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表面蜡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
作者 王美芳 陈巨莲 +3 位作者 原国辉 雷振生 吴政卿 赵献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55-1160,共6页
植物表面蜡质的最初角色是防止植株体内水分的散失和外界水分的进入,其分布的部位、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复杂性与复杂的生态角色相对应。植物表面蜡质的物理化学特性能够抵抗各种各样生物与非生物侵害,这些侵害包括真菌病害、植食性昆虫、... 植物表面蜡质的最初角色是防止植株体内水分的散失和外界水分的进入,其分布的部位、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复杂性与复杂的生态角色相对应。植物表面蜡质的物理化学特性能够抵抗各种各样生物与非生物侵害,这些侵害包括真菌病害、植食性昆虫、太阳射线、冻结温度等。植物表面蜡质还是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捕食者和寄生者相互作用的竞技场,其特有的化学成分和形态学特征赋予它特有的生态机能,这些机能之一便是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植物表面蜡质的物理结构和数量能够影响植食性昆虫的附着和移动。表面蜡质可通过影响天敌对植食性害虫的捕食,从而间接影响植食性害虫的行为。表面蜡质提取物和单一的蜡质成分能够刺激或者抑制植食性昆虫产卵、活动和取食。烷烃、蜡酯、游离脂肪醇和酸等脂肪族化合物是表面蜡质的主要成分,在植食性昆虫选择寄主植物中,长链脂肪族化合物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芳香族化合物也影响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植食性昆虫较少在光滑蜡质少表现型的作物上取食,在光滑蜡质少表现型的作物上,表面蜡质的数量少,化学组分和形态学特征也不同。研究光滑蜡质少作物抗虫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助于阐明植物表面蜡质在植物与昆虫之间所起的作用。表面蜡质的理化特性能够改变害虫与寄主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农业影响,已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蜡质 植食性昆虫 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苜蓿品种叶片表面蜡质覆盖与抗旱性的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玲艳 刘胜洪 +3 位作者 秦华明 黎佩凤 杨凤婷 赵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6-601,共6页
以5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苜蓿王、阿尔冈金、大富豪、WL525和WL2321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表面蜡质覆盖情况,以热氯仿法抽提和测定叶片表面蜡质含量,并测定叶片叶绿素浸提率和脯氨酸含量,同时以质量分数为20%的PEG-6000进... 以5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苜蓿王、阿尔冈金、大富豪、WL525和WL2321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表面蜡质覆盖情况,以热氯仿法抽提和测定叶片表面蜡质含量,并测定叶片叶绿素浸提率和脯氨酸含量,同时以质量分数为20%的PEG-6000进行模拟干旱处理,分析叶片表面蜡质覆盖量与苜蓿抗旱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苜蓿王的叶片表面蜡质分布较密集,含量较高,而WL525叶片表面蜡质分布较稀疏,含量较少;苜蓿王的叶片叶绿素浸提速率相对较慢,WL525的叶片叶绿素浸提速率相对较快;苜蓿王的脯氨酸含量较高,而WL525的脯氨酸含量较低;模拟干旱处理发现苜蓿王对干旱敏感性最低。综合考虑,苜蓿品种叶片表面蜡质覆盖量与其抗旱能力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叶片表面蜡质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叶榕叶片表面蜡质化学组分及蓟马锉吸胁迫对其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余德亿 姚锦爱 +2 位作者 黄鹏 陈峰 康文斌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6-452,共7页
为明确垂叶榕(Ficus benjamina)叶片表面蜡质的化学组分和蓟马(Thrips spp.)锉吸胁迫对蜡质含量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不同危害等级蓟马锉吸叶片的表面蜡质化学组分及含量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垂叶榕叶片... 为明确垂叶榕(Ficus benjamina)叶片表面蜡质的化学组分和蓟马(Thrips spp.)锉吸胁迫对蜡质含量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不同危害等级蓟马锉吸叶片的表面蜡质化学组分及含量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垂叶榕叶片的表面蜡质中含有32种化合物,包含有9种酸、8种醇、5种酯、5种酮和5种烃。不同危害等级叶片的表面蜡质总量、已分离化合物的总离子峰面积、各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各类化合物及其主要组分的离子峰面积均不同。垂叶榕叶片的表面蜡质的化学组分和含量可直接或间接反映叶片受蓟马锉吸危害的程度。这说明叶片表面蜡质的化学组分及含量在垂叶榕与蓟马的互作和协同进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叶榕 蓟马 锉吸协迫 表面蜡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角突脐孢菌在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上附着胞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 被引量:3
4
作者 廖慧萍 陈勇 沈雪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7-734,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的化学组成对尖角突脐孢菌在侵染其植株中附着胞形成的不同影响及原因。[方法]以3~4叶期的稗草及水稻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氯仿提取和去除叶片表面层蜡质及人工制备叶表层蜡质膜等方法,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的化学组成对尖角突脐孢菌在侵染其植株中附着胞形成的不同影响及原因。[方法]以3~4叶期的稗草及水稻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氯仿提取和去除叶片表面层蜡质及人工制备叶表层蜡质膜等方法,研究不同蜡质表层病原真菌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情况,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计算及分析其叶片表面蜡质组成及含量。[结果]去蜡稗草叶片上尖角突脐孢菌附着胞形成率显著降低,去蜡水稻叶片附着胞形成率显著增加;稗草叶片表面蜡质膜对病原真菌附着胞形成有显著促进作用,水稻叶片表面蜡膜相对于玻璃表面对真菌附着胞形成无显著影响。稗草及水稻叶片表面蜡质晶体结构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各组成成分相似,均检测到脂肪酸、初级醇、醛及烷烃类物质,但其相对含量差异显著。稗草叶片表面蜡质组分中烷烃类占总含量的29.99%,极显著高于水稻(20.05%),而水稻中醛类的相对含量为22.72%,极显著高于稗草(15.17%)。叶片表面蜡质中不同长度的碳链化合物相对含量不同,稗草叶片表面蜡质中主要碳链化合物为:C32醇18.87%,C18醛14.61%,C33烷烃14.83%;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主要碳链化合物为:C30醇32.71%,C18醛21.58%。稗草叶片表面蜡质组成中没有检测到C24醇以及C24醛类物质,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组成中没有检测到C35烷烃。[结论]稗草叶片表面蜡质对尖角突脐孢菌附着胞形成有促进作用,水稻叶片表面蜡质对该菌附着胞形成存在抑制作用,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烷烃类及醛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异极显著,其中C30醇、C32醇及C33烷烃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角突脐孢菌 附着胞 稗草 水稻 叶片表面蜡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