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规超声征象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邵春晖 李培英 +2 位作者 罗永科 赵君智 马爱荣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707-712,共6页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征象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弹性比(SWE-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侵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风险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6月~2024年3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PTC患者87例共93个癌结节。根据术后病理分为...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征象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弹性比(SWE-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侵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风险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6月~2024年3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PTC患者87例共93个癌结节。根据术后病理分为CLNM组和未发生CLNM组,回顾性分析甲状腺癌结节与被膜关系常规超声图像特征(癌结节与被膜接触情况、被膜连续性情况、被膜侵犯范围)及SWE-ER值,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绘制SWE-ER、结节与被膜关系不同界值下的ROC曲线,比较不同界值下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价值。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生CLNM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发生CLNM组癌结节经线高于未发生CLN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CLNM组的被膜接触情况、被膜连续性及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与未发生CLNM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生CLNM组的SWE-ER低于未发生CLN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为金标准,绘制不同截断值下评估CLNM风险的ROC曲线,其中以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4为截断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95%CI:0.652~0.859),诊断效能最高。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被膜中断、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4~1/2、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2均为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WE-ER和癌结节被膜是否接触不能作为PTC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癌结节与被膜的关系,尤其是对甲状腺癌结节被膜侵犯范围在超声预测CLNM中有较高诊断价值;被膜中断、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4~1/2、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2均为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SWE-ER和癌结节是否与被膜接触不能作为PTC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被膜侵犯 颈部淋巴结转移 常规超声 剪切波弹性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
作者 张天昊 郝志伟 +3 位作者 安杰 李金 李锦行 姜战武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6期351-355,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伴被膜侵犯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lymphnodemetastasis,CLNM)的相关因素,并构建临床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PTC...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伴被膜侵犯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lymphnodemetastasis,CLNM)的相关因素,并构建临床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PTC侵犯被膜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纵横比、肿瘤位置、多灶性、微钙化、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和肿瘤直径。根据是否出现CLNM分为正常组(107例)和转移组(108例),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构建可视化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诊断效能。采用重复抽样1000次的Bootstrap检验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consistency index,C-index)和校准曲线来表示模型的预测性能和预测准确度。最后绘制临床决策曲线(DCA)判断模型的临床应用能力。结果共纳入215例PTC伴被膜侵犯患者,其中108例(50.23%)发生CLNM。单因素分析显示CLNM发生与患者肿瘤直径、纵横比>1、肿瘤位于下极、多灶性和合并HT有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纵横比>1、肿瘤位于下极和多灶性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01、1.875、2.291、2.303,P<0.05),合并HT是CLNM的保护因素(OR=0.501,P<0.05)。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PTC伴被膜侵犯患者发生CLNM的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95%CI:0.792~0.925,约登指数为0.734,敏感度为0.878,特异度为0.856,模型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内部验证C-index=0.83(95%CI:0.748~0.959)。校正曲线显示预测值靠近理想曲线,有较好一致性,在DCA曲线中该模型在临床效能表现良好。结论当PTC伴被膜侵犯时,肿瘤较大、纵横比>1、肿瘤位于下极、多灶性提示发生CLNM的风险较高,而合并HT是发生CLNM的保护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较高的区分度和校准度,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评估和术中探查,以便尽早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危险因素 列线图 被膜侵犯 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期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陆钰 龚涵颖 +2 位作者 韩俊 祝则峰 朱翔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7期970-973,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双期增强CT构建的支持向量机(SVM)及K-近邻(KNN)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5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60例病灶)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被... 目的 探讨基于双期增强CT构建的支持向量机(SVM)及K-近邻(KNN)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5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60例病灶)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被膜侵犯组(84例)和非被膜侵犯组(7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112)和验证组(n=48)。使用2种机器算法基于筛选后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价静脉期、动脉期及双期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在验证组中,基于静脉期CT建立的SVM模型、KNN模型AUC为0.752、0.698,基于动脉期CT建立的SVM模型、KNN模型AUC为0.880、0.716,基于双期联合CT建立的SVM联合模型、KNN联合模型AUC为0.936、0.764。联合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的效能明显高于单时期模型。结论 本研究基于双期增强CT构建的SVM、KNN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均能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其中双期联合的SVM模型表现出最佳的预测效能,在临床个体化诊治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乳头状 CT 影像组学 被膜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被膜接触关系下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陶玲玲 沈依 +4 位作者 汪矛斐 樊金芳 李伟伟 詹维伟 周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9期1570-1574,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被膜接触关系下常规超声(conventional ultrasound, CUS)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被膜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0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单发甲状... 目的 探讨不同被膜接触关系下常规超声(conventional ultrasound, CUS)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PTC)被膜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0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患者(104个癌结节),分析104个癌结节甲状腺被膜接触位置、接触面积与被膜侵犯的相关性,比较CUS、CEUS对PTC被膜侵犯的诊断效能。结果 104个癌结节中49个未发生被膜侵犯,55个发生被膜侵犯。结节与前被膜接触发生被膜侵犯的概率显著低于前后被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被膜接触面积≤25%发生被膜侵犯的概率显著低于接触面积为25%~50%及接触面积≥5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诊断被膜侵犯的敏感度显著高于CUS(76.36%&58.18%)。当接触面积≤25%时CEUS诊断被膜侵犯的敏感度显著高于CUS(64.29%&21.43%)。结论 CUS及CEUS对PTC被膜侵犯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CEUS的敏感度要优于CUS,尤其是在与被膜接触面积≤25%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被膜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外侵犯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雅 邱国文 夏永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8年第9期677-680,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超声造影技术(CEUS)与常规超声(US)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外侵犯(EC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2月,PTC患者96例,根据术后病理学诊断分为ECE组(44例)和非ECE组(52例),对术前CEUS和US检查结果进... 目的:评价应用超声造影技术(CEUS)与常规超声(US)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外侵犯(EC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2月,PTC患者96例,根据术后病理学诊断分为ECE组(44例)和非ECE组(52例),对术前CEUS和US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CEUS灌注指标间的差异,并以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2种检查方式对于ECE的诊断价值以及诊断效能(包括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结果:ECE组患者的RT、TTP、TPH和AUC均显著低于非ECE组(P=0.017、0.027、0.000、0.001),WIS明显高于非ECE组(P=0.004),两组患者的P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9)。ROC曲线显示,应用CEUS诊断预测PTC患者发生ECE的曲线下面积(AUC=0.914)高于US(AUC=0.756)。CEUS诊断PTC患者发生ECE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1%,93.18%,92.31%,91.11%和94.12%,均显著高于US的73.96%,70.45%,76.92%,72.09%和75.47%(P=0.000、0.006、0.030、0.013),US和CEUS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2.09%和9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外侵犯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技术 甲状腺乳头状癌 被膜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