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庆地区长6^3储层裂缝分布模型与裂缝有效性 被引量:24
1
作者 周新桂 张林炎 +1 位作者 黄臣军 万晓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89-697,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油层组属于特低渗储层,裂缝发育、分布情况及裂缝的有效性已成为制约油气有效勘探开发的瓶颈之一。以统计法为基础,综合应用岩石破裂法和能量法,以非均质性储层有限元应力场模拟为手段,对华庆地...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油层组属于特低渗储层,裂缝发育、分布情况及裂缝的有效性已成为制约油气有效勘探开发的瓶颈之一。以统计法为基础,综合应用岩石破裂法和能量法,以非均质性储层有限元应力场模拟为手段,对华庆地区长63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和分布进行了定量化预测研究,同时结合定向岩心、薄片裂缝定量观测结果,主要依据裂缝方位、间距和密度等特征参数,初步建立了长63储层天然裂缝分布网络概念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储层裂缝发育基本状况,包括天然裂缝密度、裂缝展布形态和不同井区裂缝组合的差异性。同时,根据长63储层岩心裂缝充填情况与充填概率、裂缝结构面力学性质以及裂缝产状与现今水平主应力走向之间的关系,对储层裂缝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储层中无效裂缝居多,达85.6%,有效裂缝仅为14.4%;但经压裂改造后,NEE—NWW向范围内的天然裂缝系统往往易改造或转变为'有效''显'裂缝系统,提高了储层渗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储层 裂缝分布网络概念模型 现今地应力 裂缝有效性 华庆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岩潜山多尺度裂缝发育特征及裂缝网络结构模式:以渤中Z变质岩潜山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巩磊 秦欣楠 +3 位作者 高帅 付晓飞 宿晓岑 王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2-343,共12页
天然裂缝是变质岩潜山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有效的渗流通道。多尺度裂缝组合在空间形成连通性良好的连续网络是致密变质岩形成优质连片储层和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综合利用成像测井、岩心、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变质岩潜山储... 天然裂缝是变质岩潜山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有效的渗流通道。多尺度裂缝组合在空间形成连通性良好的连续网络是致密变质岩形成优质连片储层和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综合利用成像测井、岩心、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变质岩潜山储层中不同尺度裂缝进行精细表征,建立了多尺度裂缝的幂律分布规律,明确了不同尺度裂缝对储层的贡献,分析了裂缝网络空间结构模式及其对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尺度裂缝系统相关参数发生规律性变化,随着裂缝规模的降低,裂缝发育程度呈幂律函数增加。宏观裂缝的规模大,连通性好,为致密储层提供重要的渗流通道,但裂缝密度相对较低,为储层提供的孔隙度有限。微观裂缝密度大,可以为致密储层提供储集空间,但裂缝规模较小,裂缝连通性有限,主要起到沟通基质孔隙的作用。根据不同尺度裂缝的空间组合模式,建立了5种缝网结构。其中,多尺度高密度多组系缝网和大尺度中密度多组系缝网能够形成大面积连续型优质储层,可以获得高产和稳产;小尺度高密度多组系缝网和大尺度低密度多组系缝网需要压裂改造才能获得稳产;小尺度低密度单组系缝网不能有效改善致密储层,很难获得工业油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潜山 多尺度裂缝 网络结构模式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神经网络法研究微裂缝的分布规律——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CA油田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汪嘉月 奥立德 +1 位作者 屈红 颜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5-398,共4页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CA油田微裂缝比较发育,但由于微裂缝发育规模、开度和延伸长度均较小而不易识别,研究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大限制,研究起来难度较大。利用测井的声波曲线、微梯度曲线、微电位曲线、6 m电阻曲线和冲洗带电阻率曲线,采用神...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CA油田微裂缝比较发育,但由于微裂缝发育规模、开度和延伸长度均较小而不易识别,研究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大限制,研究起来难度较大。利用测井的声波曲线、微梯度曲线、微电位曲线、6 m电阻曲线和冲洗带电阻率曲线,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该区裂缝分布的三维模型,从而实现对裂缝参数的预测。通过动态资料分析,证实了运用神经网络法获得的裂缝预测结果是较为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三维分布模型 神经网络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资料约束小尺度离散裂缝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强 卢泉杰 +1 位作者 韩科龙 郑松青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4期423-425,共3页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能够表征储层任意尺度上的非均质性,已经成为裂缝性油藏描述的一项先进技术。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建模过程中,应视裂缝尺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易识别的大尺度裂缝一般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难以识别的小尺度裂缝一般采用...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能够表征储层任意尺度上的非均质性,已经成为裂缝性油藏描述的一项先进技术。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建模过程中,应视裂缝尺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易识别的大尺度裂缝一般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难以识别的小尺度裂缝一般采用基于示性点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针对小尺度裂缝随机建模过程中裂缝片空间位置的确定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够利用地震资料约束井间裂缝分布的方法。该方法在裂缝密度模型建模的基础上,先将其转化为概率模型,再以概率模型作"中介",并同一定的终止条件相结合,最后确定裂缝片位置,解决了井点处裂缝密度同控制裂缝生成的密度不一致的问题。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裂缝空间分布 地震资料 概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天然裂缝成簇分布的压裂液滤失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游先勇 赵金洲 +1 位作者 李勇明 许文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2期38-43,共6页
对于天然裂缝发育的储层,压裂过程中压裂液的滤失对水力裂缝尺寸、支撑剂分布以及地层污染情况都有着较大影响。目前考虑天然裂缝影响的压裂液滤失模型,都忽略了天然裂缝成簇分布的特征,从而导致模型存在局限性。通过倍增串级方法建立... 对于天然裂缝发育的储层,压裂过程中压裂液的滤失对水力裂缝尺寸、支撑剂分布以及地层污染情况都有着较大影响。目前考虑天然裂缝影响的压裂液滤失模型,都忽略了天然裂缝成簇分布的特征,从而导致模型存在局限性。通过倍增串级方法建立了二维分形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合理地表征了天然裂缝成簇分布的特征;通过对裂缝孔隙介质网格单元进行剖分,将裂缝网络转化为各向异性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最后建立了基于渗透率张量的裂缝性储层压裂液滤失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天然裂缝发育带的走向在宏观上决定了压裂液的滤失方向和压力波的传播方向;压裂液会沿着长裂缝进行滤失,建议压裂施工时应提前对水力裂缝壁面的天然裂缝进行封堵;压裂液黏度对滤失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滤失 裂缝网络 成簇分布 倍增串级 渗透率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孔低渗裂缝性储层建模及预测研究——以新疆百31断块二叠系佳木河组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姚军辉 张晓晖 +3 位作者 王延宾 黄锋 许长福 戴灿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5期37-40,47,共5页
新疆百31断块二叠系佳木河组低孔、低渗复杂断块裂缝性油藏裂缝成因主要受构造、岩性、地层曲率等多种因素控制。通过随机建模技术建立该区裂缝性储层的静态地质模型,利用裂缝孔隙度、裂缝段厚度和油井产能数据建立的裂缝指数曲线描述... 新疆百31断块二叠系佳木河组低孔、低渗复杂断块裂缝性油藏裂缝成因主要受构造、岩性、地层曲率等多种因素控制。通过随机建模技术建立该区裂缝性储层的静态地质模型,利用裂缝孔隙度、裂缝段厚度和油井产能数据建立的裂缝指数曲线描述了裂缝的储集能力及井间裂缝连通信息;使用模糊逻辑技术筛选裂缝的主要控制参数,根据神经网络算法将一系列与裂缝密切相关的岩石物性、地震属性及油气井产能数据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对裂缝规模及分布的定量化模拟手段建立了该区裂缝性储层的预测模型,尤其定量化的裂缝分布方位、分布概率的估值方法及其误差分析技术,在寻找潜在的裂缝发育部位、减少勘探开发风险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储层建模 裂缝指数 模糊逻辑 神经网络 裂缝分布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孔隙结构表征方法——以川中致密油储层岩心为例 被引量:15
7
作者 冷振鹏 杨胜建 +3 位作者 吕伟峰 马德胜 刘庆杰 贾宁洪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1-165,共5页
致密油孔隙结构表征是该类储层评价的核心,直接制约其规模开发。由于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文中运用医用CT、场发射扫描电镜、微米CT和纳米CT 4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毫米级、微米级和纳米级3个尺度综合描述致密油孔隙结构。以川中致密油岩... 致密油孔隙结构表征是该类储层评价的核心,直接制约其规模开发。由于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文中运用医用CT、场发射扫描电镜、微米CT和纳米CT 4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毫米级、微米级和纳米级3个尺度综合描述致密油孔隙结构。以川中致密油岩心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中致密油储层具有多尺度多类型孔隙连续分布的特征。基于医用CT扫描分析,储层连通性较差,孔隙空间分布也极度分散,其孔隙度主要分布范围在0.5%以下;在SEM图像上,观察到大量的微米级粒间残余孔道和纳米级粒内溶蚀孔道,但孔隙网络重建表明,基质孔道在微纳尺度的连通性都很差;除基质孔道外,在渗透率较高的岩心SEM图像中观察到粒间缝和方解石颗粒解理缝2类微裂缝,其存在能较好地改善储层连通性。实验分析认为,在孔隙结构表征中,开展微米级孔道和微裂缝的基础研究是致密油规模勘探开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孔隙度频率分布 孔隙网络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介质定量描述技术在复杂礁灰岩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流花4-1油田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伟新 宁玉萍 +3 位作者 王华 程佳 陆嫣 汪莹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71,共7页
裂缝作为礁灰岩储层的主要流体渗流通道,其空间展布规律对油田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实现定量描述一直存在技术困难。以珠江口盆地流花4-1礁灰岩油田为例,依托钻井、取心、测井、GVR成像及地震等资料,利用沉积演化模拟和离散裂缝网... 裂缝作为礁灰岩储层的主要流体渗流通道,其空间展布规律对油田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实现定量描述一直存在技术困难。以珠江口盆地流花4-1礁灰岩油田为例,依托钻井、取心、测井、GVR成像及地震等资料,利用沉积演化模拟和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探索对复杂礁灰岩油田储层和裂缝空间展布规律的定量表征技术,建立了该油田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模型,开展了基于双重介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并在充分考虑裂缝影响下分析了复杂礁灰岩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而立体评价了剩余油分布情况,为该油田开发后期调整挖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灰岩油田 裂缝-孔隙双重介质 建模与数模 沉积演化模拟 离散裂缝网络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