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博格达山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
10
1
作者
陈科
王镇远
+3 位作者
刘飞
姜琳
林伟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41-1051,共11页
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对于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少有关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和卫星照片解析,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识别出中生代以来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
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对于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少有关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和卫星照片解析,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识别出中生代以来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内3期不同的构造变形:1)是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所引起的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表现为一系列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2)是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博格达山遭受挤压变形,在山前形成宽缓的褶皱;3)是博格达三叠纪末—侏罗纪初的构造变形,可能对应于博格达山的初始隆起,这期构造变形表现为博格达山北麓上二叠统的强烈褶皱变形。这些结果表明博格达山的隆升具有多期次的特点,主要受亚洲板块南缘不同时期小陆块碰撞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山北麓
褶皱
冲断
带
构造
变形
多期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构造带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
24
2
作者
伍英
陈均亮
张莹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5,共5页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在成盆期和改造期不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带和配置关系.为研究不同类型构造带的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典型剖面构造组合规律,以及构造发育的位置、时间、延伸方向、断裂与褶皱的...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在成盆期和改造期不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带和配置关系.为研究不同类型构造带的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典型剖面构造组合规律,以及构造发育的位置、时间、延伸方向、断裂与褶皱的关系、展布形态及成因,在盆地内共识别出3种与油气密切相关的构造带——变换构造带、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带和滑脱构造带;分析3种类型构造带形成的应力背景和构造特征,发现构造带上不但发育多种类型圈闭,而且紧邻烃源岩,其上所发育的断层还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构造带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
构造
带
断层相关
褶皱构造带
滑脱
构造
带
油气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分析
被引量:
42
3
作者
汪新伟
汪新文
+1 位作者
刘剑平
马永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1-421,共11页
讨论了与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有关的4个问题。(1)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具有纵向分带、横向分段和垂向构造分层的特征:纵向上由南至北可分为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和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三个带;横向上,...
讨论了与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有关的4个问题。(1)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具有纵向分带、横向分段和垂向构造分层的特征:纵向上由南至北可分为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和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三个带;横向上,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从西至东按横向调节带分为5个段,构造特征表现为反冲断层从不发育到向南反冲的位移逐渐增大、反冲断层所滑脱的层位亦逐渐加深;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红车断裂为界划分为西段和东段,西段构造运动弱,构造变形具双层结构;东段构造运动较强,发育大型冲向后陆的反向逆冲断层,构造变形多具有3层结构。(2)逆冲断层-褶皱类型按其形成机制分为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及基底卷入-滑脱混合型冲断-褶皱3大类,其中,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的特征是褶皱作用发生在逆冲断裂之前,而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冲断和褶皱同时或冲断层先于褶皱形成为特征。(3)本区存在横向和纵向传递带。横向调节带一般分布于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主要为左旋走滑断层;纵向传递带分布于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逆冲断层系斜列分布和位移纵向斜列传递为特征。(4)褶皱-冲断带形成的主控因素主要有: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作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末和晚侏罗世末发生的构造变形以及古近系、下白垩统和下—中侏罗统发育的三套异常高压泥岩层相关的滑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
-冲断
带
的
构造
特征
冲断-
褶皱
的类型
调节
带
主控因素
准噶尔盆地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
43
4
作者
吴婵
阎存凤
+5 位作者
李海兵
田光荣
孙知明
刘栋梁
于长青
潘家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11-2222,共12页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山间陆相含油气盆地,盆地内新生代地层的构造变形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生长、地壳缩短及其形成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运用高精度卫星影像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剖面和磁性地层年代学数据等多种学科资...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山间陆相含油气盆地,盆地内新生代地层的构造变形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生长、地壳缩短及其形成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运用高精度卫星影像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剖面和磁性地层年代学数据等多种学科资料的综合研究,重点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逆冲-褶皱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由北向南依次发育分布的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南翼山和油砂山褶皱构造带均由不对称的直立褶皱或同斜褶皱构成,并且显示出背斜相对紧闭、向斜宽缓的"侏罗山式"褶皱特征,表明其下部滑脱构造带的存在;(2)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逆冲-褶皱构造SW翼缓NE翼陡的不对称褶皱形态显示出是由南向北的逆冲作用形成的;两翼相对较对称的南翼山褶皱形态是由NE-SW向双向逆冲作用形成的;SW翼陡(或地层倒转)NE翼缓的油砂山褶皱带是由NE-SW向双向逆冲挤出作用形成的反映出由北向南的逆冲作用的存在;(3)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和南翼山褶皱构造带的初始生长地层依次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新统狮子沟组和更新统七个泉组,高精度磁性地层限定其沉积时代依次为~39.5Ma、~8.2Ma和~2.5Ma,这不仅代表了这些褶皱的初始形成时代,而且代表了其逆冲断裂的形成时代;油砂山褶皱构造带中七个泉组初始生长地层以及上地表发育的一系列现代水系发生了弯曲,表明该逆冲-褶皱构造带从~2.5Ma形成以来一直持续到现在迄今仍在生长;红山旱地区近SN向的直立褶皱以及柴西地区似穹窿状的叠加褶皱,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伴随的近EW向挤压的结果;(4)综合柴西地区逆冲-褶皱带构造地貌、生长地层、地球物理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学等证据,表明柴西存在的一系列逆冲-褶皱带是由南向北的滑脱构造产生,具有后退式生长演化特征,表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40Ma其远程效应已到达柴达木盆地北部,并形成红山旱逆冲-褶皱构造带,随后的持续挤压,高原北部呈现出局部向南后退生长特征,依次形成尖顶山、南翼山和油砂山逆冲-褶皱带,其中~2.5Ma以来强烈的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产生的南翼山和油砂山逆冲-褶皱带构成了现今的"英雄岭";~8Ma以来的阿尔金断裂带的强烈走滑活动波及到了柴达木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褶皱构造带
后退式扩展
阿尔金断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博格达山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
10
1
作者
陈科
王镇远
刘飞
姜琳
林伟
王清晨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41-1051,共11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1课题"大型叠合盆地多期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深层原型盆地恢复"(编号:2011ZX05008-001)
博士后基金(编号:20110490576)资助
文摘
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对于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少有关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和卫星照片解析,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识别出中生代以来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内3期不同的构造变形:1)是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所引起的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表现为一系列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2)是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博格达山遭受挤压变形,在山前形成宽缓的褶皱;3)是博格达三叠纪末—侏罗纪初的构造变形,可能对应于博格达山的初始隆起,这期构造变形表现为博格达山北麓上二叠统的强烈褶皱变形。这些结果表明博格达山的隆升具有多期次的特点,主要受亚洲板块南缘不同时期小陆块碰撞的控制。
关键词
博格达山北麓
褶皱
冲断
带
构造
变形
多期
构造
Keywords
The northern piedmont of Bogdashan, Fold-and-thrust belt, Structuraldeformation, Multi-phase structure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构造带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
24
2
作者
伍英
陈均亮
张莹
机构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5,共5页
基金
中石油股份公司资助项目(070101-1)
文摘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在成盆期和改造期不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带和配置关系.为研究不同类型构造带的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典型剖面构造组合规律,以及构造发育的位置、时间、延伸方向、断裂与褶皱的关系、展布形态及成因,在盆地内共识别出3种与油气密切相关的构造带——变换构造带、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带和滑脱构造带;分析3种类型构造带形成的应力背景和构造特征,发现构造带上不但发育多种类型圈闭,而且紧邻烃源岩,其上所发育的断层还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构造带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关键词
变换
构造
带
断层相关
褶皱构造带
滑脱
构造
带
油气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
Keywords
transfer structure zone
fault-related fold structure zone
detachment structure zone
hydrocarbons
Hailaer-Tamtsag basin
分类号
TE1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分析
被引量:
42
3
作者
汪新伟
汪新文
刘剑平
马永生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1-421,共11页
基金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资助项目(XBKT2004KY03003)
文摘
讨论了与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有关的4个问题。(1)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具有纵向分带、横向分段和垂向构造分层的特征:纵向上由南至北可分为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和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三个带;横向上,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从西至东按横向调节带分为5个段,构造特征表现为反冲断层从不发育到向南反冲的位移逐渐增大、反冲断层所滑脱的层位亦逐渐加深;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红车断裂为界划分为西段和东段,西段构造运动弱,构造变形具双层结构;东段构造运动较强,发育大型冲向后陆的反向逆冲断层,构造变形多具有3层结构。(2)逆冲断层-褶皱类型按其形成机制分为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及基底卷入-滑脱混合型冲断-褶皱3大类,其中,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的特征是褶皱作用发生在逆冲断裂之前,而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冲断和褶皱同时或冲断层先于褶皱形成为特征。(3)本区存在横向和纵向传递带。横向调节带一般分布于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主要为左旋走滑断层;纵向传递带分布于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逆冲断层系斜列分布和位移纵向斜列传递为特征。(4)褶皱-冲断带形成的主控因素主要有: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作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末和晚侏罗世末发生的构造变形以及古近系、下白垩统和下—中侏罗统发育的三套异常高压泥岩层相关的滑脱作用。
关键词
褶皱
-冲断
带
的
构造
特征
冲断-
褶皱
的类型
调节
带
主控因素
准噶尔盆地南缘
Keyword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ld-thrust zone
style of thrust-fold
accommodation zone
controlling factors the southern Junggar basin
分类号
TE12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
43
4
作者
吴婵
阎存凤
李海兵
田光荣
孙知明
刘栋梁
于长青
潘家伟
机构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古地磁实验室
出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11-2222,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21061、41202143、41202156)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研究项目(1212011121267)
+1 种基金
行业基金项目(20101103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项目联合资助
文摘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山间陆相含油气盆地,盆地内新生代地层的构造变形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生长、地壳缩短及其形成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运用高精度卫星影像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剖面和磁性地层年代学数据等多种学科资料的综合研究,重点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逆冲-褶皱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由北向南依次发育分布的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南翼山和油砂山褶皱构造带均由不对称的直立褶皱或同斜褶皱构成,并且显示出背斜相对紧闭、向斜宽缓的"侏罗山式"褶皱特征,表明其下部滑脱构造带的存在;(2)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逆冲-褶皱构造SW翼缓NE翼陡的不对称褶皱形态显示出是由南向北的逆冲作用形成的;两翼相对较对称的南翼山褶皱形态是由NE-SW向双向逆冲作用形成的;SW翼陡(或地层倒转)NE翼缓的油砂山褶皱带是由NE-SW向双向逆冲挤出作用形成的反映出由北向南的逆冲作用的存在;(3)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和南翼山褶皱构造带的初始生长地层依次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新统狮子沟组和更新统七个泉组,高精度磁性地层限定其沉积时代依次为~39.5Ma、~8.2Ma和~2.5Ma,这不仅代表了这些褶皱的初始形成时代,而且代表了其逆冲断裂的形成时代;油砂山褶皱构造带中七个泉组初始生长地层以及上地表发育的一系列现代水系发生了弯曲,表明该逆冲-褶皱构造带从~2.5Ma形成以来一直持续到现在迄今仍在生长;红山旱地区近SN向的直立褶皱以及柴西地区似穹窿状的叠加褶皱,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伴随的近EW向挤压的结果;(4)综合柴西地区逆冲-褶皱带构造地貌、生长地层、地球物理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学等证据,表明柴西存在的一系列逆冲-褶皱带是由南向北的滑脱构造产生,具有后退式生长演化特征,表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40Ma其远程效应已到达柴达木盆地北部,并形成红山旱逆冲-褶皱构造带,随后的持续挤压,高原北部呈现出局部向南后退生长特征,依次形成尖顶山、南翼山和油砂山逆冲-褶皱带,其中~2.5Ma以来强烈的近南北向挤压作用产生的南翼山和油砂山逆冲-褶皱带构成了现今的"英雄岭";~8Ma以来的阿尔金断裂带的强烈走滑活动波及到了柴达木盆地。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褶皱构造带
后退式扩展
阿尔金断裂
青藏高原
Keywords
Qaidam Basin
Fold belts
Backward propagation
Altyn Tagh fault
Tibetan Plateau
分类号
P542.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博格达山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陈科
王镇远
刘飞
姜琳
林伟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构造带与油气关系
伍英
陈均亮
张莹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分析
汪新伟
汪新文
刘剑平
马永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4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过程的制约
吴婵
阎存凤
李海兵
田光荣
孙知明
刘栋梁
于长青
潘家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