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6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高”指导性案例的差异倾向及其原因——基于裁判结果变动的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孙光宁 《东方法学》 CSSCI 2015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都分别发布了指导性案例,其结果倾向值得特别关注,尤其是那些裁判结果发生过变动的案件。在这些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更倾向于"轻判",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都分别发布了指导性案例,其结果倾向值得特别关注,尤其是那些裁判结果发生过变动的案件。在这些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更倾向于"轻判",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案例则更推崇"重判"。造成"两高"指导性案例在结果倾向上出现差异甚至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较直接的原因是"两高"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如何在刑事司法领域内适用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和侧重;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在面对转型社会的复杂形势时,司法机关(即使是最高司法机关)缺乏予以有效的应对措施。虽然这一点决定了案例指导制度存在着不少缺陷,但是,仍然应当强调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地方司法机关也应当重视对指导性案例的研习和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导性案例 后果主义 同案同判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裁判要点(要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服裁判结果 辱骂法官拘留
2
《农家致富》 2022年第16期49-49,共1页
【案例】某区法院在魏某诉乔某排除妨害纠纷一案中,依法作出驳回起诉裁定。然而,魏某对裁判结果不服,并在其微信朋友圈及论坛中采用极端语言侮辱、谩骂该案承办法官。法院审理后认为,魏某在社交平台侮辱、谩骂承办法官的行为严重影响司... 【案例】某区法院在魏某诉乔某排除妨害纠纷一案中,依法作出驳回起诉裁定。然而,魏某对裁判结果不服,并在其微信朋友圈及论坛中采用极端语言侮辱、谩骂该案承办法官。法院审理后认为,魏某在社交平台侮辱、谩骂承办法官的行为严重影响司法公信力及司法形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魏某拘留10日,罚款5000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驳回起诉 裁判结果 司法形象 司法公信力 社交平台 排除妨害 微信朋友圈 侮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税务行政诉讼裁判结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56份司法裁判文书的探索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威 《税收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76,共11页
近年来,税务行政诉讼正日益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重要诉讼类型。基于北京市公开的256份税务行政诉讼裁判文书,文章对裁判结果进行实证分析,重点考察原告胜诉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原告是否为个人与原告胜诉率具有负向相关性,且通过了... 近年来,税务行政诉讼正日益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重要诉讼类型。基于北京市公开的256份税务行政诉讼裁判文书,文章对裁判结果进行实证分析,重点考察原告胜诉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原告是否为个人与原告胜诉率具有负向相关性,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被告级别、被告是否聘请律师、是否经过复议、被告提供的证据数量与原告胜诉率具有一定负向相关趋势;原告是否聘请律师、审理级别、案件金额与原告胜诉率之间则呈现正向相关趋势。基于上述检验结果,原告在北京市税务行政诉讼中仍然处于制度性弱势地位,因而未来应该降低原告诉讼成本、完善对原告的制度性保护,同时改革现行诉讼证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务行政诉讼 原告胜诉率 裁判文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识在司法裁判方法中的运用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黄金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6,共13页
在司法裁判的各主要方法中,常识都展现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就法律发现而言,常识是法律的社会渊源,也是法律外部发现的重要场所。通过常识,法官不仅能清晰地阐明法律模糊,还能有效地填补法律漏洞。就法律解释而言,常识使当然解释成为可... 在司法裁判的各主要方法中,常识都展现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就法律发现而言,常识是法律的社会渊源,也是法律外部发现的重要场所。通过常识,法官不仅能清晰地阐明法律模糊,还能有效地填补法律漏洞。就法律解释而言,常识使当然解释成为可能:通过常识,法官不仅可以捕捉到法律的规范意旨,还能更好地探寻事物的本质。就法律论证而言,常识是法律论证的重要依凭:以常识为依据的法律论证,不仅可以克服形式逻辑的刻板与僵化,使法律决定在合法性与合理性之间实现均衡,还能避免法律论证走向过度修辞,从而限制法官专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识 司法裁判 法律渊源 当然解释 法律论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裁判中法官的道德义务 被引量:1
5
作者 谢小瑶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4,156,157,共16页
依据法律做出裁判一直是对法官角色道德义务的经典概括。但是,此概括忽视了法官裁判适用的规范除法律外,还涵盖其他规则的情形。社会角色道德义务的“簇”规范存在形态透射出法官角色并非只是由强制性适用法律这一单一道德义务构成。实... 依据法律做出裁判一直是对法官角色道德义务的经典概括。但是,此概括忽视了法官裁判适用的规范除法律外,还涵盖其他规则的情形。社会角色道德义务的“簇”规范存在形态透射出法官角色并非只是由强制性适用法律这一单一道德义务构成。实际上,在裁判中,法官角色的道德义务是复合型的,即适用法律、提升法律和保护法律。在此过程中,法官角色的整全功能是其本质,它与遵从法律相契合,并不会导致“角色逃逸”的难题。与复合型道德义务相对应,法官角色的义务伦理表现出多元特征。通过法官的多元义务伦理约束与规范裁判,使蕴含在法律中的共同善内容得以不断充实和发展,并助推了德性政治的型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裁判 法官角色 社会角色 复合型道德义务 多元义务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水平足球裁判员判罚决策的优势及神经机制
6
作者 水祎舟 车翔 +6 位作者 赵治豪 张禹 李杰 刘晨涛 密思雨 万炳军 游旭群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91-1413,I0005,共24页
足球裁判员的判罚决策不仅关乎着比赛的程序公平,还对比赛结果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结合决策的感知、多线索处理、决策形成三阶段模型及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技术,通过比较国家级及以上、一级和三级足球裁判员对不同犯规程度时判罚决策的... 足球裁判员的判罚决策不仅关乎着比赛的程序公平,还对比赛结果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结合决策的感知、多线索处理、决策形成三阶段模型及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技术,通过比较国家级及以上、一级和三级足球裁判员对不同犯规程度时判罚决策的行为及神经活动差异,尝试揭示高水平足球裁判员判罚决策的行为及神经活动特点。结果发现,相比于一级和三级裁判员,国家级及以上裁判员在面对较轻犯规程度时,其判罚决策的正确率更高;该群体在在战术影响和最终判罚决策中表现出更广泛的前额叶-枕叶协同激活模式。此外,国家级裁判的判罚正确率与特定脑区激活存在相关性:侵犯等级决策中,中度犯规时双侧前额叶及前扣带回激活更强;战术影响决策中,枕叶与额下回参与程度随犯规程度变化;最终判罚时,重度犯规激活双侧枕叶多个亚区。研究表明,高水平足球裁判员的判罚决策优势可能源于前额叶-枕叶激活反映的高效的感知与多线索处理的整合能力,为裁判员选拔与培训提供了神经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球裁判 判罚决策 犯规程度 决策类型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法裁判中的间接后果主义
7
作者 雷磊 徐子煜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5,216,共13页
传统后果主义质疑依法裁判在司法活动中的优先地位,主张用社会科学方法代替法教义学方法,但有着对司法常识缺乏解释力以及后果不明确的缺陷。以行为后果主义为道德评价立场,并在决策中尊重特定规则的间接后果主义更适合作为司法裁判的... 传统后果主义质疑依法裁判在司法活动中的优先地位,主张用社会科学方法代替法教义学方法,但有着对司法常识缺乏解释力以及后果不明确的缺陷。以行为后果主义为道德评价立场,并在决策中尊重特定规则的间接后果主义更适合作为司法裁判的伦理根基。在理论层面,间接后果主义通过区分评价和决策两个层面,主张依法裁判的优先地位,反对用社会科学方法代替法教义学方法,同时避免了法律规则不符合规则后果主义要求可能产生的困境。在实践层面,间接后果主义对道义论立场保持开放,坚持在疑难案件中综合各类后果进行计算和裁判。因此,与规则后果主义相比,间接后果主义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裁判 传统后果主义 间接后果主义 依法裁判 法教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法裁判中“不应当知道”运用研究
8
作者 彭中礼 谭卓婕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48,共9页
“不应当知道”概念是司法裁判中推理和论证的重要对象,在司法中的理解和运用呈现出鲜明特点。实证研究发现,司法裁判中运用“不应当知道”在整体上仍存在界定、认定、证明和论证等方面问题。对此,应通过类型化思维厘定内涵,运用推定方... “不应当知道”概念是司法裁判中推理和论证的重要对象,在司法中的理解和运用呈现出鲜明特点。实证研究发现,司法裁判中运用“不应当知道”在整体上仍存在界定、认定、证明和论证等方面问题。对此,应通过类型化思维厘定内涵,运用推定方法联结客观标准与主观状态,并通过法律方法加强论证说理。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究表明,在司法裁判中确定“不应当知道”的词义,既需要法律对概念做严格界定,也应当运用适恰的法律方法进行逻辑推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应当知道 司法裁判 法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债务压力影响涉政府担保案的司法裁判吗?
9
作者 万江 吴凡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8,共12页
尽管现行法律禁止地方政府担保,但有的地方政府却因筹集资金等原因而违规担保。在债务人偿债能力、偿债意愿不足时,就出现了大量主张地方政府及所属部门履行担保责任的案件。虽然司法解释明确了地方政府承担担保责任的类型和比例,但地... 尽管现行法律禁止地方政府担保,但有的地方政府却因筹集资金等原因而违规担保。在债务人偿债能力、偿债意愿不足时,就出现了大量主张地方政府及所属部门履行担保责任的案件。虽然司法解释明确了地方政府承担担保责任的类型和比例,但地方法院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对地方政府是否需要履行担保责任以及责任比例的认定并不一致。通过对2000—2022年间451份地方政府担保民事判决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债务压力越大的地区,其法院越倾向于判决地方政府不承担或者承担较低比例的担保责任。这一发现佐证了法院在处理涉地方政府的民事案件时会更偏向于保护地方政府利益,并显著受到财政压力影响的假设。单就地方政府担保问题的解决而言,司法机关不仅应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间的平衡而放松对担保合同效力的否定,还需要修正责任分配规则,对地方政府形成有效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债务压力 政府担保 司法公正 营商环境 裁判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境内加工—境外销售”商标侵权纠纷案件的裁判思路及类型化分析
10
作者 李昊 《国际商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7,共12页
“境内加工—境外销售”商标侵权纠纷案件的裁判思路和涉案行为模式的法律性质尚待明确。此类案件应适用三阶式的裁判思路进行处理:明确涉案贸易模式是否属于涉外定牌加工;基于行为与效果二分理论,判断涉案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使用行为以... “境内加工—境外销售”商标侵权纠纷案件的裁判思路和涉案行为模式的法律性质尚待明确。此类案件应适用三阶式的裁判思路进行处理:明确涉案贸易模式是否属于涉外定牌加工;基于行为与效果二分理论,判断涉案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使用行为以及是否导致混淆可能性;适用兜底条款,评估涉案行为是否产生其他实质性损害。通过类型化分析,各类行为模式都构成商标使用行为,但是侵权判断结果不同。实践中应确立“境内加工—境外销售”不侵犯境内商标权的原则,而以“产品出口转内销”“存在关联事实”以及“非涉外定牌加工”为不侵犯境内商标权的例外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内加工—境外销售” 裁判思路 定牌加工 商标侵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生成裁判文书的模型构建
11
作者 苏晓宏 刘霈羲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97,共9页
司法智能化转型背景下,人工智能生成裁判文书成为缓解法官事务性负担与提升审判效率的关键路径。当下实务界和学界关注两种人工智能生成裁判文书范式,符号主义范式由形式逻辑规则驱动,虽然可解释性强,却存在知识获取瓶颈与情境适应局限... 司法智能化转型背景下,人工智能生成裁判文书成为缓解法官事务性负担与提升审判效率的关键路径。当下实务界和学界关注两种人工智能生成裁判文书范式,符号主义范式由形式逻辑规则驱动,虽然可解释性强,却存在知识获取瓶颈与情境适应局限;而联结主义范式依托数据驱动实现模式识别,迁移能力强,但因统计相关性和法律因果性脱节而陷入解释困境。为矫正两种范式的结构缺陷,需构建基于符号—联结主义的神经符号系统,利用通用型法律知识图谱的符号化表达和联结主义模型的动态学习机制,构建逻辑严密、适应性强的人工智能生成裁判文书模型。通用型法律知识图谱以要件事实理论为方法论工具,通过本体层和数据层的分层映射实现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的多阶关联。基于DeepSeek大模型进行预训练、检索增强生成、监督微调与对齐,完成从裁判简单案件到价值判断的渐进式跃迁。为确保技术理性和司法价值相兼容,需遵循“人在回路上”的治理理念,由法官校验人工智能生成的裁判文书,运用法律续造技术并凭借顿悟思维和隐性知识的优势填补算法司法之后出现的法律漏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人工智能 符号—联结主义 法律知识图谱 大语言模型 智能生成裁判文书 人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视与调适:论体育裁判人工智能化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江浩 徐伟康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9,93,共8页
受益于数据的积累、算法的跃迁及算力的提升,人工智能在体育赛事判罚中的应用渐趋增多。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厘清体育裁判人工智能化的内涵、功能及其场景,检视并调适其相关困境。研究认为:相较于人类裁判,体育裁判人工... 受益于数据的积累、算法的跃迁及算力的提升,人工智能在体育赛事判罚中的应用渐趋增多。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厘清体育裁判人工智能化的内涵、功能及其场景,检视并调适其相关困境。研究认为:相较于人类裁判,体育裁判人工智能化更具高效性、客观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但囿于技术的双重性,体育裁判人工智能化在程序方法、价值对齐、终局裁决3个方面分别面临不同的困境,并具有不同的限度表征。为确立体育裁判人工智能化的辅助性地位,达至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裁判之理想效果,相关主体应围绕3条路径予以调适:实现系统的优化升级,提供可申诉救济渠道;健全算法风险治理机制,化解偏见与黑箱危机;尊重参与方固有权利,明确职责及担责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裁判 人工智能 伦理 法律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大语言模型与动态提示的裁判文书摘要方法
13
作者 张滨滨 秦永彬 +1 位作者 黄瑞章 陈艳平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783-2789,共7页
针对裁判文书案件结构复杂、涉案事实冗余且案情分布广泛的问题,现有的大语言模型(LLM)难以有效关注结构信息并可能会产生事实错误关联,从而导致结构信息缺失和事实不一致。因此,提出一种结合LLM与动态提示的裁判文书摘要方法DPCM(Dynam... 针对裁判文书案件结构复杂、涉案事实冗余且案情分布广泛的问题,现有的大语言模型(LLM)难以有效关注结构信息并可能会产生事实错误关联,从而导致结构信息缺失和事实不一致。因此,提出一种结合LLM与动态提示的裁判文书摘要方法DPCM(Dynamic Prompt Correction Method)。首先,利用LLM进行单样本学习,以生成裁判文书摘要。其次,计算原文与摘要之间的高维相似性,以检测摘要中可能存在的结构缺失或事实不一致的问题:如果发现问题,将错误摘要与原文拼接,并加入提示词,随后再次进行单样本学习,以修正并生成新的摘要,且再次进行相似性检测,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则重复此生成与检测过程。最后,通过这种反复迭代的方式动态调整提示词,以逐步优化生成的摘要。在CAIL2020公共司法摘要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Least-To-Most-Prompting、Zero-Shot-Reasoners和Self_Consistency_Cot等方法,所提方法在Rouge-1、Rouge-2、Rouge-L、BERTscore、FactCC(Factual Consistency)指标上均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动态提示 裁判文书摘要 结构缺失 事实不一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司法裁判的正当性边界与制度约束
14
作者 杜雨钊 唐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18,共13页
当前,人工智能辅助司法裁判展现出诸多优势,但同时在审判实践中引发了效率与公正的内在张力、法官主体性消隐危机、当事人诉讼权利侵蚀风险,理论上还面临着人机协作责任划分困境、价值判断机械化、伦理框架缺失等难题。为调和人工智能... 当前,人工智能辅助司法裁判展现出诸多优势,但同时在审判实践中引发了效率与公正的内在张力、法官主体性消隐危机、当事人诉讼权利侵蚀风险,理论上还面临着人机协作责任划分困境、价值判断机械化、伦理框架缺失等难题。为调和人工智能应用司法领域的“人—机”矛盾,宜划定人工智能司法辅助的正当性边界,包括坚守司法权不可让渡的工具性边界、以当事人权利保障为核心的程序可控性边界,以及坚持司法责任制人类中心主义的责任性边界。制度上应将算法治理融入诉讼法规范治理体系,创新人工智能辅助司法裁判应用场景下的程序权利保障机制,在实现技术与法律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建构制度体系。未来,宜采取立法与司法解释双重规范进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辅助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司法裁判 正当性边界 算法治理 司法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学知识嵌入反垄断司法裁判的三种基本模式——以经济学知识的证据功能为视角
15
作者 武春旭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9,共17页
经济学知识在我国反垄断司法裁判中存在三种应用模式,区分的依据是不同模式在证据法上产生的效果不同。第一,当经济学用于查明案件事实时,经济学知识构成程序法意义上的证据,受到证据采纳规则和采信规则的审查,研究的是经济学知识是否... 经济学知识在我国反垄断司法裁判中存在三种应用模式,区分的依据是不同模式在证据法上产生的效果不同。第一,当经济学用于查明案件事实时,经济学知识构成程序法意义上的证据,受到证据采纳规则和采信规则的审查,研究的是经济学知识是否能够成为“证据”以及证明力有多大的问题。经济学证据常常横跨采纳和采信规则的边界,因此法官应当避免僵化适用采纳规则,在经济学证据满足来源合法性和内容相关性以后即可纳入审查。在审查经济学证据的证明力大小之时,法官应当考虑出具该证据的经济学家的“独立性”。第二,当经济学知识用于解释法律规则时,一方面为垄断行为细化构成要件并提供分析框架,此时不构成程序法意义上的证据,也不会受到证据法的审查。鉴于经济学知识可能与法学思路相悖,法官应当以我国法律制度和政策目标为基准,判定是否要接纳相应的经济学术语解释和分析框架。另一方面,经济学知识从法经济学角度为垄断行为提供了“规则”与“标准”二分的规制方式,此时虽然不构成程序法意义上的证据,但是会影响到举证责任的履行难度。上述的二分规制模式在我国反垄断司法裁判中确已形成,但受到了欧美实践的不当影响,因此法官应当避免对国外司法辖区竞争法术语的盲目借用。第三,当经济学知识在司法裁判中提供背景信息和经验法则之时,构成“经济学常态”,此时同样不是程序法意义上的证据,但是会影响证明标准的满足或法官“心证”的形成。经济学常态和推定虽有相似之处,但法官应当避免将经济学常态等同于推定来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 反垄断司法裁判 证据法 举证责任 证明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裁判文书公开制度研究——基于声誉机制的分析视角
16
作者 胡江玥 张志铭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1,157,158,共16页
推动社会诚信建设是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中国裁判文书网”、推行裁判文书网上实名公开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十几年的实证数据显示,裁判文书实名公开对社会诚信建设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同时,实名公开带来的信息滥用和信息控制等消极作... 推动社会诚信建设是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中国裁判文书网”、推行裁判文书网上实名公开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十几年的实证数据显示,裁判文书实名公开对社会诚信建设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同时,实名公开带来的信息滥用和信息控制等消极作用却日益突出。声誉机制运作原理解释了其中原因。按实名负面信息公开方式的不同,声誉机制有“市场自治公开型”和“国家强制公开型”两种类型,通过发布实名负面信息让社会自发对失信者实施集体抵制的惩戒措施,进而促进社会诚信。“中国裁判文书网”不区分裁判文书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而一律由国家强制实名公开的“单轨制”做法,是造成中国裁判文书公开制度实效不及预期、消极作用突出的主要原因。只有建立“裁判文书公共信息由国家强制公开、裁判文书私人信息由市场自治公开”的“双轨制”,才能既有效实现裁判文书公开的规范价值和征信价值,又防范信息滥用、信息控制以及集体抵制法律等消极作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裁判文书公开 诚信建设 声誉机制 市场自治公开 国家强制公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案裁判的中国实践及其制度逻辑
17
作者 杨知文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12,共12页
类案裁判与针对案件纠纷的普遍性司法活动密不可分,不仅具有重要的法理基础,而且在不同法律传统中形成了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法院类案裁判经历了从自发性的、非正式制度的探索到自觉性的、正式制度的建构过程,体现出独有的制度设计和... 类案裁判与针对案件纠纷的普遍性司法活动密不可分,不仅具有重要的法理基础,而且在不同法律传统中形成了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法院类案裁判经历了从自发性的、非正式制度的探索到自觉性的、正式制度的建构过程,体现出独有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样式。从类案的属性、类案裁判的应用场合,以及类案检索并援引的设定意图等方面看,中国类案裁判制度在本质上就是制定法的特别适用制度,是一种在依法裁判的常态体系之内又专门添设的用于保障制定法规范一致实施的特别工程。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和大陆法系的通常判例制度不同,中国类案裁判实践的制度逻辑在于,它促使法官以指导性案例、入库案例等专门的既定判决为范本,实现制定法规范的同等适用。由此,法官援引指导性案例、入库案例等类案对待决案件作出判决的过程仍可归为基于制定法规范的裁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案裁判 指导性案例 入库案例 制度逻辑 统一法律适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法裁判中法人类学思维的运用逻辑及限度
18
作者 刘顺峰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61,共16页
法人类学思维承继社科法学的经验取向,注重以整体主义、经验主义和情境主义视角剖析司法裁判的运作过程及其内在机理。针对司法裁判中是否需要运用法人类学思维,法学界形成了司法排斥论、限缩适用论和普遍适用论等代表性立场。法人类学... 法人类学思维承继社科法学的经验取向,注重以整体主义、经验主义和情境主义视角剖析司法裁判的运作过程及其内在机理。针对司法裁判中是否需要运用法人类学思维,法学界形成了司法排斥论、限缩适用论和普遍适用论等代表性立场。法人类学思维在司法裁判中的运用逻辑,主要循沿案件事实的“描述—阐释—重构”、法律规范的社会情境解释、裁判后果“规范—实效”的统合性考量的进路展开。法人类学思维在司法裁判中的运用限度,受到我国司法裁判的历史传统、一般理论与现实经验影响。在司法裁判中运用法人类学思维,不但可避免司法的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实现“文本法”与“内心法”的有效沟通,还可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背景下司法人类学范式建构提供一种可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裁判 法人类学 法人类学思维 情境嵌入 司法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条竞合的司法适用困境与解决进路研究——以236份刑事裁判文书为样本
19
作者 付恒 付雷荣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6,202,共12页
通过对2019-2022年间涉及法条竞合的236份刑事裁判文书的案件事实、判决结果等基础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与样本分析,力求从司法实践的维度揭示法条竞合理论的微观运行样态,从而发现其在审判实践中面临的“真问题”。研究发现,司法人员对... 通过对2019-2022年间涉及法条竞合的236份刑事裁判文书的案件事实、判决结果等基础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与样本分析,力求从司法实践的维度揭示法条竞合理论的微观运行样态,从而发现其在审判实践中面临的“真问题”。研究发现,司法人员对法条竞合存在范围的认识差异、对其与想象竞合的区分标准未能达成一致、对其类型划分也未形成有效共识、对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之间的适用关系认识不统一以及在裁判文书中适用的依据与解释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法条竞合理论在司法适用中难以有效发挥释法析理、定分止争的作用,不利于实现个案公平与司法裁判的统一。因此,应构建双层次处断模型,以期为司法实务构建一套流程清晰、规则简约、操作简便的程序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条竞合 想象竞合 司法适用 刑事裁判文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体系和民事裁判的路径与功能
20
作者 韩富鹏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13,共18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条整体进入了法典,其并非民法基本原则,也不是单纯的道德规范或公共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生成于民法之外的价值素材,经截取和转化后可以进入民法体系,以弥补民法基本原则的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条整体进入了法典,其并非民法基本原则,也不是单纯的道德规范或公共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生成于民法之外的价值素材,经截取和转化后可以进入民法体系,以弥补民法基本原则的缺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经范围上的截取和转化,可以弥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基本原则规定的缺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可以发挥价值沟通功能,以保障基本原则的内涵能够与时俱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需要在程度上进行必要截取方可进入民法体系,从而发挥价值权衡和行为指引功能。作为整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法官价值判断之元价值,可以作为多种价值取向的择取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裁判,必须结合法律解释、漏洞填补、法律修正等方法论路径。在裁判文书中,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分别作为裁判依据、裁判理由或发挥单纯的司法教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素材 民法体系 民事裁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