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致吞咽障碍及其机制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小云 陈卓铭 +1 位作者 王红 向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77-679,共3页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致吞咽障碍,探讨其吞咽障碍恢复的可能潜在机制。方法:分析3例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致吞咽障碍的患者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分级、吞咽造影检查(VFSS)及相关吞...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致吞咽障碍,探讨其吞咽障碍恢复的可能潜在机制。方法:分析3例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致吞咽障碍的患者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分级、吞咽造影检查(VFSS)及相关吞咽肌群的表面肌电检测(s EMG)。结果:3例患者经8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后,才藤吞咽功能评定由1—2级恢复到5—6级。VFSS评分由2—3分提高到6—9分,在s EMG检测中吞咽阶段各肌群的吞咽时程缩短、募集最大振幅提高。结论:采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改善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患者的吞咽功能,其恢复机制可能是增强了感觉刺激的传入,促进脑干吞咽中枢受损侧残留的前运动神经元与对侧中枢建立起新的联系,开始承担起受损区的功能,并促进了皮质核束的神经再生和重组,进而使脑功能重新组织和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吞咽障碍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表面检测 吞咽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吞咽训练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食道上括约肌狭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罗子芮 林广勇 +3 位作者 陈子波 袁丽平 徐颖 金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8-282,287,共6页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sEMG-BFB)结合吞咽训练对鼻咽癌放疗后食道上括约肌(UES)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鼻咽癌放疗后UES狭窄的吞咽障碍患者60例,其中UES不全开放者30例,完全不开放者3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生物反馈组(不...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sEMG-BFB)结合吞咽训练对鼻咽癌放疗后食道上括约肌(UES)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鼻咽癌放疗后UES狭窄的吞咽障碍患者60例,其中UES不全开放者30例,完全不开放者3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生物反馈组(不全开放者15例,完全不开放者15例)和球囊扩张组(不全开放者15例,完全不开放者15例)。两组均给予口颜面功能训练、口咽感觉训练及进食指导等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同时,生物反馈组在sEMG-BFB下进行吞咽行为训练,球囊扩张组予以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视频吞咽造影观察患者UES的开放情况,采用渗透-误吸评分(PAS)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对吞咽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UES开放程度、PAS评分、FOIS评分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效果对比:①UES开放程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UES不全开放者,生物反馈组与球囊扩张组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χ~2=0.682,P=0.682)。而在UES完全不开放者中,球囊扩张组疗效要优于生物反馈组(χ2=15.00,P=0.000)。②P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S评分,生物反馈组:3.5(3,4)分和3(2,3)分,球囊扩张组:3.5(3,4)分和2(2,2)分,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Z值分别为-2.293,-4.014,均P<0.05)。治疗后生物反馈组评分显著高于球囊扩张组(Z=-2.302,P=0.021)。③FO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OIS评分,生物反馈组:4(3,4)分和5(4,5)分,球囊扩张组:3(3,4)分和5(4,5)分,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Z值分别为-2.530,-3.029,均P<0.05),治疗后生物反馈组与球囊扩张组评分无明显差异(Z=-0.143,P=0.886)。结论:对于UES不全开放的患者,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效果确切,其与球囊扩张术对比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其更安全,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吞咽困难 鼻咽癌 放射治疗 食道上括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疗效 被引量:5
3
作者 方莉玉 任雅春 +1 位作者 曹叶凡 王鹤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64-1369,共6页
目的观察冲击波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康复科收治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观察冲击波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康复科收治的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软组织松解、关节松动术、关节连续被动运动和冷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后采用冲击波疗法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两组患者每天训练1次,每周5 d,持续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肘关节主动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经过8周治疗,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A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P<0.001),治疗组在治疗后的VAS评分、A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改善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01,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不适症状。结论冲击波配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有效缓解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疼痛,改善肘关节的功能,并提高肘关节的主动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僵硬 冲击波 表面 生物反馈训练 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咽期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0
4
作者 朱慧敏 杨永超 +4 位作者 饶江 刘莉 王珧 邵伟波 章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72-576,共5页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咽期活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收治的卒中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76例,在排除40例患者后,采用随机...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咽期活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收治的卒中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76例,在排除40例患者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余36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常规训练组(19例)和生物反馈组(17例)。给予常规训练组患者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组在常规训练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辅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周训练6次,共训练4周。于训练前和训练后进行吞咽造影评估并进行数字化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程度、咽期通过时间(PTT)、舌骨最大位移距离(Hmax D)。结果 (1)常规训练组训练前后UES完全开放率分别为26.3%(5/19)和47.4%(9/19),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P=0.020);生物反馈组训练前后UES完全开放率分别为47.1%(8/17)和82.4%(14/17),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6,P=0.001);两组训练前UES完全开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UES完全开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40)。(2)常规训练组训练前后PTT分别为(0.24±0.07)、(0.19±0.06)s,生物反馈组训练前后PTT分别为(0.23±0.06)和(0.15±0.05)s,两组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50,P=0.000);两组训练前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6,P=0.038)。(3)常规训练组训练前后Hmax D分别为(0.5±0.4)、(0.9±0.4)cm,生物反馈组训练前后PTT分别为(0.6±0.4)和(1.3±0.6)cm,两组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56,P=0.000);两组训练前Hmax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Hmax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2,P=0.033)。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吞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具有协同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吞咽困难 表面生物反馈 咽期 吞咽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即时效应 被引量:36
5
作者 兰月 王茜媛 +3 位作者 徐光青 窦祖林 于帆 林拓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5-409,共5页
目的:使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HRM)评价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及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干损伤后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咽部及食管上括约肌(UES)功能的即时影响。方法: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15例,分别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神经... 目的:使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HRM)评价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及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干损伤后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咽部及食管上括约肌(UES)功能的即时影响。方法: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15例,分别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及无干预措施下吞咽唾液(干吞咽)2次及吞咽3ml水2次。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实时采集咽部及食管上括约肌的压力及时间参数。参数包括:咽部收缩峰值压,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咽部收缩速率,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研究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这些参数的影响。结果:与无干预状态时相比,干咽时sEMG组吞咽时UES松弛持续时间延长(P=0.042),咽部收缩峰值增加(P=0.029),咽部收缩速率提高(P=0.016),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48)。NMES组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41)。吞咽3ml水时,sEMG组吞咽时UES松弛持续时间延长(P=0.033),咽部收缩速率提高(P=0.007),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44)。NMES组UES松弛残余压升高(P=0.020),咽部收缩速率有所降低(P=0.008),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39)。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显著延长食管上括约肌松弛持续时间和咽部收缩持续时间;神经肌肉电刺激会显著增加食管上括约肌松弛残余压,降低咽部收缩速率,但是可以显著增加咽部收缩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高分辨率测压 神经刺激 表面生物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47
6
作者 杨玺 刘进 马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1-453,共3页
目的:探讨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和结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6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20例。3组分别给予深层咽肌神经刺... 目的:探讨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和结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6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20例。3组分别给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和结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使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价摄食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FOIS评分均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组较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提高更明显(P=0.032);综合训练组比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治疗后提高更明显(P=0.044,P=0.000)。结论:对于脑卒中后的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深层咽肌神经刺激优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而结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优于单独进行深层咽肌神经刺激或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神经刺激 表面生物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7
作者 吴玉玲 孙晓敏 +1 位作者 吴立红 林建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24-1025,共2页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是生物反馈技术与电刺激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主要综述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吞咽功能方面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 脑卒中 表面生物反馈 运动 认知 吞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陆建霞 沈光宇 +2 位作者 高璀乡 张绍岚 吴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54-1156,共3页
脑卒中导致的功能障碍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较新的康复治疗技术,近年来逐渐应用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康复。
关键词 生物反馈疗法 运动功能障碍 脑卒中患者 操作性 临床研究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康复治疗技术 生物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卧位下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差异 被引量:11
9
作者 冯晓东 湾明月 +4 位作者 史景 刘承梅 李瑞青 谷玉静 马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8-700,共3页
目的:观察坐位与卧位下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坐位组和卧位组,每组各1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坐位组接受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目的:观察坐位与卧位下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坐位组和卧位组,每组各1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坐位组接受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时采用坐位,卧位组采用卧位,并于治疗前后分别用X线检查、上肢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检查、上肢Fugl-Meyer量表、Barthel指数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坐位组优于卧位组(P<0.05)。结论:在常规内科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时坐位效果优于卧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关节半脱位 体位 生物反馈刺激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和运动疗法治疗桡神经损伤的效果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敏 李嵩 +2 位作者 刘春辉 李红玲 石汉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和运动疗法治疗桡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将82例桡神经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治疗组(n=41),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和针灸,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肌电生物反馈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进行桡神经功能评定及肌电图(EMG)、运动...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和运动疗法治疗桡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将82例桡神经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治疗组(n=41),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和针灸,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肌电生物反馈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进行桡神经功能评定及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分析。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患肢功能及EMG、MCV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明显改善桡神经损伤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神经损伤 生物反馈治疗 运动疗法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6
11
作者 陈建 李硕 闫成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99-902,共4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30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PNF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分别给予PNF手法治疗、肌电生...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30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PNF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分别给予PNF手法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PNF手法治疗足下垂,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试踝背伸活动度、胫骨前肌徒手肌力、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 EMG)、均方根振幅(RMS)、简化Fugl-Meyer(FMA)评估量表评价疗效。结果:联合组在改善踝背伸主动活动度方面较肌电生物反馈组有显著性差异(2.78±8.73°,P<0.05),B组踝背伸被动活动度较A组有显著性差异(10.00±4.87,P<0.05);i EMG值: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PNF组有显著性差异(854.14±606.37,P<0.05);RMS指标: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较PNF组有显著性差异(43.99±29.20,56.93±22.60,P<0.05);胫骨前肌肌力:PNF组、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有显著性差异(3.50±0.46,3.39±0.69,P<0.05);FMA: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PNF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4.56±5.36,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PNF手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 本体感觉神经肉促进技术 足下垂 脑卒中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新生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何金华 刘华 +4 位作者 覃蓉 罗卫红 袁丽平 熊裕娟 周洪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13-418,共6页
目的初步评价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新生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湖南省儿童医院162例新生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儿家长是否接受并全程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将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目的初步评价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新生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湖南省儿童医院162例新生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儿家长是否接受并全程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将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早期手功能训练及针刺等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一个疗程(3个月)结束后针对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评分(评分越高代表相应临床表现越明显)及神经肌电图CMAP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从治疗后评分来看,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上干型及下干型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全干型临床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及肌电图CMAP变化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干型临床有效率及肌电图CMAP恢复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上干型及下干型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新生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效果总体满意,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伤 臂丛神经病/康复 生物反馈疗法 描记术 治疗结果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涤痰汤加减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效应观察 被引量:21
13
作者 武杰 王玉 +3 位作者 刘建 陈洁 邱晓伟 刘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3338-3342,3348,共6页
目的:观察涤痰汤加减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效应,探讨该治疗方案的利弊,为临床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条件的脑梗死后... 目的:观察涤痰汤加减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效应,探讨该治疗方案的利弊,为临床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条件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2组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调脂、控血压、血糖等措施)及表面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行中医辨证,并以涤痰汤为基础方加减辨治。2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摄食功能(FOIS)评分、饮水功能(蛙田饮水评级)、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F)、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进行测评,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判断2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并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比较;比较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2组患者治疗后蛙田饮水评级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2组患者治疗后ND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4)2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吞咽障碍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2组患者治疗后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涤痰汤加减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可显著增强患者吞咽功能效应,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且安全性高,可作为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良好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 涤痰汤加减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吞咽功能效应 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命质量量 摄食功能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4
作者 赵文汝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84-485,共2页
关键词 生物反馈 康复医学 生物反馈疗法 功能变化 物理医学 体内 患者 自我训练 操作性 自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信号生物反馈治疗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胡晓刚 王人成 +2 位作者 贾晓红 朱琳 王爱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2-254,共3页
目的:研发低成本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系统,并进行临床试验验证系统的适用范围。方法:自主研发软硬件设备。运用肌电信号在线处理方法,比较不同算法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将肌电信息实时显示反馈给7名急性脑卒中患者和1名健康者,验证系统的性能... 目的:研发低成本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系统,并进行临床试验验证系统的适用范围。方法:自主研发软硬件设备。运用肌电信号在线处理方法,比较不同算法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将肌电信息实时显示反馈给7名急性脑卒中患者和1名健康者,验证系统的性能,同时比较两种训练方案的效果:①高动作训练频率,短动作持续时间;②低动作训练频率,长动作持续时间。结果:绝对值分段积分算法在曲线平滑程度上优于其他算法。在同样训练时间内,降低训练动作频率,延长单次动作持续时间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肌力增强。结论:该系统可适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远端训练康复,同时可配合其他训练设备,缩短康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 生物反馈 脑卒中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刺激部位和运动方向的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34
16
作者 陈波 虞计华 +3 位作者 汤艳 张弛 陈汝艳 胥方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0-546,共7页
背景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偏瘫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较高。而在各种治疗方法中,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EMGBF)其疗效较为确切,然而在诸多研究中,其电刺激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并未统一。目的探讨不同刺激部位和运动方向的EMGBF治疗脑... 背景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偏瘫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较高。而在各种治疗方法中,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EMGBF)其疗效较为确切,然而在诸多研究中,其电刺激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并未统一。目的探讨不同刺激部位和运动方向的EMGBF治疗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267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前屈组、后伸组、外展组,每组89例。根据指诊检查法触诊脱位情况,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三组均采用EMGBF,分别把电极片置于三角肌前束、中束以及后束,并引导患者分别做前屈、外展和后伸动作。比较三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6、9周肌电积分值(iEMG),以及治疗前及治疗第9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Barthel指数、脑卒中特殊生活质量量表(SSQOLS)评分并测量患侧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和两侧肩胛下角顶点间距。结果治疗前及治疗第3周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iE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9周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Barthel指数、SSQOLS评分、AHI和两侧肩胛下角顶点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周后伸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前屈组和外展组升高、疼痛VAS评分较前屈组和外展组降低,外展组Ⅰ度、Ⅱ度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前屈组升高,外展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Barthel指数较前屈组和后伸组升高,后伸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AHI较前屈组升高,外展组Ⅰ度、Ⅱ度患者AHI较前屈组和后伸组降低,外展组Ⅲ度患者AHI较后伸组降低,后伸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肩胛下角顶点间距较前屈组和外展组降低(P<0.05)。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治疗第9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SSQOLS评分、肩胛下角顶点间距高于治疗前,疼痛VAS评分、AHI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EMGBF选择对三角肌中束的刺激以及外展运动,优于其他两种方案,通过对核心肌束肌力的提高,能改善患者的肩关节脱位情况,减轻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后续规范化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借鉴意义,值得继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梗死 脑出血 生物反馈疗法 肩关节半脱位 疼痛测定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李志斌 冯尚武 +2 位作者 黄顺仪 吴奇勇 叶锦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46-1048,共3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两组均予运动疗法,治疗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两组均予运动疗法,治疗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FMA、BBS、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BS、BI评分均比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疗法 运动疗法 脑卒中 偏瘫 下肢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盆底表面肌电特征及生物反馈治疗 被引量:22
18
作者 邓罡 徐丽姝 覃铁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16-131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盆底表面肌电的特征,并对生物反馈治疗患者行疗效评价。方法分析258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盆底表面肌电测量五个步骤的12项指标。其中74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行生物反馈治疗,老年组50例,非老年组24例,使用便秘患者... 目的探讨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盆底表面肌电的特征,并对生物反馈治疗患者行疗效评价。方法分析258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盆底表面肌电测量五个步骤的12项指标。其中74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行生物反馈治疗,老年组50例,非老年组24例,使用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及疗效对比,并分析老年组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测量的12项指标。结果盆底表面肌电与非老年组对比:前基线阶段老年组(静息)波幅低于非老年组(P<0.05),变异系数(CV)高于非老年组(P<0.05)。快速收缩阶段收缩反应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最大波幅小于非老年组(P<0.05)。持续收缩阶段老年组收缩波幅小于非老年组(P<0.05),中值频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变异系数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耐久收缩阶段老年组收缩波幅小于非老年组(P<0.05),变异系数及中值频率均高于非老年组(P<0.05)。后基线阶段老年组(静息)波幅小于非老年组(P<0.05),变异系数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生物反馈治疗后老年组盆底表面肌电快速收缩阶段最大收缩波幅、持续收缩及耐久收缩阶段收缩波幅均有升高,前基线阶段及耐久收缩阶段变异系数降低,耐久收缩中值频率降低。结论老年组盆底表面肌电特征:前基线波幅、快速收缩最大波幅、持续收缩波幅及耐久收缩波幅较非老年组明显降低;前基线及耐久收缩变异系数升高与非老年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生物反馈治疗能提高老年患者盆底肌张力及提高运动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便秘 盆底表面 生物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19
作者 梁艳桂 吴海科 +3 位作者 谭峰 陈景梅 张明霞 黎力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77-1279,共3页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在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脑梗患者63例,随机分成两组。电针组给予常规药物及电针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再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治疗,14 d为1个疗程...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在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脑梗患者63例,随机分成两组。电针组给予常规药物及电针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再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治疗,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使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NFD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观察分析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CNFDS降低,FMA、MBI及BBS升高(P<0.05);与电针组相比,联合组CNFDS较低,FMA、MBI及BBS较高,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电针能有效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生物反馈疗法 运动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通络中药熏蒸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陈健美 郑少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605-2608,共4页
目的:探究采用活血通络中药熏蒸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1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联合治疗组、中药熏蒸组、表面肌电组,每组各27例。采... 目的:探究采用活血通络中药熏蒸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1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联合治疗组、中药熏蒸组、表面肌电组,每组各27例。采用VAS、FMA、BI及WHOQOL-BREF对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1个月后的相关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各组患者在治疗的第2周、治疗1个月后其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联合治疗组在VAS评分上均要低于其他两组(P<0.05)。但中药熏蒸组患者在治疗第2周及治疗1个月其VAS评分上要高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各组患者在给予治疗后其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其中采用联合治疗组的患者其在FMA评分上均要要与其他两组(P<0.05),但采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在FMA得分上要高于中药熏蒸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BI评分显著增加(P<0.05)。同时联合治疗组要高于中药熏蒸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在WHOQOL-BREF总分上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患者在评分上均要高于其他两组(P<0.05)。但中药熏蒸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之间比较(P>0.05);采用联合治疗组的患者其在治疗效果上要明显高于中药熏蒸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而中药熏蒸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之间比较(P>0.05)。结论:采用活血通络中药熏蒸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通络舒筋方 生物反馈疗法 熏蒸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