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应力敏感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向阳 向丹 黄大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98-500,504,共4页
在上覆压力75MPa、地层温度120℃、地层压力30MPa和水饱和度下的全直径全模拟降压开采试验揭示了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由于生产压差的增大所导致有效上覆压力的增加而使裂缝高度减小所造成的地层气相渗透率的损害规律:渗透率越高,渗透... 在上覆压力75MPa、地层温度120℃、地层压力30MPa和水饱和度下的全直径全模拟降压开采试验揭示了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由于生产压差的增大所导致有效上覆压力的增加而使裂缝高度减小所造成的地层气相渗透率的损害规律:渗透率越高,渗透率的损害越大。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不同类型储层的临界生产压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损害 临界生产压差 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 全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油藏流体窜流规律 被引量:10
2
作者 班凡生 高树生 +1 位作者 熊伟 薛惠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7-679,共3页
从数值计算和物理模拟两个方面研究了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油藏的渗流规律问题,根据双重介质渗流的微分方程,建立裂缝孔隙之间窜流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其在拉氏空间中的通解。运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得到实空间的解,通过数值计算研究压... 从数值计算和物理模拟两个方面研究了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油藏的渗流规律问题,根据双重介质渗流的微分方程,建立裂缝孔隙之间窜流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其在拉氏空间中的通解。运用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得到实空间的解,通过数值计算研究压力的动态特征,分析了储容系数和窜流系数对压力响应的敏感性;同时在室内模拟研究了流体在双重介质中的窜流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双重介质流体窜流规律的研究方面,数值计算与物理模拟试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可利用近似解析解进行压力分析,使得近似解析解可在具体试井分析中使用,为油藏工程和渗流力学试井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孔隙 双重介质 储容系数 窜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开发影响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商克俭 冯东梅 +1 位作者 叶礼友 刘华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4,共8页
为了研究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开发特征,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气体滑脱效应和高速非达西流的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渗流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渗流效应对气井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窜流系数大于等于10^(-6)时,双重介质气... 为了研究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开发特征,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气体滑脱效应和高速非达西流的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渗流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渗流效应对气井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窜流系数大于等于10^(-6)时,双重介质气藏与等效均质气藏的生产特征基本一致,此时可以运用分析均质气藏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双重介质气藏。气井生产早期,应力敏感对井底压降和稳产期的变化规律影响不大;气井生产中后期,应力敏感作用增强;窜流系数越小,应力敏感对井底压降的影响越早表现出来,对稳产期的影响也就越大。气井生产初期,高速非达西渗流对井底压降影响很小,气井生产中后期,高速非达西渗流对井底压降的影响增大;窜流系数越小,高速非达西渗流效应影响越早显现出来,对井底压降和稳产期的影响也就越大。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虽然存在气体滑脱效应,但由于储层及井底,压力相对较高,气体滑脱效应对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气藏气井生产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孔隙 双重介质气藏 火山岩气藏 应力敏感 滑脱效应 高速非达西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孔隙介质中垂直裂缝井的试井分析方法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慈群 杨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77-81,86,共6页
本文给出了在矩形封闭外边界条件下,弱压缩液体在双重孔隙介质中流向垂直裂缝井所构成的二维抛物型方程组的 Laplace 变换数值反演解。这些解的特殊情况与已有的均质孔隙介质中的结果符合得较好,可以用于垂直裂缝井试井的分析和解释。
关键词 双重介质 孔隙 垂直裂缝 试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孔隙-裂缝双重网络模型构建及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罗瑜 王寅 +1 位作者 王容 袁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7-112,共6页
为了明确孔隙-裂缝型碳酸盐岩微观渗流机理,需构建能够精准表征真实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系统三维结构的数字化模型。利用碳酸盐岩样品CT扫描图像和图像分割技术,构建出反映样品结构的孔隙-裂缝双重介质数字岩心模型,并依据不同的形态特征... 为了明确孔隙-裂缝型碳酸盐岩微观渗流机理,需构建能够精准表征真实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系统三维结构的数字化模型。利用碳酸盐岩样品CT扫描图像和图像分割技术,构建出反映样品结构的孔隙-裂缝双重介质数字岩心模型,并依据不同的形态特征参数,分离出样品的孔隙和裂缝空间。通过中心线提取法和最大球填充法,对碳酸盐岩裂缝空间进行了裂缝网络模型提取,结合碳酸盐岩孔隙网络模型,融合为一套孔隙-裂缝双重网络模型,该模型计算得出的孔隙度和绝对渗透率与常规物性实验所获数据较为接近。基于该方法构建的碳酸盐岩孔隙-裂缝双重网络模型能够精准表征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系统的真实三维结构,可用于后期微观渗流机理的深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双重介质 CT扫描 图像分割 数字岩心模 孔隙网络模 裂缝网络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裂缝型岩溶热储热——流—化多场耦合作用机理
6
作者 姬佳炎 宋先知 李根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224,共11页
岩溶型热储开采过程中,储层孔隙内水岩反应会导致流动通道变形,忽略这一反应过程将导致热储产能预测偏差较大。为了揭示水岩作用下岩溶型热储孔隙和裂缝形态的演化特征,综合考虑了孔隙和裂缝内的水岩反应过程,搭建了孔隙—裂缝双重介质... 岩溶型热储开采过程中,储层孔隙内水岩反应会导致流动通道变形,忽略这一反应过程将导致热储产能预测偏差较大。为了揭示水岩作用下岩溶型热储孔隙和裂缝形态的演化特征,综合考虑了孔隙和裂缝内的水岩反应过程,搭建了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热—流—化多场耦合模型并验证了其准确性,进而分析了热—流—化多物理场与孔隙—裂缝形态的分布特征,探究了孔隙—裂缝内水岩反应对孔、缝变形和系统取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欠饱和注入条件下,注入井处发生溶解反应,生产30年时,裂缝开度增大了0.32%,孔隙度增大了75.76%;(2)生产30年时,考虑孔隙—裂缝内水岩反应案例的裂缝平均开度降低了0.05%,考虑裂缝而不考虑孔隙内水岩反应案例的裂缝平均开度增大了17.12%,二者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3)考虑孔隙—裂缝内水岩反应案例相比于仅考虑裂缝而不考虑孔隙内水岩反应的案例,生产30年时,生产温度相差不大,系统注采压差增大了1.57倍。结论认为:(1)岩溶型热储孔隙内水岩反应对孔、缝变形和取热性能影响显著,其改变了水岩反应对裂缝开度的作用机理,影响系统注采压差;(2)孔隙内的水岩反应不容忽视,在进行岩溶型热储产能的精确预测和经济评价时必须予以充分考虑;(3)该认识可为岩溶型热储开发方案设计和产能预测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热储 孔隙结构 裂缝开度 水岩作用 取热性能 孔—缝双重介质 热—流—化多场耦合 裂缝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裂隙双重变形介质中的油水两相流动理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利成 唐汝众 +1 位作者 仝兴华 薛世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99,共5页
在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架构下,文章建立了饱和油水两相渗流与变形孔隙-裂隙双重介质耦合作用的理论来模拟裂隙砂岩储层中的油-水渗流,提出了基于双孔隙固相系统变形与油水两相渗流的全耦合力学模型;在对力学模型给予适当简化的基础上,应用... 在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架构下,文章建立了饱和油水两相渗流与变形孔隙-裂隙双重介质耦合作用的理论来模拟裂隙砂岩储层中的油-水渗流,提出了基于双孔隙固相系统变形与油水两相渗流的全耦合力学模型;在对力学模型给予适当简化的基础上,应用解耦的有限元数值解方法对裂隙储层的两相流体压力、饱和度以及储层变形等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裂隙储层流体运动主要由裂隙变形、油/水的PVT特性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岩层 孔隙-裂隙双重介质 饱和油水两相渗流 耦合理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孔隙型砂岩气藏可动储量综合界限
8
作者 方建龙 彭先 +1 位作者 刘林清 叶礼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3-98,共6页
明确可动储量界限是确定气藏可动储量和难动储量的基础。综合应用裂缝性气藏等效介质模拟方法和单井经济极限评价方法确定了川西地区平落坝须二段裂缝-孔隙型砂岩气藏不同裂缝发育程度储层的可动储量综合界限。结果表明,基质物性对单井... 明确可动储量界限是确定气藏可动储量和难动储量的基础。综合应用裂缝性气藏等效介质模拟方法和单井经济极限评价方法确定了川西地区平落坝须二段裂缝-孔隙型砂岩气藏不同裂缝发育程度储层的可动储量综合界限。结果表明,基质物性对单井累计产气量影响最为显著,而裂缝角度影响很小;基质渗透率越低,裂缝密度对单井累计产气量的影响越大;天然裂缝越发育,可动储量的综合界限越低;对于裂缝不发育储层,可动储量的综合界限为:覆压渗透率下限0.008 mD,含水饱和度上限42%,孔隙度下限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孔隙砂岩气藏 可动储量 等效介质 裂缝密度 综合界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625块裂缝型低潜山油藏注水开发主要做法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龚姚进 梁光迅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2期93-96,共4页
沈625块潜山油藏具有双重介质的复杂特点,开发中暴露出多种矛盾,通过注水可行性分析以及注水参数优化设计,给出了注水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并对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其中,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方式的应用对于新型注水开发模式... 沈625块潜山油藏具有双重介质的复杂特点,开发中暴露出多种矛盾,通过注水可行性分析以及注水参数优化设计,给出了注水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并对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其中,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方式的应用对于新型注水开发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施后效果明显,可为同类油藏的注水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油藏 潜山油藏双重介质 注水开发 水平井 注采特征 沈625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介质定量描述技术在复杂礁灰岩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流花4-1油田为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伟新 宁玉萍 +3 位作者 王华 程佳 陆嫣 汪莹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71,共7页
裂缝作为礁灰岩储层的主要流体渗流通道,其空间展布规律对油田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实现定量描述一直存在技术困难。以珠江口盆地流花4-1礁灰岩油田为例,依托钻井、取心、测井、GVR成像及地震等资料,利用沉积演化模拟和离散裂缝网... 裂缝作为礁灰岩储层的主要流体渗流通道,其空间展布规律对油田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实现定量描述一直存在技术困难。以珠江口盆地流花4-1礁灰岩油田为例,依托钻井、取心、测井、GVR成像及地震等资料,利用沉积演化模拟和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探索对复杂礁灰岩油田储层和裂缝空间展布规律的定量表征技术,建立了该油田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模型,开展了基于双重介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并在充分考虑裂缝影响下分析了复杂礁灰岩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而立体评价了剩余油分布情况,为该油田开发后期调整挖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灰岩油田 裂缝-孔隙双重介质 建模与数模 沉积演化模拟 离散裂缝网络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岩潜山双重介质油藏储层建模及质控方法——以渤海湾A油田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肖大坤 范廷恩 +4 位作者 范洪军 牛涛 樊鹏军 马淑芳 罗江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2-89,共8页
双重介质油藏储层建模方法是表征潜山裂缝型储层的主要方法,影响建模质量的因素较多,需深入研究。以渤海湾变质岩潜山A油田为例,阐述了储层建模及质控方法。综合动静态资料分析储集空间、介质物性及渗流差异,判断储层内是否存在多重介质... 双重介质油藏储层建模方法是表征潜山裂缝型储层的主要方法,影响建模质量的因素较多,需深入研究。以渤海湾变质岩潜山A油田为例,阐述了储层建模及质控方法。综合动静态资料分析储集空间、介质物性及渗流差异,判断储层内是否存在多重介质,这是双重介质建模方法应用的前提;分析风化作用、断裂活动对基质的改造作用,提出将基质系统细分为共同改造型、断裂改造型、未改造型,分类相模拟建立基质模型,有利于改善基质系统建模质量;考虑研究资料及其描述尺度开展裂缝分组,对不同尺度裂缝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建模方法,共同构建裂缝网络模型;统计裂缝密度属性与裂缝形状因子σ的关系,对模型进行质控,若存在一致性说明模型质量较好。本文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同类型潜山油藏,有利于改善双重介质油藏储层的建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介质 潜山裂缝储层 储层建模 基质系统 裂缝网络 裂缝形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流固耦合渗流 被引量:13
12
作者 黎水泉 徐秉业 段永刚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3-137,共5页
本文给出了考虑介质变形的双重孔隙介质流固耦合渗流模型 ,并考虑渗流参数随有效应力而变化的非线性双重孔隙介质流固耦合渗流。在此基础上 ,本文还推导了双重孔隙介质非线性流固耦合渗流有限元计算格式 ,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并可模拟单... 本文给出了考虑介质变形的双重孔隙介质流固耦合渗流模型 ,并考虑渗流参数随有效应力而变化的非线性双重孔隙介质流固耦合渗流。在此基础上 ,本文还推导了双重孔隙介质非线性流固耦合渗流有限元计算格式 ,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并可模拟单孔隙 ,双重孔隙 ,常系数线性和变系数非线性等流固耦合渗流计算。并给出了算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隙介质 流固耦合 渗流 多孔介质 非线性 裂缝性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方位AVA裂缝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甘其刚 高志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43,i018-i019,共4页
P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平行或垂直裂缝传播时具有振幅随方位角变化的特性,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对地震反射资料的振幅变化进行处理研究,从而预测储层裂缝。采集宽方位资料并采用AVA技术可达到这一目的,但需要做好预处理,如去噪、振幅补... P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平行或垂直裂缝传播时具有振幅随方位角变化的特性,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对地震反射资料的振幅变化进行处理研究,从而预测储层裂缝。采集宽方位资料并采用AVA技术可达到这一目的,但需要做好预处理,如去噪、振幅补偿、地表一致性、高阶动校、叠前深度偏移等,以获得保持相对振幅的动校正数据。然后按AVA处理流程获得裂缝预测资料,关键步骤是宏面元组合。文章对川西坳陷FG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裂缝—孔隙型储层作了实际处理研究,获得估算的裂缝方位和密度,并与构造特征和钻井结果进行比较,二者基本一致,证明方法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A 宽方位 技术应用 裂缝检测 裂缝-孔隙储层 各向异性介质 地震反射资料 叠前深度偏移 地表一致性 垂直裂缝 振幅变化 储层裂缝 振幅补偿 相对振幅 裂缝预测 处理流程 关键步骤 致密砂岩 须家河组 上三叠统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用作低渗透裂缝性气藏储气库垫层气的扩容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谭羽非 牛传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8-56,共9页
低渗透碳酸盐岩气藏在开发后期为了提高气井产量,经常采用加压开采和水力压裂等技术,导致储层被水侵且含有大量微裂缝。因此,当CO_2用作低渗透裂缝性气藏储气库垫层气时,如何快速有效地注气驱水扩容和制定气水边界稳定运移的控制策略就... 低渗透碳酸盐岩气藏在开发后期为了提高气井产量,经常采用加压开采和水力压裂等技术,导致储层被水侵且含有大量微裂缝。因此,当CO_2用作低渗透裂缝性气藏储气库垫层气时,如何快速有效地注气驱水扩容和制定气水边界稳定运移的控制策略就成为低渗透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扩容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建立了双重孔隙介质储层中注CO_2驱水的气水两相渗流的数学模型,以国内某裂缝性气藏改建的地下储气库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边缘气井注CO_2驱水扩容的气水界面的运移规律,并讨论了CO_2溶解、井底流压、注气流量、微裂缝参数等因素对储气库扩容时气水界面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储气库采用"多注少采"的方式扩容时,扩容速度在第5周期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2)CO_2在水中溶解度随储层压力而变化的特性有利于储气库扩容时气水边界的稳定;(3)定井底流压和定流量扩容时,适当地增大井底流压和中心区域气井的注气流量能有效提高储气库的扩容速度;(4)在高渗透率区域和裂缝—基质渗透率比值较大的储层区域,应适当地降低注气流量,防止因渗流过快造成气水界面的指进现象,同时应通过观察井严密监控气水界面的运移,以防止气体从边水突破逃逸或高渗透带见水或水淹。该研究成果为我国应用CO_2作为低渗透裂缝性气藏储气库垫层气的驱水扩容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碳酸盐岩气藏 裂缝性地下储气库 双重孔隙介质 CO2垫层气 扩容分析 界面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排子油田A井区火山岩油藏产能控制因素 被引量:6
15
作者 孔垂显 巴忠臣 +3 位作者 晏晓龙 华美瑞 周阳 史燕玲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9-196,共8页
车排子油田A井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属于孔隙-裂缝型双重介质,其油气成藏和产能受断裂、岩性、岩相、孔隙和裂缝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成藏规律复杂,产量差异大。以开发产能为主导,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分析化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岩性、... 车排子油田A井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属于孔隙-裂缝型双重介质,其油气成藏和产能受断裂、岩性、岩相、孔隙和裂缝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成藏规律复杂,产量差异大。以开发产能为主导,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分析化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岩性、岩相、基质物性和裂缝等储集层因素和产能的配置关系,明确了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的油气生产特征,结果认为在靠近火山口爆发通道的爆发相和溢流相等优势岩相内,发育火山角砾岩和气孔状玄武岩等有利岩性,对应的基质物性好、裂缝发育,高产井分布多、产量高,同时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自然电位测井曲线负异常和电阻率—密度测井曲线具一定叠合面积的电性特征。结合产能主控因素和开发动态产量,在平面上划分出3类储集层有利区,Ⅰ类储集层性能最优。由此,结合测井曲线特征,提出对9口老井进行恢复试油建议,并建议针对C3和C4岩体新部署11口开发评价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油田 火山岩油藏 产能 孔隙-裂缝双重介质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伯利亚尤罗勃钦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测试资料的解释研究
16
作者 于潮 林纯增 +1 位作者 林荆榕 孟宪路 《断块油气田》 CAS 2007年第4期17-19,共3页
提出用多重介质渗流解释模型研究测试资料,确定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孔隙渗流参数。该模型基于地层测试的产能资料,即从油气渗流特性出发,研究裂缝孔隙压力与产量的关系和基块孔隙系统的压力与产量关系。提出新的窜流系数概念,实际上是2个... 提出用多重介质渗流解释模型研究测试资料,确定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孔隙渗流参数。该模型基于地层测试的产能资料,即从油气渗流特性出发,研究裂缝孔隙压力与产量的关系和基块孔隙系统的压力与产量关系。提出新的窜流系数概念,实际上是2个孔隙系统的渗流参数的比值。碳酸盐岩储层双重介质渗流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基块孔隙中的油气如何才能进入裂缝中从而保持油井稳产所需的压力,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块孔隙 裂缝孔隙 双重介质渗流 渗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波勘探中一些物理负效应的野外补偿方法
17
作者 曹明 徐传平 +2 位作者 郑雄 邓雁 巫芙蓉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5年第1期42-50,i002,共10页
PS转换波勘探采用纵波震源,具有采集成本低及劳动强度小的特点,在识别岩性、孔隙中的流体性质以及裂缝描述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多分量采集设计和施工中,或多或少忽略了PS波的传播特性、反射强度、波型转换、介质吸收... PS转换波勘探采用纵波震源,具有采集成本低及劳动强度小的特点,在识别岩性、孔隙中的流体性质以及裂缝描述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多分量采集设计和施工中,或多或少忽略了PS波的传播特性、反射强度、波型转换、介质吸收以及检波器组合等因素的物理负效应,特别忽略了精细的采集设计和合理的采集参数所能带给资料上的细微变化对地质解释的贡献。归纳了导致P波和PS波的传播特性和造成地震成像差异的原因,给出了在野外采集中的补偿办法,并通过实例总结出以前勘探实践中忽略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对传统的P波勘探和转换波勘探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效应 补偿方法 多波勘探 野外 物理 转换波勘探 传播特性 劳动强度 裂缝描述 流体性质 反射强度 转换 介质吸收 地质解释 采集参数 补偿办法 借鉴作用 PS波 成本低 多分量 检波器 设计 P波 震源 纵波 岩性 孔隙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布达特潜山油藏油水层识别 被引量:1
18
作者 廉丽英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0-164,共5页
通过毛细管压力平衡理论及裂缝含油饱和度测定的经验参数,在分别确定基质含油饱和度(基质孔隙度和油藏高度的函数)和裂缝含油饱和度的基础上,计算出潜山油藏双重孔隙介质储层的总含油饱和度;同时,结合岩心、测井、试油及生产动态... 通过毛细管压力平衡理论及裂缝含油饱和度测定的经验参数,在分别确定基质含油饱和度(基质孔隙度和油藏高度的函数)和裂缝含油饱和度的基础上,计算出潜山油藏双重孔隙介质储层的总含油饱和度;同时,结合岩心、测井、试油及生产动态等信息的交会图法,考虑分区分带的岩性变化特点,定性、定量确定出油、水层解释与识别标准,经生产动态验证,解释精度大于90%。结果表明,应用效果好,是适用于潜山油藏复杂储集体系条件下油水层识别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达特 潜山油藏 双重孔隙介质 裂缝 油水层识别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