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与葡聚糖合成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何奎芳 刘建国 +3 位作者 刘天佳 杨德琴 庄姮 李颂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与葡聚糖合成的关系。方法:取本课题组前期工作所获得的变链c型临床株,分成水溶性葡聚糖(WSG)组和水不溶性葡聚糖(WIG)组;每组又按葡聚糖合成能力分为合成量高(ABS〉0.5)与合成量低(ABS〈...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与葡聚糖合成的关系。方法:取本课题组前期工作所获得的变链c型临床株,分成水溶性葡聚糖(WSG)组和水不溶性葡聚糖(WIG)组;每组又按葡聚糖合成能力分为合成量高(ABS〉0.5)与合成量低(ABS〈0.15)组。以所选细菌DNA为模板,PCR扩增表面蛋白V区编码基因SrV+,经DdeI酶切分型,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细菌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两组均有4种基因型(A、B、C、D)并且在构成比上都以A、B型占多数,C、D型所占比例较少且存在明显差异;2)在WSG组主要基因型的分布出现差异:合成量高的以A型为主占50%,B型占33.33%,C型占11.11%;合成量低的以B型为主占50%,A型占30.77%,C型19.15%。5)在WIG组A、B型的分配基本相似,均在40~48%之间。结论: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的基因型分布与水溶性葡聚糖的合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与水不溶性葡聚糖的合成未见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表面蛋白可变(V^+) 葡聚糖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预后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毛洁 毛峥嵘 周韧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0-256,共7页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是成人白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IGVH基因的突变状态是CLL患者最重要的预后标记,而Zeta链相关蛋白激酶(ZAP-70)可作为IGVH突变状态的替代标记。CD38是一种促使B细胞活化和增殖的Ⅱ类跨膜糖蛋白,能提高CLL细胞的...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是成人白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IGVH基因的突变状态是CLL患者最重要的预后标记,而Zeta链相关蛋白激酶(ZAP-70)可作为IGVH突变状态的替代标记。CD38是一种促使B细胞活化和增殖的Ⅱ类跨膜糖蛋白,能提高CLL细胞的生存率,促进其增殖,也可作为CLL的独立预后指标。另外,超过80%的CLL患者存在染色体畸变,最常见的异常是染色体的丢失,其中13q14缺失最为常见(35%);而最常见的染色体增加为12q的三体性(23%)。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表达增高预示CLL的恶性进展及其生存期的缩短。Toll样受体是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TLR激动剂与放化疗、单克隆抗体,以及肿瘤疫苗联合应用将给CLL的治疗带来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慢性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 染色体畸变 免疫球蛋白可变 受体 细胞表面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