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下爆炸条件下近药包表面能量测试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潘建强 盛振新 +2 位作者 毛海斌 刘建湖 张显丕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共8页
为测量水下爆炸条件下近药包表面的能量,提出基于预制飞片圆筒的水下爆炸条件下近药包表面能量测试技术。首先,采用AUTODYN软件,对水下爆炸条件下自由场和作用在飞片上的能流密度进行数值计算,通过对比两者随爆距的变化规律,对预制飞片... 为测量水下爆炸条件下近药包表面的能量,提出基于预制飞片圆筒的水下爆炸条件下近药包表面能量测试技术。首先,采用AUTODYN软件,对水下爆炸条件下自由场和作用在飞片上的能流密度进行数值计算,通过对比两者随爆距的变化规律,对预制飞片圆筒间接获取近药包表面能量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然后,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和探针测量爆炸后的飞片速度,进而将飞片的动能除以面积计算得到作用在飞片上的能流密度。将能流密度的测试值与计算值进行对比,两者基本一致,表明采用预制飞片圆筒来测量水下爆炸条件下近药包表面的能量是可行的,同时验证飞片速度测量系统的有效性,为近药包表面载荷特性的理论研究和试验测试提供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飞片圆筒 水下爆炸 近药包表面能量 测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探针气体吸附等温线的矿物材料表征技术:Ⅲ.表面能量非均质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显东 陆现彩 +2 位作者 杨侃 侯庆锋 王汝成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69-374,共6页
表面能量非均质性是影响固体材料表界面行为的重要属性,基于低温气体吸附等温线的分子探针方法是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定量表征该属性的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一技术的三种常用计算方法:规则化方法、密度泛函理论及微分等温线加和(DIS)... 表面能量非均质性是影响固体材料表界面行为的重要属性,基于低温气体吸附等温线的分子探针方法是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定量表征该属性的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一技术的三种常用计算方法:规则化方法、密度泛函理论及微分等温线加和(DIS)法。作为应用实例,使用规则化方法和DIS方法对合成的Schwertmanite样品进行了表征,发现其表面存在三种不同的能量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规则化方法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样品,但只能给出吸附能曲线而不能精确表征表面能量区域;函数方法虽然比较精确,但表征值不能处理复杂表面;DIS方法虽能精确表征,但计算却较为繁琐。三种方法可互相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针气体吸附等温线 表面能量非均质性 矿物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颗粒表面能量转移及巯基化合物的检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翠 张飞云 +1 位作者 吕荣文 张淑芬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67,共8页
二氧化硅稳定的金纳米颗粒(Au-Si O_2)与罗丹明B之间发生表面能量转移,使罗丹明B荧光猝灭。金纳米颗粒对罗丹明B的Stern-Volmer猝灭常数为4.3×103L/mol。当荧光猝灭的混合体系中加入巯基化合物时,巯基化合物与金纳米颗粒发生强相... 二氧化硅稳定的金纳米颗粒(Au-Si O_2)与罗丹明B之间发生表面能量转移,使罗丹明B荧光猝灭。金纳米颗粒对罗丹明B的Stern-Volmer猝灭常数为4.3×103L/mol。当荧光猝灭的混合体系中加入巯基化合物时,巯基化合物与金纳米颗粒发生强相互作用阻断罗丹明B-金纳米颗粒之间的能量转移,罗丹明B荧光恢复。基于罗丹明B-Au-Si O_2体系对巯基化合物的单一响应,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检测巯基化合物的方法;并且由于二氧化硅对金纳米颗粒的稳定作用,金纳米颗粒成为一种可以回收利用的检测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能量转移 金纳米颗粒 二氧化硅 罗丹明B 巯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冰雪表面能量平衡研究进展
4
作者 邹小伟 杨堤益 +4 位作者 田彪 张雷 孙维君 李昭 丁明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9-151,共13页
北极地区冰/雪-大气相互作用的过程,尤其是冰雪表面反照率的变化,是制约我们认识北极地区气候系统快速变化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随着观测技术和方法的进步,北极冰雪表面能量平衡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缺乏高质量... 北极地区冰/雪-大气相互作用的过程,尤其是冰雪表面反照率的变化,是制约我们认识北极地区气候系统快速变化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随着观测技术和方法的进步,北极冰雪表面能量平衡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缺乏高质量、时空连续的观测试验数据,大部分参数化方案、遥感及模式产品等在北极不同区域的适用性仍待评估。因此,北极地区观测站点的加密、综合观测试验的开展和多源卫星遥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能为遥感卫星产品及复杂参数化方案在北极的评估验证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以揭示更多潜在的冰雪表面能量平衡相关的过程和机理,加深对极地海-冰/雪-气相互作用的理解,更好地服务于极地冰冻圈与气候变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能量平衡 冰-气相互作用 北极 太阳辐射 湍流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开口谐振环结构S频段宽带极化不敏感能量选择表面设计
5
作者 程用志 王东 +4 位作者 李南 赵京城 罗辉 陈浮 李享成 《微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9,32,共8页
面对复杂的高功率电磁环境,现有的大多数能量选择表面(ESS)不能同时对TE极化波、TM极化波进行防护。文中设计了一种用于屏蔽高功率微波的S频段极化不敏感ESS。该ESS基本单元由外围四个方形开口谐振环(SRR)与四个PIN二极管连接的十字形(... 面对复杂的高功率电磁环境,现有的大多数能量选择表面(ESS)不能同时对TE极化波、TM极化波进行防护。文中设计了一种用于屏蔽高功率微波的S频段极化不敏感ESS。该ESS基本单元由外围四个方形开口谐振环(SRR)与四个PIN二极管连接的十字形(CS)复合结构和FR-4介质层组成,基于全波电磁分析法和等效电路模型对复合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并分析其传输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在工作频段内,该ESS的插入损耗小于1 dB,屏蔽效能超过20 dB。通过表面电场、电流分布和模拟空间电场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其工作机制。通过电磁仿真研究了不同结构参数和不同极化模式斜入射角度对传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E极化波和TM极化波入射下,ESS具有良好的极化不敏感性和宽角度稳定性。此外,制备的样品采用波导法进行了测试,测量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文中设计的双极化ESS结构在高功率微波和天线罩保护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选择表面 极化不敏感 高功率微波 开口谐振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频段圆极化能量选择表面的设计与仿真
6
作者 白鹤 陈泽煜 +2 位作者 王新波 胡天存 崔万照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76-279,共4页
能量选择表面可以在保证电子信息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有效防护大功率微波信号对系统的损坏。本文设计了一种工作在S频段的圆极化能量选择表面。采用圆环缝隙为主体、十字缝隙加载的能量选择表面(ESS)单元结构,当业务电磁信号入射时,... 能量选择表面可以在保证电子信息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有效防护大功率微波信号对系统的损坏。本文设计了一种工作在S频段的圆极化能量选择表面。采用圆环缝隙为主体、十字缝隙加载的能量选择表面(ESS)单元结构,当业务电磁信号入射时,二极管断开,圆极化电磁信号低损传输;当收到大功率电磁攻击时,二极管导通,ESS单元结构重构,电磁信号大部分反射。通过HFSS建模和仿真验证了圆极化ESS的传输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在透波状态下,插入损耗小于1dB;在屏蔽状态下,屏蔽效能大于19dB。可用于S频段天线和射频系统前端的大功率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选择表面 PIN二极管 大功率防护 圆极化 交叉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选择表面工作原理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虎宁 徐延林 刘培国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47,53,共7页
近年来,强电磁武器的快速发展对电子设备造成严重威胁。能量选择表面是一种新型自适应强电磁防护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电子设备前门防护“能防”与“兼容”的难题,为强电磁防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为了对能量选择表面的工作原理进行深入分... 近年来,强电磁武器的快速发展对电子设备造成严重威胁。能量选择表面是一种新型自适应强电磁防护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电子设备前门防护“能防”与“兼容”的难题,为强电磁防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为了对能量选择表面的工作原理进行深入分析,文中从场和路两个角度,分别建立了能量选择表面的等效媒质模型与传输线模型。根据电磁理论与传输线理论,系统地推导了能量选择表面的波阻抗变换条件与等效阻抗变换条件。最后,以一款基于开口谐振环的能量选择表面为例,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良好吻合。本研究为能量选择表面设计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参考,为其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电磁防护 能量选择表面 阻抗变换 等效媒质模型 传输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S波段超宽带能量选择表面设计 被引量:3
8
作者 周涛 虎宁 +3 位作者 盖龙杰 黄文涛 徐延林 刘培国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8,共6页
设计了一种工作在S波段的能量选择表面,可实现超宽带自适应强电磁防护。该结构由两层金属周期结构组成,顶层为两个对称分布的金属条和一个金属片,金属条与金属片间加载两个PIN二极管;底层为十字架结构。当入射电磁波场强低于阈值时,能... 设计了一种工作在S波段的能量选择表面,可实现超宽带自适应强电磁防护。该结构由两层金属周期结构组成,顶层为两个对称分布的金属条和一个金属片,金属条与金属片间加载两个PIN二极管;底层为十字架结构。当入射电磁波场强低于阈值时,能量选择表面工作在透波状态,电磁波可以传播;当入射电磁波场强超过阈值时,金属条和金属片之间产生的感应电压使得PIN二极管导通,此时能量选择表面进入防护状态,电磁波被屏蔽。通过对能量选择表面在PIN二极管导通和截止状态下的表面电流和电场分布以及等效电路模型进行分析,解释了该结构的工作原理。采用PCB制作工艺加工了实物样板并对弱场入射下的插入损耗以及强场入射下的防护效能进行测试。实验和仿真结果匹配性良好,表明该能量选择表面在透波状态下的工作中心频率为2.7 GHz,插入损耗小于1 dB的工作频带为2.2~3.5 GHz;在防护状态下,工作频带的防护效能大于10 dB,达到了超宽带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选择表面 强电磁防护 S波段 超宽带 自适应响应 PIN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极管选型对能量选择表面天线罩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安淇 吴雄斌 +1 位作者 徐一昊 周永金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6,共5页
能量选择表面技术主要通过周期结构加载非线性器件可自适应实现对高功率入射波的非线性响应,即“低通高阻”。以二极管选型对能量选择表面天线罩性能的影响为研究目的,首先,通过注入实验评估不同型号二极管在高功率信号输入时的功率毁... 能量选择表面技术主要通过周期结构加载非线性器件可自适应实现对高功率入射波的非线性响应,即“低通高阻”。以二极管选型对能量选择表面天线罩性能的影响为研究目的,首先,通过注入实验评估不同型号二极管在高功率信号输入时的功率毁伤阈值,并进行相应的毁伤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输入功率达到47dBm时,BAP65二极管内部电流过载引发热失控,导致毁伤;其次,选择4种不同型号的二极管评估它们对能量选择表面天线罩的插入损耗和屏蔽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0.75~0.9GHz,加载MMP4401二极管的能量选择表面具有低于0.5dB的插入损耗和大于15dB的屏蔽效能。此外,双管并联的能量选择表面表现出较好的屏蔽效果,而单管则具有更低的插入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选择表面 高功率微波 PIN二极管 毁伤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相位梯度覆盖能量选择防护结构设计
10
作者 盖龙杰 徐延林 +2 位作者 周涛 毋召锋 刘培国 《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5-1415,共11页
透射阵天线是一种将透镜阵列和天线相结合的天线,远场透镜结构多由离散排布的相位调控单元构成.透射阵天线具备高增益特性,因此有必要对透射阵天线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电磁防护加固.为有效应对高功率微波及强电磁脉冲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威胁... 透射阵天线是一种将透镜阵列和天线相结合的天线,远场透镜结构多由离散排布的相位调控单元构成.透射阵天线具备高增益特性,因此有必要对透射阵天线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电磁防护加固.为有效应对高功率微波及强电磁脉冲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威胁,设计了一种全相位梯度覆盖的能量选择结构,为相位调控单元提供电磁防护能力.基于解耦设计思想,将能量选择层和相位调控层进行级联,并开展一体化优化设计,同步具备能量选择和梯度相位调控功能.仿真结果表明,该能量选择相位调控结构在不同调控相位下插入损耗整体小于2 dB,防护效能最高可达35 dB.金属贴边边长从2.0 mm增加至8.2 mm时,仿真透波相位覆盖范围可达-63°至-486°,超过360°.在波导中对该结构测试件进行了性能验证,实测结果表明,平均插入损耗为2.07 dB,防护效能最高可达15 dB,相位覆盖范围达-76°至-317°.仿真和实测结果验证该设计方法初步实现能量选择和相位调控的功能,可应用于防护型透射阵天线及具备梯度相位变换要求的能量选择表面设计,能有效指导其他频段能量选择相位调控结构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选择表面 相位调控 全相位覆盖 二极管 防护效能 级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选择表面的电磁防护新方法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成 黄贤俊 刘培国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81-84,共4页
利用场致导电材料或压控导电结构的特性,设计能量选择表面,阐述了其能量低通的防护机理,给出了一种典型的设计方法,然后选用PIN二极管在印制电路板上制作了3块能量选择表面进行测试,实现了不同时刻的屏蔽和透波功能,验证了能量选择表面... 利用场致导电材料或压控导电结构的特性,设计能量选择表面,阐述了其能量低通的防护机理,给出了一种典型的设计方法,然后选用PIN二极管在印制电路板上制作了3块能量选择表面进行测试,实现了不同时刻的屏蔽和透波功能,验证了能量选择表面作为新型电磁防护方法的可行性和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选择表面 电磁防护 PIN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选择表面的瞬态响应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杨成 刘培国 +2 位作者 刘继斌 周东明 李高升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45-1049,共5页
为实现强电磁脉冲防护和信号收发的兼容,研究了一种基于能量选择机制的强电磁防护结构,即能量选择表面。该防护表面利用半导体压控导电特性,实现了强场辐照时防护表面由高阻态向低阻态的转变,具有能量低通特性和超宽带特性。利用场路协... 为实现强电磁脉冲防护和信号收发的兼容,研究了一种基于能量选择机制的强电磁防护结构,即能量选择表面。该防护表面利用半导体压控导电特性,实现了强场辐照时防护表面由高阻态向低阻态的转变,具有能量低通特性和超宽带特性。利用场路协同仿真方法,分析了能量选择表面瞬态响应与PIN二极管阻抗特性、强电磁脉冲峰值场强及脉冲前沿的关系,结果显示:尖峰泄漏功率和响应时间与Ⅰ层厚度、强电磁脉冲峰值场强成正比,与少数载流子寿命成反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电磁脉冲防护 能量选择表面 二极管阵列 场路协同仿真 瞬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控导电结构的能量选择表面防护机理和仿真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成 黄贤俊 刘培国 《中国舰船研究》 2012年第3期98-103,共6页
为解决强电磁脉冲防护中屏蔽与正常信号收发之间的矛盾,研究了一种既能隔离强电磁脉冲,又能保证被保护设备信号正常收发的能量选择表面(ESS)。基于可变表面阻抗理论研究ESS的防护机理;根据强电磁效应改变二极管的阻抗特性和实现能量选... 为解决强电磁脉冲防护中屏蔽与正常信号收发之间的矛盾,研究了一种既能隔离强电磁脉冲,又能保证被保护设备信号正常收发的能量选择表面(ESS)。基于可变表面阻抗理论研究ESS的防护机理;根据强电磁效应改变二极管的阻抗特性和实现能量选择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正反并联的二极管对阵列组成的可防护线极化强电磁脉冲的ESS,并进行仿真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ESS对弱电磁信号的插入损耗小于2 dB,对强电磁信号的隔离度大于20 dB,实现了能量低通的选择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选择表面 强电磁脉冲防护 防护机理 二极管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频率选择表面级联复合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2
14
作者 谭剑锋 杨成 +1 位作者 刘培国 刘继斌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9-83,共5页
针对空间场强电磁防护中带外滤波—带内限幅的需求,研究了能量—频率选择表面级联复合的防护方法,设计出一种典型的防护结构,通过时域有限差分对防护结构进行了稳态和瞬态分析,尤其是不同情况下频率选择表面与能量选择表面的相互耦合。... 针对空间场强电磁防护中带外滤波—带内限幅的需求,研究了能量—频率选择表面级联复合的防护方法,设计出一种典型的防护结构,通过时域有限差分对防护结构进行了稳态和瞬态分析,尤其是不同情况下频率选择表面与能量选择表面的相互耦合。计算结果表明:该防护结构对通带内正常信号的传输衰减小于1.55dB,强电磁脉冲传输衰减大于20dB,因而其既能阻止强电磁脉冲进入系统,又可有效抑制带外电磁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电磁脉冲防护 带外干扰 能量选择表面 频率选择表面 级联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二氧化钒的新型能量选择表面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翰青 刘培国 +2 位作者 王轲 涂灏 董雁飞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533-536,共4页
在温度或强电磁场的作用下,二氧化钒(VO_2,vanadium dioxide)材料会产生相变,电导率发生显著变化。本文采用二氧化钒薄膜替换典型能量选择表面(ESS,Energy Selective Surfaces)中的半导体器件,得到了基于二氧化钒的新型能量选择表面结... 在温度或强电磁场的作用下,二氧化钒(VO_2,vanadium dioxide)材料会产生相变,电导率发生显著变化。本文采用二氧化钒薄膜替换典型能量选择表面(ESS,Energy Selective Surfaces)中的半导体器件,得到了基于二氧化钒的新型能量选择表面结构。当正常信号入射时,二氧化钒薄膜的电导率较低,信号几乎无损耗的透过ESS;强电磁波入射时,二氧化钒薄膜的电导率增大,从而起到屏蔽作用。通过CST仿真,进一步探讨了周期单元宽度、金属单元长度和宽度等三个因素对于新型ESS的插入损耗和屏蔽效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选择表面 二氧化钒 电磁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能量选择表面的场路协同仿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欢成 胡进光 +1 位作者 钟龙权 林江川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5-109,共5页
为研究能量选择表面的防护性能,采用PIN二极管Spice模型,通过时域的场路协同仿真得到了能量选择表面(ESS)的瞬态响应波形。对影响插入损耗和防护效能的参数进行研究,优化结构参数,减小了尖峰泄漏。研究表明,双层ESS较单层ESS能够有效防... 为研究能量选择表面的防护性能,采用PIN二极管Spice模型,通过时域的场路协同仿真得到了能量选择表面(ESS)的瞬态响应波形。对影响插入损耗和防护效能的参数进行研究,优化结构参数,减小了尖峰泄漏。研究表明,双层ESS较单层ESS能够有效防护反向脉冲,同时增加单元金属条的长度能够减小脉冲尖峰泄露。通过强电磁脉冲辐照实验,验证了ESS小信号传输与强电磁脉冲防护的自适应防护能力,为强电磁脉冲的防护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路协同仿真 瞬态响应 强电磁脉冲防护 能量选择表面 尖峰泄漏 屏蔽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双频能量选择表面的设计 被引量:4
17
作者 虎宁 查淞 +1 位作者 刘晨曦 刘培国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共5页
文中提出了一种能在两个工作频段对高功率微波进行自适应防护的双频能量选择表面,它由两个分别加载了二极管和集总电容的开口谐振环构成,在C波段(5.4~6.0 GHz)和S波段(2.6~2.8 GHz)各产生一个信号通带。当入射波的场强超过设定阈值时,... 文中提出了一种能在两个工作频段对高功率微波进行自适应防护的双频能量选择表面,它由两个分别加载了二极管和集总电容的开口谐振环构成,在C波段(5.4~6.0 GHz)和S波段(2.6~2.8 GHz)各产生一个信号通带。当入射波的场强超过设定阈值时,二极管被谐振环上的感应电压导通,使得谐振环的谐振状态发生变化,两个信号通带自动关闭,从而屏蔽高功率微波。通过表面电流和电场分布阐述了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采用PCB工艺制作了样件并分别在弱场和高功率辐照下进行了传输系数的测量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双频能量选择表面在两个信号通带的插入损耗均小于1 dB,防护效果大于15 dB(其中C波段的信号通带内防护效果大于25 dB),能对高功率微波进行有效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选择表面 强电磁防护 双频 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能量选择表面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颖 丁大志 +1 位作者 樊振宏 陈如山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259-262,共4页
高功率脉冲可以通过耦合进入电子设备与系统,导致系统严重损坏和干扰。为防止系统的损坏,研究了一种既能保护系统正常工作,又能防止高功率脉冲进入系统的能量选择表面。石墨烯是一种电导率可调的新型二维材料,在不加电压偏置时,电磁波... 高功率脉冲可以通过耦合进入电子设备与系统,导致系统严重损坏和干扰。为防止系统的损坏,研究了一种既能保护系统正常工作,又能防止高功率脉冲进入系统的能量选择表面。石墨烯是一种电导率可调的新型二维材料,在不加电压偏置时,电磁波能以较小的损耗透过石墨烯能量选择表面,当高功率脉冲入射时,在石墨烯上加电压偏置,可以调节石墨烯的电导率,使得能量通过石墨烯表面时有较大的损耗,保护系统内部电子设备不被高功率脉冲损坏,实现了能量低通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能量选择表面 强电磁脉冲防护 电磁兼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宽带强电磁防护能量选择表面设计 被引量:6
19
作者 毋召锋 徐延林 刘培国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9-185,共7页
为应对强电磁脉冲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威胁,设计了一种具备收发兼容特性的超宽带强电磁防护能量选择表面,有效拓展了能量选择表面的工作带宽和工作频率,可为L、S、C波段的超宽带用频装备提供不低于14 dB的防护效果。该能量选择表面是一种... 为应对强电磁脉冲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威胁,设计了一种具备收发兼容特性的超宽带强电磁防护能量选择表面,有效拓展了能量选择表面的工作带宽和工作频率,可为L、S、C波段的超宽带用频装备提供不低于14 dB的防护效果。该能量选择表面是一种周期结构,每个单元包含一对箭头形结构和一个开关二极管,可根据外界辐照电磁波的能量密度自适应切换反射或透波状态,从而实现强电磁防护与工作信号收发兼容。仿真研究表明,这一新型能量选择表面在L、S、C波段的插入损耗小于1 dB,强电磁防护能力达到22 dB。在波导中对设计的样件进行了性能验证,结果显示,该样件在波导中的平均插入损耗为1 dB,防护能力达到了14 dB,初步验证了设计结构的低插入损耗和高防护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材料 强电磁脉冲防护 能量选择表面 二极管阵列 超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形能量选择表面电磁脉冲防护性能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浩祺 袁晓光 王倞婧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7-721,共5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Y形能量选择表面的新型电磁脉冲防护材料,具有能量域上"低通高阻"的特性。对能量选择表面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机制进行研究,论证了其透波率和外界场强的关系。通过建模仿真对能量选择表面的防护性能进行验证,并分... 介绍了一种基于Y形能量选择表面的新型电磁脉冲防护材料,具有能量域上"低通高阻"的特性。对能量选择表面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机制进行研究,论证了其透波率和外界场强的关系。通过建模仿真对能量选择表面的防护性能进行验证,并分析其结构尺寸对防护性能的影响。设计并仿真了双层Y形结构,与单层结构相比,双层结构对高功率电磁脉冲具有更好的屏蔽能力,并且保持了对于低功率信号良好的透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脉冲 屏蔽材料 能量选择表面 双层结构 屏蔽能力 透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