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行走过程中下肢表面肌电图实时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晓磊 计敏 +3 位作者 史东艳 孙慧敏 王丽娜 张克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4,55,共7页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在直线行走过程中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13例帕金森病不伴冻结步态患者和1...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在直线行走过程中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13例帕金森病不伴冻结步态患者和11例健康对照受试者接受临床特征、步态时空参数和直线行走sEMG评估。分析步态周期各时段中重症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sEMG信号特征改变,指标选用标准化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RMS)值和共激活比值。同时,探索sEMG改变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受试者和非冻结步态患者相比,冻结步态患者的步速减慢、步幅缩短、摆动相减少、步态变异性增加(P<0.05)。在步态周期的单支撑相阶段,冻结步态患者胫骨前肌标准化RMS较健康对照降低(P<0.05);在摆动前期,冻结步态患者胫骨前肌标准化RMS较非冻结步态患者显著下降(P<0.01),但非冻结步态患者胫骨前肌标准化RMS较健康对照增加(P<0.01)。对于腓肠肌标准化RMS,冻结步态患者在摆动前期较非冻结步态患者和健康对照均显著降低(P<0.05)。此外,冻结步态患者的胫骨前肌-腓肠肌共激活比值在摆动相较非冻结步态患者降低(P<0.05)。冻结步态患者摆动前期腓肠肌标准化RMS与冻结步态严重程度(r=-0.758,P=0.007)、摆动相共激活比值和步幅变异性(r=0.716,P=0.013)显著相关。结论:直线行走步态周期中摆动前期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sEMG活动下降、摆动相胫骨前肌-腓肠肌共激活比值降低是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评估中应用现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贺银川 王军 +4 位作者 刘佳男 谢鸿儒 张泽佩 孟琳 苗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04,共5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在年龄>10岁至骨骼成熟期间发生的,冠状面Cobb角>10°的三维脊柱畸形,在青少年中发病率为1%~4%,具体病因尚不清楚,目前的观点认为AIS是一种具有遗传易感性的...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在年龄>10岁至骨骼成熟期间发生的,冠状面Cobb角>10°的三维脊柱畸形,在青少年中发病率为1%~4%,具体病因尚不清楚,目前的观点认为AIS是一种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多因素疾病,尚不清楚何种因素为主要病因[1]。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脊柱本身不能承受大的纵向和侧向负荷,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2]。因此,需要肌肉和神经肌肉控制系统在特定姿势下提供躯干稳定性,并产生运动。在维持脊柱椎间稳定方面,肌肉组织是负责这一功能的主要结构,韧带起次要作用[3]。已有文献报道,AIS患者凸凹侧椎旁肌不平衡[4],表现为凸侧Ⅰ型纤维比例增加。因此,在日常活动或姿势任务中,AIS患者椎旁肌可能存在异常激活。椎旁肌不平衡是一个特殊的因素,其与侧凸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相关。关于椎旁肌不平衡究竟是侧凸的病因还是结果,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4~6]。表面肌电图(sEMG)通过表面电极记录肌肉活动水平和功能状态,具有灵敏、客观、无创无痛、操作便捷等优点[7]。通过表面肌电图了解肌肉活动模式有助于探索AIS的发病机制,并为治疗提供参考。笔者主要从表面肌电图检测方法、AIS椎旁肌表面肌电特征、椎旁肌疲劳评估、平衡分析、步态分析、进展预测、康复锻炼、疗效评估等几方面对表面肌电图在AIS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多因素疾病 椎旁肌 脊柱畸形 肌肉活动 康复锻炼 步态分析 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图的手法治疗对老年人膝骨关节炎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朱博文 赵素红 +4 位作者 李苗秀 张帅攀 姚重界 朱清广 房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9-1106,共8页
目的观察基于表面肌电图的手法治疗对老年人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单侧KOA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试验组采用基于平均肌电(AE... 目的观察基于表面肌电图的手法治疗对老年人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单侧KOA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试验组采用基于平均肌电(AEMG)制定的手法,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分和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各脱落1例。治疗前,试验组患侧股直肌、股内侧肌、腓肠肌内侧头AEMG显著低于健侧(|Z|>8.647,P<0.001),患侧股外侧肌、半腱肌、股二头肌AEMG值显著高于健侧(|Z|>4.808,P<0.001)。治疗后两组WOMAC、VAS、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分和6-MWT距离均较前显著改善(|t|>3.987,P<0.001),除VAS评分外,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2.213,P<0.05)。结论基于表面肌电图结果,将激活股直肌、股内侧肌、腓肠肌内侧头,抑制股外侧肌、半腱肌、股二头肌和释放内、外侧副韧带张力作为手法操作重点,可缓解老年人KOA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老年 表面肌电图 手法治疗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预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疾病进展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曹媛媛 顾雯雯 +2 位作者 李小涵 陶猛 夏俊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87-487,共1页
目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青少年常见的脊柱畸形。表面肌电图(sEMG)作为评估肌肉电活动的无创技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用于预测AIS的病程进展。本文旨在综述s EMG技术在AIS进展预测中的应用,特别是分析肌肉电活动不对称性如何评估... 目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青少年常见的脊柱畸形。表面肌电图(sEMG)作为评估肌肉电活动的无创技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用于预测AIS的病程进展。本文旨在综述s EMG技术在AIS进展预测中的应用,特别是分析肌肉电活动不对称性如何评估疾病潜在发展。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 Med等数据库,回顾了21篇关于s EMG监测椎旁肌肌电活动与AIS病程相关性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探讨了s EMG在AIS诊断、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结果研究表明,s EMG能成功记录AIS患者脊柱侧凸部位的椎旁肌肌电活动,显示出明显的不对称性。多数研究发现,凸侧的肌电活动强度通常高于凹侧。肌电活动的不对称性与脊柱侧弯的发展程度相关,初始角度较大的患者脊柱侧弯进展更为明显。此外,肌电特征的变化与脊柱形态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在监测手术治疗效果方面显示出其价值。结论s EMG作为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诊断工具,在预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疾病进展方面显示出显著的潜力。其能够提供关于椎旁肌活动的重要生理信息,对于早期诊断、治疗监控和疾病进展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s EMG数据与AIS患者的临床结局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如何整合这些数据来优化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侧弯 表面肌电图 疾病进展 脊柱畸形 无创技术 生理信息 椎旁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TW算法的sEMG手势识别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韩团军 雷栋元 +1 位作者 黄朝军 卢超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6,共6页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微弱的生物电信号,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控制信息。为了使用生物电信号中的信息控制机械臂动作,提出一种基于DTW算法的sEMG手势识别控制系统,利用该系统对采集的原始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为了确定有效的sEMG,采用移...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微弱的生物电信号,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控制信息。为了使用生物电信号中的信息控制机械臂动作,提出一种基于DTW算法的sEMG手势识别控制系统,利用该系统对采集的原始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为了确定有效的sEMG,采用移动平均法对处理信号进行划分。使用平均绝对值从数据片段中提取有效段数据,应用DTW算法将3路表面肌电信号融合,计算样本与模型之间的相似度,实现手势识别;再将识别后的信号通过无线模块发送到控制指令,以控制机械臂的动作;最后,采用提出的算法并结合6种类型的手势分类模型创建最佳特征模型。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使用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进行手势识别的平均准确率为93.752%,6种手势的平均模型匹配率达到92%,实现了肌电信号对机械臂的精确控制。由此证明所提方法的手势识别比传统的阈值控制开关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势识别 DTW算法 表面肌电图(semg) 特征提取 机械臂 手势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吞咽功能评估中的信度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肖灵君 薛晶晶 +1 位作者 燕铁斌 伍少玲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55-1158,共4页
目的:分析表面肌电图(s EMG)在吞咽功能评估中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方法:40例健康受试者参与了本研究。采用Myo Trac Infiniti肌电生物反馈仪进行测试,记录受试者吞咽5ml糊状食物时颏下肌群的s EMG信号,分析指标为吞咽时限、平均波幅及... 目的:分析表面肌电图(s EMG)在吞咽功能评估中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方法:40例健康受试者参与了本研究。采用Myo Trac Infiniti肌电生物反馈仪进行测试,记录受试者吞咽5ml糊状食物时颏下肌群的s EMG信号,分析指标为吞咽时限、平均波幅及峰值,分别研究了测试内信度、测试者间信度和重测信度。结果:测试内信度方面,吞咽时限、平均波幅及峰值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0.97、0.86、0.92;测试者间信度方面吞咽时限、平均波幅及峰值的ICC值分别为0.89、0.84、0.93;重测信度方面,吞咽时限、平均波幅及峰值的相对信度ICC值分别为0.91、0.97、0.98;绝对信度三个指标的测量标准误(SEM)分别为0.06、1.30、2.93,SEM%分别为4.07%、5.22%、4.07%,最小真正改变量(MDC)分别为0.17、3.60、8.12,MDC%分别为12.40%、14.50%、11.29%;Bland-Altman图形分析显示无系统性误差。结论:s EMG用于吞咽功能评估具有良好的信度,在临床应用中可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吞咽 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腰痛患者表面肌电图临床特征及数据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斯文 李华南 +7 位作者 海兴华 刘立丽 李海争 鲁育 张玮 赵娜 翟静波 王金贵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61-1365,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腰痛住院患者治疗前的表面肌电图临床特征及数据,进一步阐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在慢性腰痛诊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401例慢性腰痛患者的表面肌电图相关信息,比较了腰痛发病部位与相关肌肉肌电的关系,以... 目的:分析慢性腰痛住院患者治疗前的表面肌电图临床特征及数据,进一步阐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在慢性腰痛诊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401例慢性腰痛患者的表面肌电图相关信息,比较了腰痛发病部位与相关肌肉肌电的关系,以及腰背后伸、下肢后伸、足部背屈过程中肌肉肌电变化情况。结果:401例慢性腰痛患者接受了表面肌电图检查,年龄16—85岁,平均(51.78±13.69)岁,主要集中在51—60岁阶段。男性160例(39.90%),女性241例(60.10%),男女性别比为0.66∶1。双侧发病162例(40.40%),单侧发病239例(59.60%),其中右侧发病120例(29.93%),左侧发病119例(29.68%)。单侧发病慢性腰痛患者疼痛侧臀中肌与臀大肌的肌电平均振幅值均低于非疼痛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而慢性腰痛患者腰背后伸、下肢后伸、足部背屈过程中,非疼痛侧和疼痛侧竖脊肌腰段、多裂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与腓骨肌的肌电平均振幅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51—60岁是慢性腰痛的高发年龄,此后随着年龄增加,腰痛发病有趋缓现象;在慢性腰痛的诊疗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觉只是指导临床工作的一部分,表面肌电水平更能客观地反映患者的肌肉功能,慢性腰痛患者存在特有的表面肌电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痛 表面肌电图 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督脉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和表面肌电图特征研究 被引量:47
8
作者 李瑞青 刘承梅 +3 位作者 席建明 冯红霞 刘飞来 冯晓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57-1161,1167,共6页
目的:研究督脉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和表面肌电图特征。方法:入组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康复组、电针组、督脉电针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电针,督脉... 目的:研究督脉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和表面肌电图特征。方法:入组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康复组、电针组、督脉电针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电针,督脉电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督脉电针治疗,30min/次,1次/天,5次/周,共8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图测试、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MS值、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估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电针组、督脉电针组较康复组RMS(root mean square)值和改良Ashworth(MAS)均有所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和改良 Barthel 指数评分均有所增加(P<0.05);督脉电针组较电针组RMS值和MAS均有所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所增加(P<0.05);3组协同收缩率在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3组之间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督脉电针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MS值,对两者之间的协同收缩率影响不明显,同时显著改善患者患侧上肢肘关节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日常生活活动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患者手神经肌肉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42
9
作者 李芳 安丙辰 郑洁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0-283,共4页
表面肌电图(s EMG)作为一种客观定量的评估工具,近年来已逐渐应用于脑卒中后手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本文综述近10年的相关文献,主要介绍s EMG分析手神经肌肉功能的常用参数,以及s EMG在脑卒中患者手神经肌肉功能障碍评定中的应用。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脑卒中 神经肌肉 评定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的疗效观察及表面肌电图分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朱琳 席艳玲 +2 位作者 黄海霞 严会荣 陈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54-958,共5页
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患者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 目的:研究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患者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收集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MAS)、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协同收缩率(CR)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DL、FMA-UE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伸展角度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屈曲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伸展肱三头肌iEMG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肘关节伸展肱二头肌iEMG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屈肘时的肱三头肌和伸肘时的肱二头肌CR值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缓解上肢屈肌痉挛,增加肘关节主动伸展角度,协调上肢系统张力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屈肌痉挛 机器人辅助训练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坐位及站立位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图信号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卓 谢斌 +2 位作者 罗春 王荣丽 王宁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2期1147-1149,共3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坐位及站立位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图(sEMG)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5例脑卒中患者和15例正常人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令受试者连续做5次由坐到站,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两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坐位及站立位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图(sEMG)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5例脑卒中患者和15例正常人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令受试者连续做5次由坐到站,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两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坐位患侧与健侧、健侧与正常人对应健侧胫骨前肌的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健侧与正常人对应健侧腓肠肌均方根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站立位患侧与健侧、健侧与正常人对应健侧胫骨前肌均方根和积分肌电(iEMG)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脑卒中患者健侧与患侧、患侧与正常人对应患侧腓肠肌均方根和iEM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sEMG是一种简单、实用、可行的康复评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胫骨前肌 腓肠肌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神经肌肉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74
12
作者 郑洁皎 胡佑红 俞卓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8期741-742,共2页
表面肌电图(sEMG)是一种无创功能测评方法,通过记录运动时肌肉肌电图的振幅、频率等指标的变化,反映肌肉功能的水平。笔者对脑卒中患者运动时sEMG信号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选择脑卒中后神经肌肉康复训练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肌肉疲劳 脑卒中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链与开链运动对髌股疼痛综合征股四头肌作用的表面肌电图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缪萍 王楚怀 +2 位作者 潘翠环 许轶 于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38-1242,共5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 EMG)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患者双足半蹲伴或坐位伸膝动作下股四头肌进行评估,比较不同开链与闭链动作对股四头肌的作用差异。方法: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分别在双足半蹲...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 EMG)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患者双足半蹲伴或坐位伸膝动作下股四头肌进行评估,比较不同开链与闭链动作对股四头肌的作用差异。方法: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分别在双足半蹲以及坐位伸膝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VL)及股内斜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e,VMO)表面肌电图,分析时域、频域指标,比较其平衡关系。结果:病例组双足半蹲动作与坐位伸膝动作时各肌电指标的VL/VMO比值在时域、频域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坐位单侧完全伸膝动作时VL/VMO肌电比值大于双足半蹲动作且>1。结论:VL、VMO表面肌电指标在双足半蹲动作时较坐位单侧完全伸膝动作时更接近平衡,提示适当屈膝时的闭链运动能够更有选择性地激发VMO,这为PFPS的康复治疗的动作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疼痛综合征 闭链运动 开链运动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中老年人咽期吞咽功能的表面肌电图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珧 田丽 +4 位作者 饶江 刘莉 朱慧敏 章洁 邵伟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32-935,共4页
目的观察正常中老年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振幅水平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78例正常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中年组(38~60岁,n=38)和老年组(61~82岁,n=40)。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记录受试者不... 目的观察正常中老年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振幅水平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78例正常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中年组(38~60岁,n=38)和老年组(61~82岁,n=40)。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记录受试者不同吞咽模式下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振幅均方根值(RMS)。结果不同吞咽模式下两组不同吞咽肌群RMS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105.120,P〈0.001)。在同组中,舌骨下肌群和颏下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135,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相比,无论哪组肌群,放松状态及干吞咽状态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412,P〉0.05);而含水吞咽及连续饮水吞咽状态,老年组RMS较中年组低(t〉2.700,P〈0.05)。结论表面肌电技术可对正常中老年人不同吞咽模式不同吞咽肌群肌电活动振幅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初步揭示吞咽相关肌群肌肉活动强度的特征,为临床筛查和评估吞咽障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功能 表面肌电图 均方根值 时域指标 中年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荣丽 王宁华 谢斌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前尚缺乏客观有效的检查技术对帕金森病进行诊断和评估。近年来表面肌电图(sEMG)作为一种客观定量的评估方法,已逐渐开始应用于帕金森病神经肌肉状态和运动功能的研究中。本文对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帕金森病 康复评估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图的针刺缓解腓肠肌群疲劳的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邢方印 张莉 +3 位作者 卢虎英 刘兰群 李茜 井明鑫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8-590,共3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评价针刺缓解腓肠肌疲劳的效果。方法 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负重直立提踵,疲劳发生后对腓肠肌局部(承筋穴)针刺15 min(针刺组);4周后进行第二次测试,疲劳发生后休息15 min(非针刺组)。记录不同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和心...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评价针刺缓解腓肠肌疲劳的效果。方法 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负重直立提踵,疲劳发生后对腓肠肌局部(承筋穴)针刺15 min(针刺组);4周后进行第二次测试,疲劳发生后休息15 min(非针刺组)。记录不同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和心率。结果两组运动后腓肠肌表面肌电值与运动前相比升高(P<0.05),针刺组针刺后降低(P<0.05),休息组休息后升高(P<0.05)。两组运动后心率明显升高(P<0.05),针刺/休息后较运动后减慢(P<0.05),降低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以缓解肌肉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运动疲劳 针刺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桥式运动下竖脊肌与多裂肌表面肌电图信号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廖志平 李建华 魏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9-193,共5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桥式运动下竖脊肌与多裂肌表面肌电(s EMG)信号变化特征,为桥式运动的临床应用提供电生理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例健康同龄成年人(正常组)与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组),对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时的竖脊肌与多裂肌s ...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桥式运动下竖脊肌与多裂肌表面肌电(s EMG)信号变化特征,为桥式运动的临床应用提供电生理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例健康同龄成年人(正常组)与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组),对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时的竖脊肌与多裂肌s EMG信号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正常组双侧竖脊肌、多裂肌配对比较,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频域指标中位频率值(MF)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竖脊肌患侧AEMG值大于健侧、患侧MF值均小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组双侧多裂肌AEMG值、MF值组内配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两组受试者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AEMG值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桥式运动可作为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训练的一种方法,但须注意训练时双侧竖脊肌的均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桥式运动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障碍评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慧灵 冯晓东 +3 位作者 李瑞青 兰晓燕 赵薇 张铭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75-1279,共5页
目的观察舌骨下肌群和颏下肌群表面肌电图(sEMG)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缺血性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48例,根据透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结果,存在环咽肌功能异常者为... 目的观察舌骨下肌群和颏下肌群表面肌电图(sEMG)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缺血性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48例,根据透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结果,存在环咽肌功能异常者为观察组,无环咽肌功能异常者为对照组,各24例,同期选取健康志愿者24例为健康组。行sEMG检测,记录三组在静息,空吞咽,吞咽水、浓流质、糊状食物等不同模式下,舌骨下和颏下肌群的均方根值(RMS),观察RMS与VFSS的相关性。结果各组各肌群RMS均随吞咽难度提高而显著升高(F>77.652,P<0.001)。相同吞咽模式下,观察组各肌群RMS最高,其次为对照组和健康组(F>42.505,P<0.001)。各肌群RMS与VFSS评分呈正相关(r>0.548,P<0.05)。结论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咽期颏下及舌骨下肌群sEMG,可初步揭示吞咽肌收缩力,为临床筛查和评估吞咽功能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缺血 吞咽障碍 环咽肌失弛缓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的表面肌电图研究:建立肌电活动持续时间标准数据库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玲玲 帅浪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技术研究不同年龄正常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建立正常人咽期吞咽肌电活动持续时间的标准数据库。方法:187例正常受试者,按年龄分为4组:18—30岁组、31—50岁组、51—70岁组、>70岁组。应用表面...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技术研究不同年龄正常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建立正常人咽期吞咽肌电活动持续时间的标准数据库。方法:187例正常受试者,按年龄分为4组:18—30岁组、31—50岁组、51—70岁组、>70岁组。应用表面肌电图技术与分析系统,测量受试者咽期吞咽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得到不同年龄咽期吞咽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后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中国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持续时间的标准数据库。本数据库显示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18—30岁、31—50岁、51—70岁年龄段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70岁年龄段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肌电活动的持续时间还与吞咽模式有关,"干"吞咽组和"湿"吞咽组持续时间相差不明显,但都明显低于过量(20ml)吞咽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首次建立中国正常成人咽期吞咽时相关肌群肌电活动持续时间的标准数据库,初步揭示中国正常成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为临床筛查和评估吞咽障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成人 咽期吞咽 表面肌电图 持续时间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韩婕 阎文静 +1 位作者 戴玲莉 朱其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9-581,共3页
有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病率国外为37%-78%,国内高达62.5%,慢性吞咽障碍者约占16%。吞咽障碍轻者可引起患者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早期积极的康复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吞咽障... 有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病率国外为37%-78%,国内高达62.5%,慢性吞咽障碍者约占16%。吞咽障碍轻者可引起患者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早期积极的康复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吞咽障碍引起的高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 脑卒中患者 康复治疗 表面肌电图 疗效评估 应用 高死亡率 吸入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