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面与陡坡地貌形成过程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21
1
作者 黎敦朋 赵越 +6 位作者 胡健民 万景林 李新林 周小康 杜少喜 潘燕兵 裴军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0-910,共11页
对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内部和陡坡地貌带2个花岗岩体10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高原内部大红柳滩—郭扎错逆冲断裂上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4.8±4.9~14.0±1.3Ma,此外,一个玄武岩烘烤的热事件年龄为7.9±0.8Ma;而... 对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内部和陡坡地貌带2个花岗岩体10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高原内部大红柳滩—郭扎错逆冲断裂上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4.8±4.9~14.0±1.3Ma,此外,一个玄武岩烘烤的热事件年龄为7.9±0.8Ma;而陡坡地貌带的西昆仑中间逆冲断裂上盘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9±0.5~0.9±0.3Ma。进一步的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内部自渐新世以来经历了2期隆升-剥露,分别是渐新世—早中新世(30~16Ma)和上新世以来(≤5Ma),而陡坡带只记录了晚中新世以来(≤8Ma)的隆升-剥露,暗示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热演化历史。结合前人在该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野外地质现象,认为现今高原边缘陡坡地貌带可能是自晚中新世以来(≤8Ma)高原边界断裂伴有向塔里木盆地后展式叠瓦逆冲产生的构造抬升的结果;现今高原面有可能是由高原边界断裂系于大约5~2Ma以来强烈活动逐渐形成的,其隆升-剥蚀幅度>2000~3000m。这对自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面与陡坡地貌形成过程提供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的重要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高原面 构造地貌 剥露过程 青藏高原西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床成矿热历史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37
2
作者 袁万明 王世成 王兰芬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9-395,共7页
本文将取自五龙沟地区 3个金矿体 (区 )的锆石和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 ,实测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为 197.4~ 2 35.0Ma ,实测磷灰石年龄为 2 0 0 .5Ma ,磷灰石校正年龄为2 4 4Ma ,这与已有的Rb Sr和K Ar同位素年龄范围 2 0 7.1~ ... 本文将取自五龙沟地区 3个金矿体 (区 )的锆石和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 ,实测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为 197.4~ 2 35.0Ma ,实测磷灰石年龄为 2 0 0 .5Ma ,磷灰石校正年龄为2 4 4Ma ,这与已有的Rb Sr和K Ar同位素年龄范围 2 0 7.1~ 2 52 .9Ma基本一致 ,代表了相应温度时的成矿时代。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 ,矿区主要经历了 2次升温和降温过程 ,不仅体现了成矿作用的长期性 ,而且体现了成矿作用多期次的特征 ,各矿体矿石中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相差较大亦是佐证 ,并且符合多期次成矿的地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成矿时代 金矿床 液金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桦甸市夹皮沟本区金矿剥露历史和矿床保存变化——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8
3
作者 冯云磊 袁万明 +3 位作者 郝娜娜 段宏伟 陈小宁 曹建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有关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剥露历史的研究,至今尚不多见,然而成矿后的变化与保存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且矿区剥露历史对于区内矿体保存状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裂变径迹是研究区域隆升剥露的一种有效手段,能提供剥蚀速率... 有关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剥露历史的研究,至今尚不多见,然而成矿后的变化与保存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且矿区剥露历史对于区内矿体保存状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裂变径迹是研究区域隆升剥露的一种有效手段,能提供剥蚀速率和剥蚀量的定量数据,本文应用裂变径迹技术研究夹皮沟金矿区中生代成矿以来的剥露历史。使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进行热历史模拟,揭示其演变机理。实验中获得8个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裂变径迹年龄可分为3组:(128~111Ma、86~64Ma和48~29Ma)。夹皮沟金矿区的热演化历史可分为了3个阶段,分别为:第1阶段160Ma到85±10 Ma;第2阶段85±10 Ma到28±2 Ma;第3阶段28±2 Ma至今,相应的剥露深度为2.90km、0km和1.17km。根据剥露厚度及成矿深度推测,夹皮沟本区中下戏台、立山两矿区金矿床保存状况良好,下部仍有较大探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剥蚀厚度 地质历史 矿体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斯曼丘陵新生代剥露作用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宣华 马宗晋 +4 位作者 蒋荣宝 万景林 徐刚 姜梅 陈丹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5-188,共14页
在西南极和横贯南极山脉地区,新生代裂谷和剥露作用非常普遍。但是,文献中很少记录东南极地区的新生代剥露作用。文中根据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质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热历史的模拟,认为在东南极海岸边缘存在新生代的隆... 在西南极和横贯南极山脉地区,新生代裂谷和剥露作用非常普遍。但是,文献中很少记录东南极地区的新生代剥露作用。文中根据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质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热历史的模拟,认为在东南极海岸边缘存在新生代的隆升和伸展作用,其年龄为始于(49.8±12)Ma。该年龄略晚于西南极裂谷系的启动年龄(约60-50Ma)。由于差异隆升作用,在拉斯曼丘陵地区发育了更新的正断层作用——拉斯曼丘陵拆离断层的新活动,其年龄为约5.4Ma。东南极周缘新生代裂谷和伸展作用的普遍存在,是冈瓦纳裂解以来大陆分离和印度洋形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剥露作用 正断层 新生代 拉斯曼丘陵 东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晚石炭世-早白垩世多期抬升: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Pb定年的证据 被引量:2
5
作者 宫相宽 蔡宏明 +3 位作者 尼加提·阿布都逊 张世平 郭瑞清 刘桂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85-802,共18页
本文利用LA-ICP-MS磷灰石裂变径迹(FT)和U-Pb双定年技术,结合锆石原位U-Pb测年结果,对出露于东天山南部雅满苏-彩霞山地区的侵入岩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样品形成于357-309Ma和-252Ma,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304-118Ma。根据裂... 本文利用LA-ICP-MS磷灰石裂变径迹(FT)和U-Pb双定年技术,结合锆石原位U-Pb测年结果,对出露于东天山南部雅满苏-彩霞山地区的侵入岩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样品形成于357-309Ma和-252Ma,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304-118Ma。根据裂变径迹年龄和径迹长度分布对其进行热史反演,得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20-280Ma)、中-晚三叠世(240-210Ma)和早白垩世(120-100Ma)三个主要冷却时期。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的石炭纪和三叠纪侵入体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期间经历过构造隆升。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抬升是由康古尔洋闭合后区域进入碰撞造山阶段导致,中-晚三叠世的抬升主要与古特提斯洋闭合后松潘-甘孜地体、羌塘地体先后与亚欧板块南缘的碰撞增生有关,早白垩世的抬升事件主要受到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以及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的碰撞增生影响。此外,东天山不同部位经历了显著的差异性隆升,这一现象与区内各构造单元的非均匀性、分块性及其地质演化历史的差异性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外部驱动力以及早期先存断裂构造活化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U-Pb定年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东天山 多期抬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 被引量:6
6
作者 杨莉 袁万明 +4 位作者 朱传宝 洪树炯 李世昱 冯子睿 张爱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781-3796,共16页
位于中央造山带西段的东昆仑造山带因多期次造山和复杂演化历史而备受关注,约束其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大规模隆升在东昆仑地区的扩展及影响颇具意义。东昆仑造山带内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缺失严重,体现中生代以来强... 位于中央造山带西段的东昆仑造山带因多期次造山和复杂演化历史而备受关注,约束其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大规模隆升在东昆仑地区的扩展及影响颇具意义。东昆仑造山带内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缺失严重,体现中生代以来强烈的隆升剥露过程,也是该区热演化的研究难点。本文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样品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分析和热演化史研究,并结合东昆仑及周缘地区现有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识别出东昆仑造山带所经历的五次隆升冷却事件,即201~193Ma(早侏罗世)、172~152Ma(中-晚侏罗世)、120~98Ma(早白垩世末-早白垩世初)、98~20Ma(晚白垩世-中新世)及20~0Ma(中新世至今)。所获5个年龄组响应东昆仑地区所经历的构造热事件,其中201~193Ma年龄组响应南部羌塘地块与昆仑地块的碰撞事件;172~152Ma年龄组为中-晚侏罗世古特提斯洋闭合后,造山后伸展的构造事件的记录;120~98Ma热事件吻合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碰撞事件;98~20Ma年龄组为东昆仑地区长期缓慢剥蚀去顶过程的印证;20~0Ma的快速隆升剥露事件则为东昆仑周缘断裂系活化相伴,多期隆升剥蚀事件均得到地层不整合及沉积记录等研究成果的证实。区内剥蚀起始时间从由南到北逐渐变老,体现东昆仑地区隆升剥蚀的不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隆升剥蚀 演化史 隆升冷却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