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被害人教义学的发展:刑事责任的分配与被害人自我保护
被引量:
31
1
作者
车浩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6,共15页
德国的被害人教义学肇始于刑法分论若干具体罪名的研究,从被害人自我保护和刑法辅助性原则的视角研究个罪,主要集中于诈骗罪中的被害人因素。之后被害人教义学持续发展,从最初涉及的诈骗罪和侵害私人秘密罪出发,不断地向越来越多的...
德国的被害人教义学肇始于刑法分论若干具体罪名的研究,从被害人自我保护和刑法辅助性原则的视角研究个罪,主要集中于诈骗罪中的被害人因素。之后被害人教义学持续发展,从最初涉及的诈骗罪和侵害私人秘密罪出发,不断地向越来越多的构成要件扩展和蔓延,并试图在分则体系与总则体系之间架起桥梁。与此同时,被害人教义学也面临着各种争议,比较基础性的争议集中于对刑法辅助性原则的不同理解及这种思想在刑事政策的导向上是否正确。目前德国的刑法教义学仍处于不断深化、渗透、传播及争取共识的进程中。从被害人视角切入刑法问题,将传统的行为人单维视角的理解模式,改变为“行为人一被害人”双维视角的理解模式,这才是被害人教义学的概念应当承载的使命和理论目标。被害人教义学能够在规范层面上理解并规范化地处理被害人的行为对行为人的影响,通过一般性的理论构建回应被害人的规范需求。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被害人教义学理论体系将给未来的刑法理论革新带来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教义学
刑事辅助性
刑事政策
“行为人-
被害人
”双维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互联网+”时代中的刑事需罚性判断——以被害人教义学为视角
被引量:
12
2
作者
龙天鸣
李金明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26,共10页
时下关于网络犯罪的研究形成了一种简单的逻辑模式,即危害行为作为底数,借助网络传播实现了指数爆炸并可使社会危害性无限地扩展。这首先忽视了对"底数"的需罚性判断,是对教义学思维的偏离。应当以被害人教义学为切入点,展开...
时下关于网络犯罪的研究形成了一种简单的逻辑模式,即危害行为作为底数,借助网络传播实现了指数爆炸并可使社会危害性无限地扩展。这首先忽视了对"底数"的需罚性判断,是对教义学思维的偏离。应当以被害人教义学为切入点,展开新型问题的教义学思考。我国对于被害人教义学的研究整体上缺乏观念的一致性、表述的统一性,以"免责效果"为单位可以简单梳理为:被害人自陷风险≤被害人承诺≤被害人自我答责。在刑事政策中运用被害人教义学理论对网络灰色行为做出宽容与缓和评价,有利于培养国民的网络理性,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并且网络刑法理论在吸收被害人教义学理念后对于个案分析也可展现其独立思考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被害人教义学
被害人
承诺
网络刑法
网络犯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被害人教义学理论的依据反思与功能批判
被引量:
5
3
作者
王焕婷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1-176,共16页
被害人教义学以被害人的应保护性和需保护性决定行为人的应罚性和需罚性为核心思想,其规范性依据是内含公民应先于国家保护自身法益理念的最后手段原则。合目的性限缩解释方法论之下,被害人可能且可期待的自我保护是决定构成要件该当与...
被害人教义学以被害人的应保护性和需保护性决定行为人的应罚性和需罚性为核心思想,其规范性依据是内含公民应先于国家保护自身法益理念的最后手段原则。合目的性限缩解释方法论之下,被害人可能且可期待的自我保护是决定构成要件该当与否的单一标准。但是,公民自我保护义务从最后手段原则的提取失败表明其无力取代刑罚功能。赋予构成要件个别要素贯彻一般性原则的功能,是对合目的性限缩解释方法的不恰当运用,导致设定不同构成要素的刑法规范的虚无。这种让司法擅自解除国家保护义务因而“修正法律”的解释准则侵害了立法者对法益保护必要性的优先判断权。将防范风险的任务分配给被害人,在扩张违法行为人自由空间的同时限缩了信赖法律之公民的行动自由。作为防止刑法膨胀化的手段,被害人教义学欠缺有效性,无法借此实现该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教义学
最后手段原则
应保护性
需保护性
刑事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被害人教义学的发展:刑事责任的分配与被害人自我保护
被引量:
31
1
作者
车浩
机构
北京大学法学院
出处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6,共15页
文摘
德国的被害人教义学肇始于刑法分论若干具体罪名的研究,从被害人自我保护和刑法辅助性原则的视角研究个罪,主要集中于诈骗罪中的被害人因素。之后被害人教义学持续发展,从最初涉及的诈骗罪和侵害私人秘密罪出发,不断地向越来越多的构成要件扩展和蔓延,并试图在分则体系与总则体系之间架起桥梁。与此同时,被害人教义学也面临着各种争议,比较基础性的争议集中于对刑法辅助性原则的不同理解及这种思想在刑事政策的导向上是否正确。目前德国的刑法教义学仍处于不断深化、渗透、传播及争取共识的进程中。从被害人视角切入刑法问题,将传统的行为人单维视角的理解模式,改变为“行为人一被害人”双维视角的理解模式,这才是被害人教义学的概念应当承载的使命和理论目标。被害人教义学能够在规范层面上理解并规范化地处理被害人的行为对行为人的影响,通过一般性的理论构建回应被害人的规范需求。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被害人教义学理论体系将给未来的刑法理论革新带来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被害人教义学
刑事辅助性
刑事政策
“行为人-
被害人
”双维视角
分类号
DF6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互联网+”时代中的刑事需罚性判断——以被害人教义学为视角
被引量:
12
2
作者
龙天鸣
李金明
机构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出处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26,共10页
文摘
时下关于网络犯罪的研究形成了一种简单的逻辑模式,即危害行为作为底数,借助网络传播实现了指数爆炸并可使社会危害性无限地扩展。这首先忽视了对"底数"的需罚性判断,是对教义学思维的偏离。应当以被害人教义学为切入点,展开新型问题的教义学思考。我国对于被害人教义学的研究整体上缺乏观念的一致性、表述的统一性,以"免责效果"为单位可以简单梳理为:被害人自陷风险≤被害人承诺≤被害人自我答责。在刑事政策中运用被害人教义学理论对网络灰色行为做出宽容与缓和评价,有利于培养国民的网络理性,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并且网络刑法理论在吸收被害人教义学理念后对于个案分析也可展现其独立思考的价值。
关键词
“互联网+”
被害人教义学
被害人
承诺
网络刑法
网络犯罪
分类号
DF6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被害人教义学理论的依据反思与功能批判
被引量:
5
3
作者
王焕婷
机构
扬州大学法学院
出处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1-176,共1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被害人自陷风险的刑法归责研究”(项目号21FFXB0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被害人教义学以被害人的应保护性和需保护性决定行为人的应罚性和需罚性为核心思想,其规范性依据是内含公民应先于国家保护自身法益理念的最后手段原则。合目的性限缩解释方法论之下,被害人可能且可期待的自我保护是决定构成要件该当与否的单一标准。但是,公民自我保护义务从最后手段原则的提取失败表明其无力取代刑罚功能。赋予构成要件个别要素贯彻一般性原则的功能,是对合目的性限缩解释方法的不恰当运用,导致设定不同构成要素的刑法规范的虚无。这种让司法擅自解除国家保护义务因而“修正法律”的解释准则侵害了立法者对法益保护必要性的优先判断权。将防范风险的任务分配给被害人,在扩张违法行为人自由空间的同时限缩了信赖法律之公民的行动自由。作为防止刑法膨胀化的手段,被害人教义学欠缺有效性,无法借此实现该目的。
关键词
被害人教义学
最后手段原则
应保护性
需保护性
刑事不法
分类号
D951.6 [政治法律—法学]
DD914 [政治法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被害人教义学的发展:刑事责任的分配与被害人自我保护
车浩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互联网+”时代中的刑事需罚性判断——以被害人教义学为视角
龙天鸣
李金明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被害人教义学理论的依据反思与功能批判
王焕婷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