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流动人口的“被歧视”问题研究——基于一项对北京城中村的调查
被引量:
14
1
作者
李升
黄造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65,共10页
基于一项对北京城中村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在工作生活中"被歧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劳动获得较低、有拖欠工资等经历的流动人口更易感到"被歧视";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劳动过程中难以保...
基于一项对北京城中村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在工作生活中"被歧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劳动获得较低、有拖欠工资等经历的流动人口更易感到"被歧视";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劳动过程中难以保障的流动人口反而容易感到"被歧视";城市生活年限越长,流动人口越容易感受到"被歧视",与本地人交往增多并不会对"被歧视"弱化产生显著影响;与传统媒介相比,生活中使用互联网的流动人口不易感到"被歧视"。可以看出,在当前的特大城市北京,脱离流动人口自身能力品质的歧视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保障社会报酬非差别性获得的制度完善依然重要;另一方面,通过改善"非表层"的社会交往关系、使用大众传媒等方式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是在制度完善之外解决歧视问题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被歧视
融入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慢性病患者病耻感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
28
2
作者
李利平
孙建萍
+2 位作者
吴红霞
牛桂芳
李玉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78,共4页
近年来,人体各系统慢性病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影响人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病耻感(stigma)是指“被剥夺全部社会认可资格的个人情况”,其本质是把一个整体或正常的人贴上标签、做上标记,标志着他们是不同的,导...
近年来,人体各系统慢性病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影响人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病耻感(stigma)是指“被剥夺全部社会认可资格的个人情况”,其本质是把一个整体或正常的人贴上标签、做上标记,标志着他们是不同的,导致他们在别人眼中贬值,被诋毁,是一种广泛的、消极的、刻板的社会现象[1],主要包括感知病耻感、实际病耻感和内在病耻感三个方面[2]:感知病耻感是指患者预期所能感觉的贬低歧视感;实际病耻感是指已经或正在经历的被歧视;内在病耻感是指患者对各种消极态度所做出的个人反应,内化为羞耻、低自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患者
病耻感
人体健康
消极态度
公共卫生问题
羞耻
低自尊
被歧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流动人口的“被歧视”问题研究——基于一项对北京城中村的调查
被引量:
14
1
作者
李升
黄造玉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65,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SH012)
文摘
基于一项对北京城中村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在工作生活中"被歧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劳动获得较低、有拖欠工资等经历的流动人口更易感到"被歧视";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劳动过程中难以保障的流动人口反而容易感到"被歧视";城市生活年限越长,流动人口越容易感受到"被歧视",与本地人交往增多并不会对"被歧视"弱化产生显著影响;与传统媒介相比,生活中使用互联网的流动人口不易感到"被歧视"。可以看出,在当前的特大城市北京,脱离流动人口自身能力品质的歧视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保障社会报酬非差别性获得的制度完善依然重要;另一方面,通过改善"非表层"的社会交往关系、使用大众传媒等方式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是在制度完善之外解决歧视问题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被歧视
融入城市
Keywords
floating population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urban integration
分类号
C913.9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慢性病患者病耻感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
28
2
作者
李利平
孙建萍
吴红霞
牛桂芳
李玉平
机构
山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山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出处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78,共4页
基金
山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科建设经费资助项目(学科办函[2018]1号)
2019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课题(2019SY521)
文摘
近年来,人体各系统慢性病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影响人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病耻感(stigma)是指“被剥夺全部社会认可资格的个人情况”,其本质是把一个整体或正常的人贴上标签、做上标记,标志着他们是不同的,导致他们在别人眼中贬值,被诋毁,是一种广泛的、消极的、刻板的社会现象[1],主要包括感知病耻感、实际病耻感和内在病耻感三个方面[2]:感知病耻感是指患者预期所能感觉的贬低歧视感;实际病耻感是指已经或正在经历的被歧视;内在病耻感是指患者对各种消极态度所做出的个人反应,内化为羞耻、低自尊等。
关键词
慢性病患者
病耻感
人体健康
消极态度
公共卫生问题
羞耻
低自尊
被歧视
分类号
R471 [医药卫生—护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流动人口的“被歧视”问题研究——基于一项对北京城中村的调查
李升
黄造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慢性病患者病耻感的研究现状
李利平
孙建萍
吴红霞
牛桂芳
李玉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