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分支网络的表面肌电信号识别方法
1
作者 王万良 潘杰 +1 位作者 王铮 潘家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08-2218,2229,共12页
针对目前表面肌电信号(sEMG)手势识别细节信息提取不充分,对相似手势区分困难的问题,提出基于加强二维化特征的双分支网络(ETDTBN)模型.该模型通过加强二维化方法生成二维特征图,使用多层卷积神经网络(ML-CNN)提取sEMG的空间特征,利用... 针对目前表面肌电信号(sEMG)手势识别细节信息提取不充分,对相似手势区分困难的问题,提出基于加强二维化特征的双分支网络(ETDTBN)模型.该模型通过加强二维化方法生成二维特征图,使用多层卷积神经网络(ML-CNN)提取sEMG的空间特征,利用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提取原始信号的时序特征.考虑到不同的特征对网络的影响程度不同,引入自适应特征融合机制对不同分支进行融合,强化有用特征并弱化无用特征,提高表面肌电识别的准确率.实验在电极偏移和不同受试者2种情况下对ETDTBN进行训练与测试,与主流的肌电手势识别模型进行对比.可知,ETDTBN的总体识别准确率分别为86.95%和84.15%,准确率均为最优,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信号(semg) 手势识别 加强二维化特征 双分支网络 自适应特征融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表面肌电信号模式分类的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人成 黄昌华 +2 位作者 李波 金德闻 张济川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1998年第2期63-66,共4页
将神经网络与AR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表面肌电信号模式分类算法。该算法能成功地从腕伸肌和腕屈肌的两道表面肌电信号中识别脱伸、腕屈、腕内旋和腕外旋四种运动模式。实验结果表明:用AR模型参数作BP网输入的肌电模式分类器,运行速度... 将神经网络与AR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表面肌电信号模式分类算法。该算法能成功地从腕伸肌和腕屈肌的两道表面肌电信号中识别脱伸、腕屈、腕内旋和腕外旋四种运动模式。实验结果表明:用AR模型参数作BP网输入的肌电模式分类器,运行速度快、识别率高、鲁棒性好,在假肢等人一机仿生系统的控制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表面信号 模式分类 假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驾驶过程中腰部疲劳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焦昆 李增勇 +1 位作者 陈铭 王成焘 《人类工效学》 2004年第3期10-12,19,共4页
通过sEMG的时域与频域分析评估在模拟驾驶过程中的驾驶员腰部疲劳。40个男性样本参加实验((29.7±3.1)岁),随机分成A((28.8±3.4)岁)、B((30.6±2.7)岁)两组,A组参加90min的模拟驾驶操作实验,B组保持自由坐姿。实验后分别... 通过sEMG的时域与频域分析评估在模拟驾驶过程中的驾驶员腰部疲劳。40个男性样本参加实验((29.7±3.1)岁),随机分成A((28.8±3.4)岁)、B((30.6±2.7)岁)两组,A组参加90min的模拟驾驶操作实验,B组保持自由坐姿。实验后分别计算分析实验样本的积分肌电值(IEMG)和功率谱中值频率(MF)。结果表明A组实验数据呈现良好的线性负相关(P<0.005和P<0.0001)。研究表明样本在实验结束后腰部肌肉疲劳加重。认为用sEMG信号的时频分析评估驾驶员肌肉疲劳状态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驾驶 腰部疲劳 积分 IEMG 中值频率 MF 相关性 信号分析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拖拉机驾驶员颈部疲劳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赵永超 孔德刚 刘立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2,共4页
为了了解拖拉机驾驶员颈部的疲劳状况,在模拟拖拉机作业过程基础上,对驾驶员颈部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以积分肌电值与平均功率频率为评价指标,对作业过程中驾驶员颈部疲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头部转动角度对积... 为了了解拖拉机驾驶员颈部的疲劳状况,在模拟拖拉机作业过程基础上,对驾驶员颈部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以积分肌电值与平均功率频率为评价指标,对作业过程中驾驶员颈部疲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头部转动角度对积分肌电值和平均功率频率有明显影响,积分肌电值随角度的增大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平均功率频率随角度的增加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表明大角度的头部转动容易使拖拉机驾驶员颈部产生疲劳。同时,分析了拖拉机驾驶员颈部产生肌肉疲劳的原因,提出了缓解疲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信号 拖拉机驾驶员 颈部疲劳 积分 平均功率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对比分析的膝下假肢爬梯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付艳 李世其 陈振国 《人类工效学》 2012年第4期33-37,共5页
表面肌电信号是测试肌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对6名健体者(健康人组)和6名膝下假肢者(残疾人组)爬梯活动中左右竖脊肌和左右股直肌的表面肌电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对比两组被试在爬梯过程中的这四块主要活动肌群肌力的差异。结果,... 表面肌电信号是测试肌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对6名健体者(健康人组)和6名膝下假肢者(残疾人组)爬梯活动中左右竖脊肌和左右股直肌的表面肌电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对比两组被试在爬梯过程中的这四块主要活动肌群肌力的差异。结果,无论是中值频率(MF)还是积分肌电值(iEMG),残疾人被试在假肢一侧的股直肌指标值都要显著小于其健体一侧(P<0.05,n=87),也小于健康被试的股直肌。残疾被试的竖脊肌显著大于健康被试(P<0.001,n=87)。研究表明,爬梯过程中,残疾人假肢一侧的股直肌持久力和爆发力均弱于其他身体部位,腰部及健体一侧提供能力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分值(IEMG) 中值频率(MF) 补偿机制 膝下假肢 表面(semg) 生物力学 爬梯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信号人机接口技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侯秀丽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第7期58-59,共2页
文章在阐述人体肌电信号产生的生理学机理基础上,分析了表面肌电信号非平稳性特征,归纳了肌电信号的应用领域,指出表面肌电信号采集方法与处理过程,最后对表面肌电信号应用于人机接口控制肌电假肢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表面信号 产生机理 非平稳性 人机接口 假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对比分析的下肢假肢佩戴者提物补偿机制研究
7
作者 付艳 周玮 +2 位作者 李世其 陈乾 冷奕 《人类工效学》 2017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肢残者健体与残体生物力学参数的差异,分析下肢假肢佩戴者的健体在提物过程中对残体的补偿机制以及提物方法和负重水平对补偿机制的影响。方法以弯腰不屈膝和屈膝不弯腰两种提物方式以及三个重量水平作为实验自变量...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肢残者健体与残体生物力学参数的差异,分析下肢假肢佩戴者的健体在提物过程中对残体的补偿机制以及提物方法和负重水平对补偿机制的影响。方法以弯腰不屈膝和屈膝不弯腰两种提物方式以及三个重量水平作为实验自变量。通过肌电仪记录5名健体者和5名下肢截肢者在试验过程中6块肌肉(左右背阔肌、左右竖脊肌和左右股直肌)的肌电数据。通过表面肌电的时域分析,对比分析肢残者两侧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在6块主要活动肌群肌力的差异。结果对于积分肌电值(iEMG),残疾人被试在残疾一侧的iEMG指标值都要显著小于其健体一侧,背阔肌(P<0.001,n=90)、竖脊肌(P<0.01,n=90)、股直肌(P<0.001,n=90)。残疾被试的股直肌健体一侧明显大于健康被试(P<0.05,n=90);残疾人残体一侧背阔肌明显高于健康被试者(P<0.05,n=45)。结论提物活动过程中,残疾人假肢一侧的股直肌和腰部的持久力和爆发力均弱于其他身体部位,健体一侧的背部、腿部和腰部提供能力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分值(iEMG) 提物任务 补偿机制 下肢截肢者 表面(semg) 职业健康 工伤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EMD和二代小波阈值的表面肌电信号去噪处理 被引量:7
8
作者 武壮 王勇 肖飞云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69-874,908,共7页
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信号能够反映神经肌肉的相关活动信息,被广泛应用于假肢控制、临床医学等领域,而获取干净的sEMG信号是精确地解释和应用信号的先决条件。为了消除混杂在sEMG信号中的噪声,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 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信号能够反映神经肌肉的相关活动信息,被广泛应用于假肢控制、临床医学等领域,而获取干净的sEMG信号是精确地解释和应用信号的先决条件。为了消除混杂在sEMG信号中的噪声,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经验模态分解(modified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MEEMD)与二代小波改进阈值函数相结合的sEMG信号去噪方法。对含噪的sEMG信号进行MEEMD分解,再对高频的本证模态分量(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进行二代小波改进阈值函数去噪,将处理后的高频IMF分量和低频IMF分量以及残余信号进行重构,重构后的信号即为去噪sEMG信号。仿真结果表明,基于MEEMD与二代小波改进阈值函数方法的去噪性能指标高于其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结合了MEEMD和二代小波的优点,能够很好地消除噪声,且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信号中的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semg)信号 去噪 改进的经验模态分解(MEEMD) 二代小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动物机器人的新型可充电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系统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常铭 许孟华 +4 位作者 杨建宏 槐瑞托 杨俊卿 常辉 汪慧 《现代电子技术》 2022年第24期136-140,共5页
面向动物机器人运动控制机制研究,设计一种新型可充电便携式双通道表面肌电采集系统。该系统体积小,实验时可背在机器人鸽身上,并且可以通过TP4055芯片重复为4.2 V锂电池充电,由升压变换器SX1308将电压升至5 V,通过AMS1117芯片将5 V转为... 面向动物机器人运动控制机制研究,设计一种新型可充电便携式双通道表面肌电采集系统。该系统体积小,实验时可背在机器人鸽身上,并且可以通过TP4055芯片重复为4.2 V锂电池充电,由升压变换器SX1308将电压升至5 V,通过AMS1117芯片将5 V转为3.3 V为单片机供电。该系统可实现表面肌电信号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至上位机进行实时显示。用电刺激鸽运动中枢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该系统能成功同步实时采集鸽子胸大肌和腿部肌肉肌电信号。系统可连续工作5 h,适用于自由运动的动物机器人。增加导水管刺激电压,采集到的肌电放电幅度及频率均增大,表明肌肉收缩强度和频率都增加,证明中脑导水管在鸽子运动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机器人 表面信号 信号采集 运动控制机制 采集系统 中脑导水管 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踝关节角度的预测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尉捷 《科学技术创新》 2021年第2期31-32,共2页
针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踝关节运动柔顺性、准确性问题,进行了表面肌电信号与踝关节角度映射关系及预测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对踝关节角度进行预测的方法。首先,采集人体下肢4块肌肉(胫骨前肌、比目鱼肌、... 针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踝关节运动柔顺性、准确性问题,进行了表面肌电信号与踝关节角度映射关系及预测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对踝关节角度进行预测的方法。首先,采集人体下肢4块肌肉(胫骨前肌、比目鱼肌、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及踝关节角度作为研究数据。其次,建立了一个四层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最后,神经网络依据输入的表面肌电信号预测出踝关节角度。实验结果与传统小波滤波后的肌电信号所得结果相对比,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准确预测踝关节角度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信号(semg) BP神经网络 踝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肌电信号稀疏特征的手势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赵春 顾权 王玉成 《电子技术应用》 2020年第4期82-88,共7页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手势识别技术是人机自然交互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手势识别技术的实现关键在于如何提取sEMG信号的有效特征。提出了一种提取sEMG信号稀疏特征用于多类手势识别的有效方法。该方法以稀疏表示作为特征提取工具,...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手势识别技术是人机自然交互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手势识别技术的实现关键在于如何提取sEMG信号的有效特征。提出了一种提取sEMG信号稀疏特征用于多类手势识别的有效方法。该方法以稀疏表示作为特征提取工具,以支持向量机(SVM)作为分类器对多个手势进行识别。首先,采用双阈值法检测分割出手势动作的活动段;其次随机抽取部分运动段样本初始化稀疏表示词典,利用KSVD方法对过完备字典和稀疏系数进行无监督更新;最后,利用SVM对稀疏系数特征向量进行分类以实现对不同手势的识别。通过在公开数据库和自有数据库上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结合稀疏特征和SVM分类方法可实现16种手势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9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信号semg 稀疏表示 手势识别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和位姿信息融合的手势动作识别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庆华 金圣权 +1 位作者 都明宇 王志恒 《高技术通讯》 CAS 2023年第12期1295-1302,共8页
针对仅通过表面肌电信号(sEMG)进行手势识别难以应对复杂手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表面肌电和位姿信息融合的手势识别方法。通过双阈值方法对信号活动段进行分割,提取表面肌电信号、位姿信号的特征,使用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PCA)对提取特... 针对仅通过表面肌电信号(sEMG)进行手势识别难以应对复杂手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表面肌电和位姿信息融合的手势识别方法。通过双阈值方法对信号活动段进行分割,提取表面肌电信号、位姿信号的特征,使用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PCA)对提取特征进行降维融合,使提取特征中的非线性信息得到较好保留,最后通过随机森林(RF)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10名受试者的11种不同手势的最佳平均识别率为98.23%,单个动作的识别准确率均在90%以上,验证了提出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信号(semg) 位姿信号 多模融合 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PCA) 随机森林(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步态事件和sEMG的功能性电刺激起始点研究
13
作者 邓昌仁 陈恩伟 +1 位作者 张佳峰 王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0-595,共6页
足下垂患者步行过程中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走能力,而准确确定功能性电刺激的开启时间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该问题,利用步行过程中下肢的角速度和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提出一种以步态事件与肌肉... 足下垂患者步行过程中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帮助其恢复正常行走能力,而准确确定功能性电刺激的开启时间至关重要。文章针对该问题,利用步行过程中下肢的角速度和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提出一种以步态事件与肌肉动作点之间延时关系为控制策略的足下垂步行过程中功能性电刺激准确开启的方法。根据步态信息和sEMG电信号特征对大腿处的角速度数据进行步态事件划分,试验结果表明步态事件划分得具有良好一致性;利用模糊熵算法对去噪后的sEMG信号进行肌肉运动起始点T muscle的判定,确定T muscle与脚尖离地(toe off,TO)之间的延时时间关系;结合所划分的步态事件特征点,确定电刺激起始点T on。该文为足下垂治疗中功能性电刺激开启时间点的确定提供了一种新的辨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分析 表面信号(semg) 模糊熵 功能性刺激起始点 足下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柔性干电极的肌电信号无线采集系统设计 被引量:5
14
作者 白建新 刘宇鹏 +6 位作者 刘学 崔让 曹慧亮 单彦虎 于芳 原亚会 王任鑫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56-563,共8页
传统Ag/AgCl湿电极存在柔韧性差、稳定性不高等缺点,已不能满足应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采集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需求。提出一种通过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制备柔性干电极的方法,并针对柔性干电极的特点设计一套便携式16通道sEMG无线... 传统Ag/AgCl湿电极存在柔韧性差、稳定性不高等缺点,已不能满足应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采集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需求。提出一种通过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制备柔性干电极的方法,并针对柔性干电极的特点设计一套便携式16通道sEMG无线采集系统。通过光刻、刻蚀、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形貌转移等工艺制成面积1 cm^2、厚度1 mm、底部直径80μm、高度143μm、中心距160~240μm的柔性微针阵列干电极。无线采集系统将采集到的sEMG进行放大、滤波、A/D转换和无线传输后,由LabVIEW编写的上位机进行波形显示和数据存储。整个采集装置尺寸为6 cm×2.5 cm×1.5 cm,电池容量为200 mA·h,充电5 min可在室外50 m范围内工作4 h左右。该无线采集装置配合柔性干电极提取sEMG具有采集通道多、稳定性好、传输距离远、实时显示波形、生物兼容性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设备 柔性干 子机械系统(MEMS) 表面信号(semg) 无线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的肌肉疲劳检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糜超 陈阳 邹凌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8-82,共5页
为了利用表面肌电信号自动检测肌肉疲劳状态,设计一套8导联表面肌电采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模拟前端放大电路、主控模块和电源模块三部分,并研究了肌肉疲劳与正常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提取及分类方法。实验表明:自行设计的放大器... 为了利用表面肌电信号自动检测肌肉疲劳状态,设计一套8导联表面肌电采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模拟前端放大电路、主控模块和电源模块三部分,并研究了肌肉疲劳与正常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提取及分类方法。实验表明:自行设计的放大器分辨率为38.1μV,系统噪声小于15.3μV,采样率达到1 000 Hz,功耗约为30.7 mW;使用该放大器采集肌肉疲劳与正常状态下肌电信号,支持向量机分类的识别率高达98%。该系统具有体积小、精度高、功耗低及操作简便等优点,可用于家庭健康监护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信号 肉疲劳 特征提取 支持向量机 放大 健康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阵列电极的指力相关指浅屈肌活动模式检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安媛 侯文生 +2 位作者 杨丹丹 吴小鹰 郑小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2-676,共5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与指力相关的指浅屈肌(FDS)活动模式。设计了食指6、8、10、12 N等4个不同力量等级的单指压力实验,采用6×2(行×列)阵列电极采集8名受试者(男性4名,女性4名,年龄20~24岁)FDS的6通道sEMG信号,提取各通道sEM...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与指力相关的指浅屈肌(FDS)活动模式。设计了食指6、8、10、12 N等4个不同力量等级的单指压力实验,采用6×2(行×列)阵列电极采集8名受试者(男性4名,女性4名,年龄20~24岁)FDS的6通道sEMG信号,提取各通道sEMG信号特征值RMS,分析RMS与力量水平和FDS解剖位置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随着食指力量水平的增大,各通道sEMG信号RMS均呈现递增趋势;相同力量水平下,FDS不同空间解剖位置处RMS幅值有显著性差异,处于FDS中间解剖位置的两通道sEMG信号RMS,对力量水平的敏感度几乎为其他通道的两倍。结果表明,FDS同一功能分区内,激活强度随手指力量水平的增加而呈现递增趋势;不同解剖位置激活强度差异性较大,对运动单位的募集具有空间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semg) 指浅屈 均方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体表肌电信号通信原理的功能性电刺激系统设计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海鹏 阮伟华 +1 位作者 王兰英 曹聪 《电子科技》 2019年第10期65-69,共5页
基于传感与通信原理和肌电阈值不应期算法,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对侧体表肌电信号控制的上肢功能电刺激原型系统。该系统穿戴方便,具有基本的FES功能、对侧控制FES功能以及体表电极刺激和电针刺激两种输出接口。通过对探测端自主肌电脉冲... 基于传感与通信原理和肌电阈值不应期算法,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对侧体表肌电信号控制的上肢功能电刺激原型系统。该系统穿戴方便,具有基本的FES功能、对侧控制FES功能以及体表电极刺激和电针刺激两种输出接口。通过对探测端自主肌电脉冲序列利用阈值不应期算法进行解码并实时生成对应的FES刺激脉冲序列,使受刺激肢体跟随探测端肢体力量运动。文中对健康志愿者上肢腕伸动作进行了力量跟踪实验,测试结果显示,探测端腕关节力矩曲线与刺激端腕关节力矩曲线的相关系数为r=0.9254,均方根误差RMSE=0.1843。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能够使志愿者刺激侧腕伸肌较好的跟踪探测端肌肉发力情况,完成腕伸运动功能重建。该原型系统对于偏瘫上肢康复训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功能性刺激 脑卒中 表面信号 对侧控制 体表极刺激 针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电刺激训练对伸膝迟滞患者股内侧肌表面肌电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佳旭 谢志明 +3 位作者 蒋拥军 黄若彬 章雪荣 汪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2期96-98,共3页
目的探究肌肉电刺激(EMS)训练对伸膝迟滞患者的股四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 60例伸膝迟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EMS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 目的探究肌肉电刺激(EMS)训练对伸膝迟滞患者的股四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 60例伸膝迟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EMS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膝关节功能评分(KSFS)及股四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SS评分(91.52±7.33)分、KSFS评分(86.74±10.52)分高于对照组的(84.27±11.38)、(80.80±10.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股外侧肌(VL)、股内侧肌(VMO)、股直肌(RF)的积分肌电值和中位频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RF、VL、VMO的积分肌电值和中位频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S训练可促进伸膝迟滞患者的股四头肌表面肌电活动,提升RF、VL、VMO肌力与耐疲劳性,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训练 伸膝迟滞 表面信号 膝关节 股四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技术在设计研究中的应用与探索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香港 宋武 +1 位作者 陈群毅 谢勇君 《美术大观》 2021年第7期141-143,共3页
表面肌电技术未来的设计研究创新点可以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运用生命科学、心理学、人因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知识,分析肌电信号信息,建立表面肌电—运动意图识别机制;二是优化肌电信号数据的分析方法和算法模型,提高识别精确度,降低技术门... 表面肌电技术未来的设计研究创新点可以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运用生命科学、心理学、人因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知识,分析肌电信号信息,建立表面肌电—运动意图识别机制;二是优化肌电信号数据的分析方法和算法模型,提高识别精确度,降低技术门槛;三是与设计研究相结合,研究人在工作生活中的行为,开发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患病风险并促进健康生活的产品或系统,尤其在帮助肌无力、中风和残疾等弱势群体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技术 semg 设计研究 肉疲劳 人因工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拖拉机座椅振动对驾驶员腰部疲劳影响研究——以积分肌电值和主观感受评价值为指标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军 孔德刚 +1 位作者 刘立意 张影微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56,共4页
为了解决拖拉机座椅振动对驾驶员腰部疲劳的影响,模拟拖拉机作业时的振动状态,在不同振动加速度和频率作用下测试了受试者腰部多裂肌和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并分析其积分肌电值(iEMG)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腰部多裂肌和竖脊肌的i... 为了解决拖拉机座椅振动对驾驶员腰部疲劳的影响,模拟拖拉机作业时的振动状态,在不同振动加速度和频率作用下测试了受试者腰部多裂肌和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并分析其积分肌电值(iEMG)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腰部多裂肌和竖脊肌的iEMG在振动频率为4.0Hz的条件下,随振动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在2.0m/s2时出现最大值;在加速度为1.2m/s2的条件下,随振动频率增大其变化不大;驾驶员主观感受的腰部肌肉疲劳随振动加速度和频率的增大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拉机座椅振动 振动加速度 腰部疲劳 表面信号 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