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非转换伸展型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1
作者 范玉海 屈红军 朱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6,共17页
近年来,东非转换伸展型被动陆缘深水区的鲁武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可采储量达3.8×10^(12) m^(3),但该区资源发现率仅为13.1%,待发现资源潜力巨大,为此,在综合东非被动陆缘盆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内烃源岩、... 近年来,东非转换伸展型被动陆缘深水区的鲁武马盆地和坦桑尼亚盆地发现了一系列大气田,可采储量达3.8×10^(12) m^(3),但该区资源发现率仅为13.1%,待发现资源潜力巨大,为此,在综合东非被动陆缘盆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内烃源岩、储层、圈闭及运移等地质条件进行总结,并探讨了生储盖组合规律。结果表明:1)东非转换伸展型陆缘盆地主力烃源岩以中上侏罗统白垩系潟湖相、局限海相页岩或灰岩为主;主力储集层为中上侏罗统白垩系新近系海相碎屑岩。2)油气沿断层做“垂向式充注”或“横向式充注”,沿不整合面或储层做“测注式充注”;受控于东非复杂构造演化作用,形成了以构造、地层岩性为主的圈闭类型。3)成藏条件以鲁伍马、坦桑尼亚盆地最为优越,有利勘探层位为白垩系新近系的砂岩储层;索马里盆地三叠系Calub组砂岩具有较好勘探前景。随着勘探程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他盆地油气勘探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伸展型盆地 深水 油气地质特征 勘探潜力 东非被动陆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印度洋地区被动陆缘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其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
2
作者 李刚 贺昱搏 +3 位作者 白国平 邱海华 王宁 尹宇寒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5,共15页
环印度洋周缘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是当前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基于IHS商业数据库和前人研究成果等资料,厘定了环印度洋地区被动陆缘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了构造演化对盆地充填结构和成藏要素的影响,并利用蒙特卡... 环印度洋周缘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是当前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基于IHS商业数据库和前人研究成果等资料,厘定了环印度洋地区被动陆缘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了构造演化对盆地充填结构和成藏要素的影响,并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评估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优选了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环印度洋地区被动陆缘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阶段,依次为裂前期、同裂谷期和被动陆缘期。根据盆地演化的主导阶段,研究区内被动陆缘盆地可分为拉张边缘裂前发育型、拉张边缘断坳叠置型、拉张边缘坳陷发育型和转换边缘断坳叠置型。盆地内烃源岩主要发育于裂前期—被动陆缘早期,不同地区的主力烃源岩层系不同;储集岩主要发育于裂前期—被动陆缘晚期;区域盖层则主要发育于被动陆缘期。资源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重点被动陆缘盆地待发现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可采资源量(均值)分别为4.49×10^(8) t,15.86×10^(12) m^(3)和5.23×10^(8) t,折合成油当量137.69×10^(8) t。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北卡那封盆地裂前中—上三叠统区带、东非地区鲁伍马盆地北部和坦桑尼亚盆地南部中白垩统—新近系三角洲-深水扇区带是最有潜力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印度洋 被动陆缘盆地 构造演化 成藏要素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结构差异与大油气田分布 被引量:17
3
作者 温志新 吴亚东 +3 位作者 边海光 王兆明 贺正军 宋成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2-141,共10页
以板块构造演化为基础,利用地震、地质等资料,再现南大西洋两岸共轭型被动陆缘盆地原型盆地形成演化过程。首次依据盆地结构差异及沉积充填特征,将研究区被动陆缘盆地进一步划分为"三段""四类";结合对已发现大油气... 以板块构造演化为基础,利用地震、地质等资料,再现南大西洋两岸共轭型被动陆缘盆地原型盆地形成演化过程。首次依据盆地结构差异及沉积充填特征,将研究区被动陆缘盆地进一步划分为"三段""四类";结合对已发现大油气田的解剖,搞清了每类盆地大油气田成藏规律,并分别建立了其大油气田成藏模式。认为两岸"三段""四类"盆地都经过了早期陆内裂谷、过渡期陆间裂谷及漂移期被动陆缘三个原型阶段。南段为下伏裂谷层系比较发育的"断陷型"盆地,上覆坳陷沉积厚度较薄,仅作为区域盖层,形成"裂谷层系构造-地层型"大油气田。中段为裂谷、坳陷层系都比较发育且过渡阶段有盐的"含盐断坳型"盆地,以过渡期陆间裂谷盐岩充填为特征,其上、下的漂移期海相及裂谷期湖相页岩均可形成有效烃源岩,海相页岩及盐岩分别作为优质盖层,形成了"盐下碳酸盐岩-盐上重力流扇体型"大油气田。北段为裂谷层系分布范围小、坳陷沉积范围广且厚度大的"坳陷型"盆地,受"窄"陆棚、"陡"陆坡控制,坳陷层系重力流扇体自始至终比较发育,源于坳陷层系下部海相页岩中的油气直接充注于本身内部裙边状分布的重力流复合扇体之中,形成"漂移期重力流扇体群型"大油气田。另外,研究区还发育尼日尔、福斯杜亚马逊、佩罗塔斯三个具有独特构造-沉积特征的"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其特殊性体现在三角洲层系由于沉积速率极高,从陆向海形成生长断裂带—泥岩底辟带—逆冲断裂褶皱带—平缓斜坡带四大环状构造带。除了前三角洲层系可以作为有效烃源岩之外,本身也可以形成自生自储自盖型组合,形成独特的"四大环状构造带型"大油气田,即在由陆向海生长断裂带—泥岩底辟带—逆冲断裂褶皱带—平缓斜坡带四大环状构造带上都可以形成大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 被动陆缘盆地 原型盆地 盆地结构 大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美东缘被动陆缘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马中振 谢寅符 +5 位作者 刘亚明 王丹丹 阳孝法 闫永强 周玉冰 赵永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66-1374,共9页
为明确南美东缘被动陆缘盆地群油气资源潜力,在系统分析19个被动陆缘盆地群石油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首次以成藏组合为单元评价被动陆缘盆地群资源潜力,探讨下步勘探方向:1)南美东缘整体经历"裂谷"—"过渡"—"被... 为明确南美东缘被动陆缘盆地群油气资源潜力,在系统分析19个被动陆缘盆地群石油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首次以成藏组合为单元评价被动陆缘盆地群资源潜力,探讨下步勘探方向:1)南美东缘整体经历"裂谷"—"过渡"—"被动陆缘"3个构造演化阶段;2)发育2套主要烃源岩,即白垩系裂谷期湖相烃源岩和被动陆缘期海相烃源岩;白垩系(占总可采储量69%)和第三系(占总可采储量29%)是2套主要的储集层;盖层为白垩系层间泥岩、第三系海相泥页岩,中段盆地群发育一套白垩系膏盐岩区域性盖层;油气主要富集在中段含盐盆地(可采储量占总量96.32%);盆地群主要发育上部、中部和下部3套大的成藏组合;3)预测总待发现油气可采资源量为132 451百万桶,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坎波斯、桑托斯、埃斯普利托桑托、圭亚那和马尔维纳斯盆地;纵向主要集中在上部成藏组合;坎波斯盆地上部成藏组合,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域,其次为桑托斯盆地的中部和下部成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洲 被动陆缘盆地 石油地质特征 成藏组合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陆缘盆地逆冲、底辟构造对深水层序结构的控制——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区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蔺鹏 吴胜和 胡光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34,共14页
被动陆缘盆地深水区是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但由大型三角洲引发的重力滑动构造导致被动陆缘盆地深水层序结构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明确此类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展布规律、为勘探部署提供理论支撑,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 被动陆缘盆地深水区是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但由大型三角洲引发的重力滑动构造导致被动陆缘盆地深水层序结构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明确此类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展布规律、为勘探部署提供理论支撑,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区为例,基于地震、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采用地震沉积学与地震地貌学方法,研究了深水沉积单元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深水层序结构和主控因素,揭示了被动陆缘盆地深水区逆冲/底辟构造演化对层序结构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逆冲相关的微盆地是逆冲断层主控型深水层序发育的主要场所,深水层序主要为陆源重力流与逆冲成因的再搬运碎屑流在微盆地内混合形成下部朵体、上部块体搬运沉积的沉积组合,重力流在不同微盆地间重复充填—溢出过程;(2)滑脱褶皱两侧形成的狭长微盆地内部发育泥底辟主控型深水层序,深水层序主要由多期重力流水道及小型朵体叠加而成,早期水道沉积占据微盆地最深处,晚期重力流在滑脱褶皱与早期水道之间的地貌低部位处形成新的水道沉积;(3)构造平静期,受控于沉积填平补齐作用,重力流主要发生沉积过路,深水层序通常由水道和泥质披覆沉积两期沉积组成。结论认为,构造活动对深水层序结构的控制作用体现在“逆冲/底辟构造活动控制了微盆地的形成,并为深水层序的发育提供了可容空间,进而决定了深水沉积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逆冲断层活动能触发再搬运碎屑流为深水层序提供了额外的物源”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陆缘盆地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深水 逆冲断层 泥底辟 层序结构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差异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5
6
作者 白国平 牛斌斌 +3 位作者 陈君 胡靖靖 孟秋含 邱海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3-112,155,共11页
通过对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内含油气系统的系统表征和类比分析,结合中东地区油气田最新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揭示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构造沉积演化、源盖成藏要素和油气富集的相关关系,探索盆地油气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阿拉伯板... 通过对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内含油气系统的系统表征和类比分析,结合中东地区油气田最新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揭示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构造沉积演化、源盖成藏要素和油气富集的相关关系,探索盆地油气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群发育内克拉通、弧后、被动陆缘和活动陆缘4个超级含油气系统,其中被动陆缘和内克拉通超级含油气系统油气最为富集;区域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中阿拉伯盆地和鲁卜哈利盆地,层系上石油主要储集于白垩系和侏罗系,而天然气则主要富集于二叠系和三叠系;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群油气的差异富集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即优质烃源岩的展布与盆地的正向构造带控制油气的区域分布,区域盖层控制油气的层系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含油气系统 油气差异富集 主控因素 被动陆缘盆地 阿拉伯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结构特征与勘探领域 被引量:4
7
作者 田纳新 吴高奎 +3 位作者 刘静静 陶崇智 高敏 王大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6-496,共11页
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而对盆地结构特征和成藏条件认识不足制约着区内深水油气勘探工作。综合分析地震、钻井和重磁异常等资料,以塞内加尔盆地和斯科舍盆地为重点解剖对象,研究了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结构特征及其深水油... 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丰富,而对盆地结构特征和成藏条件认识不足制约着区内深水油气勘探工作。综合分析地震、钻井和重磁异常等资料,以塞内加尔盆地和斯科舍盆地为重点解剖对象,研究了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结构特征及其深水油气成藏条件并预测勘探领域。中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经历了断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三期演化,相应发育断陷层、坳陷层和陆缘层,基底性质和转换断层联合作用控制了被动陆缘盆地的结构。三叠纪—早侏罗世断陷期,发育垒堑结构,以河流、湖泊和三角洲等陆相沉积为主;中晚侏罗世过渡期,转换断裂活动形成边缘脊或海底隆起带,加之研究区古生界弱基底易拉伸减薄而沉降,与向陆方向高地势构成局限环境,为坳陷层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白垩纪漂移期,发育台缘礁、三角洲—坡底扇两类储集体。斯科舍盆地坡底扇和塞内加尔盆地台缘礁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结构 形成机制 坡底扇 台缘礁 被动陆缘盆地 塞内加尔盆地 斯科舍盆地 中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盐构造形成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殿举 李江海 +3 位作者 程鹏 李一赫 刘志强 王越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4-933,共10页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含盐盆地油气分布与盐构造的构造样式及分布有直接联系。基于地震资料的构造解译和物理/数值模拟实验,前人对被动陆缘盆地盐构造的形成演化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尚缺乏对盐构造形成演化主控因素的系统论证。本文基...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含盐盆地油气分布与盐构造的构造样式及分布有直接联系。基于地震资料的构造解译和物理/数值模拟实验,前人对被动陆缘盆地盐构造的形成演化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尚缺乏对盐构造形成演化主控因素的系统论证。本文基于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手段,通过2组共8个模型的对比实验,探讨了被动陆缘盆地底板倾斜角度和盐岩上覆地层厚度对盐构造形成的控制作用。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①随着底板倾斜角度的增加,盐岩及其上覆沉积流动速度逐渐增大。其中,从无倾角到2.5°倾角,盐岩流速增加最大,后续陆源沉积搬运距离增加了约1.5倍,远高于其他角度模型间的距离增量;②盐层的上覆地层厚度越大,后续沉积搬运能力越差,盐构造及其相关构造越难形成。上覆地层的厚度直接影响了盐岩的流动速度,上覆地层厚度每增加1m,沉积物的搬运距离减小约5%~10%。最后,基于上述模拟结果定量分析,探讨了两种因素对盐构造形成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 被动陆缘盆地 盐构造 离散元数值模拟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陆缘盆地陆隆斜坡对盐构造形成的影响——来自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殿举 李一赫 +2 位作者 于法浩 王志琛 刘志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54-862,共9页
被动陆缘盆地盐构造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时空演化分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丰富的油气资源促进了被动陆缘盆地地震资料品质的不断提升,高精度地震数据的解译结果表明,被动陆缘盆地盐层下的地形往往具有大型的起伏特征,而前人在基... 被动陆缘盆地盐构造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时空演化分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丰富的油气资源促进了被动陆缘盆地地震资料品质的不断提升,高精度地震数据的解译结果表明,被动陆缘盆地盐层下的地形往往具有大型的起伏特征,而前人在基底构造形态对盐构造形成影响方面的研究并未取得共识,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认识,采用物理模拟方法,通过2组模型的平面、剖面结构刻画及对比分析,开展了陆隆斜坡构造对盐岩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相对于平坦的盐下地形,陆隆斜坡的存在能够提升盐岩的流动能力,促使盐构造在相同时间内形成更多构造样式以及发生更大规模的变形。本文研究成果能够进一步丰富被动陆缘盆地盐构造变形的理论认识和明确盐构造与油气的时空演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陆缘盆地 盐构造 陆隆斜坡 构造变形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断陷期结构样式和动力机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湘杰 庞雄 +2 位作者 何敏 申俊 颜承志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50,共8页
以横跨珠江口盆地的南北向高精度长电缆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非常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了重磁震联合反演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了不同位置南海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断陷期凹陷结构样式存在明显差异的深部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认为,南海北部被动陆... 以横跨珠江口盆地的南北向高精度长电缆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非常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了重磁震联合反演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了不同位置南海北部被动陆缘盆地断陷期凹陷结构样式存在明显差异的深部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认为,南海北部被动陆缘盆地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断陷期不同区域结构样式的差异主要受地壳厚度减薄、莫霍面上涌、热流升高等深部岩石圈流变学特征控制,相对冷的岩石圈上地壳脆性变形控制了陆架区断陷期盆地的形成,相对热的岩石圈下地壳韧性伸展控制了陆坡区断坳盆地的形成;陆架区珠一坳陷表现为受断层控制的典型地堑结构,中央隆起带为多米诺骨式单断半地堑结构,上陆坡区白云凹陷为断裂和断拗控制的复式宽地堑,下陆坡区荔湾凹陷是发育在陆坡向洋盆过渡区隆起上的局限坳陷,无明显控凹断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被动陆缘盆地 断陷期 结构样式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0
11
作者 邓运华 贾怀存 刘琼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共10页
大西洋两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区是近十年全球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该盆地具有三层结构,下为裂陷期湖相沉积,中为过渡期局限海沉积,上为漂移期深水沉积。以区域油气地质研究为基础,结合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重点对白垩世以后漂移期形成... 大西洋两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区是近十年全球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该盆地具有三层结构,下为裂陷期湖相沉积,中为过渡期局限海沉积,上为漂移期深水沉积。以区域油气地质研究为基础,结合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重点对白垩世以后漂移期形成的海相上构造层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中白垩世以后漂移期海相地层中发育优质烃源岩,但分布不均,海底深水扇砂岩是主要储层,地层岩性圈闭是重要的储油气场所,烃源岩与运移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提出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漂移期构造层主要发育3类成藏模式:自生自储—层内砂体输导成藏、下生上储—层间断裂输导成藏和下生上储—层间超压微断裂输导成藏。研究认识指导了中国海油海外战略选区和新区块评价工作,及时规避了在西南非海岸盆地和利比里亚盆地的勘探风险,成功优选出圭亚那盆地等优质勘探潜力区,并与国际公司合作获得圭亚那Liza油田等多个重大发现,为海外增储上产奠定了丰富的储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 被动陆缘盆地 深水区 圭亚那盆地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勘探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盐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输导体系与成藏模式研究——以墨西哥湾南部Burgos和Sureste盆地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文杰 陈亮 +1 位作者 李爱山 张量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43,共10页
墨西哥湾盆地为世界著名的含盐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但是该区域受到复杂盐构造的影响,油气富集规律复杂,对盐相关油气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部署。基于三维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利用蚂蚁追踪等地球物... 墨西哥湾盆地为世界著名的含盐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但是该区域受到复杂盐构造的影响,油气富集规律复杂,对盐相关油气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部署。基于三维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利用蚂蚁追踪等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了墨西哥湾南部Burgos盆地和Sureste盆地典型油气输导体系的静态组合样式及动态输导效率,明确了二者之间油气成藏模式的差异性。研究表明,Burgos盆地主要发育逆冲挤压断层,断层组合样式以"Y"型和反"Y"型、背冲型和叠瓦型为主;逆冲断层在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活动,与烃源岩排烃期匹配较好,有利于油气成藏,其中"Y"型和反"Y"型断层组合样式输导效率最高;Sureste盆地主要发育盐侧翼-伴生断层复合输导体系和盐侧翼-砂岩层复合输导体系,盐底辟在中新世开始活动,与区域烃源岩排烃期匹配较好,有利于油气运聚,其中主动盐底辟侧翼裂缝更为发育,输导效率更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Burgos盆地和Sureste盆地油气差异成藏模式,即Burgos盆地主要表现为近源垂向、逆冲断层输导的油气成藏模式,Sureste盆地主要表现为近源垂向、盐底辟和伴生断裂-砂岩层复合输导的油气成藏模式,从而明确了有利的勘探目标类型,对于相似含盐被动陆缘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盐 被动陆缘盆地 油气输导体系 成藏模式 Burgos盆地 Sureste盆地 墨西哥湾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洛哥—西撒哈拉被动陆缘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13
作者 马宏霞 刘艳红 +5 位作者 张颖 丁梁波 王红平 左国平 张勇刚 吴佳男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7-224,共8页
针对摩洛哥—西撒哈拉具有相似构造和沉积特征的被动陆缘盆地,开展盆地演化、石油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等方面的研究,并指出油气勘探方向。摩洛哥—西撒哈拉被动陆缘盆地经历前裂谷期、裂谷期和后裂谷期3期构造演化,发育多套烃源岩和储层... 针对摩洛哥—西撒哈拉具有相似构造和沉积特征的被动陆缘盆地,开展盆地演化、石油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等方面的研究,并指出油气勘探方向。摩洛哥—西撒哈拉被动陆缘盆地经历前裂谷期、裂谷期和后裂谷期3期构造演化,发育多套烃源岩和储层、多种圈闭类型。最重要的烃源岩为后裂谷期侏罗系—白垩系海相泥岩,主要储层为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圈闭类型以盐构造作用机制下形成的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摩洛哥—西撒哈拉被动陆缘盆地可划分为3个主要成藏组合,侏罗系和白垩系—新近系成藏组合是最重要的成藏组合。侏罗系碳酸盐岩和白垩系阿尔布阶—塞诺曼阶浊积砂岩是研究区当前的重点勘探领域;深水区白垩系盐构造和斜坡扇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可能为未来的勘探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陆缘盆地 油气地质条件 成藏组合 资源潜力 摩洛哥 西撒哈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志强 郭金瑞 +5 位作者 田琨 刘静静 张忠民 田纳新 吴高奎 宫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7-974,共18页
自21世纪以来,被动陆缘盆地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在统计被动陆缘盆地勘探数据,分析被动陆缘盆地历次理论、技术进展带来的勘探领域的不断突破和油气发现规律基础上,认为有三个方面大的持续发展,在勘探理论上已突破过去围绕裂... 自21世纪以来,被动陆缘盆地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在统计被动陆缘盆地勘探数据,分析被动陆缘盆地历次理论、技术进展带来的勘探领域的不断突破和油气发现规律基础上,认为有三个方面大的持续发展,在勘探理论上已突破过去围绕裂谷找油,近年发展了坳陷型、转换型陆缘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提出在被动陆缘半封闭—封闭的局限大型坳陷周缘、转换型被动陆缘转换坳陷带、地幔出露带洋壳上覆远洋浊积砂领域找油的观点,在南大西洋西非段、西南非段、地中海东部、中北大西洋两端、东非海上均取得重大勘探突破;在勘探领域上横向呈现由陆上—浅海—深水—超深水,纵向由斜坡水道—斜坡扇—坡底扇—盐下碳酸盐岩—深水扇发展趋势;在工程技术上随着深水钻探、盐下目标地震识别刻画等技术发展,带动了水深3000 m以上目标钻探和勘探突破。全球被动陆缘早期勘探主要在墨西哥湾周缘、南大西洋两岸中段,近年来逐步向中-北大西洋两岸、东非沿岸、北极等领域转移,未来被动陆缘油气勘探越来越走向远洋超深水、盐下、深层、极地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陆缘盆地 坳陷型 转换型 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勘探领域富油气特征及与我国南海被动陆缘深水区对比 被引量:22
15
作者 郑民 贾承造 +1 位作者 李建忠 瞿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5-54,共10页
被动陆缘深水富油气区油气资源丰富、大发现接连不断,正逐渐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新热点。2000-2007年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区(>300 m)共发现33个大型油气田,占全球同期油气大发现的42%。南海北部海域、南海南部海域及东南亚地区等属被动... 被动陆缘深水富油气区油气资源丰富、大发现接连不断,正逐渐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新热点。2000-2007年全球被动陆缘深水区(>300 m)共发现33个大型油气田,占全球同期油气大发现的42%。南海北部海域、南海南部海域及东南亚地区等属被动陆缘类型,近年来在深水区也不断有新的油气田发现。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海被动陆缘深水盆地与典型被动陆缘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存在的差异,比如发育时间上我国南海较国外发育晚、时间短;在被动陆缘发育的4个典型阶段——前裂谷期、裂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中,裂谷期与过渡期发育明显不同;不同演化模式导致不同的沉积、成岩、热演化环境等;沉积层厚度差异较大,国外被动陆缘沉积层厚度可达上万米;大地构造环境造成油气疏导系统差异;双层结构发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使得膏岩岩层、上构造层烃源岩发育差异明显等。因此,寻找具有特殊地质条件(比如我国南海经历了特殊的洋盆扩张史,其南部挤压、北部拉张、西部走滑、东部消减)的深水海域;考虑生物礁储层比较发育的独特优势(比如南海北部的流花11-1生物礁大油田,地质储量1.64亿t,南海南部还有许多与生物礁碳酸盐岩有关的油气田),将是今后南海被动陆缘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陆缘盆地 南海 深水勘探 富油气特征 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托斯盆地盐下孤立碳酸盐台地沉积建造与深水大油田 被引量:4
16
作者 窦立荣 温志新 +7 位作者 王兆明 贺正军 宋成鹏 陈瑞银 阳孝法 刘小兵 刘祚冬 陈燕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840,共12页
针对桑托斯被动陆缘盆地深水盐下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特征及大油田成藏规律不清的难题,综合利用地质、地震及岩心等数据资料,通过早白垩世原型盆地与岩相古地理恢复重建,提出盐下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受控于坳间断隆型和坳中断凸型两类孤立台... 针对桑托斯被动陆缘盆地深水盐下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特征及大油田成藏规律不清的难题,综合利用地质、地震及岩心等数据资料,通过早白垩世原型盆地与岩相古地理恢复重建,提出盐下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受控于坳间断隆型和坳中断凸型两类孤立台地。坳间断隆型孤立台地分布于现今盐下坳间隆起带上,建造于早期陆内和陆间裂谷两个原型阶段继承性发育的单断式和双断式垒式断块上,早白垩世陆内裂谷晚期沉积的ITP组介壳灰岩和陆间裂谷早期沉积的BVE组微生物灰岩为连续建造;坳中断凸型孤立台地分布于现今盐下坳陷带中,建造于早期陆内裂谷原型阶段火山岩建隆所形成的凸起带上,发育BVE组微生物灰岩。两类孤立台地灰岩所形成礁滩体均具有储层厚度大、物性好的特点。结合盐下已发现大油田解剖,发现两类台地均可形成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周缘为优质湖相和潟湖相烃源岩环绕,上覆为巨厚的优质蒸发盐岩盖层高效封堵,形成了“下生中储上盖”式最佳生储盖组合关系,油气富集程度高。已发现大油田均为具有统一压力系统的底水块状油田,且均处于充满状态。未来勘探重点目标是西部隆起带和东部隆起带南段上的坳间断隆型孤立台地及中央坳陷带中的坳中断凸型孤立台地。该项研究成果为在桑托斯被动陆缘盆地超前选区选带、新项目评价及中标区块探区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今后在全球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勘探战略选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托斯盆地 被动陆缘盆地 深水 坳间断隆型孤立碳酸盐台地 坳中断凸型孤立碳酸盐台地 大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程涛 于水 +4 位作者 陶维祥 郝立华 沈野 马金苹 刘小龙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101,共10页
深水沉积砂岩储层是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重点领域之一,对于深水沉积模式认识、沉积类型划分、储层分布规律及宏观演化规律能否实现系统深入的认知也成为制约全球油气勘探获得更多突破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典型深水沉积广泛发育的西非被动... 深水沉积砂岩储层是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重点领域之一,对于深水沉积模式认识、沉积类型划分、储层分布规律及宏观演化规律能否实现系统深入的认知也成为制约全球油气勘探获得更多突破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典型深水沉积广泛发育的西非被动大陆边缘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和刚果扇盆地为研究区,以地震资料为主,钻井资料为辅,开展针对性的深水沉积体系层序界面识别,明确研究区层序及体系域划分方案,建立深水沉积层序地层格架;综合2个研究区的深水沉积特征,探索建立了一套西非地区的深水沉积类型的划分方案,将其划分为陆坡峡谷、块体流、水道体、朵叶体、半深海泥5种亚相;将块体流细化为滑移体和滑塌碎屑流2种微相,将水道体进一步划分为高侵蚀充填型水道、低侵蚀过路加积型水道、过路高弯度水道、废弃水道、堤岸-漫溢5种微相,将朵叶体细分为末端朵叶和决口扇朵叶2种微相;同时系统总结解剖了各微相的岩性组合、地震反射及平面发育特征;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深水沉积体系的宏观演化特征及展布规律,认识到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沉积体系中水道体和朵叶体均有发育,自下向上,随着相对海平面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早期主要发育朵叶体沉积,晚期则转变为以发育大型浊积水道为主。刚果扇盆地深水沉积则主要为水道体沉积,朵叶体较少发育,早期水道规模小,中期开始发育多支复合水道并呈退积趋势,水道发育程度逐渐降低,至晚期水道能量及侵蚀能力复又转强,甚至形成较大的陆坡峡谷及多支水道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陆缘盆地 深水沉积体系 层序地层 水道 朵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走滑转换带对油气分布差异性控制作用: 以西非科特迪瓦盆地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饶勇 程涛 +3 位作者 赵红岩 李全 吕彩丽 刘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西非赤道段,发育大型走滑转换带,为典型的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是当前油气勘探热点区域,勘探潜力巨大,但油气平面分布、纵向富集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于前人研究,利用井、震资料并结合近年来新发现油气藏数据,重点从... 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西非赤道段,发育大型走滑转换带,为典型的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是当前油气勘探热点区域,勘探潜力巨大,但油气平面分布、纵向富集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基于前人研究,利用井、震资料并结合近年来新发现油气藏数据,重点从构造和沉积2个方面阐述了走滑转换带对油气分布差异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洋陆转换和被动陆缘3个主要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形成了总体上“西窄东宽”的斧型构造格局特征,西部为陡窄转换边缘,东部为宽缓离散边缘,中部为过渡边缘,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西少东多”的分布规律。走滑转换作用应力主要响应区为中部过渡边缘,中部隆起马尾带发育大量的构造圈闭,具有南北双向供烃特征,控制了北部凸起阿尔比构造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走滑转换作用形成的古地貌对转换早期上阿尔比-森诺曼和转换晚期土伦阶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内斜坡洼陷(盆地)往往是最为有利的富砂处,同时也是最有利的地层-岩性圈闭发育区,油气分布与沉积体系展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转换控储,分布控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特迪瓦盆地 转换型被动陆缘盆地 走滑转换带 转换边缘 离散边缘 过渡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西坎波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油气分布差异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3
19
作者 陶崇智 邓超 +4 位作者 白国平 王大鹏 牛新杰 白建朴 郑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53-1761,共9页
巴西坎波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均为典型的被动陆缘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增加和近年来在桑托斯盆地深水区盐下油气的重大发现,坎波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之间的构造-沉积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通过对坎波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 巴西坎波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均为典型的被动陆缘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增加和近年来在桑托斯盆地深水区盐下油气的重大发现,坎波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之间的构造-沉积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通过对坎波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区域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差异性的比较,总结出两个盆地油气分布特征的截然不同。研究表明,盐窗比较发育的坎波斯盆地中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于盐上浊积砂岩,而连续盐岩发育的桑托斯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则主要富集于盐下湖相碳酸盐岩。对于盐下层系,连续分布的盐岩和圣保罗高地的发育控制了盐下层系油气的分布;对于盐上层系,盐相关构造的发育则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从而控制了盐上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坎波斯盆地 桑托斯盆地 盐岩 油气 被动陆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太地区盆地类型及油气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杨福忠 薛良清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5期65-70,共6页
南亚太地区是指东南亚及澳洲地区,地质构造上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交会地带,中、新生代该地区板块构造活跃,经历了非常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沉积盆地,按其发育的构造位置,可分为三大类沉积盆地:①... 南亚太地区是指东南亚及澳洲地区,地质构造上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交会地带,中、新生代该地区板块构造活跃,经历了非常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沉积盆地,按其发育的构造位置,可分为三大类沉积盆地:①主动陆缘型盆地,包括弧后盆地、弧前盆地和弧间盆地;②克拉通内部盆地,包括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③被动陆缘型盆地。根据对该地区各类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及油气发现的分析,认为弧后盆地、陆内断陷盆地和被动陆缘盆地是最有利的含油气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太地区 弧后盆地 大陆边缘盆地 被动陆缘盆地 陆内断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