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动大陆边缘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以敦煌地块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甘保平 唐菊兴 第五春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2-718,共17页
大陆边缘弧是汇聚板块边界与俯冲有关的岩浆作用产物,通常记录了造山带弧岩浆作用、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等诸多重要的地质过程。作为中亚造山带中段最南部的构造单元,敦煌地块为传统定义上具有早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的微陆块... 大陆边缘弧是汇聚板块边界与俯冲有关的岩浆作用产物,通常记录了造山带弧岩浆作用、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等诸多重要的地质过程。作为中亚造山带中段最南部的构造单元,敦煌地块为传统定义上具有早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的微陆块,其后在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与中亚造山带造山相关的构造热事件并使其发生再活化,进而产生了一系列广泛的弧岩浆-变质作用事件。然而,对于该陆块古生代弧岩浆作用机制和地壳构造演化历史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综合近十多年来对敦煌地块的诸多最新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古生代岩浆岩岩石组合类型、年代格架、地球化学组成以及同时期变质-沉积构造热事件演化特征,得到以下认识:(1)敦煌地块古生代岩浆作用过程呈现阶段性特征,即幕式岩浆作用,构造位置上从东北部逐渐迁移到南部再折返到中部,大致可划分为五期:~510Ma、440~410Ma、390~360Ma、~330Ma和280~245Ma,而变质作用事件主要集中在450~360Ma;(2)古生代岩浆岩类型主要以钙碱性I型花岗岩、埃达克质岩石、少量S型花岗岩和高钾花岗岩为主,且岩石成分从寒武纪低钾拉斑系列逐渐转变为二叠纪高钾、富硅特征;(3)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敦煌地块中-北部寒武纪-泥盆纪发育的与俯冲相关的弧岩浆对新生地壳的生长起了重要贡献,并伴随古老地壳再造事件;而南部泥盆纪-石炭纪岩浆作用则以古老地壳物质重熔为主;(4)基于埃达克质岩石的证据,敦煌地块在古生代时期经历了两次显著的地壳增厚事件,早期可能是与北山南部石板山地体/弧碰撞以及幔源岩浆底侵有关,而晚期可能是与俯冲板片后撤或回卷相关,地壳厚度可达~55km;(5)敦煌地块属于中亚造山带中段最南部一个具有前寒武纪基底的古老微陆块,后期卷入了古亚洲洋南向俯冲相关的造山事件使其被强烈破坏与改造。该微陆块作为古亚洲洋南部的活动大陆边缘弧,被与俯冲作用有关的阶段性弧岩浆底侵、部分熔融、增厚地壳和区域性变质作用等机制改造与活化,产生了阶段性侵位的陆缘弧岩浆作用。这些认识为探究中亚造山带微陆块的起源和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边缘 幕式岩浆作用 再活化 地壳加厚 敦煌地块 中亚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一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岩浆作用演化和发展 被引量:79
2
作者 胡受奚 赵乙英 +2 位作者 胡志宏 郭继春 徐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70-381,共12页
本文论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由科迪勒拉型转变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过程中的构造-岩浆作用及其演化。在印支旋回(250~185Ma),初始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俯冲,并伴随大范围改造型花岗岩类的发育。在燕山早期(... 本文论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由科迪勒拉型转变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过程中的构造-岩浆作用及其演化。在印支旋回(250~185Ma),初始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俯冲,并伴随大范围改造型花岗岩类的发育。在燕山早期(185~140Ma),继续俯冲,改造型花岗岩进一步发育,并开始有同熔型花岗岩类的形成。在约140Ma两类花岗岩的形成达到高潮。在140~100Ma广泛发育安山-流纹岩系。燕山晚期(100~70Ma)由于弧后扩张,配合红色盆地的广泛形成,发育碱性火山岩和碱性花岗岩带.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花岗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活动消失,代之以玄武岩活动;边缘海和岛弧逐渐形成,钙碱性火山岩系转入岛弧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边缘 活动构造 岩浆作用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太平洋中国东南大陆边缘构造-岩浆作用的独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陶奎元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0年第4期239-240,共2页
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包括浙江、福建及广东、江西部分地区、该区中生代火山岩沿海岸线分布长达1100km。此带是西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带体系的组成部分,在环太平洋中、新生代火山(岩)带中具有独特性。
关键词 大陆边缘 岩浆作用 环太平洋 中生代火山岩 构造洼地 火山岩分布 岩浆源区 火山带 火山作用 基底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对油气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墨西哥湾盆地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谢奋全 王黎栋 +3 位作者 于炳松 张光亚 温志新 徐海燕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6,79,共8页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是现今全球发现油气田数量最多的盆地类型,也是控制油气形成最重要的盆地类型.以墨西哥湾盆地为例,分别阐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对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和运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被动大陆盆地的发育演化过程中为...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是现今全球发现油气田数量最多的盆地类型,也是控制油气形成最重要的盆地类型.以墨西哥湾盆地为例,分别阐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对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和运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被动大陆盆地的发育演化过程中为油气形成提供连续稳定的时间和空间;提供烃源岩物源;提供优质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储层;提供保存烃源岩并且形成盖层和圈闭的蒸发盐;提供烃源岩保存及盖层形成的构造等.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对油气形成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盆地原型 油气形成 控制作用 墨西哥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内95Ma基性岩浆活动——印度板块北缘晚白垩世伸展作用
5
作者 王亚莹 曾令森 +5 位作者 邸英龙 赵令浩 董汉文 唐灼 费镕泽 宋昱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99-3716,共18页
自从晚侏罗世由东冈瓦纳超大陆裂解以来,印度板块经历了长距离的北向漂移直至与亚洲大陆南缘碰撞。作为印度板块的最北缘,喜马拉雅地区在随着印度板块漂移过程中经历的构造事件和动力学机制至今仍未明确。本文报道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 自从晚侏罗世由东冈瓦纳超大陆裂解以来,印度板块经历了长距离的北向漂移直至与亚洲大陆南缘碰撞。作为印度板块的最北缘,喜马拉雅地区在随着印度板块漂移过程中经历的构造事件和动力学机制至今仍未明确。本文报道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部拉轨岗日和东部打隆地区出露的两处辉绿岩体,它们均具有~95Ma的锆石U-Pb年龄,共同揭示出喜马拉雅中、东部地区晚白垩世统一的一期伸展事件。系统的岩石成因分析表明,它们均属于板内拉斑系列,然而东部和中部样品的地球化学组成具有如下差异:(1)东部打隆岩体具有高Ti含量(TiO_(2)>3.5%),微量元素呈OIB型特征,与卡达地区同时期玄武岩类似,为未受地壳混染的软流圈物质熔融形成;(2)中部拉轨岗日地区基性岩具有低Ti含量(TiO_(2)<2.0%),稀土元素类似MORB型,微量元素特征指示其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组分。根据PRIMACALC2软件恢复的原始岩浆组成显示东部样品熔融源区较浅,而中部样品熔融源区较深。我们认为在~95Ma印度大陆北缘伸展减薄过程中,东部薄弱岩石圈伸展引起了软流圈物质的直接熔融,而中部由于岩石圈较厚,在大陆伸展过程中软流圈物质上涌加热岩石圈底部,引起上覆富集岩石圈物质熔融。结合冈底斯岛弧带晚白垩世岩浆峰期指示的新特提斯洋俯冲异常事件,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约95~90Ma基性岩浆和大陆伸展可能由俯冲的特提斯板块回撤产生的对印度北缘增强的板片拉力引起。这期被动大陆边缘伸展事件与印度板块~90Ma加速北移耦合,与前人提出的地幔柱推动等机制不同,本文数据表明俯冲板块拉力可能在印度板块北移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喜马拉雅 被动大陆边缘岩浆作用 晚白垩世 印度板块 特提斯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大陆边缘伸展–破裂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6
作者 孙珍 刘思青 +2 位作者 庞雄 姜建群 毛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共16页
深地震探测、大洋钻探及野外露头观测等技术方法的联合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对大陆边缘地质过程的认识。目前对大陆边缘,尤其是对被动大陆边缘的结构、演化和发育机制的认识,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文章从基本的概念和分类开始,综述... 深地震探测、大洋钻探及野外露头观测等技术方法的联合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对大陆边缘地质过程的认识。目前对大陆边缘,尤其是对被动大陆边缘的结构、演化和发育机制的认识,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文章从基本的概念和分类开始,综述了全球已探测到的几种主要大陆边缘类型的盆地结构、深地壳?岩石圈结构、圈层速度、沉降特点和破裂方式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被动大陆边缘的发育和演化的机制。综合已有研究进展,指出富岩浆型和贫岩浆型陆缘在裂前和裂陷期具有相似的岩石组成和裂陷结构特征,只是在破裂前后由于岩浆量的不同而发生了结构的分异。贫岩浆型陆缘中的全岩石圈断裂型、上地壳过渡型、下地壳剥露型、上地幔剥露型,甚至下地壳+上地幔剥露的组合类型陆缘,是被动陆缘在张裂期由于岩石圈各层流变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发生分异演化的结果。贫岩浆型陆缘下地壳高速体主要来源于地幔蛇纹岩化,而富岩浆型陆缘则主要来源于高温地幔熔融产生的底侵或侵入,局部可能继承了前张裂期的高速变质岩体。上述大陆边缘研究成果为研究南海的结构和演化提供了很好的对比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岩浆 岩浆 下地壳高速体 分异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大型海底峡谷的特征及分布
7
作者 Harris P T Tanya W 赵强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10期19-27,共9页
1引言海底峡谷纵切入陆架与陆坡,是沉积物由陆地向深海传输的通道。头部止于陆坡的峡谷称为盲谷或无头谷,而大型的海底峡谷通常能切入陆架,甚或如陆架下切谷那样与现代河流直接衔接。海底峡谷有多种成因,一些峡谷的发育受构造作用的控制... 1引言海底峡谷纵切入陆架与陆坡,是沉积物由陆地向深海传输的通道。头部止于陆坡的峡谷称为盲谷或无头谷,而大型的海底峡谷通常能切入陆架,甚或如陆架下切谷那样与现代河流直接衔接。海底峡谷有多种成因,一些峡谷的发育受构造作用的控制,在基岩发生断裂和破碎的区域侵蚀作用发育;构造作用也可影响峡谷的路径选择,一些峡谷的中泓水道偏向于沿断层和构造要素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峡谷 被动大陆边缘 特征 构造作用 侵蚀作用 构造要素 陆架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南海大陆边缘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光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991-2992,共2页
南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边缘海,在中生代期间经历西部特提斯域的构造演化,形成主动大陆边缘.在新生代期间受太平洋域构造演化作用的影响在南北两侧出现陆缘共轭张裂,形成发育多个大型新生代盆地的被动大陆边缘.中国南海从主动大陆边缘... 南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边缘海,在中生代期间经历西部特提斯域的构造演化,形成主动大陆边缘.在新生代期间受太平洋域构造演化作用的影响在南北两侧出现陆缘共轭张裂,形成发育多个大型新生代盆地的被动大陆边缘.中国南海从主动大陆边缘转化为被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大陆边缘 中国南海 被动大陆边缘 新生代盆地 构造演化 特提斯域 演化作用 形成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大陆边缘的板片窗构造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三忠 郭晓玉 +3 位作者 侯方辉 吕海青 金宠 刘保华 《海洋地质动态》 2004年第11期6-18,共13页
正俯冲的洋中脊的持续扩张作用将会使该洋中脊两侧的洋壳板片之间形成一个持续加宽的间隙,这个间隙称为板片窗。板片窗往往形成于小于10Ma左右具浮力的大洋岩石圈俯冲时期。板片窗形态依赖于3个主要因素:板块的相对运动、俯冲前的洋脊... 正俯冲的洋中脊的持续扩张作用将会使该洋中脊两侧的洋壳板片之间形成一个持续加宽的间隙,这个间隙称为板片窗。板片窗往往形成于小于10Ma左右具浮力的大洋岩石圈俯冲时期。板片窗形态依赖于3个主要因素:板块的相对运动、俯冲前的洋脊—转换断层组合样式、俯冲角度。影响板片窗形态的次要因素还有热侵蚀、相变等因素。在板片窗出现的活动大陆边缘,软流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发生独特的多圈层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统最为活跃的地带。由于该地带的洋底消减往往与生长轴呈一定角度相交,不仅引起盆地的不对称消减,而且使得板片窗之上的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岩浆、成矿和热效应明显不同于洋中脊平行于俯冲带的消减作用产生的构造、岩浆、成矿和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片窗 大陆边缘 岩浆作用 构造 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二叠世岩浆作用:来自尕之麻地区花岗岩的制约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凤林 魏俊浩 +3 位作者 李小亮 张新铭 徐崇文 李艳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8-1045,共18页
东昆仑造山带晚二叠世岩浆作用及构造背景研究薄弱。本文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尕之麻地区那更康切尔花岗闪长岩和新识别出的二长花岗岩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并对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二长... 东昆仑造山带晚二叠世岩浆作用及构造背景研究薄弱。本文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尕之麻地区那更康切尔花岗闪长岩和新识别出的二长花岗岩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并对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中11颗年轻锆石U-Pb谐和年龄为256±2 Ma,加权平均年龄为255±2 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其形成于晚二叠世;除此之外,还获得古元古代、早古生代等继承锆石和捕获锆石记录。岩石地球化学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具高SiO_(2)(72.66%~73.74%)、Na_(2)O(4.94%~6.73%)含量,贫K_(2)O和Fe_(2)O_(3) T,属低钾‒中钾钙碱性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Eu正异常。花岗闪长岩SiO_(2)=63.31%~65.05%,K_(2)O=3.27%~3.66%,属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岩石;富集Rb、K,亏损Nb、P和Ti,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呈明显右倾型,具有中等Eu负异常(0.53~0.58)。两者的104×Ga/Al值分别为1.51~1.84和2.27~2.35,Zr+Nb+Ce+Y值分别为13.4×10^(−6)~28.0×10^(−6)和333×10^(−6)~352×10^(−6)。结合岩相学特征,表明两类岩石均属于Ⅰ型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中晚二叠世锆石ε_(Hf)(t)=−5.6~12.8,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1461~436 Ma;花岗闪长岩锆石ε_(Hf)(t)=−5.6~−1.1,t_(DM2)=1456~1210 Ma。综合研究表明,壳幔混合作用形成的初始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混染了早古生代和早二叠世地壳物质,并经历了岩浆分异结晶形成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差异也显示了岩浆混合作用的不均一性。结合构造背景,两者均形成于大陆边缘弧环境,与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时期阿尼玛卿洋板片北向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花岗岩 晚二叠世 岩浆混合 俯冲作用 大陆边缘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和岩石圈伸展破裂过程分析及其对南海陆缘深水盆地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96
11
作者 任建业 庞雄 +3 位作者 雷超 袁立忠 刘军 杨林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114,共13页
作为伸展陆壳和正常洋壳之间重要的过渡和衔接,洋陆转换带(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简写为OCT)蕴含有丰富的地壳岩石圈伸展破裂过程的信息。文中通过系统的资料调研,在总结OCT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明了OCT的现代概... 作为伸展陆壳和正常洋壳之间重要的过渡和衔接,洋陆转换带(ocean-continent transition,简写为OCT)蕴含有丰富的地壳岩石圈伸展破裂过程的信息。文中通过系统的资料调研,在总结OCT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明了OCT的现代概念、类型及其识别标志;详细介绍了以OCT为基础而建立的被动陆缘地壳岩石圈结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表层沉积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及重要的构造变革界面特征;分析了大型拆离断层在地壳岩石圈薄化、地幔剥露过程中的控制作用;揭示了陆缘变形集中、迁移和叠合的规律,建立了被动陆缘岩石圈伸展、薄化、剥露和裂解模式。最后,论文对比了国际非岩浆型被动大陆边缘与我国南海OCT的研究,介绍了南海OCT和陆缘深水-超深水盆地研究的新发现,提出深入研究南海OCT将为南海陆缘构造演化、洋盆扩张过程和深水-超深水盆地的成因机制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被动大陆边缘 洋陆转换带 拆离断层 剥露作用 裂解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九龙县江浪穹隆的变形变质作用与李伍铜矿控矿构造模式 被引量:20
12
作者 颜丹平 宋鸿林 傅昭仁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120-121,共2页
四川省九龙县江浪穹隆的变形变质作用与李伍铜矿控矿构造模式颜丹平,宋鸿林,傅昭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李伍铜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九龙县南部江浪穹隆的核部杂岩之中,属扬子地台西南缘被动大陆边缘,是松潘甘孜三角带... 四川省九龙县江浪穹隆的变形变质作用与李伍铜矿控矿构造模式颜丹平,宋鸿林,傅昭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李伍铜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九龙县南部江浪穹隆的核部杂岩之中,属扬子地台西南缘被动大陆边缘,是松潘甘孜三角带南端的木里弧内侧由叠加褶皱而成的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县 控矿构造 铜矿床 李伍 变质作用 被动大陆边缘 叠加褶皱 木里 傅昭 构造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陆盆-山构造格局、盆地扩张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白文吉 杨经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85年第4期21-28,共8页
迄今为止,对大陆本身的扩张现象还论及甚少,并且多限于大陆裂谷。关于大陆边缘增生现象,也限于论及大陆架和岛弧的安山岩和沉积物方面。在大陆板块内还存在另一种尚未被引起重视但又十分普遍的扩张作用,即与海洋底扩张作用同时发生并有... 迄今为止,对大陆本身的扩张现象还论及甚少,并且多限于大陆裂谷。关于大陆边缘增生现象,也限于论及大陆架和岛弧的安山岩和沉积物方面。在大陆板块内还存在另一种尚未被引起重视但又十分普遍的扩张作用,即与海洋底扩张作用同时发生并有相似机制的盆地扩张作用。正是由于这种盆底的扩张作用,改变着大陆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局 大陆板块 形成机制 大陆边缘 正断层 盖层 扩张作用 水平断距 大陆裂谷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山加里东期聚敛作用的构造转换及其成矿响应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李文渊 郭周平 王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0-127,共8页
北祁连造山前的构造聚敛样式的诸多争议 ,主要源于北祁连山东西段的巨大差异。甘肃肃南白泉门以东主要表现为 ,自北而南发育有弧后、岛弧和洋中脊、洋岛海相火山岩系 ,产出岛弧裂谷白银厂式 (黑矿型 )和弧后扩张脊石居里沟式 (塞浦路斯... 北祁连造山前的构造聚敛样式的诸多争议 ,主要源于北祁连山东西段的巨大差异。甘肃肃南白泉门以东主要表现为 ,自北而南发育有弧后、岛弧和洋中脊、洋岛海相火山岩系 ,产出岛弧裂谷白银厂式 (黑矿型 )和弧后扩张脊石居里沟式 (塞浦路斯型 )块状硫化物矿床 ,少见陆壳基底碎块 ,花岗岩侵入体不发育 ;而西段以镜铁山微地块为特点 ,岛弧钙碱性火山岩系发育 ,分布有大面积花岗质岩基 ,产出夕卡岩型钨矿床。这种东西段区域岩石组合和成矿特征上的差异 ,反映了早古生代北祁连洋盆在中奥陶世—早志留世向北俯冲消减构造聚敛上的不同 ,东段为洋—洋俯冲的马里亚纳型的沟—弧—盆系大陆边缘 ,西段则转换为洋—陆俯冲的智利型活动大陆边缘 ,并由于深部消减物质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碰撞岩浆作用形式和相应的成矿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 加里东期 北祁连山 块状硫化物矿床 响应 花岗岩侵入体 活动大陆边缘 火山岩系 塞浦路斯 弧后扩张 夕卡岩型 成矿特征 早志留世 中奥陶世 早古生代 马里亚纳 成矿组合 岩浆作用 西段 发育 洋中脊 岛弧 白银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生断层控矿作用综述 被引量:7
15
作者 程小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111-113,共3页
同生断层控矿作用综述程小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同生断层又称同沉积断层和生长断层,是裂谷、坳陷、坳拉槽、弧后盆地、被动大陆边缘和拉分盆地等伸展和走滑盆地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和构造型式。它不仅控制盆地空间展布、... 同生断层控矿作用综述程小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同生断层又称同沉积断层和生长断层,是裂谷、坳陷、坳拉槽、弧后盆地、被动大陆边缘和拉分盆地等伸展和走滑盆地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和构造型式。它不仅控制盆地空间展布、几何形态及内部沉积作用和火山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生断层 控矿作用 生长断层 被动大陆边缘 同沉积断层 火山作用 空间展布 走滑 层控矿床 活动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地球化学在判别古构造环境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宗耀 唐菊兴 王豪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963-964,共2页
砂岩中陆源碎屑是源区母岩经历风化、搬运及成岩过程保留下来的,对其进行研究是认识源区环境的有效途径,虽然在经历沉积成岩作用过程中母岩中不稳定成分不可避免的遭受破坏,给研究带来困难,但稳定成分在碎屑中比较富集,Rollinson(1993)... 砂岩中陆源碎屑是源区母岩经历风化、搬运及成岩过程保留下来的,对其进行研究是认识源区环境的有效途径,虽然在经历沉积成岩作用过程中母岩中不稳定成分不可避免的遭受破坏,给研究带来困难,但稳定成分在碎屑中比较富集,Rollinson(1993)研究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源碎屑 源区 成岩作用 成岩过程 古构造 被动大陆边缘 碰撞造山带 稀土元素特征 克拉通 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前燕山期主要地质事件 被引量:168
17
作者 赵越 陈斌 +4 位作者 张拴宏 刘建民 胡健民 刘健 裴军令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00-915,共16页
近年来,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的研究进展集中在前燕山期的主要地质构造格架的廓清,以及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岩浆事件和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研究的深化。本文对前者的研究进展作评述和展望。华北克拉通自1.8~1.75Ga形成后,时有岩浆扰动。1.3... 近年来,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的研究进展集中在前燕山期的主要地质构造格架的廓清,以及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岩浆事件和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研究的深化。本文对前者的研究进展作评述和展望。华北克拉通自1.8~1.75Ga形成后,时有岩浆扰动。1.35Ga的基性岩床和岩墙群事件代表了华北克拉通与北美克拉通的裂解,说明华北克拉通曾经是哥伦比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华北克拉通北缘大陆边缘的演化也应当从1.35Ga以后开始。早古生代时期,在华北克拉通以北的兴蒙造山带南部发育了白乃庙岛弧岩带,但此时华北克拉通依然记录的是稳定沉积。该岛弧岩带在早古生代末期可能通过弧-陆碰撞形式增生到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缘。早中泥盆世期间,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发育了年龄为410~380Ma的碱性杂岩,可能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有关。从晚石炭世(~320Ma)开始,华北克拉通北缘发展为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在华北克拉通之下。在相邻的兴蒙造山带,古亚洲洋还存在向北的俯冲,形成了白音宝力道岛弧岩带。古亚洲洋沿索伦缝合带的最终闭合发生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大量~250Ma以来的后碰撞岩浆活动记录了这一拼合过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大规模逆冲推覆。早侏罗世时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已经出现基底结晶岩系的广泛剥露。在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之前,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东西向构造格架基本奠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构造事件 前燕山期 大陆边缘 岩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早中二叠世的构造属性:来自花岗岩类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制约 被引量:43
18
作者 王挽琼 徐仲元 +2 位作者 刘正宏 赵庆英 蒋孝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87-3003,共17页
内蒙古温都尔庙南-铁沙盖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和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中;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分别为271.8±2.4Ma,271.4±1.3Ma、268.7±1.3Ma。主量元素SiO... 内蒙古温都尔庙南-铁沙盖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和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中;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分别为271.8±2.4Ma,271.4±1.3Ma、268.7±1.3Ma。主量元素SiO2含量61.42%~71.73%,K2O含量3.10%~5.11%,K2O/Na2O值介于0.93~1.96之间,Mg#值介于42.54~49.93之间,A/CNK为0.90~1.03;副矿物为锆石、磷灰石和磁铁矿,属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类;富集轻稀土(LREEs)、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Cs、Rb、K、Ba、Th和U),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及高场强元素(HFSEs,Nb、Ta和Ti),弱Eu负异常(δEu=0.55~0.95),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是上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和角闪黑云花岗闪长岩中发育大量暗色微粒包体(黑云闪长岩),包体可能是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相对于寄主岩石贫Si、K富Fe、Mg、Ca、Ti、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Rb、Cs、Sr和U)和高场强元素(HFSEs,Nb、Ta、Zr、Hf)。本文花岗岩类的侵位反映了早中二叠世古亚洲洋俯冲于华北板块北缘之下及岩浆混合作用的岩浆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大陆边缘 I型花岗岩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晚古生代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火成岩省及地幔动力学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海玲 狄永军 +1 位作者 李凯明 李永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7-312,共6页
大火成岩省由一个体积巨大的、连续的、以富镁铁岩石占优势的喷出岩及其伴生的侵入岩组成 ,是一个全球现象。它包括大陆溢流玄武岩和伴生的侵入岩 ,火山被动边缘玄武岩 ,大洋高原、海岭、海山群和洋盆溢流玄武岩。OntongJava和Kerguelen... 大火成岩省由一个体积巨大的、连续的、以富镁铁岩石占优势的喷出岩及其伴生的侵入岩组成 ,是一个全球现象。它包括大陆溢流玄武岩和伴生的侵入岩 ,火山被动边缘玄武岩 ,大洋高原、海岭、海山群和洋盆溢流玄武岩。OntongJava和Kerguelen_BrokenRidge大洋高原、北大西洋火山被动边缘、德干和哥伦比亚河大陆溢流玄武岩是 3个主要大火成岩省的典型代表。各种不同的大火成岩省在时空分布及组成上都具有相似性 ,它们具有非常大的体积、高的喷发速率 ,岩石类型以拉斑玄武岩为主。大火成岩省代表了地球上已知的最大的火山岩浆活动 ,记录了物质和能量从地球内部向外的大量转换。大火成岩省难以用板块构造来解释 ,可用热柱模式来解释 ,通常被认为是与来自下地幔的热柱“头”有关。大火成岩省是地球动力学过程在地壳的表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火成岩省 大陆溢流玄武岩 火山被动边缘 大洋高原 地幔热柱 火山岩浆活动 侵入岩 喷出岩 地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江浪穹窿伸展过程及成矿效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谭洪旗 周家云 +3 位作者 朱志敏 罗丽萍 龚大兴 周雄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961-961,共1页
川西江浪穹窿出露于青藏高原东缘、木里-盐源弧形推覆构造带、松潘-甘孜造山带与锦屏山推覆构造带边缘,是Ⅳ级Cu-Mo-Pb-Zn-Ni-Cr成矿区带的组成部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先后在该穹隆中发现了以里伍、黑牛洞、笋叶林、上海底、中咀... 川西江浪穹窿出露于青藏高原东缘、木里-盐源弧形推覆构造带、松潘-甘孜造山带与锦屏山推覆构造带边缘,是Ⅳ级Cu-Mo-Pb-Zn-Ni-Cr成矿区带的组成部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先后在该穹隆中发现了以里伍、黑牛洞、笋叶林、上海底、中咀、挖金沟、柏香林等大中型矿床组成的的铜矿田(Yan et al.,2003a,2003b;戴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矿床 成矿区带 推覆构造 木里 锦屏山 被动大陆边缘 造山带 松潘 伸展作用 盐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