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类比中探索Muglad与Melut两大盆地勘探潜力与转型 被引量:8
1
作者 史忠生 王天琦 +5 位作者 方乐华 李娟 白洁 何微微 马凤良 贾义容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2期67-76,共10页
Muglad盆地和Melut盆地是中非裂谷系中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两个盆地,中国石油自1995年介入苏丹地区的油气勘探以来,在两大盆地迅速发现了一批大油田,使苏丹地区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石油"海外大庆"的重要支柱。目前两大盆地已进入高... Muglad盆地和Melut盆地是中非裂谷系中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两个盆地,中国石油自1995年介入苏丹地区的油气勘探以来,在两大盆地迅速发现了一批大油田,使苏丹地区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石油"海外大庆"的重要支柱。目前两大盆地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需要进行勘探上的转型,以实现油田的平稳、可持续发展。以Muglad和Melut两大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和勘探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两大盆地进行勘探转型的必然性;同时,通过与国内渤海湾、松辽等相似裂谷盆地的类比研究,明确了新层系、主力产层岩性油气藏、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及深层天然气是两大盆地重点潜力领域,可以从"三个勘探转移"来实现两大盆地的勘探转型,即"从主力产层向非主力产层转移,实现多层系勘探,立体勘探;从构造油藏向岩性地层油藏转移,实现勘探目标多样化,充分挖潜地下资源;从单一油藏勘探转向深浅层整体部署,油、气藏统一评价"。通过类比研究,坚定了Muglad和Melut两大盆地勘探信心,同时也明确了未来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glad盆地 Melut盆地 被动裂谷盆地 中非剪切带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门马里卜—夏布瓦盆地的地质模式和油气成藏风格 被引量:7
2
作者 黄彦庆 侯读杰 +2 位作者 江尚昆 余明发 张海全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6期58-62,共5页
也门马里卜—夏布瓦盆地是在板块分离产生的剪切应力场背景下拉张形成的一种被动裂谷盆地,不同于地幔上涌产生的主动裂谷。该盆地中生代经历了先强后弱两期裂陷作用,发育两套生油岩,其中第一裂谷期Lam-Meem组是主力生油层。盆地中发育6... 也门马里卜—夏布瓦盆地是在板块分离产生的剪切应力场背景下拉张形成的一种被动裂谷盆地,不同于地幔上涌产生的主动裂谷。该盆地中生代经历了先强后弱两期裂陷作用,发育两套生油岩,其中第一裂谷期Lam-Meem组是主力生油层。盆地中发育6套成藏组合,其中以Lam组砂岩和Alif砂岩为储层、Lam组泥岩和Sabatayn组盐岩为区域盖层的组合是盆地内的主要成藏组合,反向断层翘倾断块、盐构造和披覆背斜为主要圈闭类型。研究表明,马里卜—夏布瓦盆地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和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裂谷盆地 地质模式 成藏模式 马里卜-夏布瓦盆地 也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9
3
作者 穆龙新 计智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27-1036,共10页
通过对中国石油20多年来海外油气勘探工作的全面回顾,系统总结海外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与应用成效。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经历了探索勘探、滚动勘探、风险勘探和效益勘探4个发展阶段,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也经历了从最... 通过对中国石油20多年来海外油气勘探工作的全面回顾,系统总结海外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与应用成效。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经历了探索勘探、滚动勘探、风险勘探和效益勘探4个发展阶段,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将国内成熟技术的直接应用、到集成应用、再到与海外特点相结合的研发创新之发展道路,形成了以被动裂谷盆地、含盐盆地、前陆盆地斜坡带、全球油气地质与资源评价等为代表的海外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系列。在深入分析未来海外勘探业务发展对科技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理论技术发展趋势,系统论述未来海外勘探面临的难点、理论技术需求和重点发展方向与目标:①海外勘探要持续发展陆上常规油气勘探技术,保持该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②创新发展全球油气资源与资产一体化优化评价技术及其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实现由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③集成应用发展深水勘探技术、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 海外油气勘探 被动裂谷盆地 含盐盆地 前陆盆地 全球油气资源评价 勘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汝箕沟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岳远刚 董云鹏 +4 位作者 王润三 徐静刚 张宏法 柳小明 何登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57-1170,共14页
贺兰山汝箕沟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顶部发育一套基性火山岩,为我们探讨贺兰山地区晚三叠世的构造属性提供了重要依据。该套火山岩为一套拉斑玄武岩,主量元素以相对富Na2O(1.29%-3.66%)、贫K2O(〈1%)和低Mg#(43%-58%)为特... 贺兰山汝箕沟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顶部发育一套基性火山岩,为我们探讨贺兰山地区晚三叠世的构造属性提供了重要依据。该套火山岩为一套拉斑玄武岩,主量元素以相对富Na2O(1.29%-3.66%)、贫K2O(〈1%)和低Mg#(43%-58%)为特征。稀土元素总含量较低(65.13×10-6-94.52×10-6),(La/Yb)N=3.46—4.71,为轻稀土富集型。富集Cs、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结合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该套火山岩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岩浆喷溢时间晚于盆地裂陷沉积时间,具被动裂谷性质。综合分析表明,汝箕沟玄武岩岩浆是拉张作用下岩石圈地幔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过渡区域部分熔融的产物,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橄榄岩、单斜辉石的结晶分异,表明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阿拉善地块与东部华北板块之间曾经历过一次伸展裂解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拉斑玄武岩 被动裂谷盆地 汝箕沟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