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钽等离子体渗氮的表面过程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德元 李放 +3 位作者 罗文 蔡莉 许兰萍 林勤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9-193,共5页
对钽表面渗氮的固 气界面反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从理论上预测了各种参数 (压力、气体组成、温度、电参数等 )对表面过程的影响 ,并借助于等离子体 ,在较低温度下获得了由表面层与N在Ta中的固溶体组成的表面硬化层。表面... 对钽表面渗氮的固 气界面反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从理论上预测了各种参数 (压力、气体组成、温度、电参数等 )对表面过程的影响 ,并借助于等离子体 ,在较低温度下获得了由表面层与N在Ta中的固溶体组成的表面硬化层。表面层为六方晶系的Ta6N2 ,57和 /或非晶态。通过调整工艺参数有效地抑制了钽表面氧的渗入和Ta2 O5 的形成 ,使得离子渗氮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渗氮 表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溶液中Pt电极表面过程的EQCM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林珩 陈声培 +2 位作者 林进妹 林爱兰 陈国良 《电化学》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7-53,共7页
 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方法研究了0.1mol·L-1硫酸溶液中Pt电极表面的吸附和氧化过程.从电极表面质量变化的结果分析,可认为正向电位扫描时氢区表面质量的增加是由于水分子取代Had引起的,而双电层区的质量增...  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方法研究了0.1mol·L-1硫酸溶液中Pt电极表面的吸附和氧化过程.从电极表面质量变化的结果分析,可认为正向电位扫描时氢区表面质量的增加是由于水分子取代Had引起的,而双电层区的质量增加则是由于水的吸附模式逐渐由氢端吸附转向氧端吸附所致.根据频率变化和电量数据,进一步推算出水在双电层区是以低放电吸附形式出现的,1molPt原子和水分子只发生0.054mol的电荷转移.本文结果可为认识Pt电极表面过程提供定量的新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溶液 PT电极 EQCM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 表面过程 铂电极 电化学 硫酸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_n(n=2~30)团簇结构及铅晶体表面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思殿 金志浩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811-814,共4页
关键词 晶体表面过程 计算机模拟 铅团簇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过程的直接观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仁志 《电镀与精饰》 CAS 2005年第3期43-46,共4页
介绍了表面技术研究和运用中的表面过程的直接观测技术。表面过程能被直接观测,主要是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结果。表面过程的直接动态观测包括结晶过程、晶粒成长、取向、表面吸附、解吸、表面接触、摩擦、磨损、电沉积过... 介绍了表面技术研究和运用中的表面过程的直接观测技术。表面过程能被直接观测,主要是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结果。表面过程的直接动态观测包括结晶过程、晶粒成长、取向、表面吸附、解吸、表面接触、摩擦、磨损、电沉积过程及离子迁移过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过程 电子计算机技术 微电子技术 电沉积过程 观测技术 表面技术 结晶过程 动态观测 晶粒成长 表面吸附 表面接触 迁移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Si表面Ge生长过程的STM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汪雷 唐景昌 +1 位作者 胡艳芳 王学森 《真空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3-86,共4页
利用STM和LEED分析了Ge在Si3 N4 /Si(111)和Si3 N4 /Si(10 0 )表面生长过程的结构演变。在生长早期 ,Ge在两种衬底表面上都形成高密度的三维纳米团簇 ,这些团簇的大小均在几个纳米范围内 ,并在高温退火时体积增大。当生长继续时 ,Ge的... 利用STM和LEED分析了Ge在Si3 N4 /Si(111)和Si3 N4 /Si(10 0 )表面生长过程的结构演变。在生长早期 ,Ge在两种衬底表面上都形成高密度的三维纳米团簇 ,这些团簇的大小均在几个纳米范围内 ,并在高温退火时体积增大。当生长继续时 ,Ge的晶体小面开始显现。在晶态的Si3 N4 (0 0 0 1) /Si(111)表面 ,Ge的 (111)晶向的小面生长比其他方向优先。最后在大范围内形成以 (111)方向为主的晶面。相反 ,在非晶的Si3 N4 表面 ,即Si3 N4 /Si(10 0 ) ,Ge晶体的高指数侧面生长较顶面快 ,最终形成金字塔形的岛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硅 扫描隧道显微镜 表面生长过程 气相沉积 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负载Pt基催化剂表面动态变化的谱学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何念秋 郑燕萍 陈明树 《分子催化(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6,I0001,共11页
明确多相催化剂表面在反应过程的动态变化对催化剂的优化、设计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控制Pt的不同负载量制备了一系列Al_(2)O_(3)负载的Pt/Al_(2)O_(3)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光电子能谱、球差扫描电镜、CO-探针的红外光谱、低能离子... 明确多相催化剂表面在反应过程的动态变化对催化剂的优化、设计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控制Pt的不同负载量制备了一系列Al_(2)O_(3)负载的Pt/Al_(2)O_(3)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光电子能谱、球差扫描电镜、CO-探针的红外光谱、低能离子散射谱、程序升温氧化和拉曼光谱等研究Pt/Al_(2)O_(3)的表面结构和反应过程中的变化,以丙烷直接脱氢(PDH)反应为探针,考察反应过程存在“诱导”期的表面动态变化,特别是表面积碳、表面形貌、活性位点等的演化.进而与其催化反应性能关联,发现Pt纳米粒子(NP)和团簇上丙烷易深度脱氢或断裂C-C键生成CH_(4)的同时形成积碳、随后失去活性;而孤立的Pt单原子位点(SAC)上不易生成积碳、是丙烯生成的关键活性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动态过程 原位表征 丙烷脱氢 Pt基催化剂 单原子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多孔介质表面变压过程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辜敏 陈昌国 《煤炭转化》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7-39,共3页
多孔物质的表面结构可以用分形维数D来表征,D与微孔结构存在对应的关系,不同的表面分形维数对就应不同的微孔结构,详细讨论了分形维数和微孔结构随压力的变化规律。随着压力的增大,多孔介质表面形成更小的吸附微孔,孔径分布广,表... 多孔物质的表面结构可以用分形维数D来表征,D与微孔结构存在对应的关系,不同的表面分形维数对就应不同的微孔结构,详细讨论了分形维数和微孔结构随压力的变化规律。随着压力的增大,多孔介质表面形成更小的吸附微孔,孔径分布广,表面变得更粗糙,分形维数增大,至到趋于稳定值,分形维数表达表面结构简洁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多孔介质 微孔结构 分形特征 表面变压过程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压下环氧绝缘材料电气性能对表面电荷消散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侯国良 吴明清 +2 位作者 荆娟 杨保利 田浩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8-32,共5页
为了研究电荷消散过程的影响因素,采用高阻计对直流电压下环氧绝缘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等关键电气性能进行测量,并采用电容探头法用直流试验装置测量直流高压撤去后的表面电荷消散情况。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建立了环氧绝缘材料... 为了研究电荷消散过程的影响因素,采用高阻计对直流电压下环氧绝缘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等关键电气性能进行测量,并采用电容探头法用直流试验装置测量直流高压撤去后的表面电荷消散情况。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建立了环氧绝缘材料电气性能与电荷消散的关系,并提出了环氧绝缘材料电气性能的改进措施,即适当增大环氧绝缘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和减小表面电阻率,可以减少电荷的积聚量,加快直流电压下环氧绝缘材料表面电荷的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绝缘材料 电气性能 表面电荷消散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e^(30+)在Au下表面退激辐射的X射线谱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耀宗 张小安 曾利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49-153,共5页
报导了1.0~3.0MeV的Xe^(30+)离子与1.0MeV的Xe^(26+)离子入射Au表面发射的X射线谱,考虑到探测器Be窗对射线的非均匀衰减,还原了1.0MeV的Xe^(30+)离子产生X射线谱。通过用经典过垒模型及两体碰撞模型的分析表明:动能1.0~3.0MeV的Xe^(30+... 报导了1.0~3.0MeV的Xe^(30+)离子与1.0MeV的Xe^(26+)离子入射Au表面发射的X射线谱,考虑到探测器Be窗对射线的非均匀衰减,还原了1.0MeV的Xe^(30+)离子产生X射线谱。通过用经典过垒模型及两体碰撞模型的分析表明:动能1.0~3.0MeV的Xe^(30+)离子入射Au靶,下表面空心原子M壳层空穴退激发射了能量0.7~1.75keV的Xe M X射线,下表面空心原子N壳层空穴退激发射了能量0.5~0.7keV的Xe N X射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电荷态离子 空心原子 表面过程 X射线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程方向的热力学判据及其在有功参与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聚杰 郭子成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将新的自发过程定义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结合,推导出了更加方便、适用的过程方向的热力学判据,其中包括有功参与的过程方向的热力学判据,解决了长期困扰物理化学工作者的一个理论问题,即有功参与的过程方向无热力学判据的问题。详细说明... 将新的自发过程定义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结合,推导出了更加方便、适用的过程方向的热力学判据,其中包括有功参与的过程方向的热力学判据,解决了长期困扰物理化学工作者的一个理论问题,即有功参与的过程方向无热力学判据的问题。详细说明了该判据在电化学、表面化学及光化学等特殊物理化学过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第二定律 自发过程的判据 电化学过程 表面过程 光化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标记法用于若干多相催化剂表面化学的研究
11
作者 何鸣元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1985年第3期71-81,共11页
以氘为标记原子研究多相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结构及反应中间物结构。用交叉标记法考察络合物载持后可能形成的各种表面结构。用标记化合物作化学探针判断表面活性中心结构。将标记技术分别与红外光谱和程序升温反应相结合,以确定吸附于... 以氘为标记原子研究多相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结构及反应中间物结构。用交叉标记法考察络合物载持后可能形成的各种表面结构。用标记化合物作化学探针判断表面活性中心结构。将标记技术分别与红外光谱和程序升温反应相结合,以确定吸附于催化剂表面的反应中间物结构。所研究的体系为氧化铝载持的锕系元素金属络合物以及氧化锆上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加氢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红外光谱 中间物 IR 光谱 氧化铝载体 加氢反应 程序升温反应 表面化学过程 多相催化反应 金属络合物 同位素标记 多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滤液中聚苯乙烯微塑料表面老化行为及抗性基因的富集规律
12
作者 苏应龙 庞蕊蕊 +2 位作者 邵博群 张中键 谢冰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20-1726,1737,共8页
以聚苯乙烯(PS)微塑料(MPs)为例,分析其在渗滤液中的老化规律以及老化过程对抗性基因(ARGs)的富集效应及富集机制。结果表明,90 d老化后PS微塑料比表面积增大、含氧基团增加。渗滤液中的PS微塑料表面可选择性富集ARGs,并且随着老化时间... 以聚苯乙烯(PS)微塑料(MPs)为例,分析其在渗滤液中的老化规律以及老化过程对抗性基因(ARGs)的富集效应及富集机制。结果表明,90 d老化后PS微塑料比表面积增大、含氧基团增加。渗滤液中的PS微塑料表面可选择性富集ARGs,并且随着老化时间延长富集程度增加。进一步采用微生物属‒ARGs共相关网络和基因表达等来揭示PS微塑料富集ARGs的机制,证实PS微塑料表面形成的生态位具有更为密切的ARGs‒微生物关联关系,并且参与ARGs调控的基因表达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MPs) 抗性基因(ARGs) 渗滤液 表面老化过程 富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金矿金的溶解和迁移研究进展
13
作者 胡庆成 吕新彪 +3 位作者 高奇 刘洪 朱江 杨恩林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509-510,共2页
地质普遍认为,金在热液中主要以配合物形式迁移。本文总结了金的热液溶解和迁移研究现状,包括不同条件下金的迁移物种,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热液 配合物 Cl 粗粒 高硫 胶体金 胶体矿物 气相 物种 表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椭偏测厚法在薄膜包装材料参数测试中的应用
14
作者 杨皋 杨奕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11,共3页
作者对椭偏测厚法数据应用微电脑进行了处理与研究。采用一种求近似解的方法 ,编程运算得出薄膜材料的折射率与厚度。这种方法应用面广、速度快、精度高 ,所得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薄膜包装材料 参数测试 椭偏测厚法 程序结构 膜层 表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P-1型椭圆偏振光谱仪 被引量:5
15
作者 江任荣 陈树光 +1 位作者 叶贤京 莫党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1983年第4期105-108,共4页
一、前言椭圆偏振光谱仪是一种研究和测定薄膜、表面及固体的光学仪器。它是通过分析光在样品上反射时偏振状态的变化进行测量的,这种测量对表面结构和表面过程非常敏感。
关键词 椭圆偏振 TPP-1 偏振状态 反射时 表面过程 检偏器 椭偏仪 光学仪器 波长范围 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型混合导体BaCo_(0.7)Fe_(0.2)Nb_(0.1)O_(3-δ)的透氧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承磊 丁伟中 +4 位作者 张玉文 周宇鼎 黄少卿 刘旭 鲁雄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4-307,337,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钙钛矿型混合导体BaCo0.7Fe0.2Nb0.1O3-δ(BCFN)透氧膜,并通过SEM、XRD、O2-TPD等手段进行表征。实验考察了空气速率、氦气速率及温度对BCFN膜片透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膜的透氧量取决于两侧的氧分压差和氧离子...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钙钛矿型混合导体BaCo0.7Fe0.2Nb0.1O3-δ(BCFN)透氧膜,并通过SEM、XRD、O2-TPD等手段进行表征。实验考察了空气速率、氦气速率及温度对BCFN膜片透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膜的透氧量取决于两侧的氧分压差和氧离子在体相内的扩散。XRD的结果表明使用前后材料的相结构没有变化,证明BCFN作为透氧膜材料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o0.7Fe0.2Nb0.1O3-δ 透氧膜 体扩散 表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态合金薄膜铜衬底超精密抛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从容 吕冰海 +1 位作者 邓乾发 任尹飞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1,共4页
本文采用聚氨酯抛光盘和绒布抛光垫对铜衬底进行超精密抛光工艺研究,对铜衬底的表面粗糙度、材料去除率以及铜衬底表面组织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铜衬底在超精密抛光时,不同抛光条件对其表面粗糙度和材料去除率的影响,以及抛... 本文采用聚氨酯抛光盘和绒布抛光垫对铜衬底进行超精密抛光工艺研究,对铜衬底的表面粗糙度、材料去除率以及铜衬底表面组织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铜衬底在超精密抛光时,不同抛光条件对其表面粗糙度和材料去除率的影响,以及抛光压力对铜衬底的表面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聚氨酯抛光盘和绒布抛光垫可以消除划痕,抛光后的铜衬底表面粗糙度可达Ra6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薄膜 铜衬底 超精抛光 表面形成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气流作用的大气压空气中弥散射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冠一 姜慧 +3 位作者 刘海波 邓鸿飞 孙伟铭 徐耀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948-2956,共9页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在表面处理、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复杂的气流控制系统限制了其应用。该文基于传统的单针射流结构,通过合理的结构参数设计,实现无气流作用的弥散等离子体射流,并研究了管口内径和气隙间距对弥散...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在表面处理、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复杂的气流控制系统限制了其应用。该文基于传统的单针射流结构,通过合理的结构参数设计,实现无气流作用的弥散等离子体射流,并研究了管口内径和气隙间距对弥散射流的影响,分析弥散射流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无气流弥散射流是外电场、表面电荷及空间电荷共同作用的结果;射流长度和电流幅值随气隙间距增大而减小;管口内径较小时,放电状态随电压幅值增长表现为"电晕—射流产生—射流发展—通道贯穿"的渐变过程,且存在负向放电现象;管口内径较大时,放电状态随电压幅值增长表现为"电晕—通道贯穿"的突变过程;结合介质表面过程理论分析了射流发展过程,并解释了射流状态随电压幅值增长出现的渐变和突变两种独特现象。研究结果提供一种更简易的等离子体射流装置,对拓展射流应用领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气流弥散射流 放电模式转变 表面电荷 介质表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n-complete relief method for measuring surface stresses in surrounding rocks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凤鹏 邱兆国 冯夏庭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3665-3673,共9页
The measurement of surface stresses in surrounding rocks with the use of a relief method of annular hole-drilling was studied by numerical analysis. The stress relief process by hole-drilling was then simulated with t... The measurement of surface stresses in surrounding rocks with the use of a relief method of annular hole-drilling was studied by numerical analysis. The stress relief process by hole-drilling was then simulated with the use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influences of the borehole diameter(d), the initial stresses and the ratio of the initial principle stresses on the variations of the remained stress and the released stress in function of the relief depth(h) were discuss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on-dimensional ratio of the released principle strains and that of the initial principle stresses, and the effect of the elastic modulus and the Poisson ratio of the rock mass on the stress relief curv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relief behavior formulated with the non-dimensional ratio of the released stress and the ratio of h/d is only sensitive to the ratio of the initial principle stresses and the Poisson ratio. The stresses are completely released when h equals 1.6d, and the tensile stresses take place on the bore core surface in the relief measurement process. Finally, a non-complete relief method of annular hole-drilling for measuring surface stress in surrounding rocks is proposed and the procedure is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complete relief method surface stress in surrounding rock stress relief rate ratio of initial principal stresses ratioof released principal strai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ngitudinal crack on slab surface at straightening stage during continuous casting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5
20
作者 喻海良 刘相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235-238,共4页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slab at the straightening stage during continuous casting was simulated by the explicit dynamic finite element method,and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slab and its c...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slab at the straightening stage during continuous casting was simulated by the explicit dynamic finite element method,and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slab and its change regularity at slab center during continuous casting were obtained.The influence of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stress on the propagation of longitudinal cracks on slab surface was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nsional stress appears on slab surface at the inner arc side and the compressive stress appears on slab surface at the outer arc side at stages 6-8 in straightening zone during continuous casting.Longitudinal cracks generally appear on slab top surface and do not appear on slab bottom surface,which are also observed in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ous casting slab STRAIGHTENING longitudinal crack finite element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