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不同疟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山鹰 陆惠民 +3 位作者 许龙善 高琪 沈毓祖 黄伟达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疟疾流行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 1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布。方法 用套式PCR扩增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MSP - 1第五多态区 (ICB5 -ICB6 )基因片段 ,部分样本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和比对。结果  82份间日疟原虫现场...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疟疾流行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 1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布。方法 用套式PCR扩增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MSP - 1第五多态区 (ICB5 -ICB6 )基因片段 ,部分样本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和比对。结果  82份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扩增出 4 70bp片段 5 0份 ,4 0 0bp片段 39份 ,其中 7份为两种片段的混合型。海南分离株混合型为 2 0 %(6 / 30 ) ,平均克隆数为 1 2 0 (36 / 30 ) ,安徽分离株混合型仅为 2 3% ,平均克隆数 1 0 2。对 33份样本进行序列测定 ,Sal- 1型17份 ,Belem型 2份 ,12份重组型 (Ⅲ型 )和朝鲜型 2份为我国新发现基因型。结论 我国间日疟原虫PvMSP - 1存在 4种不同的等位基因型 ,以Sal- 1型和重组型 (Ⅲ型 )占优势 ,南部疟区基因型比北部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裂殖表面蛋白1 基因多态性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海南、云南、安徽株裂殖子表面抗原MSA1第二区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明 谢毅 +2 位作者 李英杰 任大明 毕惠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90-93,共4页
本文应用PCR技术扩增并克隆了恶性疟原虫海南、云南、安徽三个地理株MSA1第二区基因,测定并分析了基因序列。结果表明,海南、云南、安徽株扩增片段长度为423bp,基因序列完全相同,我国虫株MSA1与WELLCOME株... 本文应用PCR技术扩增并克隆了恶性疟原虫海南、云南、安徽三个地理株MSA1第二区基因,测定并分析了基因序列。结果表明,海南、云南、安徽株扩增片段长度为423bp,基因序列完全相同,我国虫株MSA1与WELLCOME株最为相似,存在MAD和K1两种等位基因型的基因内重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裂殖 表面抗原 基因序列分析 MSA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17区基因的原核表达、纯化及表达产物鉴定 被引量:6
3
作者 缪军 薛采芳 +1 位作者 李珣 甄荣芬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0-32,共3页
目的 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的17区基因(MSP1- 17),本文原核表达了FUP株MSP1 的17 区基因,并纯化及鉴定了表达蛋白。方法 将MSP1- 17 基因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 ... 目的 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的17区基因(MSP1- 17),本文原核表达了FUP株MSP1 的17 区基因,并纯化及鉴定了表达蛋白。方法 将MSP1- 17 基因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 4T- 1,形成pGEX- 4T- 1/MSP1- 17。IPTG诱导pGEX- 4T- 1/MSP1- 17 转化的BL21菌,纯化并用MSP1- 17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鉴定表达产物。结果 成功地构建了pGEX- 4T- 1/MSP1- 17,转化菌经诱导表达出与GST融合的蛋白(约40KD),纯化后纯度达72% ,MSP1- 17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识别表达蛋白。结论 成功表达并纯化了MSP1- 17 蛋白,为深入研究和应用MSP1- 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裂殖 表面蛋白1 原核表达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华南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等位基因分型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江钢锋 李娟兰 +1 位作者 吴少廷 王善青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7-60,共4页
目的 了解我国间日疟原虫MSP1(PvMSP1)的等位基因类型和序列的多态性。方法 用特异的引物通过套式PCR方法体外扩增包含PvMSP1的ICB5与ICB6之间的基因片段 ,并对部分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 7份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中 ,有... 目的 了解我国间日疟原虫MSP1(PvMSP1)的等位基因类型和序列的多态性。方法 用特异的引物通过套式PCR方法体外扩增包含PvMSP1的ICB5与ICB6之间的基因片段 ,并对部分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 7份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中 ,有 16份 (5 9 9% )扩增得到Belem型基因产物 ,2 5 (92 6 % )份扩增出Sal- 1型基因产物 ;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虫株的混合感染率为 5 1 9%。序列分析结果发现一个以前未见报告的基因内重组类型。结论 我国间日疟原虫虫株存在两种PvMSP1等位基因型 ,Sal- 1型可能是主导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裂殖表面蛋白1 基因分型 序列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型艾美耳球虫子孢子表面抗原基因cSZ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覃宗华 蔡建平 +4 位作者 谢明权 艾哈迈德 彭新宇 魏文康 吴惠贤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0-554,共5页
根据已报道的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acervulina)子孢子表面抗原基因cSZ1的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孢子化12h的E.acervulina广东株卵囊的总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成功克隆了其子孢子表面抗原基因cSZ1(cSZ1(Gd))的cDNA。所克隆cSZ1(... 根据已报道的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acervulina)子孢子表面抗原基因cSZ1的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孢子化12h的E.acervulina广东株卵囊的总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成功克隆了其子孢子表面抗原基因cSZ1(cSZ1(Gd))的cDNA。所克隆cSZ1(Gd)的cDNA全长940bp,其中第3~512位是其阅读框架,共编码170个氨基酸,两端为非编码区。与已报道的cSZ1基因的cDNA序列相比,cSZ1(Gd)有4个位置的核苷酸发生了变异,即原序列中第294、443、569、586位的G、G、G、A在cSZ1(Gd)分别为A、A、A、G,二者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57%(936/940),其中阅读框架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61%(508/510)。比较根据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第294位的变异导致了所编码氨基酸由缬氨酸(V)变为异亮氨酸(I),而第443位的变异则为无义突变,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41%(169/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型艾美耳球虫 表面抗原 cSZ1基因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球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肖方震 张山鹰 +3 位作者 许龙善 黄江宏 谢汉国 欧阳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13-816,共4页
目的分析我国部分地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PvMSP-3α)基因多态性。方法套式PCR分别对PvMSP-3α和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进行扩增,并应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对PvMSP-3α的PCR扩增产物酶切进行分析。结果31... 目的分析我国部分地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PvMSP-3α)基因多态性。方法套式PCR分别对PvMSP-3α和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进行扩增,并应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对PvMSP-3α的PCR扩增产物酶切进行分析。结果31个PvMSP-3α基因型中Ⅰ型、Ⅱ型和Ⅲ型比例分别占77.42%、6.45%和16.13%。其中云南勐腊24份样本中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79.17%、4.17%和16.17%。PvMSP-3α的Ⅱ型和Ⅲ型均为PvMSP-1的Belem型,而PvMSP-1的Sal-1型均为PvMSP-3α中的Ⅰ型。结论云南分离株的PvMSP-3α存在广泛多态性,PvMSP-3α和PvM-SP-1之间的联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裂殖表面蛋白3α 裂殖表面蛋白1 基因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日疟原虫不同MSP-1等位基因型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山鹰 许龙善 +3 位作者 张莹珍 谢汉国 高琪 陆惠民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4-236,205,共4页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间日疟原虫生物学形态特征。方法 现场采集间日疟病人血样并进行基因分型 ,镜下观察形态并测量大小。结果与结论  72份现场分离株基因分型为Sal- 1型 4 0份 ,Belem型 2 5份 ,混合感染 7份 ,均查到典型的...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间日疟原虫生物学形态特征。方法 现场采集间日疟病人血样并进行基因分型 ,镜下观察形态并测量大小。结果与结论  72份现场分离株基因分型为Sal- 1型 4 0份 ,Belem型 2 5份 ,混合感染 7份 ,均查到典型的间日疟原虫 ,6例多重感染病例均发现在海南分离株 ,多重感染与基因型混合感染无关联。测量正常红细胞、寄生红细胞、环状体以及核大小差别有显著意义 ,Belem型比Sal- 1型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裂殖表面蛋白1 基因型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恶性疟原虫MSP1和AMA1疫苗组合免疫小鼠诱导保护性免疫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淑梅 李珣 +2 位作者 缪军 刘忠湘 薛采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36-940,共5页
目的以MSP1和AMA1的DNA疫苗、重组痘苗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组合免疫小鼠,诱导针对疟疾红内期抗原MSP1和AMA1的保护性抗体。方法将编码恶性疟原虫MSP1全片段和AMA1胞外域的DNA免疫质粒(VR1020/190.3和VR1020/E)、痘苗病毒载体(rMVA/19... 目的以MSP1和AMA1的DNA疫苗、重组痘苗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组合免疫小鼠,诱导针对疟疾红内期抗原MSP1和AMA1的保护性抗体。方法将编码恶性疟原虫MSP1全片段和AMA1胞外域的DNA免疫质粒(VR1020/190.3和VR1020/E)、痘苗病毒载体(rMVA/190.3和rMVA/E)及重组蛋白(d-GX190H和E)的同种类型疫苗混合,作为核酸疫苗(D)、病毒疫苗(V)及蛋白疫苗(P)按照“初始-强化”策略免疫小鼠。间接ELISA测血清中抗MSP1和AMA1抗体;用免疫血清进行体外原虫入侵红细胞抑制实验;由转基因伯氏疟原虫Pb-PfM19和P.bANKA株分别对免疫鼠进行体内攻击。结果各组免疫血清中均产生了较强的抗体应答,抗MSP1抗体与抗AMA1抗体滴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实验组免疫小鼠血清在体外对两株原虫入侵红细胞均有较大程度的抑制。体内攻击实验中实验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较对照组略长。结论采用以MSP1和AMA1为基础的DNA、重组痘苗病毒和重组蛋白疫苗的组合免疫小鼠能诱导出有效的保护性抗体。以上结果为疟疾红内期疫苗合理免疫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裂殖表面抗原1(msp-1) 顶端膜抗原1(AMA-1) 疫苗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环形泰勒虫GST-Tams1融合蛋白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7
9
作者 简子健 马素贞 +4 位作者 黄家雨 孙其吉吉 沈炯玉 苗中秋 吕伟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8-583,共6页
【目的与方法】以纯化的牛环形泰勒虫GST-Tams1融合蛋白作为检测抗原,通过优化ELISA反应条件,建立检测牛环形泰勒虫血清特异性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方阵试验确定的GST-Tams1抗原的最适包被浓度为10μg/mL,血清最佳稀释倍数为80... 【目的与方法】以纯化的牛环形泰勒虫GST-Tams1融合蛋白作为检测抗原,通过优化ELISA反应条件,建立检测牛环形泰勒虫血清特异性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方阵试验确定的GST-Tams1抗原的最适包被浓度为10μg/mL,血清最佳稀释倍数为80倍,ELISA阳性反应的临界值为OD450≥0.282,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Tams1间接ELISA方法能排除GST的干扰,与其它梨形虫病无交叉反应,与环形泰勒虫病巢式PCR检测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6%。【结论】建立的Tams1间接ELSIA检测法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这是国内首次利用重组蛋白建立的牛环形泰勒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为大规模地进行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诊断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环形泰勒虫 裂殖表面抗原1 重组抗原间接ELISA 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AMA-1(Ⅲ)基因在毕赤酵母系统中的高效表达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忠广 赵恒梅 宫玉香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 利用毕赤酵母高效表达系统表达用于下游实验的恶性疟原虫AMA - 1(Ⅲ )重组蛋白。方法 将测序正确的AMA - 1(Ⅲ )基因插入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 pPIC9k中 ,用高压电穿孔转化法将目的基因转化入酵母感受态细胞GS115 ,筛选高拷贝... 目的 利用毕赤酵母高效表达系统表达用于下游实验的恶性疟原虫AMA - 1(Ⅲ )重组蛋白。方法 将测序正确的AMA - 1(Ⅲ )基因插入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 pPIC9k中 ,用高压电穿孔转化法将目的基因转化入酵母感受态细胞GS115 ,筛选高拷贝转化子 ,利用甲醇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SDS -PAGE和免疫印迹进行检测。结果 AMA - 1(Ⅲ )蛋白表达于培养上清 ,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16 .3ku ,免疫印迹结果表明AMA - 1(Ⅲ )基因表达蛋白能被抗AMA - 1(Ⅲ )的单抗所识别 ,出现特异条带 ,推算AMA - 1(Ⅲ )蛋白的表达量为 0 .8g/L。 结论 酵母细胞表达系统可高效表达在构象方面接近天然蛋白的AMA - 1(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恶性 裂殖顶端膜抗原1 疟疾疫苗 毕赤氏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减毒伤寒杆菌CVD908疫苗株中四环素诱导表达恶性疟原虫MSP1-31片段基因 被引量:3
11
作者 钱锋 潘卫庆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 :用含 PL tet O启动子的 p ZE11质粒在减毒伤寒杆菌 CVD90 8疫苗株中表达恶性疟原虫 MSP1- 31片段基因。 方法 :构建受四环素诱导调控的重组质粒 p ZE11/ MSP1- 31,将该重组质粒用电穿孔转化法转化入减毒伤寒杆菌 CVD90 8/ tet R... 目的 :用含 PL tet O启动子的 p ZE11质粒在减毒伤寒杆菌 CVD90 8疫苗株中表达恶性疟原虫 MSP1- 31片段基因。 方法 :构建受四环素诱导调控的重组质粒 p ZE11/ MSP1- 31,将该重组质粒用电穿孔转化法转化入减毒伤寒杆菌 CVD90 8/ tet R疫苗株中 ,用免疫印迹反应检测 MSP1- 31在 CVD90 8/ tet R株中的四环素诱导表达。结果 :构建了重组的 p ZE11/ MSP1- 31质粒 ,免疫印迹反应显示该 MSP1- 31基因在 CVD90 8/ tet R株中得到有效表达 ,且依赖于四环素的存在。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由四环素诱导的、表达恶性疟原虫 MSP1- 31的减毒伤寒杆菌疫苗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沙门氏菌 恶性疟原虫 裂殖表面蛋白-1 四环素 基因表达 PLteto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AMA-1、Pfs230基因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单志新 余新炳 +4 位作者 李学荣 马长玲 徐劲 罗树红 吴忠道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9-24,共6页
目的 测定恶性疟原虫海南 (FCC1/HN)株裂殖子顶端膜抗原 1(AMA - 1)基因和Pfs2 30基因序列 ,并分别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根据AMA - 1基因已知序列合成一对引物 ,用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AMA - 1基因 ,构建真核... 目的 测定恶性疟原虫海南 (FCC1/HN)株裂殖子顶端膜抗原 1(AMA - 1)基因和Pfs2 30基因序列 ,并分别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根据AMA - 1基因已知序列合成一对引物 ,用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AMA - 1基因 ,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 pcDNA3 -AMA - 1。根据Pfs2 30基因已知序列合成七对引物 ,分 7段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Pfs2 30基因 ,并分别将扩增片段插入pMD - 18T测序载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克隆的AMA -1、Pfs2 30基因序列 ,应用DNAstar软件辅助进行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结果 PCR扩增得到恶性疟原虫FCC1/HN株AMA - 1和Pfs2 30基因片段。恶性疟原虫FCC1/HN株AMA - 1基因全长 186 9bp ,无内含子 ,编码 6 2 2个氨基酸残基 ,不存在氨基酸重复序列 ,相对分子量约 72 0 4 5kDa ;Pfs2 30基因全长 94 35bp ,无内含子 ,编码 314 4个氨基酸残基 ,分子量为36 4 36kDa。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FC2 7、7G8、CAMP、FCR3、Thai -Tn、3D7、FVO、KF1916、CMP1、HB3、K1和V1株AMA - 1的同源性在 94 9%以上 ,各株间有 5 3个位置相同的氨基酸残基替代位点 ,并且发生替代的氨基酸残基具二态性。FCC1/HN株分别比 3D7、7G8株Pfs2 30抗原多 9、10个氨基酸残基 ,三个分离株有 2 8个氨基酸替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株 疟原虫 恶性 裂殖顶端膜抗原1 Pfs230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