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型客车针对正面碰撞法规的系统改进设计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凤梧 黄世霖 +5 位作者 张金换 龚剑 杜汇良 彭子荣 张正湘 陈旭农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3-6,共4页
针对我国正面碰撞法规要求,对某微型客车优化改进设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详细描述了针对某型客车进行系统优化改进设计的过程,分析了汽车改进设计中的重点、难点及改进措施。实车碰撞试验表明:在不改变汽车外形和主要结构,综合考虑... 针对我国正面碰撞法规要求,对某微型客车优化改进设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详细描述了针对某型客车进行系统优化改进设计的过程,分析了汽车改进设计中的重点、难点及改进措施。实车碰撞试验表明:在不改变汽车外形和主要结构,综合考虑汽车质量和改进成本等诸多约束条件下,通过材料、结构的准静态试验和台车碰撞试验,结合整车及主要零部件碰撞试验,并利用PAM-CRASH/SAFE等数值分析手段,对整车结构和乘员约束系统的改进可使汽车的被动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法规 微型客车 碰撞试验 被动保护系统 设计 技术改进 被动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载货汽车被动安全性的特点及改进措施 被引量:10
2
作者 程勇 朱西产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共4页
大型载货汽车造成的人员伤亡仅次于小型客车。载货汽车在交通事故中造成对方伤害的主要因素是:大型载货汽车车架结构离地高度大,在前、后方造成轿车钻入碰撞,侧面造成碾压;大型载货汽车的质量远大于轿车,与轿车相撞时导致碰撞相容性问... 大型载货汽车造成的人员伤亡仅次于小型客车。载货汽车在交通事故中造成对方伤害的主要因素是:大型载货汽车车架结构离地高度大,在前、后方造成轿车钻入碰撞,侧面造成碾压;大型载货汽车的质量远大于轿车,与轿车相撞时导致碰撞相容性问题。前、后下部防护装置能有效地防止轿车钻入,合理的能量吸收特性可改善载货汽车与轿车的碰撞相容性。文中用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说明载货汽车被动安全性的重要性,深入分析载货汽车被动安全性的特点,最后介绍了改进载货汽车被动安全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载货汽车 被动安全性 特点 改进措施 被动保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安全气囊系统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学志 刘易之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0-42,共3页
安全气囊是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主要装置。介绍了安全气囊的发展过程及其工作原理,指出常规安全气囊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智能化安全气囊系统的构想。增设多普勒车速传感器,以监测汽车与障碍物的相对速度;扩展ACM的控制范围,增加逻辑... 安全气囊是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主要装置。介绍了安全气囊的发展过程及其工作原理,指出常规安全气囊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智能化安全气囊系统的构想。增设多普勒车速传感器,以监测汽车与障碍物的相对速度;扩展ACM的控制范围,增加逻辑运算功能,运筹不同车速和加速度下的最佳控制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安全气囊 被动保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P系统的优化对船舶水下电场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谭浩 陈聪 沈滨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9-144,共6页
为了达到抑制水下电场特征的目的,需要使船身电位保持均匀。采用边界元法建立了空气-海水两层介质中的船体模型,通过改变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系统中牺牲阳极的数量和分布,定量计算了不同保护状态下的船身电位和水下电场,并进行了实验室船... 为了达到抑制水下电场特征的目的,需要使船身电位保持均匀。采用边界元法建立了空气-海水两层介质中的船体模型,通过改变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系统中牺牲阳极的数量和分布,定量计算了不同保护状态下的船身电位和水下电场,并进行了实验室船模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对阴极保护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使阳极与腐蚀区域之间保护电流的作用距离缩短并使多个阳极共同承担同一区域的防腐功能,能够降低单个阳极输出保护电流的强度,提高船身电位的均匀化程度,在达到防腐效果的同时起到抑制水下电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水下电场 被动阴极保护系统 阴极保护系统 边界元 电位均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保行车安全的车载技术保障
5
作者 白木 周艳琼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安全防护 主动保护系统 被动保护系统 汽车 车载安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列车车内空气压力波动控制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晓良 王胜光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4-217,222,共5页
针对市域列车运行速度较高且运行线路隧道阻塞比较大的特点,为有效抑制车外急剧变化的空气压力波动传入车内,在简述车内空气压力波动控制指标及高速动车组空气压力波动控制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域列车整车气密性控制指标,介绍了市域列... 针对市域列车运行速度较高且运行线路隧道阻塞比较大的特点,为有效抑制车外急剧变化的空气压力波动传入车内,在简述车内空气压力波动控制指标及高速动车组空气压力波动控制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域列车整车气密性控制指标,介绍了市域列车两种被动式压力保护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控制方式。现车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控制方案,车内空气压力波动均满足3 s内最大空气压力变化不大于800 Pa的要求,控制效果良好。此外,还对新风电动风量调节阀全开和全关状态下的车内空气压力波动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新风电动调节阀全关状态下的车内最大空气压力3 s内变化值可降低约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列车 空气压力波动 被动式压力保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