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TP诱变裂殖壶藻生物活性物质及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
1
作者 傅新月 丁军 +2 位作者 臧长江 卜登攀 马露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178,共6页
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所得一株高产DHA裂殖壶藻突变株I-F-9及原始藻株ATCC20888为研究对象,评价ARTP诱变前后裂殖壶藻生物活性物质及氨基酸的营养价值。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裂殖壶藻中氨基酸的含量... 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所得一株高产DHA裂殖壶藻突变株I-F-9及原始藻株ATCC20888为研究对象,评价ARTP诱变前后裂殖壶藻生物活性物质及氨基酸的营养价值。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裂殖壶藻中氨基酸的含量后,经氨基酸评分(AAS)、氨基酸比值(RAA)、氨基酸比值系数(RC)、比值系数分(SRC)等营养学方法对藻株进行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在生物活性物质方面,突变株I-F-9的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多糖、总糖和虾青素含量显著高于原始藻株(P<0.05)。其中突变株I-F-9的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多糖、总糖和虾青素含量分别为18.80μg/g、517.85μg/g、76.18 mg/g、234.74 mg/g、1833.47 pg/g,比原始株分别提高了90.28%、59.29%、19.76%、71.89%、5.18%。原始株与裂殖壶藻突变株I-F-9含17种氨基酸,其中突变株I-F-9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3种必需氨基酸均显著高于原始株(P<0.05)。突变株I-F-9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原始株(P<0.05)。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突变株I-F-9与原始株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其中突变株I-F-9 SRC值为83.91,原始株的SRC值为84.19。ARTP诱变显著提升了裂殖壶藻突变株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多糖、总糖和虾青素含量及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藻 氨基酸组成 虾青素 必需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 介导下米曲霉脂肪酶催化裂殖壶藻油乙酯化反应
2
作者 王芳 张灵群 +3 位作者 梅书豪 周雪华 严晓阳 邓刚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7-163,共7页
乙酯化反应是藻油精深加工中的关键步骤,但作为典型的非水介质催化反应,该反应体系易分相,底物混溶性差,催化效率很低。本研究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AO)脂肪酶催化裂殖壶藻(Schizochytrium sp.)油乙酯化反应中加入绿色助溶剂超临... 乙酯化反应是藻油精深加工中的关键步骤,但作为典型的非水介质催化反应,该反应体系易分相,底物混溶性差,催化效率很低。本研究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AO)脂肪酶催化裂殖壶藻(Schizochytrium sp.)油乙酯化反应中加入绿色助溶剂超临界CO_(2)(SC-CO_(2)),在10 MPa、45℃、水质量分数10%的条件下,乙酯化的初始反应速率从常规条件下的9.3 mg/h显著增加至17.7 mg/h,反应平衡时间从20 h缩短至12 h,脂肪酸乙酯得率从60.8%明显增加至77.5%,表明SC-CO_(2)在提高底物混溶、加速传质等方面作用显著,并且添加的水分有助于维持脂肪酶活性的稳定,进而提高了催化速率。此外SC-CO_(2)作为有机助溶剂的环保替代品,不仅避免了溶剂残留问题,而且其隔氧的特性使得终产物具备更优越的抗氧化性能,有效提升了产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AO脂肪酶 裂殖壶藻 乙酯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中添加亚麻籽、裂殖壶藻粉对舍饲牦牛生产性状的影响
3
作者 王登哲 王国文 +4 位作者 彭巍 徐尚荣 张君 舒适 黄荣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5期6-10,共5页
与放牧牦牛相比,舍饲牦牛生长速度更快,料重比更低,但在生产中存在舍饲牦牛牛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低的情况。基于此,本试验挑选了28头健康状态良好、年龄和体重相当的雄性牦牛,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划分为4个小组,每组7头。其中1组进... 与放牧牦牛相比,舍饲牦牛生长速度更快,料重比更低,但在生产中存在舍饲牦牛牛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低的情况。基于此,本试验挑选了28头健康状态良好、年龄和体重相当的雄性牦牛,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划分为4个小组,每组7头。其中1组进行完全放牧管理(FM),其余3组完全舍饲管理,并分别供给普通全价饲料组(BS)、添加了2%膨化亚麻籽的全价饲料组(YM)和搭配2%裂殖壶藻粉的全价饲料组(LZ)这3种不同的日粮。结果表明,舍饲组牦牛日增重显著高于放牧牦牛(P<0.05),相比于饲喂常规日粮,膨化亚麻籽组(YM)和裂殖壶藻组(LZ)虽日增重差异不显著,但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却显著低于BS组(P<0.05)。YM组和LZ组的熟肉率显著低于FM组和BS组(P<0.05);YM组和LZ组肌肉亮度和黄度均高于其余两组。YM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LZ组臀二头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BS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膨化亚麻籽和裂殖壶藻粉可以显著提升牦牛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化亚麻籽 裂殖壶藻 生产性状 牦牛肉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分离法提取裂殖壶藻中油脂、蛋白质和多糖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魏登枭 车丹丹 +2 位作者 陈必链 何勇锦 周志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3-129,共7页
为了高值化综合开发裂殖壶藻,以未破壁的裂殖壶藻粉为原料,优化三相分离(TPP)法联产提取裂殖壶藻中油脂、蛋白质和多糖的工艺。结果表明,采用TPP法联产提取裂殖壶藻中油脂、蛋白质和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悬浮液中硫酸铵质量浓度5 g/15 mL,... 为了高值化综合开发裂殖壶藻,以未破壁的裂殖壶藻粉为原料,优化三相分离(TPP)法联产提取裂殖壶藻中油脂、蛋白质和多糖的工艺。结果表明,采用TPP法联产提取裂殖壶藻中油脂、蛋白质和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悬浮液中硫酸铵质量浓度5 g/15 mL,叔丁醇与悬浮液体积比3∶1,液料比120∶1。在上述优化的条件下,TPP法提取裂殖壶藻油脂的最佳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分别为90℃和3 h,提取蛋白质和多糖的最佳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分别为60℃和0.5 h。此外,评估不同策略下TPP法联产提取裂殖壶藻油脂、蛋白质和多糖的性能发现,先在60℃下提取0.5 h再在90℃下提取3 h,总油脂、蛋白质和多糖提取率最高,分别达97.86%、57.11%和28.15%,油脂中DHA含量可达35.30%,DPA含量可达5.53%。综上,TPP法是一种高效联产提取裂殖壶藻中油脂、蛋白质和多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分离法 裂殖壶藻 油脂 蛋白质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2夹带乙醇萃取裂殖壶藻油脂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佩雷 李红娜 +3 位作者 敬科举 林洁茹 Andreea David 邓刚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5-50,56,共7页
研究了超临界CO2夹带乙醇流体从裂殖壶藻Schizochytrium sp.中提取富含DHA油脂的新工艺。基于气液相平衡性质,确定了夹带剂乙醇的添加范围,并对提取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确定了二氧化碳的使用量。通过中心组合设计的响应面优化试验,获得... 研究了超临界CO2夹带乙醇流体从裂殖壶藻Schizochytrium sp.中提取富含DHA油脂的新工艺。基于气液相平衡性质,确定了夹带剂乙醇的添加范围,并对提取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确定了二氧化碳的使用量。通过中心组合设计的响应面优化试验,获得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温度52℃、压力38 MPa、乙醇摩尔比0.04。该条件下,微藻油脂的回收率约为88.2%,显著高于纯超临界CO 2萃取的回收率(71.9%)。根据Peng-Robinson方程考察了混合流体的密度变化对油脂溶解度的影响,部分解释了操作条件对油脂回收率的影响。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新工艺得到的油脂中的DHA质量分数约为39.9%,略高于传统工艺。由此可知,超临界CO 2夹带乙醇流体是一种极性范围广、溶解能力强的绿色提取介质,非常适用于中性微藻油脂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提取超临界CO 2 夹带剂裂殖壶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脂肪酶富集浓缩裂殖壶藻油脂中DHA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傅新媛 黄林洁 +3 位作者 刘思彤 邵雅婷 王芳 邓刚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0-95,共6页
采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AO)脂肪酶水解法对裂殖壶藻油脂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进行了浓缩。在AO脂肪酶最适反应条件下,水解12 h后,反应达到了平衡,产物中甘三酯含量降至40.2%,DHA含量升至55.43%,浓缩了1... 采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AO)脂肪酶水解法对裂殖壶藻油脂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进行了浓缩。在AO脂肪酶最适反应条件下,水解12 h后,反应达到了平衡,产物中甘三酯含量降至40.2%,DHA含量升至55.43%,浓缩了1.58倍,回收率高达68.2%。通过气相色谱结合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对产物中甘油三酯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酶解反应过程中,DHA倾向于留在甘三酯甘油骨架上,且sn-1,3位上的饱和脂肪酸易被水解而含量下降,表明AO脂肪酶水解反应对甘油骨架上的脂肪酸具有选择性,可将DHA富集在甘油三酯中。AO脂肪酶价格低廉,基于酶解反应的DHA富集工艺简单,深入了解反应的作用机制,将为后续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二碳六烯酸 米曲霉脂肪酶 裂殖壶藻油脂 富集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裂殖壶藻粗脂工艺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马溢 郝小红 +1 位作者 王亚兵 杨坤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研究超临界CO_2萃取裂殖壶藻粗脂的最佳条件,利于后续制备生物柴油.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超声波预处理、原料湿度以及不同携带剂对裂殖壶藻粗脂萃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设计试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强化虽然对产油量影响不大,... 研究超临界CO_2萃取裂殖壶藻粗脂的最佳条件,利于后续制备生物柴油.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超声波预处理、原料湿度以及不同携带剂对裂殖壶藻粗脂萃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设计试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强化虽然对产油量影响不大,但是通过预处理缩短了反应时间;试验前最好对微藻藻粉进行干燥处理.经对比甲醇、乙醇和乙酸乙酯,发现萃取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甲醇,乙醇,乙酸乙酯,考虑到甲醇的毒性和安全问题,可使用乙醇做携带剂.超临界CO_2萃取裂殖壶藻粗脂试验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40MPa,温度65℃,时间1h,液固比1∶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萃取率可达1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萃取 裂殖壶藻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殖壶藻发酵过程中脂肪酸合成代谢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丽 曾娟 +2 位作者 吴正云 苏艳秋 张文学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20,共5页
探究裂殖壶藻(Schizochytrium sp.)A3-9在不同发酵条件下生物量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初始葡萄糖含量90 g/L,碳氮比8时最有利于裂殖壶藻生物量积累,此时生物量可达38.12 g/L,较对照组提高了104.59%;装液量220 m L/500 m L,... 探究裂殖壶藻(Schizochytrium sp.)A3-9在不同发酵条件下生物量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初始葡萄糖含量90 g/L,碳氮比8时最有利于裂殖壶藻生物量积累,此时生物量可达38.12 g/L,较对照组提高了104.59%;装液量220 m L/500 m L,柠檬酸添加量1.6 g/L,碳氮比23时总脂肪酸的积累可达47.16 g/100 g藻粉,较对照组提高了40.25%。不同发酵条件下裂殖壶藻胞内脂肪酸的代谢流量分布分析显示,初始葡萄糖含量90 g/L,碳氮比8,装液量60 m L/500 m L,柠檬酸和苹果酸添加量1.6 g/L时最有利于乙酰辅酶A(CoA)流入聚酮合酶(PKS)途径合成不饱和脂肪酸,此时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之比可达1.15,相比对照组提高了21.28%;而当碳氮比14.75,装液量220 m L/500 m L时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与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含量之比可达6.82,较对照组提高了3.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藻 发酵优化 生物量 脂肪酸 二十二碳六烯酸 代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殖壶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曾娟 刘海燕 +1 位作者 顾继锐 罗国强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7-28,37,共3页
裂殖壶藻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本文介绍了裂殖壶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应用途径及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其在水产养殖上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基于目前的研究水平和市场应用情况,提出了需要攻关... 裂殖壶藻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本文介绍了裂殖壶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应用途径及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其在水产养殖上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基于目前的研究水平和市场应用情况,提出了需要攻关的技术难点,并指出加强成果转化、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是保持产品竞争力、占领市场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藻 DHA 水产养殖 营养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殖壶藻萃取油脂工艺的对比分析
10
作者 彭辉 郝小红 +1 位作者 马溢 王亚兵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3-428,共6页
以裂殖壶藻为原料,分别以甲醇和乙醇作为携带剂,通过索氏萃取法进行萃取对比,得出最佳的携带剂,然后进行超声波萃取。结果表明:以乙醇为携带剂的萃取率更高,索氏萃取微藻粗脂的最优条件(时间8 h,温度100℃,液固比10∶1)下可得最大萃取率... 以裂殖壶藻为原料,分别以甲醇和乙醇作为携带剂,通过索氏萃取法进行萃取对比,得出最佳的携带剂,然后进行超声波萃取。结果表明:以乙醇为携带剂的萃取率更高,索氏萃取微藻粗脂的最优条件(时间8 h,温度100℃,液固比10∶1)下可得最大萃取率为30.5%;以乙醇为携带剂,超声波萃取的最优条件(时间2 h,温度40℃,液固比120∶1,超声波功率600 W)下可得最大萃取率为53.5%。从微藻粗脂萃取率的角度来看,超声波法优于索氏萃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藻 正交实验 索氏萃取 超声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甲酯法耦合GC-MS快速分析裂殖壶藻中EPA和DHA含量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传球 甘莉 +2 位作者 刘心雨 刘煌 章平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5期166-169,共4页
以裂殖壶藻为研究对象,选取料液比、硫酸浓度、浸提温度、抗氧化剂BHT用量4个单因素考察原位甲酯法对EPA和DHA提取率的影响,并与Bligh-Dyer甲酯法进行对比。正交优化试验表明,料液比1∶20(g∶mL)、硫酸浓度3.5%(V/V)、浸提温度80℃、BH... 以裂殖壶藻为研究对象,选取料液比、硫酸浓度、浸提温度、抗氧化剂BHT用量4个单因素考察原位甲酯法对EPA和DHA提取率的影响,并与Bligh-Dyer甲酯法进行对比。正交优化试验表明,料液比1∶20(g∶mL)、硫酸浓度3.5%(V/V)、浸提温度80℃、BHT用量20 mg为原位甲酯法最佳工艺。通过GC-MS分析发现,2种方法在脂肪酸甲酯组成上没有明显差别,原位甲酯法中EPA和DHA产量分别占总脂肪酸的0.6%和32.4%,稍低于Bligh-Dyer甲酯法的1.4%和34.3%,但与文献测定结果相近,且制备步骤相对简单,所用化学试剂较少,更适合应用于快速筛选高产DHA微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藻 EPA DHA 原位甲酯法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糟复合裂殖壶藻粉发酵生产饲料蛋白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悦明 李霞 +4 位作者 徐洪清 徐建春 逄瑞莲 张云鹏 徐炳政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19年第4期210-213,共4页
以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为发酵菌株,以白酒糟和裂殖壶藻粉为原料,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实验,提高原料的蛋白含量,提高饲料成品的品质。结果表明:在白酒糟和裂殖壶藻粉按m(白酒糟)∶m(裂殖壶藻)=1∶1.5混合后,微生物按m(黑曲霉)∶m(产朊假丝... 以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为发酵菌株,以白酒糟和裂殖壶藻粉为原料,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实验,提高原料的蛋白含量,提高饲料成品的品质。结果表明:在白酒糟和裂殖壶藻粉按m(白酒糟)∶m(裂殖壶藻)=1∶1.5混合后,微生物按m(黑曲霉)∶m(产朊假丝酵母)=1∶1,接种量5%,硝酸铵添加质量分数1.5%,水分质量分数42%,pH 6.0~6.5,30℃,麸皮添加质量分数15%,发酵时间72 h的条件下粗蛋白含量最好,此时粗蛋白提高率为2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糟 裂殖壶藻 发酵 饲料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消泡剂对裂殖壶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良 罗杰 +1 位作者 樊涛 高启平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20年第3期175-180,共6页
研究了5种消泡剂对裂殖壶菌生长的影响,其中,有机硅类消泡剂对裂殖壶菌生长的影响较小,不同聚醚改性硅消泡剂对裂殖壶菌生长影响不同,聚醚改性硅消泡剂1(D120-GA)对裂殖壶菌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而聚醚改性硅消泡剂2(D125-GA)对裂殖壶菌... 研究了5种消泡剂对裂殖壶菌生长的影响,其中,有机硅类消泡剂对裂殖壶菌生长的影响较小,不同聚醚改性硅消泡剂对裂殖壶菌生长影响不同,聚醚改性硅消泡剂1(D120-GA)对裂殖壶菌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而聚醚改性硅消泡剂2(D125-GA)对裂殖壶菌抑制作用低,其余两种聚醚消泡剂对裂殖壶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硅类消泡剂和聚醚改性硅消泡剂2(D125-GA)可作为裂殖壶菌发酵生长的备选消泡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泡剂 泡沫控制 裂殖壶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郝小红 王亚兵 +3 位作者 金晶 殷海 马溢 崔国民 《能源工程》 2016年第4期40-45,50,共7页
利用热重法对裂殖壶藻的热解特性进行分析,升温速率分别为5、10、20、30、40、50℃/min。结果表明:微藻主要失重温度是158-519℃;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主要热解区间的初始温度和最大峰值温度都向高温方向移动,热滞后现象加重。利用等转... 利用热重法对裂殖壶藻的热解特性进行分析,升温速率分别为5、10、20、30、40、50℃/min。结果表明:微藻主要失重温度是158-519℃;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主要热解区间的初始温度和最大峰值温度都向高温方向移动,热滞后现象加重。利用等转化率法中的FWO法和Kissinger法求得平均活化能为46.8915 k J/mol。采用主曲线法来确定热解过程的最可几机理函数,热解过程不能由单一的动力学方程描述,这是由于不同升温速率下,热解反应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殖壶藻 热重分析 等转化率法 主曲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