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腹部平扫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旭 刘磊 +3 位作者 刘义军 童小雨 范勇 王诗耕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398,共6页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椎体进行分析。使用QCT骨密度测量工作站测得胸部常规120 kVp下T11~L1椎体的骨密度(BMD),同时分别测量胸部120 kVp与腹部GSI扫描70 keV单能量下T11~L1椎体的CT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数据测量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椎体BMD值与CT值之间的相关性。不同椎体间CT值差异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参考QCT诊断标准,将椎体分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采用Kruskal-Wallis比较三组间及组内CT值差异。组内120 kVp-CT值和GSI-CT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T11~L1椎体BMD均值行骨质状态判定,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椎体CT值评估骨质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椎体BMD与120 kVp-CT值和GSI-CT值均呈正相关(r=0.976、0.963,P<0.001)。120 kVp和GSI下T11~L1椎体CT值依次为T11[144.00(72.00)、158.00(79.00)]、T12[137.00(67.00)、150.00(76.00)]、L1[128.00(67.00)、137.00(74.00)],不同椎体及椎体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31例患者共1293个椎体,骨量正常组椎体496个、骨量减少组椎体415个、骨质疏松组椎体382个。120 kVp和GSI下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椎体CT值依次为[181.50(43.67)、199.65(48.57)]、[132.20(18.50)、144.00(23.00)]和[87.75(22.20)、93.30(27.20)],不同骨质状态组间椎体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组内椎体GSI-CT值均高于椎体120 kVp-CT值(P<0.05)。120 kVp-CT值与GSI-CT值诊断骨量减少的AUC分别为0.976、0.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7);诊断骨质疏松的AUC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胸部常规120 kVp及腹部GSI平扫CT值均可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诊断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密度 定量ct 能谱ct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与DXA测量近段股骨面积骨密度及T值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程克斌 王玲 +4 位作者 王倩倩 马毅民 苏永彬 张勇 程晓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9-263,286,共6页
目的研究定量CT(QCT)测量近段股骨面积骨密度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并对QCT和DXA近段股骨测量结果及T值进行比较性研究。方法来自前瞻性城乡流病研究(PURE)项目的 103名女性和49名男性同一天进行髋关节QCT和DXA扫描。对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C... 目的研究定量CT(QCT)测量近段股骨面积骨密度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并对QCT和DXA近段股骨测量结果及T值进行比较性研究。方法来自前瞻性城乡流病研究(PURE)项目的 103名女性和49名男性同一天进行髋关节QCT和DXA扫描。对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CTXA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为了减小QCT和DXA因体模不同造成的误差,用Mindways回归方程对QCT测量结果进行换算,并运用Bland-Altman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比较CTXA和DXA结果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 QCT全髋关节(TH)与股骨颈(FN)的面积骨密度均低于DXA测量结果,分别为21.0%和17.8%。而QCT测量值用Mindways回归方程换算后,减小了与DXA测量结果的差异。FN及TH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CTXA测量误差分别为0.070和0.024 g/cm2及0.030和0.012 g/cm2,与DXA重复测量误差相近。经过Mindways校准方程换算后,Bland-Altman分析显示CTXA和DXA的TH的偏倚为-0.002(SD=0.05)g/cm2,而FN为-0.005(SD=0.06)g/cm2。CTXA测量女性近段股骨的T值与DXA的T值相关性很好,FN的R2=0.809,TH的R2=0.883。结论 CTXA测量的髋关节a BMD与DXA的测量的准确性相近,经过合适的调整,CTXA能够得出类似DXA的a BMD,对于老年女性其获得的全髋关节的T值与DXA结果相关性很好,从而能够用于诊断骨质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双能X线骨密度 面积骨密度 T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型骨质疏松的松质骨密度和CT值与组织形态学对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晨光 肖湘生 +4 位作者 陈星荣 沈天真 洪庆坚 朱海波 周伟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92-194,共3页
目的:研究Ⅰ型骨质疏松骨密度(BMD)、松质骨CT值与组织形态学的关系,探讨BMD测量的意义和限制。材料和方法:于术后 18星期对 36 只Ⅰ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去势兔)和正常对照组股骨髁骨松质行 QCT BMD测量、分... 目的:研究Ⅰ型骨质疏松骨密度(BMD)、松质骨CT值与组织形态学的关系,探讨BMD测量的意义和限制。材料和方法:于术后 18星期对 36 只Ⅰ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去势兔)和正常对照组股骨髁骨松质行 QCT BMD测量、分解CT值分析和组织形态学对照。结果:动物模型BMD下降,但CT值变化不同。中等密度段CT值比例减少;低密度段CT值比例增高,高密度段CT值比例保持稳定,出现密度分布曲线左移现象。松质骨CT值改变与组织学上骨小梁减少、骨小梁间隙增宽、残余骨小梁增生有关。结论:在骨质疏松力学代偿期中等密度段CT值比例减少;低密度段CT值比例增高引起BMD测量值的下降,但高密度段CT值比例保持稳定对保持骨强度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密度 ct 组织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松质骨CT值与年龄、双能X线骨密度值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译徽 郭辉 朱新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5-699,共5页
目的研究女性腰椎松质骨CT值与年龄、双能X线骨密度值的相关性。方法 103例女性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腰椎骨密度与腰椎螺旋CT检查,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腰1~4椎体骨密度(BMD)和T值。CT扫描分析腰1~4椎体松质骨CT... 目的研究女性腰椎松质骨CT值与年龄、双能X线骨密度值的相关性。方法 103例女性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腰椎骨密度与腰椎螺旋CT检查,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腰1~4椎体骨密度(BMD)和T值。CT扫描分析腰1~4椎体松质骨CT值。将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腰1~4椎体CT值、DXA测得BMD值及T值进行收集、整理及统计学处理。结果 1不同年龄段腰1~4椎体松质骨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2.5,P〈0.001);每两个年龄段间的CT值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腰1~4椎体之间的CT值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按T值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3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组),各组间腰1~4椎体松质骨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48.6,P〈0.001)。组间两两比较,骨质疏松症组CT值〈骨量减少组CT值〈骨量正常组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腰1~4椎体的CT值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腰1~4椎体BMD值与椎体松质骨CT值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女性腰椎椎体的松质骨CT值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低。DXA测得BMD值与腰椎椎体松质骨CT值存在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密度 T 年龄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薄层CT扫描骨中CT值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宣煌 朱敏 +4 位作者 张国栋 黄文华 陈旭 余正希 林海滨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46-1550,1616,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薄层CT扫描骨诊断骨质疏松过程中,CT值的质量控制。方法9根猪的股骨分别在2台CT机上扫描,控制因素:电压:100 kV及120 kV;电流:150 mAs及328 mAs。数据按照骨算法、标准算法及软组织算法输出,获得结果传输至个人图形工作站... 目的探讨采用薄层CT扫描骨诊断骨质疏松过程中,CT值的质量控制。方法9根猪的股骨分别在2台CT机上扫描,控制因素:电压:100 kV及120 kV;电流:150 mAs及328 mAs。数据按照骨算法、标准算法及软组织算法输出,获得结果传输至个人图形工作站。通过Mask编辑,将数据分为单骨比较组和多骨比较组。统计学分析(1)t检验;(2)Hu及Vσ变化幅度;(3)单因素方差分析;(4)卡方检验;(5)等比验证。结果SBCG在2台CT上所获得的结果进行两两t检验,GE CT 594个P中有523个P<0.05(523/594),而SIEMENS CT 594个P中有547个P<0.05(547/594);(2)Hu总的变化幅度为0.0664±0.0506,Vσ总的变化幅度为0.0310±0.0300;(3)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中P<0.05的发生个数,按与4个因素相关性排列,由大到小分别为:电压>机器=算法>电流;(4)卡方检验:Hu与Vσ,P<0.01。Hu的kV因素与CT机器因素,P<0.01。Hu的kV因素与算法因素,P<0.01。Hu的CT机器因素与算法因素,P>0.05。Hu的mAs因素与其他三种,P<0.01;(5)标准差与CT值均值近似成等比变化。结论在基于薄层CT扫描诊断骨质疏松过程中,骨CT值的标准差系数具有十分良好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ct扫描 ct 密度 骨质疏松症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CT值推导人体组织属性参数的方法及改进 被引量:6
6
作者 汤晓斌 陈达 +1 位作者 戴耀东 常树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3-377,共5页
蒙特卡罗方法是计算精度最高的人体组织剂量计算方法。常见的蒙特卡罗模拟程序,如M CNP,EG S4等都自带了各种介质的截面数据,而剂量计算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得到人体组织的属性参数——质量密度和化学组成。本文主要介绍了两种根据医学影... 蒙特卡罗方法是计算精度最高的人体组织剂量计算方法。常见的蒙特卡罗模拟程序,如M CNP,EG S4等都自带了各种介质的截面数据,而剂量计算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得到人体组织的属性参数——质量密度和化学组成。本文主要介绍了两种根据医学影像CT值推导人体组织属性参数的方法——区间法和两分法,并经过分析比较认为两分法比区间法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和可行性。同时,针对两分法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文将CT值全范围划分为七段,根据两分法的假设条件假设每一段均由两种不同的人体组织混合而成。在每一段CT值范围内,人体组织的质量密度和化学组成通过对两种假定物质参数的拟合得到。结果说明该方法所得到的人体组织属性参数完全可以满足蒙特卡罗人体组织剂量计算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组织参数 质量密度 剂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值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的评估 被引量:8
7
作者 邓超 李危石 +1 位作者 邹达 钟沃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3-398,共6页
目的:利用腰椎CT值来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螺钉松动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手术的2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密度资料。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 目的:利用腰椎CT值来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螺钉松动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手术的2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密度资料。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结果T值>-1为骨量正常,T值-2.5^-1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L1椎体平均CT值<100HU诊断骨质疏松,100~160HU之间为骨量减少,160HU以上为骨量正常。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经Kappa检验评估以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DXA和CT值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螺钉松动情况。结果:27例患者中,使用传统DXA方法测量骨质疏松患者16例,骨量减少患者6例,骨量正常患者5例;用CT值测量骨质疏松患者16例,骨量减少患者9例,骨量正常患者2例,经Kappa检验两者一致性差,两种方法评估骨质疏松存在差异,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骨质疏松的常见并发症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现CT值评估骨量情况的患者在椎体骨折组和非骨折组分布存在差异性(CT值诊断为骨质疏松的患者更易同时并发骨质疏松性骨折)(P=0.009),而DXA评估骨量情况的患者在椎体骨折组以及非骨折组分部无统计学差异(P=0.095)。CT值诊断为骨质疏松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螺钉松动组以及非螺钉松动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272),DXA诊断骨质疏松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螺钉松动组以及非螺钉松动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610)。结论:CT值和DXA方法测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密度情况一致性差,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应用CT值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情况比传统DXA有一定的优势,但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强直性脊柱炎 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 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人群腰椎CT值的快速求解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宣鹏飞 张国栋 +3 位作者 黄文华 柯荔宁 黄华军 李绍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99-1803,共5页
目的:(1)探讨CT值平均值与骨密度值之间的关系;(2)探索一种新的图像分割方法快速准确求解不同年龄段人群腰椎CT值。方法随机采集202例腰椎薄层CT扫描数据为实验材料,按照性别及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分组。各组数据输入至Mimics... 目的:(1)探讨CT值平均值与骨密度值之间的关系;(2)探索一种新的图像分割方法快速准确求解不同年龄段人群腰椎CT值。方法随机采集202例腰椎薄层CT扫描数据为实验材料,按照性别及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分组。各组数据输入至Mimics14.0通过新的图像分割方法分割腰椎为各个独立蒙板文件,进行空洞填补并直接读取其蒙板文件的CT值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结果(1)男性21~70岁各年龄组的CT值平均值分别为424.94±52.23、405.59±53.60、361.76±53.50、344.17±47.76、332.88±58.33 Hu;女性组分别为439.89±50.99、448.06±65.89、421.43±54.74、369.07±78.27、304.98±55.05 Hu;(2)统计学分析:男性61~70岁组与21~50岁各组比较,P〈0.05,与51~60岁组比较,P〉0.05;女性51~70岁各组与21~50岁年龄段各组比较,P〈0.05。结论(1)CT值平均值与骨密度值具有相关性;(2)通过新的图像分割方法可以快速准确获取感兴趣区域的CT值;(3)腰椎CT值平均值具有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骨强度 腰椎 三维重建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椎弓根对应横断面椎体松质骨CT值与BMD值、T值的相关性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晓文 招文华 +8 位作者 颜先伟 张鹏 宋泽峰 林少豪 余富勇 余翔 梁德 任辉 江晓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65-1471,共7页
目的对中国女性患者腰椎椎弓根对应横断面椎体松质骨CT值与年龄、双能X线骨密度值以及T值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脊柱外科椎弓根螺钉置入术术前评估钉道骨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将465例因腰腿痛住院的女性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腰... 目的对中国女性患者腰椎椎弓根对应横断面椎体松质骨CT值与年龄、双能X线骨密度值以及T值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脊柱外科椎弓根螺钉置入术术前评估钉道骨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将465例因腰腿痛住院的女性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腰椎CT及骨密度检查。研究人员测量了腰1~4椎弓根中部对应横截面上椎体松质骨的CT值,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了腰1~4椎体的骨密度(BMD),并计算了404名绝经后女性研究对象的T值。将腰1~4椎弓根对应横断面椎体松质骨CT值、年龄、BMD以及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椎弓根对应横断面椎体松质骨CT值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下降,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腰1~4椎弓根对应横断面椎体CT值与BMD、T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腰4椎体相关性较其他三个椎体差。③根据T值大小,将其中404名女性患者分为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3组。组间两两进行比较,椎弓根对应横断面椎体CT值:骨质疏松症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女性腰椎椎弓根对应横断面椎体松质骨CT值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减小,与BMD值、T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腰4椎体由于更容易发生退变导致其CT值与BMD值、T值相关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椎弓根 密度 T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CT值在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早期内置物沉降中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何磊 周非非 +8 位作者 孙宇 李危石 王少波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刁垠泽 陈欣 赵衍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80-887,共8页
目的:研究颈椎椎体CT值在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早期内置物沉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颈椎专业组收治的306例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 目的:研究颈椎椎体CT值在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早期内置物沉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颈椎专业组收治的306例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上测量C2~C7.椎体中横断面的CT值,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获得L1~L4总的骨密度T值。在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颈椎前路融合节段前、后缘高度和融合节段Cobb角。定义术后3个月较术后2d融合节段前、后缘高度丢失的平均值≥2mm为内置物发生沉降。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腰椎骨密度T值与C2~C7椎体CT均值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C2~C7椎体CT均值、腰椎骨密度T值分别与融合节段高度丢失数值、融合节段Cobb角改变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检验C2~C7椎体CT均值、腰椎骨密度T值与沉降的关联。以沉降为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C2~C7椎体CT均值的临界值。结果:术后3个月明确发生沉降122例,未发生沉降184例,沉降发生率为39.9%。C2~C7椎体CT均值与腰椎骨密度T值呈显著正相关(r=0.518,P<0.001),与融合节段Cobb角改变有显著相关性(r=-0.170,P=0.003),呈负相关。但腰椎骨密度T值与融合节段Cobb角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605)。融合节段高度丢失值与C2~C7椎体CT均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6),与腰椎骨密度T值无显著相关性(P=0.274)。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性别、术式和节段的影响后,内置物沉降与C2~C7椎体CT均值有显著相关性(P=0.035),CT值每升高1HU,沉降风险降低0.4%(OR=0.996,95%CI:0.992~1.000);控制性别、术式和节段的影响后,内置物沉降与腰椎骨密度T值的无显著相关性(P=0.098)。以沉降为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562,ROC曲线上最佳C2~C7椎体CT均值为273HU。结论:预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早期内置物沉降时颈椎椎体CT值要优于腰椎骨密度T值,术前较高的颈椎椎体CT值患者术后发生内置物沉降的,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融合手术 沉降 ct T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人群L1椎体兴趣区域选取范围及位置对CT值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礼鹏 何沛峰 +9 位作者 袁浩 周庆忠 叶飞 康建平 陈赞 罗国兴 宁文杰 闫吉元 冯大雄 雷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15-723,共9页
目的:分析中老年群体L1椎体兴趣区域选取范围及位置对CT值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7月~2021年7月在我院行腰椎CT扫描及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的55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36例,年龄45~85岁(66.5±... 目的:分析中老年群体L1椎体兴趣区域选取范围及位置对CT值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19年7月~2021年7月在我院行腰椎CT扫描及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查的55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36例,年龄45~85岁(66.5±9.7岁).收集患者CT图像资料和DXA测量的L1椎体骨密度.重建L1椎体,分别在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三等分截面中部选取面积为50mm2、200mm2、400mm2的兴趣区域测量CT值.重建L1椎体内松质骨并测量CT值.以组内相关系数评估CT值测量的一致性.根据兴趣区域选取面积和位置进行分组,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对CT值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再进行兴趣区域同面积不同部位、同部位不同面积CT值多重比较.观察多重比较的结果,将同条件下统计学差异结果的兴趣区域组的平均CT值与松质骨CT值比较分析、与DXA测量L1骨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T值测量具有可靠的测量者内一致性和测量者间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0.8,P<0.001].兴趣区域选取面积和位置对CT值影响交互效应显著(F=3.28,P<0.05).兴趣区域选取同位置不同面积多重比较:横断面3部、冠状面3部和矢状面左右1/3部,兴趣区域50mm2与200/400mm2CT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兴趣区域200mm2与400mm2CT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矢状面中1/3部,兴趣区域50mm2、200mm2、400mm2相互之间CT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兴趣区域选取同面积不同部位多重比较:兴趣区域50mm2,横断面/矢状面3部、冠状面前1/3部CT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横断面/矢状面3部、冠状面前1/3部与冠状中后1/3部有显著性差异(P<0.05);兴趣区域200mm2,横断面3部、冠状面前1/3部、矢状面左右1/3部相互无显著差异(P>0.05),横断面3部、冠状面前1/3部、矢状面左右1/3部与冠状面中后、矢状面中1/3部有显著性差异(P<0.05);兴趣区域400mm2,横断面上下1/3部、矢状面中右1/3部、冠状面前1/3部相互无显著差异(P>0.05),横断面3部、矢状面中右1/3部相互无显著差异(P>0.05),冠状位中后1/3部、矢状面中1/3部相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位中后1/3部、矢状面中1/3部与冠状位前1/3部、矢状面中、右1/3部、横断面3部CT值相互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横断面中1/3部与冠状位前1/3部CT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比较差异情况,将50mm2椎体前部CT值与L1椎体松质骨CT值无明显差异(P>0.05),50mm2椎体前部CT值与DXA测量L1椎体BMD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中老年人群中,L1椎体兴趣区域选取位置和面积能影响CT值测量结果,兴趣区域选取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前1/3部50mm2时CT值更能准确反映松质骨骨密度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ct 三维重建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工业CT定量检测炸药装药密度的方法 被引量:7
12
作者 高玉玲 张峰 +4 位作者 马燕 刘艳萍 宋丽君 胡东常 张晶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60,65,共4页
为了定量检测炸药的装药密度,提出了一种工业CT测量炸药装药密度的线性换算法。用蒸馏水制备已知密度的盐溶液作密度标准件,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用该方法测量了某战斗部产品实际装药密度和某种炸药药柱的密度。结果表明,该法与排水法... 为了定量检测炸药的装药密度,提出了一种工业CT测量炸药装药密度的线性换算法。用蒸馏水制备已知密度的盐溶液作密度标准件,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用该方法测量了某战斗部产品实际装药密度和某种炸药药柱的密度。结果表明,该法与排水法测量装药密度或药柱密度之间的误差为1%。认为线性换算法简单、实用,能用于检测结构简单样品的装药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化学 装药密度 ct 线性换算法 密度标准件 炸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下颌牙槽骨不同部位骨密度的螺旋CT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胡明华 米丛波 +2 位作者 聂晶 居曼江.买买提 钱雅婧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运用螺旋CT测量上下颌牙槽骨不同部位的骨密度,为种植体支抗的安全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进行螺旋CT扫描的44例汉族男女性患者,年龄范围20~50岁,要求扫描范围包括上下颌牙... 目的运用螺旋CT测量上下颌牙槽骨不同部位的骨密度,为种植体支抗的安全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进行螺旋CT扫描的44例汉族男女性患者,年龄范围20~50岁,要求扫描范围包括上下颌牙齿、牙槽骨及基骨,应用ADW4.2独立影像诊断工作站在CT横断面图像上确定测量部位(切牙区、尖牙区、双尖牙区、磨牙区)后,然后在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上选取自该区域牙槽嵴顶向根方6 mm处为该区骨密度测量区域,获得其唇(颊)侧、舌(腭)侧皮质骨及松质骨骨密度的CT值。结果 1)上颌骨前磨牙区颊侧皮质骨骨密度高于上颌其他区域颊侧皮质骨,腭侧骨密度最高处为尖牙区,颊侧及腭侧各测量区域之间皮质骨骨密度有统计学差异,松质骨骨密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下颌骨自切牙区至磨牙区颊侧皮质骨骨密度逐渐增加,舌侧皮质骨骨密度亦显示出类似的趋势,松质骨骨密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比较同一区域上下颌骨皮质骨密度,除了切牙区皮质骨密度差异不大,下颌各区域皮质骨骨密度均高于上颌同区域皮质骨骨密度,松质骨骨密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根据不同区域的骨密度,种植体的设计及植入方式有所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支抗 上下颌牙槽骨 密度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CT骨密度测量技术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文俐 陈贤志 +3 位作者 石志峰 李声云 林土兴 顾浩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45-448,404,共5页
目的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对QCT骨密度测量技术中的扫描部位选择,扫描条件选择,不同软组织厚度对测量的影响和测量体模的选择和使用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全身螺旋CT扫描机,羟磷灰石固体标准体模和羟磷灰石等效液体体模,QCT骨密度测量... 目的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对QCT骨密度测量技术中的扫描部位选择,扫描条件选择,不同软组织厚度对测量的影响和测量体模的选择和使用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全身螺旋CT扫描机,羟磷灰石固体标准体模和羟磷灰石等效液体体模,QCT骨密度测量系统软件,通过对猪脊柱标本进行不同扫描条件的扫描测量,观察不同的射线管电压、电流,不同的层厚对结果的影响;通过对人体各腰椎的检查对比,探讨检查部位的选择;通过对不同深度的水中骨标本的扫描测量,探讨不同厚度的软组织对测量的影响;对比了固体标准体模和羟磷灰石等效液体体模的使用效果。结果 ①人体的5个腰椎中,第1、5腰椎骨密度变化较大,扫描定位时倾斜角度也较大;腰椎中间层面骨密度较低,上下层面骨密度增高。②射线管曝光的毫安量对测量无影响;高射线管电压可使体模转换曲线斜率略减小而骨组织部位的CT值同时降低,对骨密度影响较小;层厚增加可使腰椎骨密度增大。③不同深度的水(100 mm、150mm、200 mm)轻度影响体模转换曲线的斜率,也同时影响水中骨标本的CT值,但对骨密度结果无明显影响。④使用固体标准体模和羟磷灰石等效液体体模测量骨密度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①选择第2、3、4腰椎进行骨密度测量,取其平均值做为临床判断指标较为方便合理。②虽然射线管的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模 密度测量 影响 腰椎 层厚 Qct 羟磷灰石 骨标本 ct 扫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骨密度测定对种植前牙槽骨骨质的评价 被引量:11
15
作者 柴娟 常晓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4-507,共4页
目的对临床种植义齿患者术前行颌骨三维CT影像学检查,探讨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牙槽骨骨质分类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将行种植义齿治疗的患者作为受测者,对其术前感兴趣区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进行牙槽骨CT灰度值及Marker横截面的灰度值测量。... 目的对临床种植义齿患者术前行颌骨三维CT影像学检查,探讨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牙槽骨骨质分类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将行种植义齿治疗的患者作为受测者,对其术前感兴趣区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进行牙槽骨CT灰度值及Marker横截面的灰度值测量。结果①ⅠⅣ类骨质分类的CT平均骨密度相对灰度值不同(F〉1,P〈0.05);②上颌前后牙区、下颌骨前后牙区CT平均骨密度相对灰度值有明显差异,且下颌前牙区骨密度值最大(F〉1,P〈0.05);③男女性别在骨质分类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年龄段分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P〈0.05),且3039岁的骨密度灰度值最大。结论多层螺旋CT的相对骨密度灰度值可以客观评估种植前的骨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颌骨 密度 相对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CT值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6
作者 万江 刘达 +1 位作者 张映波 周科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5年第7期911-916,共6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急剧攀升。目前OP的诊断主要依赖于骨密度(BMD),故BMD的精确测量在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治中至关重要。近年来,CT检查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诊疗中受到广泛关注。椎体CT值不仅可提高OP的诊断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急剧攀升。目前OP的诊断主要依赖于骨密度(BMD),故BMD的精确测量在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治中至关重要。近年来,CT检查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诊疗中受到广泛关注。椎体CT值不仅可提高OP的诊断率,还可有效预测相邻椎体骨折、融合器沉降、椎弓根螺钉松动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总结椎体CT值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其指导脊柱手术的可行性,以及与脊柱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同时就CT结合人工智能(AI)辅助疾病诊疗的进展展开论述,旨在更好地促进椎体CT值的相关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ct 密度 脊柱术后并发症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木材密度检测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韩书霞 于雷 +2 位作者 孔超 戚大伟 顾海燕 《森林工程》 2007年第1期19-23,共5页
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进行原木无损检测,通过对原木树种断层 CT 值的统计,对 CT 设备在检测过程中的窗宽与窗位进行了设定,同时拟合出了木材 CT 值一密度值的线性方程,为原木缺陷的无损检测及木材密度的测定提供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无损检测 木材密度 ct 窗宽 窗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锥束CT散射场检测优化方法 被引量:8
18
作者 于清超 黄魁东 +1 位作者 张定华 李明君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81-786,共6页
针对采用射束衰减网格的散射校正方法需额外增加较大扫描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局部极值点扫描的检测优化方法,首先采集少量用于计算散射图像的辅助投影图像,然后采用三次样条插值由少量不同扫描角度的散射图像计算出完整的圆周扫描散射... 针对采用射束衰减网格的散射校正方法需额外增加较大扫描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局部极值点扫描的检测优化方法,首先采集少量用于计算散射图像的辅助投影图像,然后采用三次样条插值由少量不同扫描角度的散射图像计算出完整的圆周扫描散射图像集,最后通过与原方法获取的散射图像及散射校正切片图像的对比分析,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仅需获取原方法1/20的散射图像即可完成锥束CT的散射校正,使扫描效率提高了47.6%,同时将散射校正切片误差控制在1%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束ct 散射 射束衰减网格 局部极 扫描角度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CT技术检测喷管扩散段绝热层坯料的缺陷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金鹿 王从科 +3 位作者 柴娟 赵付宝 于波 张霞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67,共4页
采用工业CT技术对复合材料布带缠绕的喷管扩散段绝热层坯料内部缺陷进行了检测。通过工业CT密度值、密度降值结合CT图像分析对喷管扩散段绝热层坯料的内部主要缺陷特征进行了描述。将工业CT检测技术与制造工艺相结合,可及时发现缺陷并... 采用工业CT技术对复合材料布带缠绕的喷管扩散段绝热层坯料内部缺陷进行了检测。通过工业CT密度值、密度降值结合CT图像分析对喷管扩散段绝热层坯料的内部主要缺陷特征进行了描述。将工业CT检测技术与制造工艺相结合,可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制品生产工艺,对提高制品质量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ct技术 ct密度 ct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诊断外伤出血性肾囊肿合并肾破裂1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杜海峰 刘禄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6期661-661,共1页
关键词 血性 右肾 肾破裂 外伤出血 肾囊肿 ct ct诊断 浊音 移动性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