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海相页岩裂缝孔隙发育特征与页岩气富集模式:以奥陶系乌拉力克组为例
1
作者 陈如彪 王玉满 +4 位作者 黄正良 李维岭 闫伟 梁峰 郭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60,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是华北板块页岩气勘探的新领域,其成藏条件和富集特征与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田差异较大。本文以钻井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等地质资料为基础,重点开展乌拉力克组裂缝发育特征研究,探索西北缘海相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是华北板块页岩气勘探的新领域,其成藏条件和富集特征与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田差异较大。本文以钻井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等地质资料为基础,重点开展乌拉力克组裂缝发育特征研究,探索西北缘海相页岩气聚集模式,并获得4点认识:(1)乌拉力克组受多种沉积微相控制,发育硅质页岩、钙质硅质混合页岩和黏土质硅质混合页岩,局部为碳酸盐岩(主要为角砾灰岩、泥灰岩)和钙质页岩,在不同区块岩相组合差异大,但下段整体富含硅质,脆性与龙马溪组下段相近,在前陆冲断席分布区有利于储层造缝;(2)乌拉力克组发育高角度充填缝和低角度顺层缝等两期裂缝,但以开启状顺层微小裂缝为主,且南段较北段发育;(3)乌拉力克组下段总孔隙度一般为2.46%~7.08%,与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基本接近,其中基质孔隙度占比为34.0%~90.0%(平均61.1%),裂缝孔隙度占比为10.0%~66.0%(平均38.9%);(4)乌拉力克组天然气赋存以游离气为主(占比超过64%),在本层无机孔隙和顺层缝系统中存在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综合分析认为,受裂缝发育程度影响,马家滩上海庙探区主体为受构造控制的裂缝型页岩气聚集区,裂缝发育期与生气高峰期同步,有利于天然气在乌拉力克组内高效聚集成藏;铁克苏庙区块则为混合型页岩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北缘 奥陶系 乌拉力克组 裂缝孔隙度 裂缝型页岩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富集带地质控制因素及地震预测方法 被引量:26
2
作者 杨瑞召 赵争光 +3 位作者 庞海玲 李聪聪 仇念广 宋向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9-347,共9页
首先对页岩气富集带的地质控制因素及各家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认为页岩气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评价页岩气量的多少,即资源因素,它决定了该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及储量的多少,是页岩气资源评价、有利区块优选的关键指标。主要... 首先对页岩气富集带的地质控制因素及各家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认为页岩气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评价页岩气量的多少,即资源因素,它决定了该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及储量的多少,是页岩气资源评价、有利区块优选的关键指标。主要包括页岩厚度、有机质(TOC)丰度、干酪根类型、成熟度(Ro)、天然气含量及状态(游离、吸附)等。另一类决定了页岩气能否经济地开采出来,以及产量的高低,即所谓的"核心区"或"甜点"区。包括埋藏深度、页岩本身的矿物成分、脆度、孔隙度(裂缝)、渗透率以及原始地应力大小、方向及差异等。这两类指标共同控制了页岩气的富集和最终产量。因此,在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应首先利用地质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第一类指标进行评价,从中优选出有利区块。在有利区块内,可以利用地震相关技术对第二类指标预测和评价,从中优选出适合钻井和开采的页岩气富集带或"甜点"区。根据对页岩气富集带(甜点)地质控制因素的讨论,可以将页岩气划分为"裂隙"型页岩气藏及"脆性"型页岩气,两种类型均需位于弱应力各向异性区,以便于压裂过程中得到理想的复杂网状裂缝系统。笔者认为,对于"裂隙"型页岩气藏,几何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包括相干体、蚂蚁体、曲率体等)可以很好地刻画断层、隐伏断层及裂缝发育带,对这些成果的解释可以以玫瑰图的方式展示,从而可以揭示该区域的裂缝的主要发育方向及次要方向,进而推断该区的局部主应力方向,为水平井位部署提供依据。而对于"脆性"型页岩气藏,叠前反演技术、叠后反演技术可以揭示低泊松比(υ),纵横波速比等来进行有利目标(甜点)识别。曾经在常规油气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地震技术,在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地震储层预测 裂缝型页岩气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寺湾油田长7油层组页岩气储层敏感性实验 被引量:14
3
作者 薛丹 张遂安 +3 位作者 吴新民 李旭航 杜军军 卢晨刚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由于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气储层微裂缝页理发育,且基质型页岩与裂缝型页岩并存,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储层易受到伤害。敏感性评价实验是研究储层伤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这一实验目前主要针对基质型页岩进行研究。考虑到页岩储层往往需要进行... 由于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气储层微裂缝页理发育,且基质型页岩与裂缝型页岩并存,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储层易受到伤害。敏感性评价实验是研究储层伤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这一实验目前主要针对基质型页岩进行研究。考虑到页岩储层往往需要进行压裂才能生产,且基质型页岩与裂缝型页岩的伤害机理有所不同,所以将裂缝型页岩的岩心流动实验和基质型页岩的压力脉冲衰减法实验相结合,来研究长7油层组页岩气储层的敏感性伤害机理。结果表明:该页岩储层具有强应力敏感、中等强度碱敏、中等偏弱水敏和中等偏弱速敏等特征。对比发现:在除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外的其他各项实验中,裂缝型页岩的伤害程度均高于基质型页岩,主要是由于裂缝的存在使外来流体与地层的作用面积增大,从而造成更大的伤害;在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中,基质型页岩应力敏感性强于微裂缝型页岩,但略低于裂缝型页岩。该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气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敏感性 储层伤害 裂缝型页岩 基质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含气系统的研究和勘探进展 被引量:55
4
作者 陈建渝 唐大卿 杨楚鹏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59,共5页
从含油气系统的观点出发,分别总结了煤层气、盆地中心气、裂缝型页岩气、浅层生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五类非常规含气系统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修改和补充了传统油气系统的概念,为天然气新领域的开拓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常规天然气藏... 从含油气系统的观点出发,分别总结了煤层气、盆地中心气、裂缝型页岩气、浅层生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五类非常规含气系统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修改和补充了传统油气系统的概念,为天然气新领域的开拓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常规天然气藏为浮力驱动的存在于构造或地层圈闭中的独立气藏,而非常规天然气藏一般不是浮力驱动的聚集气藏,它们在区域上呈连续弥散的聚集,常常与构造和地层圈闭无关,因此,它们的成藏要素和过程与常规天然气藏有所区别。在煤层气和页岩气中,烃源岩既是储层,又是盖层且运移距离很短;储层多为低孔隙度、低渗透性的裂缝型储层,主要为毛细管力和水力封闭,大型煤层气藏可以出现在向斜构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含气系统 煤层气 盆地中心气 裂缝型页岩 浅层生物气 天然气水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