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在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1
作者 纪璇 刘英超 +1 位作者 岳龙龙 马旺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7-1045,共19页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是一种基于磷灰石^(238)U自发裂变产生辐射损伤效应的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磷灰石封闭温度低且对温度变化敏感,可以记录热事件时代、持续时间、分布特征以及活动速率等重要信息。传统外探测器法(EDM)采用热中子辐照...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是一种基于磷灰石^(238)U自发裂变产生辐射损伤效应的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磷灰石封闭温度低且对温度变化敏感,可以记录热事件时代、持续时间、分布特征以及活动速率等重要信息。传统外探测器法(EDM)采用热中子辐照诱发磷灰石^(235)U裂变产生裂变径迹,进而通过校正计算获得裂变径迹的年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法可直接分析获得^(238)U的含量,方便快捷,电子探针(EPMA)法、原子力显微镜(AFM)作为辅助手段可以实现更加精确的裂变径迹数量统计。目前,实验方法、退火动力学模型、数据解译等方面在精确度、全面性以及如何更好地结合地质事实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继续完善。尽管如此,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结果和热演化模拟在厘定热液矿床的成矿时代、划分成矿期次、约束热液矿化持续时间、定量矿床的隆升-剥蚀量等多个方面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厘定矿床的保存变化规律、预测隐伏矿床及矿体等方面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裂变径迹年代学 磷灰石 矿床学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赞比亚东北部卡萨马-陇都地区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任军平 王杰 +9 位作者 古阿雷 左立波 孙宏伟 贺福清 王少轶 CHIPILAUKA Mukofu ALPHET PHASKANI Dokowe EZEKIAH Chikambwe CHISHIMBA Canisius DANIEL Malunga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75-2282,共8页
本文利用锆石裂变径迹方法探讨了班韦乌卢地块自泛非构造运动以来的主要构造演化时间。赞比亚东北部卡萨马—陇都地区位于班韦乌卢地块中东部。班韦乌卢地块受到其东北部的古元古代乌本迪构造带、东南部的中元古代伊鲁米德构造带、西南... 本文利用锆石裂变径迹方法探讨了班韦乌卢地块自泛非构造运动以来的主要构造演化时间。赞比亚东北部卡萨马—陇都地区位于班韦乌卢地块中东部。班韦乌卢地块受到其东北部的古元古代乌本迪构造带、东南部的中元古代伊鲁米德构造带、西南部泛非期卢弗里安构造带及西北部的中元古代基巴拉构造带的综合影响,其主要由基底和沉积盖层两部分组成。为研究卡萨马—陇都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构造活动,本文从沉积盖层中姆波罗科索群的姆巴拉组和卡萨马群中的下卡萨马组中采集多个新鲜的岩石样品,并获得4件碎屑锆石的裂变径迹分析结果。4件锆石样品的年龄变化在(482±42)~(351±32)Ma之间,具有488~441 Ma和375~293Ma两个年龄组,分别对应的主要时代为奥陶纪和石炭纪。对比邻区卢弗里安构造带、赞比西构造带、达马拉构造带和马拉维湖等地区已有的年龄数据可知,非洲中南部地区奥陶纪和石炭纪的两期构造活动涉及范围广,且班韦乌卢地块内的构造活动可能与后期冈瓦纳古陆块的解体事件有关。班韦乌卢地块地区研究程度很低,此次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在该地区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代学 碎屑锆石 地质特征 卡萨马—陇都地区 班韦乌卢地块 赞比亚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桦甸市夹皮沟本区金矿剥露历史和矿床保存变化——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8
3
作者 冯云磊 袁万明 +3 位作者 郝娜娜 段宏伟 陈小宁 曹建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有关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剥露历史的研究,至今尚不多见,然而成矿后的变化与保存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且矿区剥露历史对于区内矿体保存状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裂变径迹是研究区域隆升剥露的一种有效手段,能提供剥蚀速率... 有关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剥露历史的研究,至今尚不多见,然而成矿后的变化与保存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且矿区剥露历史对于区内矿体保存状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裂变径迹是研究区域隆升剥露的一种有效手段,能提供剥蚀速率和剥蚀量的定量数据,本文应用裂变径迹技术研究夹皮沟金矿区中生代成矿以来的剥露历史。使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进行热历史模拟,揭示其演变机理。实验中获得8个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裂变径迹年龄可分为3组:(128~111Ma、86~64Ma和48~29Ma)。夹皮沟金矿区的热演化历史可分为了3个阶段,分别为:第1阶段160Ma到85±10 Ma;第2阶段85±10 Ma到28±2 Ma;第3阶段28±2 Ma至今,相应的剥露深度为2.90km、0km和1.17km。根据剥露厚度及成矿深度推测,夹皮沟本区中下戏台、立山两矿区金矿床保存状况良好,下部仍有较大探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年代学 剥蚀厚度 地质热历史 矿体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面与陡坡地貌形成过程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21
4
作者 黎敦朋 赵越 +6 位作者 胡健民 万景林 李新林 周小康 杜少喜 潘燕兵 裴军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0-910,共11页
对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内部和陡坡地貌带2个花岗岩体10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高原内部大红柳滩—郭扎错逆冲断裂上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4.8±4.9~14.0±1.3Ma,此外,一个玄武岩烘烤的热事件年龄为7.9±0.8Ma;而... 对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内部和陡坡地貌带2个花岗岩体10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高原内部大红柳滩—郭扎错逆冲断裂上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4.8±4.9~14.0±1.3Ma,此外,一个玄武岩烘烤的热事件年龄为7.9±0.8Ma;而陡坡地貌带的西昆仑中间逆冲断裂上盘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9±0.5~0.9±0.3Ma。进一步的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内部自渐新世以来经历了2期隆升-剥露,分别是渐新世—早中新世(30~16Ma)和上新世以来(≤5Ma),而陡坡带只记录了晚中新世以来(≤8Ma)的隆升-剥露,暗示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热演化历史。结合前人在该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野外地质现象,认为现今高原边缘陡坡地貌带可能是自晚中新世以来(≤8Ma)高原边界断裂伴有向塔里木盆地后展式叠瓦逆冲产生的构造抬升的结果;现今高原面有可能是由高原边界断裂系于大约5~2Ma以来强烈活动逐渐形成的,其隆升-剥蚀幅度>2000~3000m。这对自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面与陡坡地貌形成过程提供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的重要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年代学 高原面 构造地貌 剥露过程 青藏高原西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赞比亚东北部班韦乌卢地块泛非期以来构造演化的裂变径迹约束 被引量:4
5
作者 任军平 王杰 +7 位作者 古阿雷 孙宏伟 左立波 贺福清 CHIPILAUKA Mukofu ALPHET PHASKANI Dokowe EZEKIAH Chikambwe EVARISTO Kasumba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2-1081,共10页
本文利用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探讨了班韦乌卢地块泛非期以来的主要构造演化时间。为研究班韦乌卢地块的构造活动,本文从班韦乌卢地块中部卡帕图地区的沉积盖层姆波罗科索群的姆巴拉组、萨马组和卡布韦卢马组中采集多件新鲜的岩石样... 本文利用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探讨了班韦乌卢地块泛非期以来的主要构造演化时间。为研究班韦乌卢地块的构造活动,本文从班韦乌卢地块中部卡帕图地区的沉积盖层姆波罗科索群的姆巴拉组、萨马组和卡布韦卢马组中采集多件新鲜的岩石样品,并获得5件锆石和2件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分析结果。5件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575±35~380±22 Ma之间,其峰值年龄组为600~572 Ma和420~390 Ma。2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59±6~27±4 Ma之间,其峰值年龄组为99~80 Ma和19~11 Ma。它们的峰值年龄组分别对应的主要时代为新元古代的埃迪卡拉纪、早泥盆世、晚白垩世和中新世。对比区域上已有的年龄数据可知,南部非洲地区新元古代的埃迪卡拉纪、早泥盆世和晚白垩世的构造活动是一个区域性的构造事件,仅中新世(19~11 Ma)的构造活动在区域上的表现尚不明确。综合前人成果资料,自泛非构造运动以来,班韦乌卢地块至少经历600~572 Ma、488~441 Ma、420~390 Ma、375~293 Ma、99~80 Ma及19~11 Ma六个构造事件。班韦乌卢地块泛非期以来的构造演化研究程度很低,此次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在该地区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代学 锆石和磷灰石 卡帕图地区 班韦乌卢地块 赞比亚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中、南段中-新生代隆升史: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 被引量:5
6
作者 唐哲民 郭宪璞 乔秀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471-3478,共8页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龙门山中、南段中生代地层内的磷灰石、锆石进行分析,并进行了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①龙门山中、南段天全、怀远一带中生代地层最主要的强烈隆升阶段为喜山晚期,与该区的强烈构造运动时期相一致;②怀远镇西南...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龙门山中、南段中生代地层内的磷灰石、锆石进行分析,并进行了热历史模拟,结果表明:①龙门山中、南段天全、怀远一带中生代地层最主要的强烈隆升阶段为喜山晚期,与该区的强烈构造运动时期相一致;②怀远镇西南侧及西侧剖面,喜山晚期强烈隆升阶段的时间自西侧的20Ma左右开始至东侧的7~5Ma开始并延续至今,开始强烈隆升的时间自西向东逐步变新;与龙门山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在时空上具向东前展式渐进推覆的特点相对应;③部分地区存在163~155Ma、140~77Ma、55~22Ma的隆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代学 热历史模拟 强烈隆升阶段 龙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变径迹和γ能谱相结合的定年方法
7
作者 李志宏 《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5年第3期35-37,共3页
文中阐明了一种用裂变径迹和γ能谱联合起来测定矿石年代的新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常规办法测定矿石中 ̄(238)U的自发裂变径迹密度,再由γ能谱的数据计算出矿石中铀的含量,就可推算出矿石的地质年代.
关键词 Γ能谱 地质年代 裂变径迹年代学 矿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的制约——来自伊盟隆起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少轶 程银行 +4 位作者 吏成辉 李艳锋 张天福 程先钰 杨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2-696,共15页
砂岩型铀矿床具有水成的、动态的、开放的特征,其形成及后期改造与盆地构造隆升关系密切。本文在热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查明了伊盟隆起中生代以来具有四期构造抬升事件:150~126 Ma、110~100 Ma、100~75 Ma、50~35 Ma,且四期抬升事件隆... 砂岩型铀矿床具有水成的、动态的、开放的特征,其形成及后期改造与盆地构造隆升关系密切。本文在热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查明了伊盟隆起中生代以来具有四期构造抬升事件:150~126 Ma、110~100 Ma、100~75 Ma、50~35 Ma,且四期抬升事件隆升强度逐渐降低。其中第一期(150~126 Ma)抬升事件以南北向的差异性抬升过程为特征,第二期(110~100 Ma)抬升事件表现为东隆西降的掀斜过程,第三、四期(100~75 Ma和50~35 Ma)抬升事件表现为整体抬升。通过与伊盟隆起周缘地区对比,发现伊盟隆起与贺兰山地区作为统一的整体共同经历了四期抬升事件,30 Ma以来贺兰山快速隆升与鄂尔多斯盆地分离,并伴随银川盆地形成。在系统统计研究区内砂岩型铀矿成矿年代学成果基础上,总结出伊盟隆起内三期砂岩型铀矿床成矿过程:第一期为早白垩世128.2±4.2 Ma^120±11 Ma;第二期为晚白垩世90±5.3 Ma^71±8 Ma;第三期为古近纪古新世‒新近纪中新世54.6±1.8 Ma^20±2 Ma。第一期成矿作用发生于第一期和第二期构造抬升转换期,第二期和第三期成矿作用分别与第三期和第四期抬升作用密切相关,构造隆升强度较大并不利于砂岩型铀矿床的沉淀和矿体就位。30 Ma以来发育于伊盟隆起的砂岩型铀矿床进入成矿后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裂变径迹年代学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砂岩型铀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斯曼丘陵新生代剥露作用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宣华 马宗晋 +4 位作者 蒋荣宝 万景林 徐刚 姜梅 陈丹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5-188,共14页
在西南极和横贯南极山脉地区,新生代裂谷和剥露作用非常普遍。但是,文献中很少记录东南极地区的新生代剥露作用。文中根据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质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热历史的模拟,认为在东南极海岸边缘存在新生代的隆... 在西南极和横贯南极山脉地区,新生代裂谷和剥露作用非常普遍。但是,文献中很少记录东南极地区的新生代剥露作用。文中根据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质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热历史的模拟,认为在东南极海岸边缘存在新生代的隆升和伸展作用,其年龄为始于(49.8±12)Ma。该年龄略晚于西南极裂谷系的启动年龄(约60-50Ma)。由于差异隆升作用,在拉斯曼丘陵地区发育了更新的正断层作用——拉斯曼丘陵拆离断层的新活动,其年龄为约5.4Ma。东南极周缘新生代裂谷和伸展作用的普遍存在,是冈瓦纳裂解以来大陆分离和印度洋形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年代学 剥露作用 正断层 新生代 拉斯曼丘陵 东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特提斯南段多期构造活动的锆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莉 袁万明 +1 位作者 朱晓勇 时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78-1488,共11页
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历经古生代-中生代不同特提斯洋开合、复杂增生造山和强烈成矿作用,倍受学界关注。本文应用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中咱地块-义敦岛弧的构造活动,取得了新的认识,对特提斯演化扩展了时限制约。计获... 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历经古生代-中生代不同特提斯洋开合、复杂增生造山和强烈成矿作用,倍受学界关注。本文应用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中咱地块-义敦岛弧的构造活动,取得了新的认识,对特提斯演化扩展了时限制约。计获得12件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结果,年龄变化于165~76Ma之间,并可划分为多个年龄组,即165Ma、144Ma、135~134Ma、126~108Ma、102~89Ma和76Ma。主要揭示新特提斯构造热事件,这些年龄组分别记录了班公湖-怒江洋形成阶段、班公湖-怒江洋开始闭合、雅鲁藏布江洋盆俯冲、班公湖-怒江洋闭合、陆内碰撞和陆内伸展。此时中咱地块-义敦岛弧均处于陆内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特提斯 构造活动 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 中咱-义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晚石炭世-早白垩世多期抬升: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Pb定年的证据 被引量:2
11
作者 宫相宽 蔡宏明 +3 位作者 尼加提·阿布都逊 张世平 郭瑞清 刘桂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85-802,共18页
本文利用LA-ICP-MS磷灰石裂变径迹(FT)和U-Pb双定年技术,结合锆石原位U-Pb测年结果,对出露于东天山南部雅满苏-彩霞山地区的侵入岩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样品形成于357-309Ma和-252Ma,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304-118Ma。根据裂... 本文利用LA-ICP-MS磷灰石裂变径迹(FT)和U-Pb双定年技术,结合锆石原位U-Pb测年结果,对出露于东天山南部雅满苏-彩霞山地区的侵入岩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样品形成于357-309Ma和-252Ma,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304-118Ma。根据裂变径迹年龄和径迹长度分布对其进行热史反演,得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20-280Ma)、中-晚三叠世(240-210Ma)和早白垩世(120-100Ma)三个主要冷却时期。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的石炭纪和三叠纪侵入体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期间经历过构造隆升。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抬升是由康古尔洋闭合后区域进入碰撞造山阶段导致,中-晚三叠世的抬升主要与古特提斯洋闭合后松潘-甘孜地体、羌塘地体先后与亚欧板块南缘的碰撞增生有关,早白垩世的抬升事件主要受到班公湖-怒江洋俯冲闭合以及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的碰撞增生影响。此外,东天山不同部位经历了显著的差异性隆升,这一现象与区内各构造单元的非均匀性、分块性及其地质演化历史的差异性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外部驱动力以及早期先存断裂构造活化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U-Pb定年 裂变年代学 东天山 多期抬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莉 袁万明 +4 位作者 朱传宝 洪树炯 李世昱 冯子睿 张爱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781-3796,共16页
位于中央造山带西段的东昆仑造山带因多期次造山和复杂演化历史而备受关注,约束其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大规模隆升在东昆仑地区的扩展及影响颇具意义。东昆仑造山带内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缺失严重,体现中生代以来强... 位于中央造山带西段的东昆仑造山带因多期次造山和复杂演化历史而备受关注,约束其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大规模隆升在东昆仑地区的扩展及影响颇具意义。东昆仑造山带内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缺失严重,体现中生代以来强烈的隆升剥露过程,也是该区热演化的研究难点。本文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样品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分析和热演化史研究,并结合东昆仑及周缘地区现有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识别出东昆仑造山带所经历的五次隆升冷却事件,即201~193Ma(早侏罗世)、172~152Ma(中-晚侏罗世)、120~98Ma(早白垩世末-早白垩世初)、98~20Ma(晚白垩世-中新世)及20~0Ma(中新世至今)。所获5个年龄组响应东昆仑地区所经历的构造热事件,其中201~193Ma年龄组响应南部羌塘地块与昆仑地块的碰撞事件;172~152Ma年龄组为中-晚侏罗世古特提斯洋闭合后,造山后伸展的构造事件的记录;120~98Ma热事件吻合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碰撞事件;98~20Ma年龄组为东昆仑地区长期缓慢剥蚀去顶过程的印证;20~0Ma的快速隆升剥露事件则为东昆仑周缘断裂系活化相伴,多期隆升剥蚀事件均得到地层不整合及沉积记录等研究成果的证实。区内剥蚀起始时间从由南到北逐渐变老,体现东昆仑地区隆升剥蚀的不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隆升剥蚀 热演化史 隆升冷却 裂变年代学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