充外源性饵料按照一定配比提高轮虫生产密度,延长轮虫高峰期持续时间,实现河蟹"饵料微藻-轮虫-河蟹幼苗"的土池生态育苗良性生产。通过在露天培育土池中,加入经过发酵的酵母悬液和无机氮肥(尿素)溶解液的方式,使轮虫的高峰期(>1200 ind./mL)时间维持5~6 d,最大密度达到3320±35.78 ind./mL,比对照池最大密度(1023±53.30 ind./mL)高出近2倍,由此可见,酵母加无机肥培养生物饵料的方式能相对缩短褶皱臂尾轮虫达到峰值的时间,并能明显提高种群的密度和延长轮虫高峰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育苗 微藻 褶皱轮虫 酵母 尿素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培养滤液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形态和多聚糖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州 孔繁翔 +1 位作者 史小丽 张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57-1863,共7页
分离自太湖的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 (Linnaeus))按1000 ind.L-1的密度置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中培养24h后,用孔径0.10μm的微孔滤膜抽滤,得到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将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以20%的比例添加到纯... 分离自太湖的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 (Linnaeus))按1000 ind.L-1的密度置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中培养24h后,用孔径0.10μm的微孔滤膜抽滤,得到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将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以20%的比例添加到纯培养的斜生栅藻中,进行为期7d的试验。结果表明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能显著地影响斜生栅藻的形态,处理组中诱发性多细胞群体增加,导致处理组中斜生栅藻种群平均每个个体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斜生栅藻在壶状臂尾轮虫诱发下形成群聚体可以解释为一种诱发性的反牧食防御,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栅藻对浮游动物牧食的响应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处理后的斜生栅藻在生长率上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诱发性防御群聚体形成的代价没有体现在对生长的影响上。在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诱发下,较多栅藻细胞聚积在一起形成群聚体后,栅藻溶解性胞外多聚糖和固着性胞外多聚糖均有显著提高,而胞内多聚糖略有下降。但从总多聚糖含量看,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也说明轮虫培养滤液刺激了栅藻多聚糖合成的额外增加,且被分泌到胞外,充当细胞之间的粘合物,促使细胞容易聚合形成群聚体,有效防御象轮虫这些小型浮游动物的进一步牧食,保持种群得以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轮虫brachionus urceus (Linnaeus) 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形态变化 群聚体形成 生长率 胞外多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丰度对褶皱臂尾轮虫耐受盐度能力的复杂效应
15
作者 孙运菲 李燕楠 +1 位作者 王公元 杨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1,共10页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一些生态因子常处于波动状态。为了阐明不同食物丰度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的耐受能力是否会发生变化,本实验在选取5个盐度(S=3、5、20、30、45)基础上,结合不同丰度的球形棕囊藻种群,模拟轮虫在自然环境中经...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一些生态因子常处于波动状态。为了阐明不同食物丰度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的耐受能力是否会发生变化,本实验在选取5个盐度(S=3、5、20、30、45)基础上,结合不同丰度的球形棕囊藻种群,模拟轮虫在自然环境中经历的一系列多样化的食物丰度,检测轮虫生活史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除了存活时间外,轮虫发育时间和繁殖力均受到盐度与食物丰度的显著交互作用。在所有盐度下,棕囊藻丰度较低时,轮虫的发育成熟所需时间均显著延长,且繁殖力受到显著抑制,但这种限制作用可随着棕囊藻丰度的增加呈指数式快速恢复至各自盐度下的正常值。不管食物条件如何,当盐度为20时,轮虫的首次繁殖时间最短且总后代数最高,其次为盐度30,其他3个盐度(S=3,5,45)处理的轮虫则显著受到不良影响,而食物丰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低渗和高渗环境给轮虫繁殖带来的负面影响。综合不同盐度不同棕囊藻丰度下轮虫的生活史参数可以发现,轮虫的寿命和繁殖之间存在权衡,且这种权衡在适宜盐度(S=20、30)下表现的最明显。上述发现对于准确评估变化环境下浮游动物的综合表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轮虫 球形棕囊藻 盐度 食物丰度 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度胁迫对褶皱臂尾轮虫增殖情况的影响
16
作者 杨博添 罗颖 +1 位作者 吴洪芳 付生云 《河北渔业》 2024年第9期17-18,27,共3页
为优化轮虫养殖条件,探讨了低盐度环境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增殖和产卵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不同盐度处理组(盐度分别为3‰、4‰、5‰、6‰),在控制水温和pH值的条件下,每日投喂小球藻,并监测轮虫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 为优化轮虫养殖条件,探讨了低盐度环境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增殖和产卵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不同盐度处理组(盐度分别为3‰、4‰、5‰、6‰),在控制水温和pH值的条件下,每日投喂小球藻,并监测轮虫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盐度的增加,轮虫的增殖率和产卵率均显著提高,其中6‰盐度组的增殖率最高。这表明褶皱臂尾轮虫在低盐度下虽能存活,但其繁殖性能在更高盐度下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低盐驯化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地区海水池塘褶皱臂尾轮虫培育技术
17
作者 陈勇 宋松伟 申旭东 《科学养鱼》 2024年第9期77-78,共2页
褶皱臂尾轮虫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的半咸水和海水水域,因其个体小、游动缓慢、便于捕食、营养丰富、易于被消化吸收、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快、繁殖迅速等特点而成为许多水产经济动物幼体不可缺少的天然优质饵料。现总结海水土池培育褶... 褶皱臂尾轮虫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的半咸水和海水水域,因其个体小、游动缓慢、便于捕食、营养丰富、易于被消化吸收、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快、繁殖迅速等特点而成为许多水产经济动物幼体不可缺少的天然优质饵料。现总结海水土池培育褶皱臂尾轮虫技术如下,供参考。一、池塘条件池塘大小要适中,一般面积以5~20亩为宜,便于管理和操作。池塘形状以长方形、南北走向为宜,水深一般在1~2米之间,利于水体交换的同时保证有足够的水体空间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轮虫 优质饵料 消化吸收 半咸水 水体交换 培育技术 海水池塘 环境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辐射及化学诱变剂对褶皱臂尾轮虫的诱变选育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峰 刘学东 +2 位作者 蔡泽平 林岳光 张俊彬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81,共6页
运用物理方法紫外线辐射(UV)和化学诱变剂秋水仙素、甲基磺酸乙酯(EMS)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进行诱变处理及小型化轮虫选育。结果表明,随着UV辐射剂量和化学诱变剂浓度的增加,轮虫的孵化率、挂卵率呈下降趋势。辐射剂量... 运用物理方法紫外线辐射(UV)和化学诱变剂秋水仙素、甲基磺酸乙酯(EMS)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进行诱变处理及小型化轮虫选育。结果表明,随着UV辐射剂量和化学诱变剂浓度的增加,轮虫的孵化率、挂卵率呈下降趋势。辐射剂量为4.8×104—6.0×104μW·s·cm-2时的孵化率、挂卵率指数减小;1.2×105—1.5×105μW·s·cm-2后减小趋势变缓。对照组轮虫平均体长250μm,UV辐射后轮虫平均体长200μm;秋水仙素20mg.L-1组的轮虫长、短轴、卵经相对对照组分别减少20%、14%、7.7%;甲基磺酸乙酯10%(体积分数)组减少30%、19%、12%。实验得到最佳UV辐射剂量和化学诱变剂浓度:辐射强度400μW.cm-2,辐射时间为2min,最终辐射剂量达到5.0×104μW·s·cm-2;秋水仙素浓度2mg·L-1、甲基磺酸乙酯浓度为0.6%(体积分数),浸渍时间为1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紫外线辐射 秋水仙素 甲基磺酸乙酯 小型化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O.F.Müller,1786)繁殖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王堉 梁亚全 《海洋水产研究》 1980年第1期27-48,共22页
轮虫是一种微小的后生动物,一般的个体都比原生动物大不多少。它是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为一些鱼类及其他较大的水产动物或其幼体的良好饵料,所以在渔业上具有相当的经济意义。轮虫的生物学已为许多生物学者所研究,近年来,
关键词 褶皱轮虫 繁殖 幼体 水产动物 类群 饵料 鱼类 后生动物 原生动物 浮游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氏凯伦藻对褶皱臂尾轮虫、卤虫和黑褐新糠虾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孙科 颜天 +1 位作者 周名江 何建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6-81,共6页
初步研究了一株米氏凯伦藻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卤虫(Artemia salina)幼体和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的毒性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在较低密度下就能明显减少轮虫的种群数量,2... 初步研究了一株米氏凯伦藻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卤虫(Artemia salina)幼体和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的毒性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在较低密度下就能明显减少轮虫的种群数量,24hEC50仅为20个/mL左右;该藻的各组分毒性比较结果显示,只有藻液和细胞重悬液有这种毒害作用,而去藻过滤液和藻细胞破碎液的影响不明显,表明这种毒害作用可能是由于活的藻细胞引起的;在米氏凯伦藻中卤虫和黑褐新糠虾的存活数量也明显下降。结果表明,米氏凯伦藻赤潮可能通过直接影响存活从而对浮游动物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褶皱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卤虫(Artemia salina) 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 种群数量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